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骨肉不相亲”理论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与椎旁肌减少症共病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海舰 姚啸生 +4 位作者 戚晓楠 郑洪新 王禹 王思微 黄英韬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DDD)和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增龄性运动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肌少症在脊柱区域表现为椎旁肌减少。临床发现椎旁肌减少症和LDDD常呈现共病状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基础研究提示二者...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DDD)和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增龄性运动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肌少症在脊柱区域表现为椎旁肌减少。临床发现椎旁肌减少症和LDDD常呈现共病状态,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基础研究提示二者具有相似的发病基础和病理机制。LDDD临床上多是对症治疗,尚缺乏逆转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手段。肌少症常见的干预手段有抗阻运动和营养补充,但缺少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将LDDD和肌少症分别归为“腰痛”“腰脊痛”“痿证”“虚劳”等。中医对二者相互关系有深刻认识,以“骨肉不相亲”理论高度概括其肌骨共病的病理状态。认为脾肾亏虚是其共同的发病机制,补益脾肾是基本治法。但中医药研究亟待采用真实世界研究丰富理论,循证医学研究验证疗效,基础实验研究深入揭示其共病的机理和阐释疗效的机制,为深化中医药相关理论和发明新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肌少症 椎旁肌减少症 骨肉不相亲 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并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术对多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赵伯明 杨操 +2 位作者 杨述华 刘克斌 何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颈椎曲度和手术并发症进行了评估。结果 28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9~36个月)JOA评分,术前(7.54±0.78),术后3d(10.82±0.93),术后6个月(14.14±0.74),终访时(13.86±1.22),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椎影像资料显示牢固融合25例(89.3%),平均融合时间5.9个月。颈椎曲率为术前(14.96±1.90)°,术后3d(26.89±3.78)°,术后6个月(25.86±3.67)°,终访时(24.89±3.69)°,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多节段颈椎退变病中应用颈椎间盘切除自体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取得了有效减压和稳定脊柱等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多节段颈椎间盘切除融合 自体骨 动态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洪奎 阮狄克 张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6-148,共3页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因素:(1)年龄因素;(2)机械因素;(3)细胞营养及炎性介质的作用:(4)基因因素。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椎间盘退变,其最终结果都是使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如蛋白多糖及胶原的含量减少从而引发退变。生物学治疗正是着眼于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这一核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生物学治疗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合成 人类平均寿命 年龄因素 机械因素 基因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0年随访情况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宏林 郑晓青 +3 位作者 梁昌详 曾时兴 詹世强 昌耘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3-922,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其使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长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装置存留率,并探讨影响装置存留及再手术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10...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其使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长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装置存留率,并探讨影响装置存留及再手术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109例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或椎间盘切除+Coflex固定手术治疗,通过至少10年的随访,收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及Os⁃westry残障指数等临床指标,并统计不同诊断患者手术并发症、再手术及装置长期存留情况。【结果】10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3.37±11.68,中位数130(123~142)个月。其中男性74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45.55±11.83(21-79),中位数45(38~52)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61例,腰椎滑脱症4例。术后末次随访临床指标均优于术前(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2.8%(14/109),再手术率为9.2%(10/109),5年及10年的装置存留率为95.4%(104/109)。与其它诊断患者相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4%,6/28)及再手术率(14.3%,4/28)最高,5年及10年的装置存留率最低,为92.9%(26/28),而将Coflex置于邻近节段作为Topping-off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无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装置存留率为100%。【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或椎间盘切除后联合Coflex内固定应用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长期临床疗效良好,装置存留率高。并发症、再手术及装置移除风险可能与适应症选择有关。Coflex应慎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以两节段内轻中度椎管狭窄及Top⁃ping-off作为适应症,则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COFLEX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存留率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ex棘突间植入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林宏生 张国威 +2 位作者 吴昊 刘宁 查振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369,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符合入选和剔除标准病例92例,随机并结合病人意愿分为两组,21例采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植入术(Coflex组),71例采用单节段后路... 【目的】探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符合入选和剔除标准病例92例,随机并结合病人意愿分为两组,21例采用单节段棘突间Coflex植入术(Coflex组),71例采用单节段后路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PLIF组)。统计分析两组的住院日、手术时间、失血量、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手术节段和上邻节段ROM。【结果】Coflex组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少于PLIF组(P<0.01);末次随访两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ODI功能评分均小于术前(P<0.01),术前、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flex组手术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末次随访PLIF组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术前手术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Coflex组末次随访ROM明显大于PLIF组(P<0.01);末次随访Coflex组上邻节段RO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术前(P=0.02),术前两组上邻节段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末次随访PLIF组ROM明显大于Coflex组(P=0.02)。【结论】单节段棘突间Coflex装置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术无明显差异,但平均住院日、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较少;棘突间Coflex装置能保留可控的手术节段椎间活动度,并有效减少上邻节段椎间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COFLEX 后路椎间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旁腺激素(1-34)对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后影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毅华 卢长巍 黄煜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后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老年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1-34)对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术后影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老年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治疗组术后第6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20μg PTH一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颈椎脊髓功能评分(JOA)评估;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检测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改变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VAS与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同一时间段的治疗组患者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BMD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同时血清B-ALP和TRACP-5b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椎间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辅助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骨质疏松 甲状旁腺激素 骨密度 颈前路椎间切除植骨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7及其对椎间盘退变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辛洪奎 张超 阮狄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6-418,共3页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应用生长因子、细胞及基因等生物技术和手段治疗DDD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fic proteins,BMP-7)由于其对软骨细胞、纤维环...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临床常见病。近年来,应用生长因子、细胞及基因等生物技术和手段治疗DDD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fic proteins,BMP-7)由于其对软骨细胞、纤维环细胞及髓核细胞合成代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就BMP-7及其对椎间盘退变修复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7 椎间盘退变 修复作用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软骨细胞 纤维环细胞 BMP-7 DI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孔杰 胡有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46-549,共4页
腰痛是临床常见问题,大多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实质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生物力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方面。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笔者对腰椎间盘退变... 腰痛是临床常见问题,大多与腰椎间盘退变有关。长期以来,人们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病理实质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生物力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方面。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还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笔者对腰椎间盘退变和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遗传因素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临床研究 分子生物学 生物力学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盘内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丰平 赵红卫 陈海丹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849-853,共5页
椎间盘源性腰痛( discogenic back pain ,DBP)又称椎间盘内紊乱( internal disc derangement ,IDD),由Crock[1]于1970年提出。国内学者于2005年在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谈会[2]上将DBP定义为: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 椎间盘源性腰痛( discogenic back pain ,DBP)又称椎间盘内紊乱( internal disc derangement ,IDD),由Crock[1]于1970年提出。国内学者于2005年在全国腰椎退行性疾患座谈会[2]上将DBP定义为:所有不以神经组织受压(即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其源于椎间盘自身的疼痛,有别于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带来的根性痛。虽然机械校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治疗可能,但后腰部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高发生率使医生和病人都不满意。对于DBP的经皮微创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消融、成形、减压及摘除等方法处理椎间盘内组织。本文对近年来经皮治疗DBP各种术式的原理、疗效及新进展予以总结分析,为DBP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内紊乱 治疗并发症 临床应用 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INTERNAL 神经组织受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工椎间盘置换的一点看法
10
作者 李佛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0-170,共1页
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是一种尚不完全成熟的新技术,其假体虽历经10年三代改型更新,仍不能说已尽善尽美,基于脊柱特定的解剖与功能要求,使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不能完全等同人工关节置换,国内专家对目前开展此项技术尚存在不少争议。根据国内... 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是一种尚不完全成熟的新技术,其假体虽历经10年三代改型更新,仍不能说已尽善尽美,基于脊柱特定的解剖与功能要求,使人工腰椎间盘置换不能完全等同人工关节置换,国内专家对目前开展此项技术尚存在不少争议。根据国内学术会议上有关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报道及本刊收到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来稿,我们邀请了全国数位在椎间盘疾患的诊治方面有所专长的知名专家,发表了他们对目前开展腰椎间盘置换的见解及看法,我们并组织和邀请了京津地区编委及老、中、青30余位专家进行了专题座谈讨论。现将专家论点及“专题座谈纪要”刊登于下。我们认为,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有助于对该项技术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正确引导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适应证 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椎间盘髓核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重编程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张松 罗志强 +5 位作者 张明裕 廉翠红 林欣燕 梁雨虹 顾洪生 朱艳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91-600,共10页
椎间盘退变始发于髓核组织,获得足够有功能的髓核细胞是研究及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关键.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不仅为建立疾病模型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开辟了道路,还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 椎间盘退变始发于髓核组织,获得足够有功能的髓核细胞是研究及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关键.而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不仅为建立疾病模型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开辟了道路,还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首先从椎间盘退变患者微创手术获得的髓核组织内分离髓核细胞,将携带OCT3/4、SOX2、KLF4和c-MYC的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 V)转染髓核细胞,重编程获得iPSC.通过检测多能细胞特异性标志、体内成瘤实验、甲基化及核型分析对所获得的iPSC进行鉴定.并以皮肤成纤维细胞来源iPSC作为对照,在二维和三维水凝胶中对iPSC进行定向分化,检测髓核细胞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比较分析2种iPSC向髓核细胞的分化效率.结果显示,iPSC能表达多能细胞特异性标志,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畸胎瘤实验显示三个胚层的出现.诱导分化后的iPSC表达髓核相关基因和蛋白,在水凝胶中诱导培养后,iPSC表达更多的髓核相关基因和蛋白.髓核来源的iPSC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C相比,可表达更多的髓核相关基因和蛋白.本研究首次将患者退变髓核细胞重编程成iPSC,并在水凝胶内将其诱导分化为髓核样细胞,为椎间盘退变个体化细胞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髓核 诱导多能干细胞 重编程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小分子和中药方剂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学楠 谌超 +2 位作者 展恩雨 李刚 张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4-858,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其所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尚缺乏有...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其所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尚缺乏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手段,尤其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早、中期的人群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方剂 非手术治疗 活性小分子 生活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应力诱导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禹 宋西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9-752,共4页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IDDD)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其治疗手段多样,但其发病机制以及变化规律仍不清楚,国内外学者为探寻椎间盘退变规律构建了多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IDDD)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其治疗手段多样,但其发病机制以及变化规律仍不清楚,国内外学者为探寻椎间盘退变规律构建了多种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动物模型,按照模型建立方法可大致分为力学模型、损伤模型、生物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模型构建 动物模型 压缩应力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DISC 生物学模型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p1联合Bmi1参与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
14
作者 俞蕾 何奖图 +3 位作者 王勤婉 于永春 潘秋辉 李晶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9-913,共5页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蛋白磷酸酶1(Wi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中的可能作用,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取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小干扰(siRNA)技术干扰细胞Wip1表达,放射性照射(4、10、15、25Gy)...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诱导的蛋白磷酸酶1(Wip1)在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中的可能作用,为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取人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小干扰(siRNA)技术干扰细胞Wip1表达,放射性照射(4、10、15、25Gy)髓核细胞,采用彗尾实验观察DNA损伤及损伤修复反应(DNAdamagerepair,DDR)情况,并与未干扰Wip1髓核细胞作对照;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技术检测Wip1潜在结合蛋白;根据筛选结果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病变椎间盘组织Wip1及潜在结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彗尾实验表明:干扰Wip1表达后,25Gy剂量射线导致髓核细胞DNA损伤的修复并不受影响,但DDR持续激活,对照组在照射后24h已经检测不到DNA损伤修复的标识分子,但siRNA干扰Wip1表达组细胞照射后48h仍可检测到标识分子。Co-IP实验表明:放射性照射正常对照细胞后,Wip1与Bmi1在细胞核内分布重合,而且聚集在DNA损伤位点,而siRNA抑制Wip1表达后,这种结合随即消失。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与正常椎间盘组织相比,椎间盘退变组织Wip1、Bmi1基因表达下降,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 Wip1通过调控DDR时限参与了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放射性损伤DNA修复,Bmi1可能参与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辐射损伤 DNA修复 WIP1 BM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mpste24介导动态压缩应力在髓核细胞退变中的作用研究
15
作者 韩辰 陈智谦 +1 位作者 张浦 赵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8-28,共1页
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所引起的健康及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异常的力学应力是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最重要因素,Zmpste24加工成熟的Lamin A在髓核细胞内机械力刺激信号传导中挥发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髓核细... 目的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所引起的健康及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异常的力学应力是引起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最重要因素,Zmpste24加工成熟的Lamin A在髓核细胞内机械力刺激信号传导中挥发着重要作用。通过对髓核细胞施加不同的动态压缩应力,观察ZMPSTE24的力学刺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MCTR压缩试验机对髓核细胞施加0.1、0.8 MPa动态压缩应力,通过加入lopinavir降低ZMPSTE24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应力 力学刺激 髓核细胞 压缩试验机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信号传导 ZMP 老龄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微环境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书杰 陈建 +2 位作者 凡进 余利鹏 殷国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2-947,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non-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主要指的是由肿瘤、感染或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等急慢性过程造成的损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非创伤性 无骨折脱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SCI 受伤原因 高处坠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