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绿体rbcL基因序列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朱建明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9年第A09期8-14,共7页
关键词 叶绿体 RBCL基因 植物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植物系统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徽勤 郭友好 游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8年第1期70-77,共8页
水生植物对其特殊生境的适应,使得某些普遍存在于植物系统学中的问题在水生植物系统学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近年来,作者采用细胞学、形态解剖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以及电镜扫描,凝胶电泳等方法和技术对水生植物从细胞到群落的各... 水生植物对其特殊生境的适应,使得某些普遍存在于植物系统学中的问题在水生植物系统学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近年来,作者采用细胞学、形态解剖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以及电镜扫描,凝胶电泳等方法和技术对水生植物从细胞到群落的各个层次进行了综合性系统研究;分析了水生植物的1.环境饰变、遗传多态及由此产生的分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 植物系统学 形态解剖学 群落 凝胶电泳 分类问题 生境 电镜扫描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体基因组变异性的植物系统学意义(综述)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艇 苏应娟 张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75-84,共10页
关键词 叶绿体 基因变异 植物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分析与基因组序列和植物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43-49,共7页
从DNA杂交、RFLP分析、DNA的限制酶图谱分析等方面描述DNA分析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DNA分析技术与植物系统学的关系及分子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对植物分子系统学进行了... 从DNA杂交、RFLP分析、DNA的限制酶图谱分析等方面描述DNA分析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DNA分析技术与植物系统学的关系及分子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对植物分子系统学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系统学 DNA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 DNA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系统学:系统发育方法》一书简介
5
作者 张光富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58-58,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植物系统学:系统发育方法》 简介 内容 分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水平上的植物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丁士友 张春林 +1 位作者 顾红雅 陈章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46-456,共11页
分子钟假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系统学(主要是在DNA水平)已成为当前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本文主要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 分子钟假说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分子系统学(主要是在DNA水平)已成为当前生物学领域中的热门课题,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进展.本文主要以高等植物为对象,从核DNA、叶绿体DNA和线粒体DNA三方面对植物分子系统学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子系统学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系统学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国雄 耿彦飞 《绿色科技》 2019年第3期248-249,252,共3页
指出了植物系统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能够指导对生命和周围世界的理解。以贵州大学开设的植物系统学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更新与整... 指出了植物系统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多样性及其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能够指导对生命和周围世界的理解。以贵州大学开设的植物系统学为例,分析了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更新与整合了课程内容、增加了课堂研讨环节、拓展了学生学习和交流渠道、加强了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并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全面掌握植物系统学的相关知识,并将其利用到具体实践中去。可为相关高校植物系统学和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系统学 实践教学 植物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同工酶在植物系统学中的作用
8
作者 张妙娟 《现代农业研究》 2019年第4期37-38,共2页
本文主要讲述了同工酶在小麦、水稻、玉米以及中药材等等植物的起源以及演化的研究的作用。
关键词 植物系统学 起源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9
作者 张妙娟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15期28-29,共2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内叶绿体基因组,包含叶绿体基因组发现、特点以及结构、进化特点编码基因与遗传方式。讲述了DNA杂交、DNA限制酶谱分析、BFLP的分析等多项技术的特点、原理以及应用。讲述植物细胞内叶绿体DNA在植物系统学当中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内叶绿体基因组,包含叶绿体基因组发现、特点以及结构、进化特点编码基因与遗传方式。讲述了DNA杂交、DNA限制酶谱分析、BFLP的分析等多项技术的特点、原理以及应用。讲述植物细胞内叶绿体DNA在植物系统学当中的应用,以及广泛应用使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基因组 植物系统学 DNA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蒜属植物分支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21
10
作者 邓传良 周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 基于37个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及解剖学性状之外的28个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性状,分别对石蒜属进行分支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石蒜属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软件分别构建了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是一致的。同时,基于解剖学9个性状,对石蒜、换锦花、忽地笑、江苏石蒜、长筒石蒜、乳白石蒜、夏水仙、红兰石蒜、安徽石蒜、短蕊石蒜、中国石蒜11个种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其结果也是支持上述系统发育树的。系统发育树结构结果表明,石蒜属16种明显聚为两大类:石蒜、玫瑰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除换锦花、红兰石蒜及江苏石蒜系统发育位置不同之外,大类群的划分与RAPD指纹图谱基本一致。类群一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类群二又可以聚为两小类:广西石蒜、红兰石蒜、换锦花、香石蒜、夏水仙归为一类;长筒石蒜、安徽石蒜、中国石蒜、忽地笑、乳白石蒜、短蕊石蒜和陕西石蒜归为一类。前一子类群除广西石蒜外,都属于整齐花亚属(Symmanthus亚属)。后一子类群除长筒石蒜与安徽石蒜外,均属于石蒜亚属(Lycoris亚属)。因此,花冠整齐与否是一个重要的分类特征,但作为石蒜属植物亚属的划分依据,没有得到本研究支持。而在本文中,雄蕊与花被片的位置关系可以作为大分类群划分依据,能否依此来对石蒜属植物亚属进行划分,仍需探讨。另外研究表明叶微形态特征在研究种间亲缘关系时,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种间亲缘关系鉴定时,出叶期不应成为重要的依据。同时研究还表明中国石蒜与忽地笑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研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植物分支系统学 植物形状 分子系统发育树 气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植物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军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共3页
DNA分子标记是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础。本文阐述了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微卫星标记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 植物分子系统学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科黄华族植物系统演化的解剖学证据 被引量:11
12
作者 袁永明 陈家瑞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7-104,共8页
对豆科黄华族(Thermopsideae)3属14个种及种下类群的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沙冬青属(Ammopiptaotbus)是该族中一个孤立和原始的成员;黄花木属(Piptanthus)与黄华属(Thermopsis)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解剖性状中... 对豆科黄华族(Thermopsideae)3属14个种及种下类群的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进一步证实沙冬青属(Ammopiptaotbus)是该族中一个孤立和原始的成员;黄花木属(Piptanthus)与黄华属(Thermopsis)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在众多的解剖性状中花序轴维管束的排布、木材类型、木射线宽度、木材导管分子的形态特征及叶柄维管束形态等具有较明显的系统演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 植物系统学 黄华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尾蕨属配子体若干系统学特征新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薪宇 刘保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27-2432,共6页
通过对凤尾蕨属(Pteris L.)8种,即半边旗(P.semipinnata L.)、傅氏凤尾蕨(P.faurieiHieron.)、阔叶凤尾蕨(P.esquirolii Christ)、三叉凤尾蕨(P.tripartita Sw.)、蜈蚣草(P.vittata L.)、溪边凤尾蕨(P.excelsa Gaud.)、有刺凤尾蕨(P.set... 通过对凤尾蕨属(Pteris L.)8种,即半边旗(P.semipinnata L.)、傅氏凤尾蕨(P.faurieiHieron.)、阔叶凤尾蕨(P.esquirolii Christ)、三叉凤尾蕨(P.tripartita Sw.)、蜈蚣草(P.vittata L.)、溪边凤尾蕨(P.excelsa Gaud.)、有刺凤尾蕨(P.setuloso-costulata Hayata)、西南凤尾蕨(P.wallichiana Agardh)孢子的人工培养,观察并总结了该属配子体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并与以往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最终选取孢子萌发型与配子体发育类型等稳定特征作为判断依据,讨论该属与书带蕨科(Vittariaceae)、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等科的亲缘关系。研究认为蕨类配子体生长点上方边缘细胞分布情况多变,不是稳定的系统学特征。而配子体特定部位边缘细胞的外侧壁形态则具有较高的系统学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蕨属 配子体 植物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风子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樊国盛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86,共86页
回顾了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历史,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任务。在形态学、木材解剖学、叶片脉序结构、气孔器微形态及花粉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国产本科各族间、属间的相互关系。... 回顾了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植物系统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历史,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任务。在形态学、木材解剖学、叶片脉序结构、气孔器微形态及花粉形态等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国产本科各族间、属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大风子族(Pangieae)是本科国产类群中最原始的族。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了国内各大标本馆(室)大风子科植物标本,记载了国产6族、12属、45种、6变种的研究历史文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并且进行了详细的标本引证,其中包括2个新种──思茅山桂花(BennettiodendronsimaoenseG.S.Fansp.nov,)和福建山桐子(IdesiafujianensisG.S.Fansp.nov,)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淡黄绿嘉赐木(CaseariaflavouirensBlume)。对一些有争议或有疑问的种进行了讨论,归并了2个学名,将上思本勒木(BennettiodendronshangsienseX.X.ChunetJ.Y.Luo)并入短柄山桂花(BennettiodendronbreuipesMerr.)中,将海南嘉赐木(Caseariaae-quilateralisMer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系统学 分类 分布 大风子科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当归属8种植物果实和叶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桥英 何兴金 +2 位作者 张运春 罗鹏 吴宁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9-554,共6页
通过对四川当归属植物果实的解剖研究表明,果实均背腹压扁,背棱槽油管多为1,合生面油管多为2,在少数种间有一定差异,如茂汶当归和紫花前胡合生面多于2;侧棱翅状,较果体宽,或与果体近等宽,也有的窄于果体;胚乳腹面微凹或平直,偶有凸出。... 通过对四川当归属植物果实的解剖研究表明,果实均背腹压扁,背棱槽油管多为1,合生面油管多为2,在少数种间有一定差异,如茂汶当归和紫花前胡合生面多于2;侧棱翅状,较果体宽,或与果体近等宽,也有的窄于果体;胚乳腹面微凹或平直,偶有凸出。果实的油管特征、侧棱翅发达程度和胚乳的形状等特征可以为种间关系提供参考。叶柄类型多样,包括圆环型、“Φ”型、星散型等。叶柄横切面的形状、近轴面沟槽的有无、髓腔的有无以及叶柄横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和排列类型等特征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本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属 植物解剖学 植物系统学 伞形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菖蒲属和天南星科5属植物叶表皮的比较 被引量:9
16
作者 潘月红 刘克明 雷立公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8-91,共4页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菖蒲属2种和天南星科花烛属、麒麟叶属、龟背竹属、广东万年青属、花叶万年青属5个较原始属的5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特征.结果表明,菖蒲属与这5个属的叶表皮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菖蒲属叶上下表皮特征基本一...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菖蒲属2种和天南星科花烛属、麒麟叶属、龟背竹属、广东万年青属、花叶万年青属5个较原始属的5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的特征.结果表明,菖蒲属与这5个属的叶表皮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菖蒲属叶上下表皮特征基本一致,细胞形状为长方形或近菱形,气孔器平列型,成纵行与叶脉平行排列;花烛属等植物叶的上、下表皮细胞特征不一致,细胞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垂周壁平直,弓形或浅波浪形,气孔器多分布在下表皮,排列无定向,有平列型和冠列型2种,但以冠列型居多.这些相关性状能为菖蒲属和天南星科的系统学关系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同时也为麒麟叶属与龟背竹属的系统关系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菖蒲属 天南星科 叶表皮细胞 气孔器 细胞结构 植物系统学 花烛属 麒麟叶属 龟背竹属 广东万年青属 花叶万年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花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及其特点 被引量:7
17
作者 庄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88-1594,共7页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和共计91个可育组合及109个不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通过杂交可育指标频度分析,初步揭示该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育性等级频度的研究,可得到种间可交配性排序结果,即亚属... 该研究以杜鹃花属5亚属3组17亚组38种和共计91个可育组合及109个不育组合的杂交结果为依据,通过杂交可育指标频度分析,初步揭示该属植物种间可交配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根据育性等级频度的研究,可得到种间可交配性排序结果,即亚属级:常绿杜鹃亚属内杂交>杜鹃亚属内杂交>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映山红亚属>常绿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杜鹃亚属×羊踯躅亚属;亚组级:银叶杜鹃亚组×同亚属的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银叶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三花杜鹃亚组内杂交>云锦杜鹃亚组×同亚属其他亚组>云锦杜鹃亚组×杜鹃亚属各组>常绿杜鹃亚属的其他亚组×杜鹃亚属各组。(2)种间可交配性与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及染色体倍性有明显的关联,与分类系统中所反映的类群亲缘关系契合,原始的杜鹃花属植物类群如常绿杜鹃亚属可能比较进化类群具有更广泛的可交配性。(3)坐果率、绿苗率、绿苗系数和单位可育种子数量及其等级频度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杜鹃花属植物杂交可育性数量特征,但也分别存在某些局限性,建立综合评价方案和可育性等级频度指标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杂交亲和性 可育性 可交配性 植物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藁本属植物果实和叶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德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9-235,共7页
对四川省藁本属5种植物的叶柄及果实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藁本属植物的果实分为近两侧压扁和背腹压扁两种类型,背棱每棱槽内油管总数多为1~4个,合生面油管总数4~8个,在少数种间有一定的差异;胚乳背面微微隆起,腹面平直或微凹,如多... 对四川省藁本属5种植物的叶柄及果实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藁本属植物的果实分为近两侧压扁和背腹压扁两种类型,背棱每棱槽内油管总数多为1~4个,合生面油管总数4~8个,在少数种间有一定的差异;胚乳背面微微隆起,腹面平直或微凹,如多管藁本,胚乳向内微凹;在蕨叶藁本中,胚乳占很大的比重,胚乳形状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果实的压扁程度、油管特征、胚乳的形状等特征可以作为确定本属植物种间关系的依据.叶柄横切面类型多样,包括圆型、U型和V型,其中U型植物3种,占60%;近轴面除蕨叶藁本外,都具有沟槽;膜苞藁本和抽葶藁本中不具有髓腔,其他种类具髓腔,且大小、形状略有不同;横切面上维管束的数目多为5~14个,排列类型为圆型、U型、V型.以上叶柄等特征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可以作为本属分类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藁本属 植物解剖学 植物系统学 伞形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宏达与他的植物学理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创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63,共13页
张宏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植物系统学家、植物区系学家和植物生态学家,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和多种地方植物志、专类植物志等学术著述,发现7个有花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新种,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植物学研究领域... 张宏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植物系统学家、植物区系学家和植物生态学家,他编著了《中国植物志》和多种地方植物志、专类植物志等学术著述,发现7个有花植物新属和近400个新种,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植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他创见性地提出的新华夏植物区系和种子植物系统学是植物系统学研究的新的里程碑,他的理论和学说深远地影响着未来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宏达 植物分类学 种子植物系统学 新华夏植物区系 有花植物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类叶片的内部解剖与系统演化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惠如 龚祝南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02-108,共7页
对27种竹类叶片解剖的研究后认为,其结构主要分为二型:①在前7种竹类叶肉细胞未有分化或少有分化,细胞均为放射状,是为原始类型;②在20种其他竹林的叶肉细胞,近上表皮分化为指状臂形细胞,其余均为放射形细胞,是为进化类型... 对27种竹类叶片解剖的研究后认为,其结构主要分为二型:①在前7种竹类叶肉细胞未有分化或少有分化,细胞均为放射状,是为原始类型;②在20种其他竹林的叶肉细胞,近上表皮分化为指状臂形细胞,其余均为放射形细胞,是为进化类型.这些竹种多为各属的模式种,分别隶属于21属,从其叶片的内部结构中可探索其演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解剖学 植物系统学 竹类 禾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