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RNA抑制弓形虫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表达 被引量:3
1
作者 余莉 李霞 +3 位作者 郜玉峰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以弓形虫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编码基因为靶标,合成3对siRNA,以电穿孔的方式将不同的浓度的siRNA转染弓...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方法以弓形虫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编码基因为靶标,合成3对siRNA,以电穿孔的方式将不同的浓度的siRNA转染弓形虫。采用荧光定量PCR及[3H]-次黄嘌呤摄入量分别检测弓形虫HXGPRT mRNA及酶合成量。结果在针对HXGPRT编码基因设计的3对21nt的siRNA中,有1对(siRNA415)能明显降低HXGPRT mRNA水平及酶合成量。在转染后24h,4μmol/LsiRNA415电转弓形虫的HXGPRT mRNA水平及[3H]-次黄嘌呤摄入量分别降为模拟电转弓形虫的0.36±0.04及0.51±0.03倍(P<0.05)。结论21nt的siRNA在弓形虫体内能有效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siRNA在弓形虫体内的应用将为阐明未知基因的功能和抗弓形虫药物的筛选提供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类/代谢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RNA 小分子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中国株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余俊龙 汪世平 +10 位作者 何卓 戴橄 李文凯 姜孝新 曾少华 肖小芹 徐绍锐 吕志跃 彭先楚 周松华 刘雪琴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65-672,共8页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 根据基因库中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EST(BU803192)以及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载体λgt11多克隆位点邻近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为模板,采用锚式PCR对SjHGPRT基因不完整的3′端和5′端进行扩增、测序,用电子软件拼接,获得SjHGPRT全长cDNA(1270bp),经序列分析,推断该片段含有编码SjHGPRT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其编码基因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mHGPRT)全长编码基因碱基一致性为82%,其理论推导的氨基酸组成与曼氏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一致性约为83%.将其编码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QE30上,在大肠杆菌M15中获得准确、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约为28ku.用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免疫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在预测位置上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重组蛋白动物免疫保护性结果显示:在虫荷、每克肝卵、每克粪卵和雌子宫内卵数方面,疫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SjHGPRT)全长cDNA成功克隆并在大肠菌中得到表达,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动物免疫保护效果,是一种潜在的具有部分免疫保护性的抗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慧 岳丽杰 杨春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48-954,共7页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PRT)是一种细胞质酶,在体内广泛存在,它不仅参与嘌呤碱基的补救合成途径,而且关系到嘌呤类药物的代谢,是调控该类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反应的关键酶。其基因突变可影响酶的活性,不仅可能导致不同临床表现的代谢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体内嘌呤类药物的代谢。同时,HPRT作为管家基因,是诊断许多疾病的靶点基因。文章概括了HPRT研究的新进展,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发现HPRT的研究既推动了嘌呤类药物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及新药物的研发,又促进了HPRT突变相关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突变 6-巯基嘌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代谢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及其促进酿酒酵母核酸合成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赟 夏天晴 +2 位作者 徐丽丽 李在禄 鲍晓明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的降解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属于药食同源,近年来已在新型食品增味剂、保健品、抗病毒制剂及农用增产剂等方面广泛使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目前主要通过发酵法培养微生物获得,然后被酶促转化成多种降解物及衍生物,以满足市场需求。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是公认的食品安全性微生物,且核酸含量较高,是理想的RNA生产微生物。微生物系统工程团队(本团队)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强化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nosine 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IMPDH)有利于提高酿酒酵母核糖体RNA(Ribosome RNA,rRNA)的合成。而从医药角度,IMPDH一直被作为研发抗癌、抗病毒和抗寄生虫药物的靶点。本文综述了IMPDH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酿酒酵母IMPDH的生物学功能、结构、同工酶及表达调控机制,并结合IMPDH与rRNA合成的关联,展望了其在提高酿酒酵母核酸产生中的作用,以期为突破核酸产业的技术瓶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 鸟嘌呤核苷三磷酸 表达调控 核酸 核糖 酿酒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研究进展
5
作者 余志会 方肆云 +5 位作者 孙铭飞 戚南山 刘文俊 李娟 胡俊菁 廖申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63-172,共10页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原虫,包括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锥虫(Trypanosoma spp.)、疟原虫(Plasmodium spp.)、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p.)和艾美耳球虫(Eimeria spp.)等,可引起严重危害人类与动物健康以及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原虫病。寄生虫入侵宿主后的发育和繁殖需要大量的嘌呤核苷酸,相应的嘌呤碱基在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对应的嘌呤核苷酸。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一类参与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的重要代谢酶,广泛存在于寄生原虫中。寄生原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主要包括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和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两者在寄生原虫中分别催化腺嘌呤核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和黄嘌呤核苷酸合成,从而参与寄生原虫的多个生化代谢过程,不仅为寄生原虫核酸生物合成等提供前体物质,还为虫体提供通用能量载体。由于寄生原虫的嘌呤补救途径明显区别于宿主的从头合成途径,且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寄生原虫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因而近年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成为抗原虫药物候选靶标的研究热点,以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潜在靶标,特异性筛选、设计抑制剂,并开发抗寄生原虫药物取得重要进展。以利什曼原虫、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为重点,综述寄生原虫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基本特征、生物学功能、抑制剂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寄生原虫药物靶标研究与新型抑制剂筛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原虫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次黄嘌呤-鸟嘌呤-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嘌呤核苷酸 药物靶标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2',4'-四羟基查尔酮对小鼠尿酸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恺 林华 +3 位作者 高丽辉 刘旭 李玲 牛艳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5,共5页
用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对化合物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的降尿酸作用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研究。用磷钨酸法测定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用RT-PCR测定脑组织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肝脏中的磷... 用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对化合物3,5,2',4'-四羟基查尔酮(P40)的降尿酸作用及尿酸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研究。用磷钨酸法测定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用RT-PCR测定脑组织中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肝脏中的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PRPS)和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PRPPA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灌胃给予高尿酸血症小鼠P40 2、4、8 mg/kg和阳性对照药别嘌醇1 mg/kg,共给药5次,每天2次,均显著降低血清尿酸水平(P<0.05,0.01),具有显著的降尿酸作用;但对HGPRT、PRPS、PRPPAT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 2' 4'-四羟基查尔酮 高尿酸血症 尿酸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磷酸核糖磷酸合成 磷酸核糖磷酸酰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吗啡处理对大鼠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剑凯 洪敏 +1 位作者 张家颖 张莲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7-359,共3页
关键词 大鼠 吗啡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腺苷激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sch-Nyhan综合征8例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卢婷婷 陆相朋 +3 位作者 廉文君 张尧 郑宏 杨艳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31-936,共6页
目的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以提升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并随访的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结果8例患儿... 目的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以提升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1月诊断并随访的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患儿的临床特征及HPRT1基因变异特点。结果8例患儿均为男性,于3月龄至11月龄起病,主因发育落后就诊,同时有锥体系及锥体外系症状,4例在就诊前已出现自残行为,4例目前尚未出现自残行为,血清尿酸不同程度增高。HPRT1基因检测出6种变异(c.609+5G>A、exon 2-3 del、c.131G>A、exon7-8 del、c.384+2T>A、c.212G>A)。经口服碳酸氢钠片、别嘌呤醇片、巴氯芬及家庭康复等治疗后,5例患儿脑损伤症状缓解,1例窒息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未规律服药和复查,病情加重。结论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临床特征为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自残行为、高尿酸血症,基因测序是确诊的关键,对症治疗可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sch-Nyhan综合征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自残行为 高尿酸血症 HPRT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β_(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贺显君 索爱琴 +2 位作者 许予明 张杰文 李玮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1-1193,共3页
目的:探讨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1940小胶质细胞与终浓度为125nmol/L的Aβ1-42共孵育4h,取上清液。将培养7d的大鼠神经... 目的:探讨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对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1940小胶质细胞与终浓度为125nmol/L的Aβ1-42共孵育4h,取上清液。将培养7d的大鼠神经细胞分为3组,A组加入炎性上清液,B组加入Aβ1-42,C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培养12、24、48与72h。运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应用比色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活性,并采用WesternBlot检测A组培养不同时间PARP的表达情况。结果:终浓度125nmol/L的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性上清液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培养48h及72h后,3组细胞Caspase-3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22.203,P=0.042,F时间=19.883,P=0.048),其中A组培养48h及72h后Caspase-3活性较B、C组升高(P均<0.05);A组可检测到PARP降解。结论:Aβ1-42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上清液可以通过活化Caspase-3,降解其底物诱发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Β1-42 小胶质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 CASPASE-3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莉 李霞 +3 位作者 郜玉峰 罗庆礼 乔增培 沈继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siRNA同时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将针对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siRNA同时电转染弓形虫,然后将弓形虫接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24h和40h后Gie... 目的探讨siRNA同时干扰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酶对弓形虫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将针对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XGPRT)的siRNA同时电转染弓形虫,然后将弓形虫接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FF),24h和40h后Giemsa染色,光镜下计数假包囊内弓形虫速殖子数目,计算弓形虫平均倍增次数。同时将弓形虫进行模拟电转,接种HFF细胞后,不加磺胺嘧啶进行培养作为阴性对照,加入10μg/mL磺胺嘧啶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接种HFF细胞后24h,4μmol/L的AK siRNA786和HXGPRT siRNA415联合电转弓形虫、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1.64±0.95、1.04±0.88及2.32±0.90,前两组与后者相比倍增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接种后40h,siRNA联合电转弓形虫与阳性对照组弓形虫的平均倍增次数分别为3.00±1.04,2.56±1.04,与阴性对照组相比(3.60±0.8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嘌呤补救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AK和HXGPRT被其siRNA同时抑制后,弓形虫在细胞内的增殖速率显著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嘌呤代谢 腺苷激 次黄嘌呤-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RNA干扰 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海英 刘英鹰 +1 位作者 刘剑凯 洪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研究吗啡对神经细胞模型PC12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与分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暴露于吗啡不同时间的PC12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AK)和腺苷脱氨酶(... 目的:研究吗啡对神经细胞模型PC12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酶与分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暴露于吗啡不同时间的PC12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腺苷激酶(AK)和腺苷脱氨酶(ADA)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相应时段对照组相比,PC12细胞暴露于吗啡12及24 h时,HGPRT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作用48 h时HGPRT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72 h后HGPRT mRNA水平再次升高(P<0.05);吗啡处理的PC12细胞于12和24 h时,AK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作用48 h时AK mRNA水平升高(P<0.05),72 h后AK mRNA水平恢复正常;ADA mRNA水平均表现为轻度降低,12 h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吗啡影响神经细胞嘌呤核苷酸代谢,使细胞内腺苷酸及腺苷水平增高,这可能是吗啡依赖和耐受形成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依赖 PC12细胞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腺苷激 腺苷脱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氨基苯甲酰胺联合顺铂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亚东 徐西强 +2 位作者 彭飞 虞冀哲 吴华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7期852-855,共4页
目的探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抑制药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联合顺铂对骨肉瘤细胞U2OS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单独应用顺铂及与3-AB联合应用时U2OS细胞增殖的抑... 目的探讨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抑制药3-氨基苯甲酰胺(3-aminobenzamide,3-AB)联合顺铂对骨肉瘤细胞U2OS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CCK-8法检测单独应用顺铂及与3-AB联合应用时U2OS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并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3-AB与顺铂联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单独应用顺铂低,增敏比1.76,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AB联合顺铂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较单纯3-AB、顺铂处理的凋亡率高,细胞周期分析结果示3-AB联合顺铂处理较单纯顺铂处理S期阻滞时间更长。结论 PARP-1抑制药3-AB能增强顺铂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氨基苯甲酰胺 顺铂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1抑制药 骨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酸诺龙对胰岛NIT-1细胞Nampt表达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13
作者 乔伟 农林琳 +5 位作者 冯乔 吴雅婷 胡婷婷 王平 梁瑜祯 冯乐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0-724,I0001,共6页
目的:观察雄性激素苯丙酸诺龙(BPN)干预下胰岛NIT-1细胞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氧化应激状态下BPN对NIT-1细胞Na... 目的:观察雄性激素苯丙酸诺龙(BPN)干预下胰岛NIT-1细胞中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蛋白表达、细胞周期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氧化应激状态下BPN对NIT-1细胞Nampt表达和胰岛素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应用4种不同浓度(5.6、11.1、16.7和27.6mmol·L-1)葡萄糖培养NIT-1细胞,以10mg·L-1 BPN干预NIT-1细胞48h,以未加BPN处理的相应浓度葡萄糖为对照组。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Nampt、IRS-2和PDX-1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结果:与相应浓度葡萄糖对照组比较,各BPN处理组NIT-1细胞中Nampt、ISR-2和PDX-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或P<0.01);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在低糖(5.6mmol·L-1)时,BPN能够明显解除细胞G0/G1期阻滞(P<0.01),在高糖(27.6 mmol·L-1)时,能够解除细胞的G2/M阻滞(P<0.01);除正常葡萄糖浓度11.1mmol·L-1组之外,各处理组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BPN能够增加胰岛NIT-1细胞中Nampt、ISR-2和PDX-1蛋白表达水平,NIT-1细胞中Nampt表达与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的相关分子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雄性激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善胰岛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酸诺龙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 胰岛十二指肠同源盒-1 细胞周期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发酵生产β-烟酰胺单核苷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安俊侠 王倩倩 +3 位作者 王昭颖 刘欢 徐庆阳 范晓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58-164,共7页
为实现大肠杆菌高效生产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β-NMN),设计模块化代谢改造策略。首先,对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和β-NMN支路代谢涉及的8个酶进行失活,减少底盘细胞对前体和产物的额外消耗。其次,通过引... 为实现大肠杆菌高效生产β-烟酰胺单核苷酸(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β-NMN),设计模块化代谢改造策略。首先,对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和β-NMN支路代谢涉及的8个酶进行失活,减少底盘细胞对前体和产物的额外消耗。其次,通过引入NAM输入蛋白(BcNiaP)、β-NMN输出蛋白(BmPnuC)、5-磷酸核糖-1-焦磷酸合成酶(5-phosphoribosyl-1-pyrophosphate synthetase,Prs)和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Nampt),敲除调节蛋白PurR,工程菌N12’摇瓶发酵可积累0.34 g/L的β-NMN;此后,比对筛选发现Comamonadaceae bacterium来源的Nampt活性较高且对底盘细胞负担较小;通过进一步强化BmPnuC和Prs的表达水平,工程菌N18摇瓶发酵β-NMN产量提高至1.36 g/L。最后,利用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38 h,β-NMN产量达到10.2 g/L,NAM到β-NMN的摩尔转化率为74.5%。研究构建的β-NMN发酵菌株具有遗传背景清晰、无营养缺陷、无需诱导等优势,工业前景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烟酰胺单核苷酸 大肠杆菌 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 代谢改造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HGPRT活性及多态性与硫唑嘌呤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晓琴 辛华雯 +5 位作者 李元启 黄晖 赵丽 余爱荣 李维亮 吴笑春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AZ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PLC法测定入选样本的HGPRT活性,直接测序法测定HGPRT IVS...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活性及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AZ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PLC法测定入选样本的HGPRT活性,直接测序法测定HGPRT IVS6-12C〉A的基因型,结合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HGPRT活性及多态性与AZA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86例肾移植受者HGPRT活性范围为(44.59~262.16)U,平均为(100.17±33.50)U,健康受试者HGPRT活性范围为(28.43~153.65)U,平均为(99.30±17.21)U,均呈正态分布。两组HGPRT活性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4例肾移植患者中发现2例HGPRT IVS6-12C〉A突变体,突变频率为2.30%。而健康受试者中未发现突变,分析发现HGPRT活性与基因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流行性感冒样症状组患者的平均HGPRT活性明显高于肾移植对照组[(147.47±101.24)Uvs(100.46±29.31)U,P〈0.05)],而血液毒性组、肝脏毒性组、胃肠道反应组与肾移植对照组比较,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ZA所致不良反应与HGPRT基因多态性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服用AZA之前,测定患者HGPRT活性,筛选出HGPRT高活性者,减少AZA的初始剂量,有利于减少AZA所致流行性感冒样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唑嘌呤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不良反应 活性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GPRT缺陷型T淋巴瘤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翁秀芳 吴雄文 +6 位作者 梁智辉 陆盛军 卢小玲 张彩娥 钟茂华 陈雪玲 龚非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1-704,共4页
目的通过突变诱导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型的T淋巴瘤细胞系,为制备T细胞杂交瘤提供利于筛选的亲代细胞。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对Jurkat细胞进行突变,逐步提高培养液中6-巯基鸟嘌呤(6-TG)的浓度,筛选出对6-TG具有稳定抗... 目的通过突变诱导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陷型的T淋巴瘤细胞系,为制备T细胞杂交瘤提供利于筛选的亲代细胞。方法通过乙基甲磺酸对Jurkat细胞进行突变,逐步提高培养液中6-巯基鸟嘌呤(6-TG)的浓度,筛选出对6-TG具有稳定抗性的单克隆细胞株Jur16-TG细胞。比较Jurkat细胞与Jur16-TG细胞在含6-TG培养液和HAT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结果在含20μg/ml 6-TG的培养液中,Jur16-TG细胞能够稳定生长,而Jurkat细胞在培养1周后基本死亡。在HAT培养液中氨基喋呤的浓度为4×10-8mol/L或8×10-8mol/L时,Jur16-TG细胞4 d内基本死亡,而Jurkat细胞至少能存活7~10 d。Jur16-TG细胞与正常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的融合实验显示,35%的Jur16-TG细胞与PBL融合。结论突变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株Jur16-TG具有6-TG抗性和在HAT培养液中不能生长的特性,证实该细胞为HGPRT缺陷型细胞株,并且该细胞株可有效地与原代淋巴细胞融合,从而为T细胞杂交瘤的制备提供了利于筛选的亲代永生化的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缺陷 6-巯基鸟嘌呤抗性 次黄嘌呤/氨基喋呤/胸腺嘧啶(HAT)培养液 T细胞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NA干扰技术体外抑制兔成纤维细胞HGPRT的表达及其核移植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毅 张传山 +6 位作者 李善刚 李锋 谷瑞环 邢凤英 李垚 姚刚 陈学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2-879,共8页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phos 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的功能缺失与痛风、肾结石和雷纳综合症(Lesch-Nyhan Syndrome)等疾病相关.制作HGPRT基因表达降低的模式动物,将有利于人们对这种疾病的发病机...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phos 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的功能缺失与痛风、肾结石和雷纳综合症(Lesch-Nyhan Syndrome)等疾病相关.制作HGPRT基因表达降低的模式动物,将有利于人们对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做进一步的研究.构建了针对HGPRT基因表达的shRNA干扰载体,并将质粒转染兔成纤维细胞,获得携带该干扰片段的转基因细胞系,经PCR鉴定转基因成纤维细胞克隆阳性率为83.3%.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干扰成纤维细胞系HGPRT 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明显降低.最后,以转基因成纤维细胞进行核移植,囊胚率为27.8%,与正常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囊胚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说明,通过RNAi可稳定干扰兔成纤维细胞HGPRT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通过核移植技术建立HGPRT RNAi转基因兔模型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兔成纤维体细胞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HGPRT) 核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核苷酸减弱吗啡抑制的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婷 何海涛 +2 位作者 阚慕洁 张连芝 洪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973,共3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嘌呤核苷酸对吗啡致神经细胞核苷酸合成代谢降低的影响。方法: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单嘌呤核苷酸(AMP+GMP)组、三嘌呤核苷酸(ATP+GTP)组、吗啡+AMP+GMP组及吗啡+ATP+GTP组。应用RT-PCR法... 目的:探讨外源性嘌呤核苷酸对吗啡致神经细胞核苷酸合成代谢降低的影响。方法: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单嘌呤核苷酸(AMP+GMP)组、三嘌呤核苷酸(ATP+GTP)组、吗啡+AMP+GMP组及吗啡+ATP+GTP组。应用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腺苷激酶(AK)和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转录产物含量的变化。结果:吗啡组AK mRNA及HGPRT mRNA表达量(分别为1.330±0.108和1.407±0.141)与对照组(1.874±0.161和1.923±0.155)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吗啡+AMP+GMP组AK mRNA表达量(1.626±0.171)与吗啡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GPRT mRNA表达量(1.796±0.168)高于吗啡组(P<0.05)。吗啡+ATP+GTP组AK mRNA表达量(1.107±0.164)低于对照组(P<0.01),HGPRT mRNA表达量(1.563±0.209)与吗啡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嘌呤核苷酸能改善吗啡所致的PC12细胞嘌呤核苷酸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核苷酸类 吗啡 PC12细胞 腺苷激 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1基因沉默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黏附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薇 唐怡 +1 位作者 王娅兰 徐剑侠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目的探讨单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转移酶-1[mono(ADP-ribosyl)transferase-1,ART1]基因沉默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黏附、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携带ART1-shRNA的慢病毒感染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将细胞分为实验组(感染ART1-sh... 目的探讨单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转移酶-1[mono(ADP-ribosyl)transferase-1,ART1]基因沉默对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黏附、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携带ART1-shRNA的慢病毒感染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将细胞分为实验组(感染ART1-shRNA慢病毒的CT26细胞),NC-shRNA对照组[感染阴性对照慢病毒(negative-control-shRNA,NC-shRNA)CT26细胞]及未处理组(未经处理的CT26细胞);RT-PCR检测CT26细胞ART1mRNA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RT1、RhoA、integrinβ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细胞基质黏附、运动和侵袭实验观察ART1-shRNA对CT26细胞基质黏附、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获得稳定沉默ART1基因的CT26细胞株;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实验组ART1mRNA和ART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RhoA、integrinβ1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细胞黏附、运动、侵袭抑制率分别为70.72%,52.20%和60.00%。结论单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转移酶-1(ART1)基因沉默可降低CT26细胞的黏附、运动、侵袭能力,该作用可能与ART1沉默后下调RhoA和integrinβ1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腺苷二磷酸核糖基化转移-1(ART1) 慢病毒 结肠癌 黏附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转化医学药物领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石静 牛立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02-1604,共3页
三阴性乳腺癌内脏转移率和脑转移率较高,一旦被确诊,患者的存活率极低。根据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三阴性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已有较多的转化医学领域药物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该文主要对抗表观遗传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 三阴性乳腺癌内脏转移率和脑转移率较高,一旦被确诊,患者的存活率极低。根据分子标记和遗传变异,三阴性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已有较多的转化医学领域药物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该文主要对抗表观遗传药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药物、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抗体药物、Src蛋白激酶抑制剂药物、抗雄激素药物、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药物和铂类化疗药物进行综述。虽然目前三阴乳腺癌的临床化学疗法和其他HER2类型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一样,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化医学药物的研发,二者的治疗方案将会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抑制剂 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