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于德永 潘耀忠 +2 位作者 姜萍 朱文泉 何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96-101,共6页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最高;各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值最大,约为1 229.97 gC/(m2.a).13种植被按其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遥感 气候变化 时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宗明 梁银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可以为研究土地承载力和制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详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要评价 ,比较...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可以为研究土地承载力和制定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详述了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并对现有的自然植被和作物生产力模型进行了简要评价 ,比较其优劣 ,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建立植被叶面积指数与生物生产力区域遥感动态模型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 ,研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趋势尤为重要 ;对于作物生长模型应组建模型运行所需的各类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植被 第一生产力 作物生长模拟 模型 区域遥感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绿洲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估算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丽 蒋平安 +1 位作者 张鲜花 武红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2001年的石河子绿洲区植被为例,对13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得到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13年平均值为2.086TgC/a,其年均变化量为0.049TgC/a,绿洲植被碳密度在237.3~309.3gC/m^2变化。【结论】研究时段内NPP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近年来该区降水、气温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能利用率 遥感 植被第一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焦彩霞 郑光辉 孙东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684-9685,9709,共3页
利用1981~2000年GloPEM光能利用率模型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中国县域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对陕西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总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多年平均NPP总量为1.59×10^14gC/a,单位... 利用1981~2000年GloPEM光能利用率模型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中国县域行政区划矢量数据,对陕西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总量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多年平均NPP总量为1.59×10^14gC/a,单位面积年均NPP为771gC/(m^2·a)。20年来,陕西省植被年均NPP在波动中虽然有增加但总量仍呈减少趋势,即从1981年的1.55×10^14gC/a减少到2000年的1.50×10^14gC/a。陕西省单位面积年均NPP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呈现出由南北向中部递增的趋势。陕西省年均NPP的空间变化明显,其中有43.4%的地区年均NPP增加,主要集中在陕南秦巴山区和关中平原;有56.6%的地区年均NPP减少,主要集中在陕北黄土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PEM模型 第一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变化规律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琳 景元书 张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9-836,共8页
基于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产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净第一性... 基于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产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它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01-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数值主要集中在420-670 g·m^-2·a^-1(以碳计),平均值为562 g·m^-2·a^-1(以碳计)。从时间角度来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年际波动大,且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现随时间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角度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南高北低、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规律。研究区内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受到了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与年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P〈0.05)。同时,土地覆被类型的转变也是导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产生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植被第一生产力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时空特征 气候因素 土地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普宗朝 张山清 +2 位作者 王胜兰 白松竹 王磊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27-1432,共6页
【目的】建立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估算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方法】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 【目的】建立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统计关系,在此基础上,估算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可能影响。【方法】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周广胜等[1]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计算了近48年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48年来,阿勒泰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475℃/10a的倾向率上升,降水量以11.495mm/10a的倾向率增多,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别于1975和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上升;受其影响,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以0.2t/hm2/10a的倾向率增长,并于1985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增大。【结论】未来气候的"暖湿化"变化对提高阿勒泰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产生积极影响,平均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年降水量每增多10%,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7%~9%。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将增加0.06%~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气候变化 自然植被 第一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陈波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5-449,共5页
陆地植被的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是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在全球CO2浓度持续变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对外界综合环境因素敏感的指标 ,陆地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关注的焦点。简要介绍了植... 陆地植被的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是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在全球CO2浓度持续变化的过程中 ,作为一个对外界综合环境因素敏感的指标 ,陆地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的变化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关注的焦点。简要介绍了植被净第一生产力研究方法的状况 ,着重对当前 2种主要生产力模型 (GLO PEM模型和NASA CASM模型 )的测定原理、方法、测定结果及优缺点进行了评述 ,同时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也进行了介绍。表 2参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植被 第一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化 响应机制 GLO-PEM模型 NASA-CAS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8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3 位作者 林剑 李朝奎 王欣 李振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4期441-444,共4页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总量在198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7.75%,年度递增率为0.50%;其中林地和园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35%和1054.99%,而草地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6.15%;林地、园地和草地分别贡献了整个增量的95.56%、31.82%和-27.38%。榆阳区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调整提升了区内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表4,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植被生态系统 第一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9
作者 洪霞 余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275-4276,共2页
根据河南省商丘市8个台站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分析了商丘市近45年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年来商丘市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每10年以0.17 TDM/hm2的趋势在增加... 根据河南省商丘市8个台站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分析了商丘市近45年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年来商丘市的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每10年以0.17 TDM/hm2的趋势在增加,但并不显著。依据未来20~100年气候变化预测结果,分别模拟了2020、2050和2100年的商丘市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显示:与1990年相比,NPP分别增加了3.9%~6%、7.9%~11.0%和14.9%~2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生产力(npp) 全球气候变化 河南商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气候模型估算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10
作者 李安 罗景玟 陈银灵 《林业科技情报》 2015年第4期18-19,共2页
对大兴安岭地区及其周围8个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并代入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估算1990年和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获得这两项气候因子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对其... 对大兴安岭地区及其周围8个气象站点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并代入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来估算1990年和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获得这两项气候因子及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分布图,进一步对其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生产力 反距离权重插值 大兴安岭地区 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娄雪婷 杜鑫 孙玉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057-6058,6064,共3页
利用经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1999~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并对其拟合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生长的变化及不同植被... 利用经改进的CASA模型,模拟分析了1999~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趋势及其时空分布,并对其拟合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对植被生长的变化及不同植被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有着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4年植被覆盖变化对黑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宋艺 李小军 江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4-209,218,共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MODIS反射率及NPP数据,分析了200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研究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MODIS反射率及NPP数据,分析了2008—2014年黑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8—2014年,黑河流域年均NPP呈现上升的趋势,流域NPP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上游地区的祁连山地带、中游地区的张掖、酒泉、临泽等地NPP值普遍较高,除沿河道外,下游NPP值普遍较低,并且在下游的北部地区NPP值达到了最低。(2)相比2008年、2014年黑河流域Ⅰ级(盖度小于20%)、Ⅳ级(盖度介于40%~60%)和Ⅴ级(盖度大于60%)植被覆盖等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而Ⅱ级(盖度介于20%~30%)和Ⅲ级(盖度介于30%~40%)比例下降,影响该流域植被生长的主导性因子不同,上游地区主要受降水影响,下游受气温影响较大。(3)植被覆盖度对NPP的产量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二者的决定系数高达0.90,NPP产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4)2008—2014年,黑河流域NPP总量由6 052.82GgC/a增加为6 624.54GgC/a,增加幅度为9.45%,其中,面积减少17 086km2的低植被覆盖区NPP总量减少仅为25.65GgC/a,而高植被覆盖度区增加最多,从2 861.96GgC/a增加为3 206.86GgC/a,增加量为344.90GgC/a,较高植被覆盖度区的NPP总量增加次多,增加了251.84GgC/a,增幅为1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初级生产力(npp) 植被覆盖度 遥感 MOD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大别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鹏凡 刘刚 +1 位作者 何敬 代堂锐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6-73,79,共9页
大别山区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为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尤为重要。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研究点,利用2000—2018年间的遥感和气象等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对研究区植被NPP进行估算,并分析讨论植被... 大别山区作为红色革命老区,为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尤为重要。以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研究点,利用2000—2018年间的遥感和气象等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对研究区植被NPP进行估算,并分析讨论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年以来大别山区整体NPP主要集中在400~600 gC/(m^(2)·a)之间,整体植被NPP缓慢上升,整体涨幅为24.16%;②研究区NPP与气象因子相关,从整体来看气温与NPP相关性最高(R^(2)=0.79,P<0.05),其次为太阳辐射(R^(2)=0.70,P<0.05),降水与NPP相关性最低(R^(2)=0.51,P<0.05);③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NPP总增加量为6.23×10^(-2)TgC,主要是由于耕地转化为林地引起的;④研究区的NPP未来变化趋势主要以持续增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炜 刘亦飞 +2 位作者 沈明星 陈晓杰 陈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5-176,共12页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对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响应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基于MODIS NPP数据和气候数...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环境脆弱敏感,该区域植被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研究长江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对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响应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基于MODIS NPP数据和气候数据(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辅以Sen斜率法、变异系数、Hurst指数进一步探究了2001-2020年长江不同子流域NPP时空变化情况,并基于随机森林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不同子流域NPP对不同气候因子的直接和间接响应。结果表明:2001-2020期间,长江流域年均NPP为528.02 gCma,其中金沙江石鼓以上区域NPP最低,乌江流域NPP最高。NPP变化以上升趋势为主,岷沱江、乌江和嘉陵江流域上升趋势最显著,金沙江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呈减小趋势。NPP变化呈现低波动性,岷沱江NPP变化波动性最大,鄱阳湖水系NPP变化波动性最小。NPP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大面积以增大趋势为主。乌江、宜宾至宜昌、宜宾至湖口、洞庭湖水系、湖口及以下干流和金沙江石鼓以上区域NPP受极端气候因子影响较大,其他地区受平均气候影响较大,但不同极端气候指标对NPP产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长江不同子流域植被生长对不同极端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且多个气候因素对NPP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平均气候 极端气候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15
作者 周雄 吕大伟 +2 位作者 宋蕾 余永安 王振刚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99-104,共6页
基于2001—2020年MOD17A3HGF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0年云南省固碳能力正在增强,研究区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年增加2.27 g... 基于2001—2020年MOD17A3HGF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云南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0年云南省固碳能力正在增强,研究区NPP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年增加2.27 g C/m2,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35.06%区域的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NPP表现为森林>耕地>灌木地>草地,除森林NPP上升趋势不显著外,其他植被类型NPP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各植被类型NPP随海拔升高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海拔2500 m以下保持较高的NPP,当海拔高于2500 m时,NPP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云南省61.22%的区域NPP与气温呈正相关,59.24%的区域NPP与降水量呈负相关;不同植被类型的NPP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植被NPP对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特征 气候因子 海拔 气温 降水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林地植被生产力估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坤勇 刘健 +2 位作者 赖日文 许章华 曾海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14327-14329,共3页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以福建省永安、连城、漳平、新罗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年均降水、气温及土壤资料,结合改进的NPP模型及生产力修正系数,实现研究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以及林木产量的反演,并对各生产力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县(市、区)森林气候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介于1693.01~2312.03g/(m2.a),平均值达到2 112.65g/(m2.a);各县(市、区)森林生产力介于484.1~2001.5g/(m2.a),差异较大,平均值为1682.03 g/(m2.a),仅为森林气候生产力均值的79.6%,说明林地土壤肥力对森林生产力影响显著;各县(市、区)林木产量介于4.3~17.7g/(m2.a),平均值为14.9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植被第一生产力 森林气候生产力 森林生产力 林木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地区植被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明军 郑林 李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641-3644,共4页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温和降水、年最大植被指数(NDVImax)以及年NPP的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植被年NDVImax、NPP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80~2000年闰鄱阳湖大部分地区年NDVimax存在增加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不够显著。1980~2000年,鄱阳湖地区NPP变化主要呈现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整个鄱阳湖地区NPP年变化率为111257t/年.滨湖区为49920t/年,外围区为61337t/年;在离湖不同缓冲距离上,NPP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鄱阳湖地区气候暖湿化发展对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被覆盖 植被指数(NDVI) 第一生产力(n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E-Engine云计算平台和CASA模型的植被NPP时空动态遥感监测:以道孚县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见闻 戴晓爱 +2 位作者 徐纪鹏 李雯雨 刘东升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 【目的】为深入了解道孚县的植被固碳水平以及其长期变化趋势,【方法】以MODIS数据、站点气象和土地覆盖等资料为基础,通过PIE-Engine遥感云计算平台建立了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6年道孚县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同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分区统计和冷热点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其时空分布和演变特征。【结果】结果显示:(1)基于PIE-Engine云平台模型和CASA模型估算的道孚县2001—2016年的NPP,其精度较高并与MODIS NPP数据有良好的拟合效果。(2)道孚县NPP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和东南部NPP较高,东北部和中南部NPP较低,同时NPP的低值区正在逐年减少,反映出该地区生态状况正在逐渐改善。(3)所有乡镇的NPP在2001—2016年间均有增长,NPP的空间变化整体稳定,大部分地区NPP波动较小。(4)道孚县的NPP在2001—2016年间总体显著增长,增长区域面积占全县的93%以上。(5)高NPP值区域在空间上形成聚类,“热点”现象明显,这为进一步研究和理解NPP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提供了依据。【结论】研究成果为道孚县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快速、高效的区域植被NPP评估方法,这对于全面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CASA模型 PIE-Engine 时空分布 遥感 道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沙漠化程度植被生产力变化研究
19
作者 海全胜 《大众标准化》 2021年第10期226-229,共4页
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文章将2000年的沙漠化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好的不同沙漠化程度分别统计2000年-2019年的NPP,分析浑善达克沙地2000年-2009年、2010年-2019年期间的不同沙漠化程度与... 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化程度非常严重,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环境。文章将2000年的沙漠化数据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好的不同沙漠化程度分别统计2000年-2019年的NPP,分析浑善达克沙地2000年-2009年、2010年-2019年期间的不同沙漠化程度与它对应的植被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从西到东不同沙漠化程度的NPP均值分布呈递增趋势。2000年-2019年间,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沙漠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整体随时间增长呈上升趋势,总体显示浑善达克沙地不同沙漠化程度对应的NPP均值变化幅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极度沙漠化,即轻度沙漠化程度的土地的生态环境恢复的最快,植被情况改善的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植被初级生产力(npp) 沙漠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区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李晓荣 高会 +1 位作者 韩立朴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8-508,共11页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 本文基于2000—2014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年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变化的影响,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植被NPP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年太行山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植被NPP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16.17%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0.88%的植被NPP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太行山区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负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植被NPP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植被NPP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初级生产力(npp) 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变化 MODIS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