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咸宁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1
作者 孙智杰 叶腾升 龙少秋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准确识别区域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的动态数据资料,采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准确识别区域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1—2020年的动态数据资料,采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定量模型评估方法,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为评价指标,系统评价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26.50%,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和通城县的部分地区;水土保持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47.20%,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大幕山、幕阜山两大生态屏障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26.53%,主要聚集分布于咸安区、赤壁市和崇阳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占比为17.02%,主要呈小规模条带状分布于咸安区南部、赤壁市南部和崇阳县西部的部分低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水源涵养 水土保持 生物多样性 湖北咸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
2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3 位作者 林剑 李朝奎 王欣 李振国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4期441-444,共4页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 以陕北榆阳区气候及土地利用方面的资料为依据,根据研究区特定的自然环境,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结果选择测算模型,对该区1988~2003年间的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1988~2003年期间,榆阳区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总量在198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7.75%,年度递增率为0.50%;其中林地和园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增加,增幅分别为11.35%和1054.99%,而草地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为6.15%;林地、园地和草地分别贡献了整个增量的95.56%、31.82%和-27.38%。榆阳区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调整提升了区内植被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改善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图1,表4,参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植被生态系统 第一性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近50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洁 张远东 +4 位作者 顾峰雪 黄玫 郭瑞 郝卫平 夏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90-1502,共13页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 东北地区处于我国最高纬度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研究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阐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 and Atomasphere)模型,对1961—2010年东北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区域碳源汇的关系。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东北地区年NEP总量在-0.094PgC/a—0.117PgC/a之间波动,年平均0.026PgC/a,占全国NEP总量的15%—37%。过去50年东北区域NEP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碳吸收量最高,20世纪90年代后碳吸收量开始下降。(2)东北地区NEP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高,西部和中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过去50年来,碳源区向大气释放的碳量在减少,碳汇区从大气吸收的碳也在减少。(3)NEP的年际变化与温度呈负相关(r=-0.343,P<0.05),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r=0.859,P<0.01),东北地区NEP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同期上升或达到最高值,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导致东北地区NEP的年际变化,而年降水量的变化对NEP年际变化起主要作用。在空间上,东北地区NEP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91.5%,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的面积占31.6%,降水也是决定NEP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子。(4)升温伴随降水增加导致1961—1990年NEP呈增加趋势,而其后升温伴随降水减少则是近20年东北区域碳汇能力减弱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VSA模型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东北地区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9
4
作者 任小丽 何洪林 +4 位作者 张黎 葛蓉 冯艾琳 于贵瑞 张林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8,共8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为了准确估算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收集整理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10个通量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构建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net ecosystem production,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估算模型,并在站点尺度进行了模型参数化和精度验证;结合区域尺度气象和遥感数据,估算了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结果表明:1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多年平均NE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碳汇,NEP(以C计)平均值为41.8 g/(m^2·a).2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呈波动增加趋势,从2001年的20.0 g/(m^2·a)增至2010年的82.5 g/(m^2·a);除2002年表现为弱碳源外,其余年份均表现为碳汇,并以2010年碳汇能力为最强.3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NEP平均年增长率为5.4 g/m^2;NEP年际变化率空间分布显示,大部分地区NEP呈增加趋势,仅有东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NEP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01—2010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并且由于气候的暖湿化趋势,碳汇强度总体表现为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4
5
作者 常顺利 杨洪晓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7-521,共5页
针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尚有许多具体工作有待展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等现实,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今关于净生态... 针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土壤呼吸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尚有许多具体工作有待展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等现实,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当今关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建勇 谷晓平 +1 位作者 黄玫 于飞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62-1470,共9页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估算分析了时间长度为50年、空间分辨率为0.02°×0.02°的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AVIM2模型能够...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估算分析了时间长度为50年、空间分辨率为0.02°×0.02°的贵州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AVIM2模型能够模拟出贵州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模拟偏差随着树龄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其模拟效果优于综合模型。(2)1961—2010年,贵州NEP(以C计)平均值为23.9 g·m-2·a-1,碳源区面积比例仅为5%,且植被覆盖类型为南部部分常绿阔叶林。NEP总量的变动范围为-7.0~11.5 Tg·a-1,平均每年吸收碳4.87Tg,碳汇量占中国区域的3~7%。(3)贵州境内31%的区域固碳能力下降明显(P<0.05)且主要集中在植被类型为常绿针叶林及农作物的北部地区,还有7%的区域固碳能力升高明显(P<0.05)且位于南部部分常绿阔叶林地区。(4)贵州NEP与气温显著负相关(P<0.01),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气温对NEP的影响大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AVIM2 贵州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00—2020年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演变分析
7
作者 赵一行 郄欣 杨青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5,共9页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量,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河北省国土空间优化管理及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遥感数据、碳密度数据、水体碳通量数据、盐沼和滨海养殖数据,分别计算了河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陆地生态系... 准确估算生态系统碳源/汇量,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对于河北省国土空间优化管理及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源消耗数据、遥感数据、碳密度数据、水体碳通量数据、盐沼和滨海养殖数据,分别计算了河北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和水体碳通量情况,并对河北省碳中和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北省2000—2019年能源碳排放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年碳排放量约为2000年的4倍,年均增长率约为6.98%。②河北省2000—2020年间生态系统净生产力(NEP)总量变化趋势波动大,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内陆水体碳通量年际变化不大,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海水养殖蓝碳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0.66万t上升至2020年的3.56万t。③汇总河北省国土空间碳源/汇的核算结果,分析可知,2020年生态系统碳汇总量约能抵消3.54%能源碳排放。由此看来,河北省目前碳中和能力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减碳增汇压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 碳排放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20年安徽省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9
8
作者 华朗钦 张方敏 +1 位作者 翁升恒 卢燕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237-7251,共15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指标。明确区域尺度NEP的时空格局及主导因子,有助于增强对区域碳循环变化机制的认知。基于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模拟结果,评估了安徽...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是定量描述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重要指标。明确区域尺度NEP的时空格局及主导因子,有助于增强对区域碳循环变化机制的认知。基于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模型模拟结果,评估了安徽省1982-2020年NEP时空格局,分析了安徽省NEP对主要环境植被因子的敏感性,并借助通径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探究了影响安徽省NEP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2-2020年,安徽省多年年均NEP为651.14 gC/m^(2),线性趋势变化率为1.10 gC m^(-2)a^(-1),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在空间上,NEP表现为"南北部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显著增加(P<0.05)的区域占52.77%,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显著减小(P<0.05)的区域占7.11%,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南部。NEP重心有显著的北移趋势(P<0.01)。(2)NEP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最为敏感,对降水变化最不敏感。时间上,NEP对叶面积指数(LAI)(P<0.01)、CO_(2)(P<0.01)和饱和水汽压差(VPD)(P<0.05)的敏感性变化显著增强,对总辐射的敏感性变化显著减弱(P<0.01),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变化不显著(P>0.05)。空间上,NEP对各因子的敏感性有地区差异性。(3)所选环境植被因子综合解释了NEP 79%的时空变化。LAI与CO_(2)是安徽省NEP时空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正贡献,气候因子为次主导因子,为负贡献。空间上,LAI为主导因子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北部、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占49.65%,CO_(2)为主导因子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西北部与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占4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碳汇 时空变化 归因分析 贡献率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储量的计算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婵璎 王让会 陈东强 《林业科技开发》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6,共4页
基于遥感数据Landsat TM影像与气象数据,利用温度、水分胁迫系数改进CASA模型,对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NPP与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NPP空间分布较均匀,平均在200~1400g/(m2.a)之间;河流、市城区裸地植被NPP最... 基于遥感数据Landsat TM影像与气象数据,利用温度、水分胁迫系数改进CASA模型,对南京市森林生态系统NPP与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植被NPP空间分布较均匀,平均在200~1400g/(m2.a)之间;河流、市城区裸地植被NPP最小,在0~100g/(m2.a)之间;整个南京市植被NPP空间分布由北向南呈现逐渐增加趋势,由于最南部地区为自然森林区,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环境状态,NPP最大。而分布在南京市的各个森林区,森林植被NPP均在1300~1426g/(m2.a)之间。利用生物量-蓄积量方程计算出南京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分别占全市森林碳储量的24%、59%、17%。全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11.73万t,平均森林植被碳密度为17.38t/hm2,郊区和县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远远高于市区,但是两者的碳密度并无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第一性生产力 森林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10
作者 雒慧霞 李杰 +1 位作者 李广 郭继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0-224,共15页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和社会经济因素修正当量因子,核算研究区5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结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和社会经济因素修正当量因子,核算研究区5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2000-2020年ESV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类型以草地、林地、耕地为主,其中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较大程度的减少,以19%的变化率减少了448.57 km^(2)。(2)2000-2020年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平均ESV为408.7851×10~8元,以调节服务为主,其中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约占总ESV的48.69%,草地和林地对ESV贡献程度最大,是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关键土地类型;水域面积的持续增加促进产水服务ESV上升,累计增幅达3.4013%。(3)地均ESV呈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型变化趋势,林地的空间分布对ESV的空间格局有重要影响,ESV较高的区域与林地密集地区重叠,而ESV较低的区域则以建设用地、耕地为主。研究结果揭示了LUCC变化背景下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ESV的时空格局演变,可为该地区空间规划、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助力流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初级生产力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因子对南疆三地州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演变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庞朝悦 刘玉婷 +1 位作者 张齐飞 阿依努尔·买买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140,共9页
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采用多种遥感卫星数据,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征,通过使用泰尔-森中值趋势分析法(Theil-Sen Median)和曼-肯德尔(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相结... 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采用多种遥感卫星数据,估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研究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征,通过使用泰尔-森中值趋势分析法(Theil-Sen Median)和曼-肯德尔(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未来的变化趋势,逐像元计算气候因子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南疆三地州中喀什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指数最强,年均值在4~6 g/m~2范围内波动,和田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数最弱,年均值在1.6~2.7 g/m~2范围内波动。(2)研究区近20 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显著增加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18%,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显著减少面积占总面积的54.85%,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未来有持续下降趋势。(3)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均温度呈正相关性的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43.7%,与年均降水呈正相关性的分布面积占总面积的50.3%,表明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降水相关性强于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系统 植被初级生产力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及预测
12
作者 王丽霞 潘飞燕 +2 位作者 张晶 杨耘 刘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4-594,共11页
识别和评估秦岭地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并对区域生态管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多源数据集,耦合CASA、InVEST、RUSLE和CA-Markov等模型,模拟及预测秦岭地区2004~2034年植被净初... 识别和评估秦岭地区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并对区域生态管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多源数据集,耦合CASA、InVEST、RUSLE和CA-Markov等模型,模拟及预测秦岭地区2004~2034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保持(SC)和生境质量(HQ)等主导生态服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系数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识别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时间尺度上,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年际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而生境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3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与植被生长状况具有较好的响应。②从静态角度来看,3种生态系统服务对均呈现显著的协同关系;从动态角度来看,3种生态系统服务对的关系均以权衡为主;不同角度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③时空模拟验证表明,CA-Markov模型在该区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根据预测结果,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区域未来将不断扩张,其发展趋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初级生产力 土壤保持 生境质量 权衡 协同 CA-Markov模型 秦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保护区植被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程琳琳 刘华 刘焱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7-282,共6页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明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遥感植被指数的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聚焦青藏高原各类保护区,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 [目的]探讨青藏高原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为进一步明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遥感植被指数的关系,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聚焦青藏高原各类保护区,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产品进行植被变化制图,针对碳固定、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栖息地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判断青藏高原保护区内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趋势是否与植被变化趋势一致。[结果]青藏高原EVI在2000—2010年以非显著变化为主,在栅格和保护区两个尺度上均表现为非显著增加样本多于非显著减少样本,青藏高原植被呈现整体好转局部退化的特征。[结论]青藏高原保护区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2000—2010年以非显著变化为主,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显著减少样本明显多于非显著增加样本,与EVI变化趋势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初级生产力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 被引量:78
14
作者 何玲 贾启建 +2 位作者 李超 张利 许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河北省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滨海土地利用格局快速转变,威胁土地生态安全。针对性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寻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整治提供决策支持,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河北省... 河北省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滨海土地利用格局快速转变,威胁土地生态安全。针对性核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寻生态安全格局进而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整治提供决策支持,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气象数据和外业调查数据,采用植被净第一生产力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借助该价值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影响因素利用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模型进行不同情境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结果表明:2011年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湿地最大,为14.95元/(m2·a),建设用地最小,为2.44元/(m2·a);养分循环功能贡献率最大,为26.89%,净化环境功能贡献率最小,为0.22%;研究区分为生态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和人类活动核心区,生态核心保护区面积最小,为168.58 km2,生态缓冲区面积最大,为1 400.33 km2;无生态保护情景与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情景相比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94.11亿元上升到95.70亿元,生态核心保护区在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情景下得到完全保护,新增建设用地为0。该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植被第一生产力 黄骅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0
15
作者 谢宝妮 秦占飞 +1 位作者 王洋 常庆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44-253,共10页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 为了探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驱动机制,该文基于MODIS传感器获得的MOD17A3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2000-2010年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引起NPP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总NPP从2000年的119 Tg(以C计)增加到2010年的144 Tg(以C计),年增速4.57 g/(m2·a)(P<0.05)(以C计)。黄土高原约91%的区域NPP呈增加趋势,37%的区域增加趋势显著,主要分布在陕西、青海大部分地区、甘肃南部及宁南山区。整个黄土高原近11 a间NPP变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帕尔默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面积占四者总贡献率的43%,PDSI占40%,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13%和4%。对区域而言,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退耕区(陕北、甘肃东南部等)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近年来干旱情况的缓解(PDSI呈上升趋势)则是青海、内蒙古等地NPP增加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对于黄土高原各区域生态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 初级生产力 MODIS 黄土高原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尺度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对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静 丹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939-6950,共12页
利用了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 SM2(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CCma)的结果,针对百年尺度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这一问题,分析了1850—1989年间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趋势对二者响应,以及与关... 利用了加拿大地球系统模式CanE SM2(Canadian Earth System Model of the CCCma)的结果,针对百年尺度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这一问题,分析了1850—1989年间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趋势对二者响应,以及与关键气候系统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40年间,当仅仅考虑CO_2浓度升高影响时,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增加了117.1 gC m^(-2)a^(-1),土壤呼吸(Rh)增加了98.4 gC m^(-2)a^(-1),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平均增加了18.7 gC m^(-2)a^(-1)。相同情景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NPP呈显著增加的线性趋势(约为0.30 PgC/a^2),Rh同样呈显著增加线性趋势(约为0.25 PgC/a^2)。仅仅考虑气候变化单独影响时,NPP平均减少了19.3 gC/m^2,土壤呼吸减少了8.5 gC/m^2,NEP减少了10.8 gC/m^2。在此情景下,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NPP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7 PgC/a^2(P<0.05),Rh线性变化趋势约为-0.04 PgC/a^2(P<0.05)。综合二者的影响,前者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子,其影响明显大于气候变化。值得注意的是,CanE SM2并没有考虑氮素的限制作用,所以CO_2浓度升高对植被的助长作用可能被高估。此外,气候变化的贡献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亚马逊流域,由于当温度升高、降水和土壤湿度减少,NPP和Rh均呈显著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CO2生理效应 初级生产力(NPP) 土壤呼吸(Rh)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温度 降水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SMSR模型的山东省植被NEP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丁馨 刘健 +2 位作者 魏俐宏 解德威 郑昭佩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79-1089,共11页
旨在探索山东省及其子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评估气温(TEM)、降水(PRE)和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对植被NEP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 旨在探索山东省及其子区域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评估气温(TEM)、降水(PRE)和饱和蒸汽压差(VPD)等因素对植被NEP的影响。基于2000-2020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采用土壤呼吸地统计(Geostatistical Model of Soil Respiration,GSMSR)模型、植被NEP估算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通过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植被NEP在2000-2020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全省植被NEP的年平均值为87.0 g·m^(-2)·a^(-1)(以C计),且超过1/3的地区由碳源区域转变为碳汇区域。2)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植被NEP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与饱和蒸汽压差呈负相关,不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普遍对植被NEP的影响大于单一因子的影响。3)山东省4个子区域(鲁西、鲁东、鲁北、鲁中南)植被NEP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鲁中南地区植被NEP增加最为显著,其次是鲁西和鲁东地区,而鲁北地区的增幅相对较小。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动态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山东省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土壤呼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价值系数动态调整的青龙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83
18
作者 李晓赛 朱永明 +2 位作者 赵丽 田京京 李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3-381,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随着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对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区域修正,然后从生物生产力和社会支付两方面选取指标对以上结果进行功能性和经济性调整,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随着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对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进行区域修正,然后从生物生产力和社会支付两方面选取指标对以上结果进行功能性和经济性调整,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模型,计算了2003—2012年河北省青龙县单位面积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动态变化情况,最后评估了近10年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揭示了小尺度的县域土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青龙县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单项服务价值系数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提高44.43亿元,平均年增幅为3.78%。空间上,通过区域修正增加了园地和建设用地的当量因子值,得到了青龙县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时间上,通过功能性调整得到林地和园地调整系数分别为1.032和0.903,通过经济性调整得到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综合作用结果在时间跨度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研究结果与以往的静态评估模型相比,更具有适宜性,特别是对受经济政策影响极其敏感的小尺度县域来讲,更加能够揭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机制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县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功能性调整 经济性调整 植被初级生产力 支付能力 支持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森林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9
作者 孙滨峰 赵红 +1 位作者 逯非 王效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4975-4983,共9页
东北森林带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区划"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碳汇作用。以东北森林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评估其森林固碳服务,通过Anselin Local Moran's ... 东北森林带作为国家主体生态区划"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碳汇作用。以东北森林带为研究区域,采用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评估其森林固碳服务,通过Anselin Local Moran's Ⅰ算法识别固碳服务的"热点"、"冷点"和"异常点",并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森林带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是碳汇。2014年东北森林带森林固碳总量为36.41 Tg C/a,单位面积固碳量为89.57 g C m^(-2)a^(-1)。(2)固碳服务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和长白山中北部,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部,固碳服务的高值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森林边缘的农林交错带,低值异常区域主要分布在人为干扰严重的城市蔓延区。(3)东北森林带森林生态系统整体上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小,其固碳服务与NDVI显著正相关。(4)城市扩张等人为干扰是固碳服务异常降低的根本原因,植被本身生长状况不佳和较高的温度是导致固碳服务的异常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服务 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 Anselin LOCAL Moran’s I算法 东北森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道路建设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蒋爱萍 靳甜甜 +3 位作者 张丽萍 李倩雯 朱博然 张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24-3632,共9页
道路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直接改变原有生态系统、间接增强人类活动进而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途径对周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定量评估道路建设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掌握线性工程生态... 道路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直接改变原有生态系统、间接增强人类活动进而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途径对周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定量评估道路建设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对掌握线性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权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基于西南地区2016年道路和2015年NPP数据,利用核密度(Kernel Density,KD)表征道路影响域和影响强度,借助ArcGIS平台,分析不同土地覆被和经济发展强度下道路建设与NPP的关系。结果表明:(1)搜索半径为0.5km时,道路KD(km/km^(2))范围为[0.0,47.3],其中道路KD为零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9.8%,这些未受道路干扰区域大部分位于西藏、青海、四川西部、贵州和云南的西北部;道路KD为(0.0,5.0]的区域约占道路KD非零区域面积的88.4%,除成都、重庆、贵阳、南宁、昆明等城市外,区域大部分地区道路密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从不同土地覆被下道路KD与NPP的关系来看,中低道路干扰条件下,林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稳定性更强,道路KD小于4.1时NPP相对稳定,而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覆被在道路KD大于2.1后,NPP出现急剧变化。随道路KD增大NPP趋于发散,这可能是由道路密度增加后其两侧人类干扰类型多样化引起。(3)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按单位面积道路KD由小到大的顺序,将研究区分成5个部分:分区1—分区5。在分区1,NPP随道路KD增大呈先波动升高,相对稳定变化后降低再发散;在分区2—分区5,NPP随道路KD增大总体呈降低趋势,且变异性逐渐增加,经历了相对稳定阶段、线性变化阶段、发散阶段。根据研究结果,道路建设需重点关注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如草地和湿地,应尽量避免较高密度道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同时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适宜的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建设 植被初级生产力 核密度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