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的护理 被引量:7
1
作者 王玲 董雯 +2 位作者 李凌雯 黄红丽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1期1055-1055,1056,共2页
关键词 氟去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胡裕效 张宗军 +1 位作者 朱虹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常林凤 卢光明 +5 位作者 朱虹 王中秋 吴江 胡裕效 秦利萍 王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均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观察瘤体PET图像上标准摄取值以及延迟显像后标准摄取值变化,分析肺部病变CT形态、密度、边界、毛刺等征象,分别统计PET、CT和PET/CT对原发性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结果:40例患者PET图像表现为标准摄取值(SUV)>2.5,3例SUV<2.5,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93.0%和7.0%;24例延迟显像上升>10%,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68.5%和31.5%;36例CT图像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分叶、毛刺,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7%和16.3%;PET/CT显示37例为肺癌,6例可疑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6.0%和0。结论:行PET/CT早期显像对原发性肺癌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存在假阴性,而延迟显像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群 陈龙邦 +6 位作者 王靖华 朱虹 耿怀成 褚晓源 管晓翔 宋海珠 金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传统分期检查和PET/CT对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符合率,以及对淋巴结区和结外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PET/CT检查与传统分期手段对分期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0/42)和78.6%(33/42)。对淋巴结内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88.2%(60/68),PET/CT为97.1%(66/6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淋巴结外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58.3%(14/24),PET/CT为91.7%(22/24),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ET/CT检查使TNM分期改变者9例,达21.4%,其中分期升高7例,下降2例,8例(19.0%)的治疗计划发生改变。结论:FDG PET/CT可提高恶性淋巴瘤的分期和再分期的准确率,并可提高淋巴结内外病变的检出率,这有利于更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分期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应激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666-667,671,672,共4页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胸痛12d于2015年10月22日入住本科。患者缘于12d前大怒后出现胸痛,伴后背放射痛、低血压状态、恶心、呕吐,自服“速效救心丸”5粒后症状未能缓解。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冠脉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6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在X综合征中的应用
7
作者 马玉龙 李树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8期763-764,767,768,共4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因间断胸闷、胸痛,伴气短1年,加重5d于2015年10月29日入住我科.患者于1年前运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气短、汗出,伴左侧肩背部酸胀感,无恶心、呕吐、发热、咳嗽等,休息3~5 min后症状好转,未予重视,此后症状间断发作.5d前患者于活动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休息约5 min可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运动试验示:阳性,Ⅱ、Ⅲ、AVF、V4~V6导联ST段运动中、后动态改变(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0.25 mV,V4~V6导联ST压低0.1~0.2 mV),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我科.患高血压15年,血压最高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平日口服尼群地平10 mg,2次/d,血压波动在130~140/80~90 mm Hg,否认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5年,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30支左右,已戒烟10余年,饮酒史40余年,平均每天10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综合征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8
作者 秦小雪 张文 +1 位作者 高红 胡宇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6期145-148,153,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收治的10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在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及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收治的10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不同方法(高分辨率MRI与PET/CT检查)在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术前T分期筛查中的价值。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09例直肠癌患者中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352个,T_(1)~T_(2)分期26例,T_(3)分期68例,T_(4)分期15例。高分辨率MRI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分期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565、0.705、0.750,P<0.05),对术前T_(4)分期诊断无一致性(P>0.05);PET/CT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分期的诊断具有一致性(Kappa=0.696、0.590、0.455,P<0.05),对术前T_(4)分期诊断无一致性(P>0.05);二者联合与金标准对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及术前T_(1)~T_(2)、T_(3)、T_(4)分期的诊断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38、0.808、0.865、0.709,P<0.05)。高分辨率MRI联合PET/CT在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术前T分期筛查中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90%。结论高分辨率MRI联合PET/CT对直肠癌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检出率较高,且联合检查在术前T分期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 直肠癌 周围转移性小淋巴结 T分期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汪娇 李剑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77-880,共4页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辅助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作为一种代谢/解剖于一身的高级显像手段,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地定量显示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核心脏病学已...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计算机辅助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作为一种代谢/解剖于一身的高级显像手段,可以从分子水平无创地定量显示人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核心脏病学已成为放射性核素显像中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早在20世纪70年代,PET 显像已先后用于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及心脏受体功能等研究[1]。在国外,核素心肌显像,包括PET 或PET/CT 显像,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2]。82Rb、13N-NH3、15O-H2O 等传统PET 心肌灌注显像剂由于半衰期较短等因素,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18F 由于物理半衰期适中,可以采用配送的方式送达使用科室,所以18F 标记的新型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造影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代谢评估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梓延 冯成涛 +3 位作者 张海波 邓赟 郑皓 朱高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ppa检验比较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RECIST)1.1和PERCIST 1.0标准评估淋巴瘤治疗疗效的一致性,比较两者的治疗有效率(RR)。结果PERCIST 1.0与RECIST 1.1标准评估93例淋巴瘤治疗效果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72,P<0.05);对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53、0.316,P<0.05)。93例淋巴瘤患者,RECIST 1.1标准的RR低于PERCIST 1.0标准(RR=46%、64%,P=0.003)。在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中,RECIST 1.1标准的RR均低于PERCIST 1.0标准(非霍奇金淋巴瘤:RR=50%、66%;霍奇金淋巴瘤:RR=32%、56%,P=0.043、0.031)。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RCIST 1.0评价淋巴瘤治疗效果的有效率高于传统使用的基于解剖变化评估的RECIST 1.1标准,PERCIST 1.0标准对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治疗结果 参考标准 实体瘤疗效价标准(REC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全身扫描及^(18)F-FDGPET/CT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转移诊治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永军 徐兆强 +2 位作者 柳卫 程旭 包丽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5-810,共6页
目的探讨131I全身扫描(131I-WBS)及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DTC术后需行131I初治或复治的患者,检测其131I治疗前1 d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在131I治疗后3~5 d进行131I-WBS。根... 目的探讨131I全身扫描(131I-WBS)及18F-FDG PE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转移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DTC术后需行131I初治或复治的患者,检测其131I治疗前1 d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在131I治疗后3~5 d进行131I-WBS。根据Tg与131I-WBS阴性或阳性的情况,将患者分成4种类型:Ⅰ型:Tg(+),131I-WBS(-);Ⅱ型:Tg(+),131I-WBS(+);Ⅲ型:Tg(-),131I-WBS(+);Ⅳ型:Tg(-),131I-WBS(-)。在131I-WBS后1周内行18F-FDG PET/CT。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为诊断病灶性质标准。分析131I-WBS及18F-FDG PET/CT对DTC术后患者转移的检出情况。结果检查后发现有22例52处病灶发生了转移。131I-WBS检出其中的8例(36.4%)24处(46.2%)转移灶,与18F-FDG PET/CT检出的15例(68.2%)35处(67.3%)转移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4.74,P<0.05)。Ⅰ型13例(100.0%)、Ⅱ型5例(100.0%)、Ⅲ型3例(100.0%)、Ⅳ型1例(16.7%)发生了转移。Ⅰ型18F-FDG PET/CT的转移检出率(100.0%)与Ⅱ型(20.0%)、Ⅲ型(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Ⅳ型(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13例Ⅰ型和1例Ⅳ型转移患者调整了治疗方案。结论 131I-WBS和18F-FDG PET/CT在DTC术后患者转移灶探测及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方面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特别是18F-FDG PET/CT在Tg(+)、131I-WBS(-)患者转移灶检出上更具有优势,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 肿瘤转移 碘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组织学分级
12
作者 石琴 张依凡 +2 位作者 杨易 潘博 倪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6,178,共7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分类中组织学分级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PET/CT资料。根据WHO(202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预测浸润性肺腺癌WHO(2021)分类中组织学分级的作用。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3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PET/CT资料。根据WHO(2021)分级进行三级肿瘤分级。比较3种分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糖酵解总量和CT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3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性能。结果较高的肿瘤分级与男性患者(χ^(2)=11.803,P=0.003)、吸烟史(χ^(2)=7.702,P=0.021)、肿瘤最大径(H=20.548,P=0.002)、淋巴结转移(P<0.001)、脉管癌栓(χ^(2)=33.270,P<0.001)、胸膜侵犯(χ^(2)=15.116,P=0.001)及气道播散有关(χ^(2)=17.867,P<0.001)。随着肿瘤级别提高,SUVmax(H=71.488,P<0.001)、糖酵解总量(H=30.658,P<0.001)和CT纯实性表现比例(χ^(2)=28.872,P<0.001)显著增加。SUVmax增高(OR=1.234,95%CI 1.141~1.334,P<0.001)和CT纯实性表现(OR=2.205,95%CI 1.166~4.171,P=0.015)是3级肿瘤的独立预测因子。SUVmax、CT实性表现及两者联合预测3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641、0.804,其中最佳截断SUVmax为6.08。结论SUVmax和CT实性表现是3级浸润性肺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术前^(18)F-FDG PET/CT可辅助评估肺腺癌分级,有助于改善治疗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腺癌 国际疾病分类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素类似物PET/CT显像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13
作者 刘逸飞 曲蕾 +1 位作者 徐帅帅 姚树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多见于消化系统。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NEN细胞上普遍过表达,为成像提供了一个独特、特定的分子靶点。奥曲肽是一种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在1983年首次被放射性标记,可以用核医学伽马相...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多见于消化系统。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NEN细胞上普遍过表达,为成像提供了一个独特、特定的分子靶点。奥曲肽是一种合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在1983年首次被放射性标记,可以用核医学伽马相机进行SSTR成像。目前,已经将^(111)In-pentetreotide,^(68)Ga-SSA,^(18)F-SSA,^(64)Cu-SSA等放射性标记药物用于NEN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Ns 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PSMA-1007 PET/CT与^(18)F-FDG PET/CT及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效能对比分析
14
作者 姜丹凤 申双 +1 位作者 王晋波 卫宁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讨对比氟-18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抑制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PSMA-1007 PET/CT)与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及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及分期... 目的探讨对比氟-18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抑制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PSMA-1007 PET/CT)与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及MR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及分期中的效能。方法选取本院疑似PCa的103例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为恶性76例,良性27例。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18)F-PSMA-1007 PET/CT与^(18)F-FDG PET/CT及MRI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性,并分析其诊断PCa分期的效能。结果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8)F-PSMA-1007 PET/CT诊断PCa敏感度为94.74%(72/76),特异度为100%(27/27);^(18)F-FDG PET/CT诊断PCa的敏感度为89.47%(68/76),特异度为70.37%(19/27);MRI诊断PCa的敏感度为84.21%(64/76),特异度为62.96%(17/27)。^(18)F-PSMA-1007 PET/CT、^(18)F-FDG PET/CT、MRI诊断PCa Kappa值分别为0.904、0.598、0.461。^(18)F-PSMA-1007 PET/CT诊断PCa符合率高于^(18)F-FDG PET/CT诊断与MRI诊断,误诊率低于^(18)F-FDG PET/CT诊断与MRI诊断,漏检率低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PSMA-1007 PET/CT诊断包膜外侵犯、精囊腺侵犯、淋巴结转移、骨转移高于^(18)F-FDG PET/CT诊断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PSMA-1007 PET/CT与^(18)F-FDG PET/CT及MRI诊断PCa诊断及分期均具有一定价值,但^(18)F-PSMA-1007 PET/CT诊断PCa与诊断分期的准确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氟-18标记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抑制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氟-18标记的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苏富勇 史浩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742-1746,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MR显像,8例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对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进行测... 目的探讨^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55例,全部患者均接受^18F-FDG PET/MR显像,8例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对影像学特点进行观察,并对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进行测量。结果在12例小肝癌患者、18例结节型肝癌和25例巨块型肝癌患者中,病灶延迟相SUVmax较早期升高的患者分别为6例、10例和2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节型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无明显差异(t=1.528,P>0.05);巨块型肝癌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23,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早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51,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延迟相SUV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7.489,P<0.05);小肝癌、结节型肝癌和巨块型肝癌延迟相SUVmax较早期相升高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562,P<0.05)。8例患者通过MR增强扫描得到确诊。结论^18F-FDG PET/MR显像联合MR增强扫描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使肝癌得到有效的诊断,并使病情得到准确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16
作者 金爱芳 骆柘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2年4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且确诊椎管内转移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病灶代谢活性进行视觉分析,并测量最大标准化...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硬脊膜内转移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2年4月于江西省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和MRI检查且确诊椎管内转移肿瘤患者的影像资料,对病灶代谢活性进行视觉分析,并测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析^(18)F-FDG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UVmax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效能。结果135例伴可疑椎管内转移症状的肿瘤患者中,硬脊膜内(软脊膜和髓内)转移18例,其他病变80例,脊髓无病变37例。18例硬脊膜内转移中,13例软脊膜转移,2例髓内转移,3例同时有软脊膜和髓内转移。转移表现为结节状(10例)或条片状(6例)18F-FDG摄取增高,对应CT上髓旁或髓内结节或脊髓肿胀。^(18)F-FDGPET/CT比MRI发现了更多的病灶,包括亚厘米的病灶。基于患者,^(18)F-FDGPET/CT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9%、89.2%、89.1%;以转移灶和正常脊髓SUVmax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界值为2.45时约登指数最大,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2%、75.7%。结论18F-FDG PET/CT是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一种可选择影像模式。硬脊膜内转移大多数表现为局灶性高代谢病变,SUVmax可作为诊断硬脊膜内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内转移 软脊膜转移 脊髓内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代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
17
作者 石燕霞 李鸿斌 +1 位作者 任婷婷 宁荣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5,共5页
间质性肺疾病是结缔组织病常见的肺受累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结缔组织病的全病程中均可并发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全疾病周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结缔组织病相... 间质性肺疾病是结缔组织病常见的肺受累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因结缔组织病的全病程中均可并发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全疾病周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筛查、诊断和随访的基石,但电离辐射是其临床应用的潜在限制因素。近年来,新影像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早期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前景的研究成果,逐步向无创、低辐射、精准的影像学分析技术迈进。本文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新影像学技术的优势、不足及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疾病 肺疾病 间质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纹肌肉瘤的CT、MRI及PET/CT影像学表现
18
作者 蒲迪 刘慧君 +1 位作者 陈月芹 于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8-21,共4页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CT、MRI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6例RMS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6例RMS中,10例病灶位于头颈部,1例位于肺部,4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盆腔...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CT、MRI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6例RMS患者资料,分析其CT、MRI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6例RMS中,10例病灶位于头颈部,1例位于肺部,4例位于四肢,1例位于腹盆腔。按病理分型为胚胎型RMS 6例,腺泡型RMS 7例,多形性RMS 2例,硬化性RMS1例。7例接受CT检查,6例见等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1例见不均匀稍低密度肿块影;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见迂曲小血管影。10例行MRI检查,10例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病灶中央见稍低信号;8例DWI提示扩散受限,呈不均匀高信号;8例增强MRI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内见条片状无强化区。5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病灶呈^(18)F-FDG摄取增高。6例伴骨质破坏,1例伴肺部转移,2例伴骨髓浸润,1例侵犯右眼眶及右额部。结论 CT检查显示RMS对邻近骨质破坏,MRI检查显示RMS病变大致侵袭范围,^(18)F-FDG PET/CT检查显示病灶代谢活性及是否伴远处转移,有助于提示RMS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诊断进展 被引量:19
19
作者 胡裕效 朱虹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9-633,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罕见的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或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其发病率都在逐年上升。文中主要综述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罕见的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或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中,其发病率都在逐年上升。文中主要综述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的PCNSL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及医学影像学特征。PCNSL具有某些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将传统医学影像手段(如CT、MRI)与新兴医学影像学技术相结合,如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及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等,能大大提高PCNSL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磁共振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对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杨芳 张毓艺 +3 位作者 冯瑾 张连娜 高璇 陈紫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6-1271,共6页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创伤后骨髓炎中的代谢影像特征,并评估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创伤后骨折愈合不良可疑感染患者64例,采用定性及半定量评估方...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创伤后骨髓炎中的代谢影像特征,并评估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创伤后骨折愈合不良可疑感染患者64例,采用定性及半定量评估方法评价^(18)F-FDG PET/CT对创伤后骨髓炎的诊断准确性,并与实验室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结果 64例患者中,37例确诊为创伤后骨髓炎,其中23例通过术中微生物培养阳性确诊,14例通过临床症状及随访结果确诊。其余27例患者中,10例术中微生物培养、17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均未提示感染。^(18)F-FDG PET/CT正确诊断37例感染组中的34例,正确排除27例感染阴性组中的23例,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总体诊断准确度分别为91.89%、85.19%、89.47%、88.46%和89.06%。感染组中^(18)F-FDG PET/CT半定量指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为6.23±2.16,感染阴性组为4.2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Vmax和C反应蛋白为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且SUVmax诊断准确度高于C反应蛋白(χ^(2)=27.245,P<0.001)。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提供的代谢影像特征有助于为诊断创伤后骨髓炎提供更精准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炎 创伤和损伤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