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矫正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侧貌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妙琼 冯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0期2324-2325,共2页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畸形安氏Ⅱ类错颌患者进行功能治疗,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评价功能治疗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作用。方法:20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颌病例,年龄9~14岁,男8例,女12例,全部病例在混合牙列期及恒牙早期采用Twi... 目的:通过对下颌后缩畸形安氏Ⅱ类错颌患者进行功能治疗,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的变化,评价功能治疗对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作用。方法:20例下颌后缩型Ⅱ类错颌病例,年龄9~14岁,男8例,女12例,全部病例在混合牙列期及恒牙早期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矫正骨骼的矢状关系,时间6~9月,恒牙期采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精细调整,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头颅定位侧位片的软组织测量,比较治疗前后软组织侧貌的变化。结果:软组织侧貌的改变为:面突角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2.035°;颏突角增加1.99°;上唇-审美平面距减少1.223mm;下唇-审美平面距减少1.2875mm;下唇厚度减少2.8475mm;下唇凹厚度增加1.8705mm。结论:功能矫正器结合固定矫正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对患者的软组织侧貌的改善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 软组织侧貌变化 功能矫正 功能治疗 安氏Ⅱ类 错颌 下颌后缩 头颅定位侧位片 固定矫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相变点正畸镍钛合金弓丝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军 董陈 +1 位作者 赵研 王晓祥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03-508,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相变点(A f值)正畸镍钛合金弓丝的性能,探讨其性能与相变点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种不同相变点的正畸镍钛合金圆丝(0.016″),在相同口腔温度(37℃)和形变速度及不同形变量下,利用三点弯曲实验测量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正畸力,... 目的:研究不同相变点(A f值)正畸镍钛合金弓丝的性能,探讨其性能与相变点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种不同相变点的正畸镍钛合金圆丝(0.016″),在相同口腔温度(37℃)和形变速度及不同形变量下,利用三点弯曲实验测量应力应变曲线得到正畸力,测量弓丝的相变点。结果:在形变量3.0 mm时,相变点最高的镍钛弓丝产生的正畸力最小,反之相变点最低的正畸力最大。在小量形变范围内弓丝产生的正畸力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超过0.5 mm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果同形变量为3.0 mm时。结论:相变点温度高的3M un it和浙江大学材化学院提供的镍钛合金弓丝产生的正畸力相对较小、较稳定,其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镍/治疗应用 正畸矫正器 矫正 钛/治疗应用 低温保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保护漆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阳宏林 李炯 杨梓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8-590,共3页
目的应用激光龋齿诊断仪(DD)检测牙釉质脱矿程度,评价氟保护漆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面粘结托槽后涂抹氟保护漆,以后每隔3个月再涂抹一次,对照组不作特... 目的应用激光龋齿诊断仪(DD)检测牙釉质脱矿程度,评价氟保护漆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面粘结托槽后涂抹氟保护漆,以后每隔3个月再涂抹一次,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在矫治的第6、12个月对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临床视诊和DD检测,观察牙釉质脱矿程度。结果 6个月后,实验组临床视诊的牙釉质脱矿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实验组DD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个月后,实验组的牙釉质脱矿指数和DD值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保护漆对正畸治疗中的釉质脱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DD能提供更加可靠的检测指标,适合于固定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失矿质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治疗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利文 邱伟婷 +2 位作者 杨萍 舒香云 包年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700-1701,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3-2004年门诊正畸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从初诊开始即进行一系列正畸护理,以治疗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 目的:探讨护理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3-2004年门诊正畸患者12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从初诊开始即进行一系列正畸护理,以治疗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托槽脱落率、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将护理理念导入正畸治疗中能明显提高正畸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正畸矫正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的研发与初步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丁鹏 林久祥 周彦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设计、开发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方法:模拟牙齿移动过程中托槽-弓丝成角的动态变化,建立不同角度下正畸动态摩擦力的测试方法。结果:成功研发了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应用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滑动机制中牙... 目的:设计、开发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方法:模拟牙齿移动过程中托槽-弓丝成角的动态变化,建立不同角度下正畸动态摩擦力的测试方法。结果:成功研发了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应用该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滑动机制中牙齿的复杂移动,进行一系列有关正畸摩擦力的体外实验研究,测试不同状态下各种弓丝-托槽-结扎方式组合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结论:口腔正畸动态摩擦力测试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初步应用,为将来进一步开发计算机精确控制下的摩擦力测试高端装置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 摩擦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展望——走向世界与创新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久祥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矫正 口颌系统 正畸矫正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伏阻生尖牙的正畸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文波 缪颖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6期4334-4335,共2页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7月-2011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经全景片证实的尖牙阻生患者32例,共52颗阻生尖牙,其中上颌38颗,下颌14颗.正畸拔牙14例,不拔牙矫治18例.应用外科翻瓣粘结、正畸牵引助... 目的 探讨埋伏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7月-2011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经全景片证实的尖牙阻生患者32例,共52颗阻生尖牙,其中上颌38颗,下颌14颗.正畸拔牙14例,不拔牙矫治18例.应用外科翻瓣粘结、正畸牵引助萌的方法,用链状皮圈进行正畸牵引导萌.结果 52颗尖牙全部牵引成功,矫治时间1年1个月~2年5个月.32例正畸患者,牙周和牙髓情况均良好,牙周附着良好,牙无明显松动,根尖无明显吸收,牙髓活力测试正常,牙龈形态良好.26例达磨牙Ⅰ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翻瓣助萌矫治埋伏阻生尖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美容牙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生 正畸矫正器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正明 蒋昊 +2 位作者 张蕾 陈思韩 肖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可行性,为临床预防正畸治疗脱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患者30名共332颗前牙,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组168颗牙常规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实验组164颗牙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后于... 目的:探讨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正畸托槽周围釉质脱矿的可行性,为临床预防正畸治疗脱矿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治疗患者30名共332颗前牙,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照组168颗牙常规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实验组164颗牙用京津釉质粘结剂粘结后于托槽周围涂布一层窝沟封闭剂。分别于8个月,12个月测量两组患者托槽周围的釉质脱矿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8个月、12个月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实验组下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上前牙(P<0.01)。结论:应用窝沟封闭剂可以有效地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下颌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低于上颌前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坑逢封闭物 牙釉质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的早期防治 被引量:8
9
作者 段玉贵 徐玲 +2 位作者 张跃芳 徐慧芬 王模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63-265,共3页
采用活动矫正器对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术后10例患儿进行牙颌畸形的早期预防和矫治。用扩大簧、改良唇挡、上颌前牵引装置等不同设计的矫正器矫治不同牙颌畸形。矫治结果:保持了患者上、下牙弓宽度的协调关系;上牙弓、牙槽及颌骨宽度均有不... 采用活动矫正器对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术后10例患儿进行牙颌畸形的早期预防和矫治。用扩大簧、改良唇挡、上颌前牵引装置等不同设计的矫正器矫治不同牙颌畸形。矫治结果:保持了患者上、下牙弓宽度的协调关系;上牙弓、牙槽及颌骨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上颌及上牙弓前移,上前牙前倾,反(牙合)改正,面中份凹陷明显改善。提出了唇腭裂术后牙颌畸形早期矫治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错He防治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6年以上牙改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弓煦 赵颖 +1 位作者 高雪梅 曾祥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0-284,共5页
目的:观察长期口腔矫治器治疗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牙变化情况。方法:对7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牙模型资料的三维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 目的:观察长期口腔矫治器治疗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牙变化情况。方法:对7例接受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患者,通过治疗前、后牙模型资料的三维测量分析,观察患者牙弓宽度及各牙位的三维变化。结果:7例长期使用口腔矫治器的患者,经平均使用8.5年后,上第二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2.11±2.14)mm,P=0.040;上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0.56±0.61)mm,P=0.049;下第一磨牙远中颊尖处增宽(1.25±0.93)mm,P=0.040。在三维方向上,除上、下磨牙个别牙尖点出现向压低外,其余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使用口腔矫治器后,牙有微小的改变趋势,医生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型 正畸矫正器 牙[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重度牙周炎患者前牙区病理性移位患牙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李敬谦 朱子璐 +1 位作者 焦剑 施捷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评估隐形矫治在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区病理性移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和正畸科同时就诊的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区病理性移位的患者共26例,患者定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并维护,均采用隐形... 目的:评估隐形矫治在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区病理性移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2年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和正畸科同时就诊的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区病理性移位的患者共26例,患者定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并维护,均采用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利用软件测量口腔扫描数据,比较正畸前后病理性移位患牙的咬合分布和邻面接触评分,同时评价牙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26例患者病理性移位的前牙共217颗,其中105颗在牙周治疗前存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5 mm的牙周袋。隐形矫治后,咬合评分由10.35±8.61提高至23.62±9.73(P<0.001),邻面接触评分由13.62±4.73提升至31.62±10.37(P<0.001)。牙周治疗前(T0),患牙的平均PD中位数为3.33 mm[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 range,IQR)=0.92];正畸治疗前(T1),PD降至2.50 mm(IQR=0.67,P<0.001);隐形矫治后(T2),PD仍维持在2.50 mm(IQR=0.50),与T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与T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隐形矫治对重度牙周炎伴前牙区病理性移位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未来需要更多大样本量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长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牙周炎 可摘式正畸矫正器 牙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体对舌力介导器的静息压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婧婧 徐开凡 +1 位作者 高雪梅 许天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探讨坐位静息状态下舌肌对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舌力介导器的压力,以初步探索舌力介导器作为一种支抗方式的效用范围。方法:纳入19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男4名,女15名,年龄23~33岁),分别个体化制作舌力介导器,矢状向测量选... 目的:探讨坐位静息状态下舌肌对不同矢状向和垂直向位置舌力介导器的压力,以初步探索舌力介导器作为一种支抗方式的效用范围。方法:纳入19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男4名,女15名,年龄23~33岁),分别个体化制作舌力介导器,矢状向测量选取正中线上对应于第二前磨牙远中、第一磨牙远中和第二磨牙远中3个部位,垂直向测量以舌位记录为参考零点,分别测量-3 mm、0 mm和3 mm这3个高度对应于第一磨牙远中处的压力。所用传感器型号为美国Honeywell公司生产的FSS1500NS,压力校验仪、监测仪以及分析软件由厦门福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志愿者取坐位,测量舌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时的静息压力。使用Friedman test对矢状向及垂直向各组数据进行多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垂直向上,随着舌力介导器高度增加,压力逐渐增大(P〈0.001),-3 mm、0 mm和3 mm高度的压力均值分别为105.83 Pa、167.75 Pa和254.25Pa。在矢状向上,压力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P〈0.001),其均值分别为177.64 Pa、126.72 Pa和109.37 Pa。结论:舌肌在静息状态下对舌力介导器的压力随基托高度增加而增大,并且由近中至远中逐渐减小,但在实际应用时应综合考虑效果和舒适度,不宜过高和偏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 正畸矫正器 吞咽 舌力介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萌出诱导矫治器在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玥 杨颖婷 雷海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6-768,F0003,共4页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指第一恒磨牙在萌出过程中萌出路径偏离正常位置,常表现为牙近中阻生,发生率为2%~6%,上颌较下颌常见[1-4]。异位萌出如未经及时治疗,可造成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者导致第二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位而造...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指第一恒磨牙在萌出过程中萌出路径偏离正常位置,常表现为牙近中阻生,发生率为2%~6%,上颌较下颌常见[1-4]。异位萌出如未经及时治疗,可造成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者导致第二乳磨牙早失、第一恒磨牙近中移位而造成牙弓间隙丧失[5],也可能造成第二乳磨牙咬合面近远中向倾斜,远中部分早接触,使前牙开牙合[6],因此,对于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 第一恒磨牙 异位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矫正下颌前突(综述)
14
作者 傅民魁 陶宏惠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1975年第5期200-204,共5页
外科矫正下颌前突,早在1848年已有个案报告。通过外科方法,在较短时间里矫正了牙齿的错(牙合),并改善了下颌前突的颜面畸形。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下颌前突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者,用正畸矫正器矫治,虽对牙齿错(牙合)的矫正有一定疗效,但... 外科矫正下颌前突,早在1848年已有个案报告。通过外科方法,在较短时间里矫正了牙齿的错(牙合),并改善了下颌前突的颜面畸形。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下颌前突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者,用正畸矫正器矫治,虽对牙齿错(牙合)的矫正有一定疗效,但对下颌前突的颜面畸形往往改变甚微,且整个矫治疗程较长。因而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下颌前突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者,以外科矫正法为适宜。近年来对于外科矫正下颌前突的一些问题,有不少研究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突 骨骼 外科矫正 鼻根点 下切牙 齿槽座 发育不足 下牙弓 上切牙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Ib型矫治器在下颌骨后缩型Ⅱ类错治疗中的应用
15
作者 邹锡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803-804,共2页
目的:探讨FR-Ib型矫治器在矫治替牙中晚期下颌骨后缩型Ⅱ类错中的应用特点。方法:选择13例安氏Ⅱ类错患者,在替牙中晚期使用FR-Ib型矫治器,男6例,女7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SNA、ANB、OJ、U... 目的:探讨FR-Ib型矫治器在矫治替牙中晚期下颌骨后缩型Ⅱ类错中的应用特点。方法:选择13例安氏Ⅱ类错患者,在替牙中晚期使用FR-Ib型矫治器,男6例,女7例,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拍头颅侧位片,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SNA、ANB、OJ、U1-SN、UL-E等在治疗后减小,差异有显著性;SNB、L1-MP、U1-PP、U6-PP、SN-A′-UL及LL-B′-Pos增大,差异有显著性;Co-Go、Go-Gn以及Co-Gn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MP-SN在治疗后无显著变化。结论:FR-Ib型矫治器治疗替牙中晚期的Ⅱ类错患者可以减小覆盖、覆,改善关系并有效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矫正器 下颌骨后缩 替牙中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环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冯光耀 邹冰爽 +1 位作者 高雪梅 曾祥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单次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 d后处死;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 d,再缩弓5 d,然后再扩弓5 d,如此反复扩3次,... 目的:研究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对大鼠上颌周围骨缝的组织学影响。方法:选择6周龄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2只,随机分成3组:单次扩弓组9只,连续扩弓5 d后处死;反复扩缩组9只,先扩弓5 d,再缩弓5 d,然后再扩弓5 d,如此反复扩3次,缩2次共25 d后处死;对照组4只,不进行任何矫治,分别在第5天和第25天各处死两只。实验动物处死后,立即取腭中缝及与矢状方向改建密切相关的腭颌缝、额颌缝、前颌缝、颧颌缝,制作脱钙骨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学改变,酒石酸抗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破骨细胞,并进行破骨细胞计数。结果:组织学观察发现,单次扩弓组除腭中缝外,其他上颌周围骨缝与对照组类似,无明显组织学变化;而反复扩缩组的腭中缝及其他骨缝的多处区域受到牵拉,缝宽度增加,成骨细胞增多,纤维结缔组织被拉伸、变形,与骨缘分离,排列紊乱,亦有少数区域呈骨受压吸收现象,破骨细胞和骨吸收陷窝增多,成骨细胞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密集。破骨细胞计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次扩弓组只有腭中缝的破骨细胞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反复扩缩组各骨缝的破骨细胞数均比单次扩弓组和对照组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牙弓反复快速扩缩后,环上颌周围骨缝均有明显的组织学改建,具有更高的细胞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牙弓 正畸矫正器设计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处理因素下托槽粘接强度的对比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霞 陈远萍 +2 位作者 张泽兵 侯建华 冯小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4-1086,共3页
目的:研究3种不同处理因素下托槽粘接强度的变化。方法: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60颗双尖牙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对每一牙面粘接标准方丝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测定各组24 h后抗剪切强度及抗张强度,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接剂... 目的:研究3种不同处理因素下托槽粘接强度的变化。方法:选正畸需要而拔除的60颗双尖牙为实验样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20颗。对每一牙面粘接标准方丝弓托槽。以材料力学实验机测定各组24 h后抗剪切强度及抗张强度,并对每一牙面上的粘接剂残留量进行统计。结果:粘接托槽前使用抛光膏清洁牙面,能显著提高托槽粘接的抗剪切强度[非抛光组为(5.973±1.519)MP,两个抛光组分别为(9.017±3.278)和(7.862±2.437)MP,P<0.05]。抛光膏清洁牙面后,使用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粘接托槽,粘接的抗剪切强度有显著提高,与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的抗剪切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抗张强度较京津釉质粘接剂显著降低(P<0.05)。ARI积分比较,抛光膏清洁牙面能显著提高釉质表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力(P<0.05),尤其在抗张强度组影响更显著(P<0.01)。抛光膏与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配合使用,抗张强度组牙釉质表面与粘接剂间的粘接力显著提高(P<0.05)。结论:牙面抛光膏及光固化氟化玻璃离子复合体可应用于正畸临床的托槽粘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粘固剂 牙粘合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压前颌上颌骨缝组织细胞微观结构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涛 徐慧芬 王大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在建立模拟临床双侧上颌前部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实验动物模的基础上 ,探索受压骨缝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 :12只 3周龄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随机均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实验Ⅰ组 ,前颌后推加较小力 ;实验Ⅱ... 目的 :在建立模拟临床双侧上颌前部裂及上颌前颌骨加压的定量研究实验动物模的基础上 ,探索受压骨缝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的规律。方法 :12只 3周龄雌性新西兰大耳白兔 ,随机均分为 3组 :空白对照组 ;实验Ⅰ组 ,前颌后推加较小力 ;实验Ⅱ组 ,前颌后推加较大力。分别在术后 3、6、9、12周处死动物 ,取受压迫的前颌上颌骨缝标本 ,切片用于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在骨缝生长发育的过程中 ,骨缝受一定程度压力后其成骨层的成骨细胞出现损伤 ,并与受力大小成正比。结论 :发育早期骨缝受压会导致该部成骨细胞出现延滞性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 骨缝 正畸矫正器 电子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弹簧多用途唇弓的结构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志华 吴建勇 +2 位作者 陈扬熙 葛红珊 David Louie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介绍带弹簧多用途唇弓的结构原理和临床应用,为正畸治疗提供一种选择。方法:介绍带弹簧多用途唇弓结构特点和临床适应证,并对结合该方法治疗的1例轻度骨性成年反牙合病例进行临床讨论。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侧貌有明显改善。头... 目的:介绍带弹簧多用途唇弓的结构原理和临床应用,为正畸治疗提供一种选择。方法:介绍带弹簧多用途唇弓结构特点和临床适应证,并对结合该方法治疗的1例轻度骨性成年反牙合病例进行临床讨论。结果: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侧貌有明显改善。头影测量结果显示:治疗前后SNA增加2°,SNB降低1°,ANB增加3°,U1NA增加1°,L1NB增加3°。结论:带弹簧多用途唇弓能持续、稳定地扩展前段牙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弹簧多用途唇弓 前牙扩弓 错(hé)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治疗Ⅱ类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骆英 杨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评价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10~1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12名Twin-block治疗,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11名对照组,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结果:上颌骨位... 目的:评价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10~1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12名Twin-block治疗,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11名对照组,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结果:上颌骨位置(A-OLP)口外弓颈牵引组比Twin-block组小1.71mm,下颌骨位置(Pg-OLP)Twin-block组比口外弓颈牵引组增加1.91mm,Twin-block组覆盖的减小,骨性因素48%,口外弓颈牵引组为36%,磨牙关系的矫正,Twin-block组骨性因素与口外弓组一致,均为55%,下颌平面角两组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Twin-block主要促进下颌生长,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器主要抑制上颌及上切牙向前生长,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生长期Ⅱ类错,改善软组织侧貌,且均未产生不利的垂直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口外弓颈牵引 治疗 Ⅱ类错He 比较研究 正畸矫正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