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不同喷射压力下燃烧与排放特性
1
作者 胡志清 黄星翰 +3 位作者 钟汶君 颜飞斌 何志霞 王谦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为探究戊醇燃料对于发动机的适应性,建立了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的燃烧模型,探究了不同喷射压力下二元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二元燃料中戊醇比例的增加,平均指示压力的降低和未燃燃料的增加导致指示热效率降低;同时缸... 为探究戊醇燃料对于发动机的适应性,建立了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的燃烧模型,探究了不同喷射压力下二元燃料的燃烧与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二元燃料中戊醇比例的增加,平均指示压力的降低和未燃燃料的增加导致指示热效率降低;同时缸内低温区域和低当量比区域增加,氮氧化物和碳烟排放均降低;但不完全燃烧增多,因此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排放增加。此外,提高喷射压力增强了二元燃料的雾化效果,缸内平均温度提高,高温富氧区域增多,氮氧化物排放增加而碳烟排放降低。由于不完全燃烧的减少,一氧化碳和未燃碳氢排放降低,但由于喷射压力为300 MPa时易出现撞壁现象导致二者再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戊醇 十二烷 喷射压力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颗粒官能团与碳原子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叶丽华 孙程炜 +3 位作者 郑庆明 单泳 孟望喜 施爱平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4-530,共7页
通过186FA单缸风冷柴油机,燃用0号柴油、费托(F-T)柴油及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PE5、PE10和PE20(正戊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10%,和20%).使用自制颗粒采集装置采集排放颗粒,去除颗粒表面可溶性有机物(SOF)后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通过186FA单缸风冷柴油机,燃用0号柴油、费托(F-T)柴油及正戊醇/F-T柴油混合燃料PE5、PE10和PE20(正戊醇体积分数分别为5%,、10%,和20%).使用自制颗粒采集装置采集排放颗粒,去除颗粒表面可溶性有机物(SOF)后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测试颗粒表面含氧官能团与碳原子杂化形式.结果表明:O/C从高到低依次为0号柴油>PE20>PE10>PE5>F-T柴油,随着负荷增加,5种燃料颗粒的O/C均减小;颗粒表面羟基官能团(—OH)明显多于羰基官能团(C=O),两种含氧官能团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0号柴油>PE20>PE10>PE5>F-T柴油,随着负荷增加,5种燃料颗粒的含氧官能团均降低;0号柴油颗粒的sp^3/sp^2大于F-T柴油,随着FT柴油中正戊醇掺混比例增加,排放颗粒的sp3/sp2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F-T柴油 正戊醇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H NMR和DSC法研究十二烷基磺酸钠-正戊醇-水三元体系的溶致液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方 李干佐 +1 位作者 汪汉卿 郝树萱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1446-1449,共4页
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正戊醇/水体系的相平衡,在相图中的液晶区选取样品点,采用^2H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方法,并结合其液晶纹理,研究了该体系液晶相的结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整个液晶区均为层状液晶,其相结构不随... 测定了十二烷基磺酸钠/正戊醇/水体系的相平衡,在相图中的液晶区选取样品点,采用^2H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方法,并结合其液晶纹理,研究了该体系液晶相的结构。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整个液晶区均为层状液晶,其相结构不随水含量和醇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组成固定的情况下,该体系液晶的相结构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磺酸钠 溶致液晶 NMR 正戊醇 DSC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正戊醇-环己烷-水拟三元体系相图及温度对相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艳 姚卫琴 +2 位作者 陈少杰 田龙昭 原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4-1257,共4页
绘制了35,45,55,6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环己烷-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分析了温度对相图和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区域大小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温度对水包油(O/W)微乳液区域的影响较大,且随温... 绘制了35,45,55,65℃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戊醇-环己烷-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分析了温度对相图和微乳液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油包水(W/O)反相微乳液区域大小有影响,但影响较小,温度对水包油(O/W)微乳液区域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的增加,区域增大.电导率曲线与相图吻合很好,并用电解质溶液理论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 正戊醇-环己烷-水拟三元相图 微乳液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对形成淀粉微乳液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何葆芳 姚日生 +1 位作者 邓胜松 尤亚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借助XRD和IR技术及通过对淀粉微乳液相体积和电导值的测定,研究了正戊醇对形成含量不同的淀粉微乳体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增大,正戊醇的助表面活性剂作用逐渐减弱,加入的正戊醇主要与其中的直链淀粉生成了络合晶体,被表... 借助XRD和IR技术及通过对淀粉微乳液相体积和电导值的测定,研究了正戊醇对形成含量不同的淀粉微乳体系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增大,正戊醇的助表面活性剂作用逐渐减弱,加入的正戊醇主要与其中的直链淀粉生成了络合晶体,被表面活性剂分散的淀粉自身充当着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但正戊醇的加入有利于生成稳定的W/O型淀粉微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微乳液 正戊醇 相体积 电导值 制备 助表面活性剂 药物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正戊醇/水体系的液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彤 尹宝霖 魏西莲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2,共3页
在 2 5℃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正戊醇 /水三元体系的相平衡 ,确定了液晶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和2 HNMR与液晶照片对照 ,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 :在恒定温度下 ... 在 2 5℃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正戊醇 /水三元体系的相平衡 ,确定了液晶区域的边界范围。在液晶区域内选取一系列样品点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和2 HNMR与液晶照片对照 ,研究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特点。结果表明 :在恒定温度下 ,该体系存在着两个液晶区域 ,并且随含水量的增加 ,液晶结构发生变化。当组成固定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 正戊醇 水体系 液晶 表面活性剂 三次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着火及燃烧特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钟汶君 颜飞斌 +3 位作者 相启龙 王文俊 何志霞 王谦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0,共8页
为了探究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着火及燃烧特性,在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中采用自发火焰发光法、纹影法、甲醛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以及OH*化学发光法研究了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P20D80的着火延迟期、火焰发展、燃烧中间组分以及火焰浮... 为了探究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着火及燃烧特性,在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中采用自发火焰发光法、纹影法、甲醛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法以及OH*化学发光法研究了正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P20D80的着火延迟期、火焰发展、燃烧中间组分以及火焰浮起长度.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与正十二烷(D100)相比,P20D80的总着火延迟期和火焰浮起长度更长,且两者的甲醛信号都在火焰浮起处的下游位置被逐渐消耗;P20D80的甲醛初生时刻延迟了100μs左右,可很好降低碳烟生成;与D100相比,在不同的环境温度工况下,P20D80的化学着火延迟期更长,但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P20D80的化学着火延迟期先大后小;此外,在相同工况下,P20D80物理着火延迟期与正十二烷物理着火延迟期的差值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略微升高,但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戊醇 十二烷 着火延迟期 火焰浮起长度 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汽油层流扩散火焰碳烟生成动力学 被引量:1
8
作者 花阳 刘福水 +2 位作者 吴晗 何旭 李佳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2-430,共9页
利用双色激光诱导炽光法(TC-LII)测量了正戊醇/汽油层流扩散火焰中的二维碳烟体积分数分布,研究了正戊醇掺比对碳烟生成的影响.此外,构建了pentanol-TRF-PAHs半详细机理,利用CHEMKIN0-D定压模型对前驱物的路径和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 利用双色激光诱导炽光法(TC-LII)测量了正戊醇/汽油层流扩散火焰中的二维碳烟体积分数分布,研究了正戊醇掺比对碳烟生成的影响.此外,构建了pentanol-TRF-PAHs半详细机理,利用CHEMKIN0-D定压模型对前驱物的路径和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正戊醇能够显著抑制碳烟生成,碳烟体积分数随正戊醇比例的增加呈近似线性下降趋势.与纯汽油相比,P20(正戊醇的体积分数为20%)、P40、P60和P80的峰值碳烟分别降低21.4%,、45.3%,、64.9%,和84.5%,.动力学分析表明:芳烃苯(A1)、萘(A2)、菲(A3)和芘(A4)的摩尔分数随正戊醇的增加而降低.添加正戊醇没有改变A1的主要生成和消耗路径.对正戊醇(P100)来说,A1通过C_3+C_3和C_4+C_2的反应生成,生成速率远小于含甲苯的燃料(P0~P80).正戊醇对碳烟的降低主要归因于芳烃稀释效应.此外,A1的生成受到了OH、HO_2、CH_3和H化学反应过程的控制,添加正戊醇后,H_2O_2、HO_2的离解反应对A1的敏感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戊醇 汽油 层流扩散火焰 碳烟生成 化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喷射策略对正戊醇-柴油混合燃料燃烧及有害排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钟玉伟 魏超 潘明章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93,共9页
为了揭示含氧燃料与喷油策略耦合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影响的机制,基于三维仿真软件CONVERGE,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了正戊醇—柴油混合燃料在不同喷射策略下燃烧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正戊醇促进了燃烧过程... 为了揭示含氧燃料与喷油策略耦合对发动机燃烧、性能和排放特性影响的机制,基于三维仿真软件CONVERGE,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研究了正戊醇—柴油混合燃料在不同喷射策略下燃烧与有害排放物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正戊醇促进了燃烧过程,燃用正戊醇—柴油混合燃料时,缸内最高燃烧压力和燃烧放热峰值增大,发动机平均指示压力(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IMEP)升高,CO、总碳氢化合物(total hydrocarbons,THC)和碳烟排放降低,但NO_(x)排放升高。采用大比例预喷射策略可以促进主喷燃烧过程,提高缸内温度,增大IMEP,但导致CO及THC排放升高,而小预喷间隔会导致碳烟排放增加。后喷射策略导致发动机IMEP降低,但可以降低NO_(x)排放。在小后喷间隔下碳烟排放显著降低,但在大后喷间隔下碳烟排放明显升高。研究表明,正戊醇柴油混合燃料采用大预喷间隔及小后喷间隔的3次喷油策略,能够获得最高的IMEP及最低的有害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数值模拟 正戊醇–柴油 单次喷射 多次喷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戊醇净化湿法磷酸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保英莲 张志强 张可羡 《盐业与化工》 CAS 2014年第7期14-17,共4页
我国磷矿品位低,湿法磷酸中杂质较多,净化湿法磷酸对扩大其使用领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研究以正戊醇作为萃取剂,采用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正戊醇萃取青海西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浓缩磷... 我国磷矿品位低,湿法磷酸中杂质较多,净化湿法磷酸对扩大其使用领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研究以正戊醇作为萃取剂,采用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正戊醇萃取青海西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浓缩磷酸的最佳条件为相比4,萃取时间15 min,搅拌强度300 r/min,萃取温度35℃,最佳反萃取剂加入量为萃取剂体积的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磷酸 溶剂萃取 正戊醇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醇/正戊醇+JP-10二元体系的体积性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娟 郭永胜 +3 位作者 杨玉忠 龚先杰 方文军 林瑞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23-1527,共5页
在常压下测定了298.15 K时正丁醇/正戊醇+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C10H16,JP-10)二元体系的黏度和密度.根据Eyring液体黏性流动理论,关联了二元体系的黏滞性活化参数,结果表明,焓驱动起主要作用.利用密度数据计算了醇+JP-10二元体系的超额... 在常压下测定了298.15 K时正丁醇/正戊醇+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C10H16,JP-10)二元体系的黏度和密度.根据Eyring液体黏性流动理论,关联了二元体系的黏滞性活化参数,结果表明,焓驱动起主要作用.利用密度数据计算了醇+JP-10二元体系的超额摩尔体积、超额偏摩尔体积、表观摩尔体积及偏摩尔体积等体积性质,结果表明此二元体系的超额摩尔体积为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 丁醇 正戊醇 二元体系 体积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正戊醇/甲醇三元微乳化燃料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海峰 李士杰 +3 位作者 谢斌 陈昊 李佳豪 苏欣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37,共8页
为了使柴油与甲醇互溶,提高燃料氧含量以控制碳烟排放,以正戊醇作为助溶剂,形成柴油/正戊醇/甲醇三元微乳化燃料,对三元燃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互溶性进行了研究。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测试了1 400r/min转速下柴油/正戊醇/甲醇三元微... 为了使柴油与甲醇互溶,提高燃料氧含量以控制碳烟排放,以正戊醇作为助溶剂,形成柴油/正戊醇/甲醇三元微乳化燃料,对三元燃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互溶性进行了研究。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测试了1 400r/min转速下柴油/正戊醇/甲醇三元微乳化燃料的燃烧压力和排放特性;计算了瞬时燃烧放热率与燃烧温度,并与柴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甲醇能够以一定比例与柴油/正戊醇互溶,且互溶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纯柴油相比,随氧含量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峰值燃烧温度升高;在中低负荷,峰值燃烧放热率上升;在高负荷,三元微乳化燃料的峰值燃烧放热率下降,但其扩散燃烧强度增加;混合燃料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但是其热值逐渐降低,有效热效率上升;3种含氧燃料的CO排放在低负荷时增加,高负荷时降低;HC及NOx排放升高,NO2在NOx中的比例下降;碳烟排放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正戊醇 柴油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对正戊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余金山 李文浩 颜伏伍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通过构建的一个新的包含79种组分和234个反应的正戊醇简化机理耦合已有的生物柴油简化机理,得到了正戊醇-生物柴油简化机理,该组合机理经过了滞燃期以及发动机缸压、放热率和排放验证,可以用作发动机燃用正戊醇生物柴油时的燃烧及排放... 通过构建的一个新的包含79种组分和234个反应的正戊醇简化机理耦合已有的生物柴油简化机理,得到了正戊醇-生物柴油简化机理,该组合机理经过了滞燃期以及发动机缸压、放热率和排放验证,可以用作发动机燃用正戊醇生物柴油时的燃烧及排放特性分析.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基于Converge仿真软件研究了EGR条件对正戊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烧排放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正戊醇掺混比例下,随着EGR率的增大,正戊醇-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缸压和放热率峰值都有所降低,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增加.相同EGR率时,随着正戊醇掺混比例的提高,燃料的雾化特性得到改善,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峰值升高;添加正戊醇和增大EGR率可显著降低混合燃料的NOx排放,在EGR率为30%、正戊醇掺混比例为40%时,NOx最低排放可达0.08 g/(kW·h),与EGR率为0时相比降低了71%;混合燃料具有较大的的碳烟氧化潜力,碳烟排放都处于较低水平,在较小的EGR率下(<20%)碳烟排放增加并不明显,EGR率增加到30%时,燃烧恶化,碳烟的氧化受到了抑制,碳烟排放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 正戊醇 生物柴油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正戊醇—甲苯—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喻发全 姚树人 《胶体与聚合物》 1999年第1期21-23,共3页
用稀释法求出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 SDS) -正戊醇 -甲苯 -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 :该体系的分散相尺寸 RW 在讨论的范围内小于 10 nm,随着 ω(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增大而增大。界面层中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 用稀释法求出了十二烷基硫酸钠 ( SDS) -正戊醇 -甲苯 -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计算结果表明 :该体系的分散相尺寸 RW 在讨论的范围内小于 10 nm,随着 ω(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增大而增大。界面层中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比率 (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结构参数 正戊醇 甲苯 SDS 稀释法 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接触用涂层中正戊醇迁移量的测定 被引量:2
15
作者 邝雅怡 黎永锦 +1 位作者 谢永萍 赖红娟 《现代食品》 2018年第12期125-128,共4页
建立食品接触用涂层中正戊醇迁移量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样品分别用水基食品模拟液和橄榄油在不同的迁移条件下进行迁移试验。浸泡液在顶空平衡40 min后进样,并用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后使用质谱检测器检测。模拟液中... 建立食品接触用涂层中正戊醇迁移量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方法。样品分别用水基食品模拟液和橄榄油在不同的迁移条件下进行迁移试验。浸泡液在顶空平衡40 min后进样,并用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后使用质谱检测器检测。模拟液中正戊醇浓度在0.02~1.0(橄榄油为mg/kg,水基模拟物为mg/L)范围内与峰面积成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02 mg/kg和0.0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 有机涂层 正戊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酸正戊酯的合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瑾 杜少斌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5-27,共3页
合成了香料肉桂酸正戊酯,考察了反应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产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160℃,酸醇摩尔比为1:1.50,催化剂用量为3.30g/mol酸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内桂酸正戊酯的产率达98.2%。并对产物进行了结... 合成了香料肉桂酸正戊酯,考察了反应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酯化产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160℃,酸醇摩尔比为1:1.50,催化剂用量为3.30g/mol酸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内桂酸正戊酯的产率达98.2%。并对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戊醇 肉桂酸戊酯 苯基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醇与硫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17
作者 邝生鲁 梁启勇 杨诗兰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14-17,共4页
本文研究正戊醇、异戊醇与硫酸反应动力学,测定了反应速率常数和活化能。
关键词 正戊醇 戊醇 硫酸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醇二元体系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Ⅰ.C1至 C5正链醇+苯体系的过量焓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健萍 戴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1986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使用 Picker 流动微量量热器系统测量了298.15K 和常压下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和正戊醇+苯体系的摩尔过量焓。所得结果,一般较间歇式量热器的测量数据稍高。这些体系的最大过量焓在~x 醇=0.30~0.33.正链醇+苯体系的摩尔过量焓的... 使用 Picker 流动微量量热器系统测量了298.15K 和常压下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和正戊醇+苯体系的摩尔过量焓。所得结果,一般较间歇式量热器的测量数据稍高。这些体系的最大过量焓在~x 醇=0.30~0.33.正链醇+苯体系的摩尔过量焓的数值,在 C~C之间,随着醇分子中碳原子的数目增多而升高,但两相邻醇 H~E 的差值,则随碳链的增长而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焓 正戊醇 丁醇 二元体系 多组分体系 C1 量热器 热力学性质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致液晶体系研究及其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干佐 肖洪地 +2 位作者 李英 牟建海 王连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 /正戊醇 /水的三元体系和石油磺酸盐 /癸烷 /正戊醇 /水的拟三元体系相图中的液晶区域 ,揭示了不同组分对液晶区域大小的影响以及液晶的流变性和液晶的结构 .在三次采油中 ,用六角状溶致液晶体系代替三元复合驱体系进...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 /正戊醇 /水的三元体系和石油磺酸盐 /癸烷 /正戊醇 /水的拟三元体系相图中的液晶区域 ,揭示了不同组分对液晶区域大小的影响以及液晶的流变性和液晶的结构 .在三次采油中 ,用六角状溶致液晶体系代替三元复合驱体系进行化学驱油 ,虽然驱油效率更高 ,但需要进一步降低液晶驱油体系的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致液晶 采收率 相图 化学驱油 三次采油 石油磺酸盐 正戊醇 癸烷 三元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表面活性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孔径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书华 侯万国 +1 位作者 许军 李正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9-511,391,共4页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CTAB)与硝酸形成的胶束体系中 ,分别加入正戊醇与正辛胺作助表面活性剂 ,合成出介孔二氧化硅 .经小角 XRD和 N2 气体吸附与脱附实验证实 ,随着 CTAB与正戊醇摩尔比的增加 ,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增加 ;而随 CTAB...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 CTAB)与硝酸形成的胶束体系中 ,分别加入正戊醇与正辛胺作助表面活性剂 ,合成出介孔二氧化硅 .经小角 XRD和 N2 气体吸附与脱附实验证实 ,随着 CTAB与正戊醇摩尔比的增加 ,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增加 ;而随 CTAB与正辛胺摩尔比的增加 ,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减小 .主要原因是正戊醇增大了 CTAB胶束体积 ,从而导致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增加 .而在 CTAB与正辛胺的混合胶束中 ,正辛胺同硅酸盐作用力比 CTAB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二氧化硅 正戊醇 辛胺 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