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艺 郑博文 刘奕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2-669,共8页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OIRR)是临床正畸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医源性不良反应之一,危害牙齿寿命,影响矫治效果。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激素、药物、纳米靶向补充物及干细胞相关产物等多种方式,从促进牙骨质代谢、改变机...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OIRR)是临床正畸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医源性不良反应之一,危害牙齿寿命,影响矫治效果。近年来,学者们通过体内外研究,通过物理方法、激素、药物、纳米靶向补充物及干细胞相关产物等多种方式,从促进牙骨质代谢、改变机械压力下牙骨质微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OIRR应对方法,以期促进牙根修复,提高牙骨质矿化,缓解牙周损伤。其中,干细胞及相关产物或许成为揭示牙根吸收相关修复机制的新靶点。本文针对OIRR防治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牙根吸收 牙骨质 干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生物层面的认识 被引量:4
2
作者 贺红 杜明远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7-912,共6页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矫治力引发的以牙骨质等牙体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由正畸矫治力诱导的局部无菌炎症而引起,进展过程受到了多种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复杂调控。由于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发病率高,潜在影响患者牙周... 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矫治力引发的以牙骨质等牙体组织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由正畸矫治力诱导的局部无菌炎症而引起,进展过程受到了多种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复杂调控。由于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发病率高,潜在影响患者牙周组织健康,因此应受到正畸医生高度重视。本文着重于从生物层面对正畸诱导性牙根吸收进展特点、主要参与的细胞和相关调控分子及牙骨质的修复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性牙根吸收 牙骨质 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所致炎性牙根吸收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娟 毛靖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5年第3期230-231,共2页
正畸治疗引起的炎性牙根吸收是正畸牙齿移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病理结局,它的发生与矫治力的应用有关,其最终结果目前尚无法预测。本文就正畸治疗导致的炎性牙根吸收及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关键词 牙根吸收 治疗 相关 牙齿移动 矫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三维体积测量评估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后的牙根吸收 被引量:11
4
作者 高娟 吕航苗 +2 位作者 马慧敏 赵一姣 李小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9-726,共8页
目的:探索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牙根体积的方法,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方法:选取20例因骨性Ⅲ... 目的:探索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牙根体积的方法,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方法:选取20例因骨性Ⅲ类错[牙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于正畸去代偿治疗前1周内(T0)、正畸去代偿治疗后正颌手术前1周内(T1)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束后1周内(T2)三个时间点拍摄CBCT,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包括牙根总体积、根颈部及根体部体积),计算长度减小百分比和体积减小百分比,并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齿移动的距离。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上下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变化的差异,分析其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颈部和根体部的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体部牙根体积的减小量更加显著,上中切牙根体部牙根体积减小量百分比为(30.51±23.23)%,下中切牙为(23.24±11.96)%。与上中切牙相比,下中切牙牙根体积的减小量和减小量百分比均较小,且上中切牙根体部的体积减小量大于下中切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正畸阶段去代偿治疗上颌中切牙以控根移动方式腭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移动方式为唇向倾斜移动。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总体积均减小,变化规律相似。牙根体积测量提示牙根根颈部也存在牙根吸收。上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牙齿移动的距离和方式相关。利用CBCT三维重建体积测量评估牙根吸收可以弥补牙根长度测量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类错[牙合] 颌治疗 锥形束CT 牙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正畸性牙根吸收修复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罗玲 税桦桦 杨四维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472-473,481,共3页
低强度脉冲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机械能,可在生物器官内产生高频率的声波,能加强治疗各种类型的外伤性结缔组织损伤和刺激牙体组织形成。本文对低强度脉冲超声的基本原理、治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以及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正畸所致的牙根吸收... 低强度脉冲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机械能,可在生物器官内产生高频率的声波,能加强治疗各种类型的外伤性结缔组织损伤和刺激牙体组织形成。本文对低强度脉冲超声的基本原理、治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以及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正畸所致的牙根吸收的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牙根吸收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6
6
作者 沈潇 施捷 +3 位作者 徐莉 焦剑 路瑞芳 孟焕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 目的:评价伴错畸形的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 P)患者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5名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 P患者,回顾性评价初诊(T0)、正畸治疗前(T1)、正畸治疗完成后(T2)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后出血比率(percentage of sites with bleeding on probing,BOP%),通过根尖片评价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及牙根吸收发生状况。结果:(1)在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前(T1)及正畸治疗完成后(T2),PD、BI、BOP%以及PD>3 mm位点的百分比均有显著降低(P<0.001)。(2)T0时全口RBH均值为68.37%±15.60%,牙周-正畸治疗后RBH为70.2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切牙[T0为58.79%±16.71%,T2为65.54%(55.74%,78.13%)]、上尖牙[T0为77.62%(66.06%,87.17%),T2为79.57%(69.75%,86.52%)]及上磨牙[T0为74.30%(61.69%,84.45%),T2为76.76%(68.12%,85.09%)]在正畸治疗后RBH增高明显(P<0.05)。(3)正畸治疗后人均有23.94%±13.45%的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以下切牙及上切牙的发生率最高,总发生率分别为68.48%和65.31%。结论:伴错畸形的Ag P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正畸治疗不会引起牙周炎症加重或牙槽骨吸收;约2/3的上、下切牙可发生轻度的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牙周 牙槽骨质丢失 牙根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牙正畸移动中牙周膜功能状态与牙根吸收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齐娟 毛靖 +1 位作者 谢晖 邓卓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5-818,共4页
目的:探讨鼠牙正畸移动中牙周膜功能状态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33 只6~8 周龄体质量(250±2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11 只)和实验组(22 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上颌左、右第一磨牙咬合力改变,3... 目的:探讨鼠牙正畸移动中牙周膜功能状态与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33 只6~8 周龄体质量(250±2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11 只)和实验组(22 只).通过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上颌左、右第一磨牙咬合力改变,3 周后分别形成牙周膜代偿性机能亢进模型和牙周膜废用性萎缩模型,据此实验组又分为萎缩组与亢进组(A、B组,各11 只).在各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 mm镍钛螺簧,初始力值0.59 N(60 g),近中移动磨牙.14 d后处死动物,拍摄X线片测定各组牙齿移动距离,并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测定牙根吸收情况.结果: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组牙根吸收程度[(44.064±13.531) μm]明显大于B、C 2 组[(20.648±2.491 μm),(28.045±5.683) μm,P<0.01],且牙移动距离B组与A、C 2 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正畸牙移动中,牙周膜废用性萎缩的无咬合接触牙较咬合力代偿性增强或正常咬合接触牙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吸收 牙周膜 废用萎缩 代偿机能亢进 牙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