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合理设计光系统Ⅱ抑制剂研究(Ⅲ)——3-(4-氯苄胺基)-2-氰基-3-烷基丙烯酸酯类光合作用抑制剂的CoMFA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华银 陆荣健 +1 位作者 杨华铮 来鲁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1780-1782,共3页
在除草剂的分子设计中,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研究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其中,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对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即希尔反应)抑制活性较高[1,2].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对希尔反应抑制活性的影响均很... 在除草剂的分子设计中,抑制光合作用除草剂的研究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其中,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对光合作用中电子传递(即希尔反应)抑制活性较高[1,2].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细微变化对希尔反应抑制活性的影响均很显著.因此,对这类抑制剂进行系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FA 系统 抑制剂 光合作用抑制剂 除草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及上海平原地区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树源 武海 +2 位作者 吴姝 沈允钢 郭连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56-66,共11页
用便携式ADC光合气体分析系统和便携式CF-1000荧光仪对青海和上海的同一植物和不同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地在晴天强光下,中午植物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和表观光合... 用便携式ADC光合气体分析系统和便携式CF-1000荧光仪对青海和上海的同一植物和不同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地在晴天强光下,中午植物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和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比早晨低;上海测定PSⅡ的Fv/Fm和AQY的日变化比青海的下降幅度大。AQY的日变化曲线比PSⅡ的Fv/Fm低,AQY降低的幅度比PSⅡ的Fv/Fm大。两地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光合作用光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Y PS 光合作用 植物叶片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3
作者 张娟 姜闯道 平吉成 《农业科学研究》 2008年第3期74-80,共7页
针对盐胁迫影响光合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盐胁迫对植物光合器官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过程、抗氧化系统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研究表明,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由于不同的材料和实验方法,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为... 针对盐胁迫影响光合作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盐胁迫对植物光合器官的形态结构、光合作用过程、抗氧化系统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研究表明,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由于不同的材料和实验方法,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为此盐胁迫对光系统Ⅱ(PSⅡ)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光合作用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效应与植物光合作用——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光合机理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何平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比较分析了植物光合同化 CO2 速率、Rubisco活性等性状对长期和短期高浓度 CO2 的反应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植物在高浓度 CO2 下生长 ,可以长期保持高的 CO2 同化速率 ;长期在高浓度 CO2 下生长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加有两个来源 ,其一 ,是 ... 比较分析了植物光合同化 CO2 速率、Rubisco活性等性状对长期和短期高浓度 CO2 的反应 .结果表明 :所研究的植物在高浓度 CO2 下生长 ,可以长期保持高的 CO2 同化速率 ;长期在高浓度 CO2 下生长植物的光合速率增加有两个来源 ,其一 ,是 CO2 浓度增加而增加的底物浓度效应 (Δ Pc) ,它的大小随外界短期 CO2 浓度改变而改变 ,其二 ,是植物光合系统结构改变而提高光合能量转换或是电子传递效率所产生的光合速率增加 (ΔPs) ,它的大小不随外界短期 CO2 浓度变化而改变。植物光合速率对大气 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浓度 光合速率 RUBISCO 系统 温室效应 植物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光合作用的低温光抑制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辉 郭延平 胡美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8-342,共5页
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短期低温光照对杨梅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光照处理后,杨梅叶片的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Fv/Fm(最大的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ФPSⅡ(光系... 利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短期低温光照对杨梅幼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光照处理后,杨梅叶片的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Fv/Fm(最大的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qP(光化学猝灭系数)和ФPSⅡ(光系统Ⅱ的量子产量)下降,Ci/Ca(细胞间隙CO2浓度/环境CO2浓度)、Fo(初始荧光)、qN(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Fi-Fo)/(Fp-Fo)(失活的PSⅡ反应中心数量)上升。此外在同一水平低温下,中等强光(350μmolm-2s-1)加剧了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并且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和有光照条件下引起的杨梅光合作用下降是由于光合机构活性下降所致,即主要是PSⅡ反应中心的失活或破坏;我们推测QA-(还原态质体醌A)和非还原QB(质体醌B)数量的积累可能是导致PSⅡ反应中心失活或破坏的原因,在低温光抑制过程中非辐射能量耗散对保护光合机构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光合作用 低温 抑制 系统反应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作用PSII Chl分子传能超快光谱学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水才 贺俊芳 +4 位作者 蔡霞 任兆玉 侯洵 李良璧 匡廷云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4-409,共6页
利用ICCD皮秒、飞秒扫描成像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装置实验研究了高等植物捕光天线LHCⅡ三聚体和PSⅡ颗粒复合物及PSⅡ核心复合物的超快光谱动力学,经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确定在LHCⅡ三聚体中至少存在7种Chl分子光谱特性,它们是:Chl... 利用ICCD皮秒、飞秒扫描成像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装置实验研究了高等植物捕光天线LHCⅡ三聚体和PSⅡ颗粒复合物及PSⅡ核心复合物的超快光谱动力学,经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确定在LHCⅡ三聚体中至少存在7种Chl分子光谱特性,它们是:Chlb653/656658.7、Chla662。0665。2、Chla/b670/671671.6、Chla675.0677.1、Chla680/681682.9、Chla685689.1和Chla695.0695.6。采用光强103光子/cm2/脉冲激励浓度为30μg/ml的捕光天线LHCⅡ三聚体,在650nm到705nm谱段逐点探测分析处理,产生了两组短寿命组分210fs、520fs和5.2ps、36.7ps及两个长寿命组分1.8ns、2ns。最快的三个寿命210fs、520fs和5.2ps反映了三聚体Chlb分子向Chl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寿命36.7ps反映了Chla分子向相邻单体Chl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最长的两个寿命1.8ns和2ns是在三聚体中Chla分子通过中间体Chla分子辐射荧光,分别跃迁回基态的过程。获得的六个寿命组分有把激发能传递时间与Chla/b分子发射光谱相结合的特点。经拟合处理解析PSⅡ颗粒复合物光谱,得到三个组分谱,其峰值分别为686.8nm、692.2nm和694.9nm,与LHCⅡ比较分析,说明天然构型的PSⅡ有很强的吸收光能和有效传递光能的本领、PSⅡ核心复合物的核心天线CP43和CP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PS Chl分子 超快谱学 系统 能量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6+)胁迫对莱茵衣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龚丽丽 郭晶晶 许晓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6-1172,共7页
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材料,采用氧电极和快速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时间Cr6+处理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6+浓度大于40μmol/L时,莱茵衣藻细胞数逐渐下降,而藻细胞变大;表观光合... 以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为研究材料,采用氧电极和快速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和时间Cr6+处理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r6+浓度大于40μmol/L时,莱茵衣藻细胞数逐渐下降,而藻细胞变大;表观光合速率成为负值,呼吸作用随Cr6+处理浓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至对照水平;莱茵衣藻有活性放氧复合体比例随Cr6+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80μmol/L Cr6+处理3 d时已下降至13.72%;光合驱动力(DFABS)随Cr6+浓度增加逐步下降,并以DFφPo在DFABS的下降中的贡献最大。研究发现,重金属Cr6+胁迫显著影响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而对呼吸作用则影响较小;Cr6+主要通过损伤供体侧的放氧复合体以及阻断QA至QB的电子传递而抑制光系统Ⅱ的功能;莱茵衣藻光系统Ⅱ对Cr6+处理比较敏感且存在着多个作用位点,并首先影响反应中心光能捕获效率,其次影响反应中心的活性,最后影响QA-之后的电子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茵衣藻 Cr6+ JIP-测试 光合作用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对斜生栅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段晨雪 张宝玉 +2 位作者 伍松翠 冯建华 王广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1-356,共6页
本文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情况及不同浓度的镉处理和恢复处理下斜生栅藻的光合活性。研究表明:斜生栅藻对镉有高达97%的吸附率,Cd2+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96h)为119.04μmol/L。浓度高... 本文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重金属镉(Cd)的吸附情况及不同浓度的镉处理和恢复处理下斜生栅藻的光合活性。研究表明:斜生栅藻对镉有高达97%的吸附率,Cd2+对斜生栅藻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96h)为119.04μmol/L。浓度高于50μmol/L的Cd2+不仅会抑制叶绿素a的合成,还会明显抑制斜生栅藻的光合活性,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对于光系统Ⅱ更显著。添加新鲜培养基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恢复其光合活性,反而导致其实际光合量子产量和最大光合量子产量几乎为零。而浓度为1—10μmol/L的Cd2+对斜生栅藻的损伤并不大,尚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因此,我们初步认为斜生栅藻作为治理镉污染水体的吸附材料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镉处理 光合作用 系统 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条件下甜高粱幼苗的光合特性及光系统Ⅱ功能调节 被引量:101
9
作者 葛江丽 石雷 +4 位作者 谷卫彬 唐宇丹 张金政 姜闯道 任大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72-1278,共7页
通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猝灭动力学研究了盐胁迫对甜高粱幼苗碳同化能力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和100mmolL-1的盐(NaCl)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和膜质过氧化程度影响很小;200mmolL-1NaCl处理导致叶绿素含量和... 通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猝灭动力学研究了盐胁迫对甜高粱幼苗碳同化能力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和100mmolL-1的盐(NaCl)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相对含水量和膜质过氧化程度影响很小;200mmolL-1NaCl处理导致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明显下降、膜质过氧化程度增加。50mmolL-1NaCl处理未影响甜高粱幼苗的净光合速率;NaCl浓度大于50mmolL-1时,净光合速率开始迅速降低;同时,气孔限制值(Ls)也减小;而且,光合能力的下降未能通过增加CO2浓度得以恢复。甜高粱幼苗的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产量(Fm)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只在200mmolL-1NaCl处理时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此外,50mmolL-1NaCl胁迫也没有影响甜高粱幼苗的荧光猝灭动力学参数;当NaCl浓度大于50mmolL-1时,光系统Ⅱ开放反应中心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始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NPQ)提高。因此认为,盐胁迫导致的碳同化能力的降低属于非气孔限制;碳同化能力的降低改变了甜高粱光系统Ⅱ的激发能利用和分配。100mmolL-1盐胁迫条件下,甜高粱幼苗主要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过多的激发能,而200mmolL-1盐胁迫条件下通过减少光能吸收和增加热耗散来维持光能捕获和利用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光合作用 系统 甜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亚纳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测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彤 崔岩 +6 位作者 侯建敏 陈耀东 于振宝 唐崇钦 王水才 匡廷云 侯洵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共6页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是光合作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它是与裂解水放氧相关的功能结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是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场所,在其内部发生的光能的吸收、激发态的传递、电荷的分离重组以及迁移等等过程,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发...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是光合作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它是与裂解水放氧相关的功能结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是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场所,在其内部发生的光能的吸收、激发态的传递、电荷的分离重组以及迁移等等过程,都是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发生的,其时间尺度在10 ̄(-15)~10 ̄(-7)s之间,本文建立了亚纳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测量装置,并对菠菜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复合体D1/D2/cytb─559,在不同波长激发下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经过解卷积和多指数数据拟合,获得4个寿命组分,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在不同的激发波长激发下的荧光衰减曲线的差异可能源于被激发的组分不同和能量传递路径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分辨 系统 反应中心 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中强光照射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ESR探索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科 孙健 +2 位作者 刘扬 张启元 匡廷云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利用自旋捕捉电子顺磁共振 (ESR)的方法对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提纯的光系统Ⅱ (PSⅡ )颗粒产生O2 ·的机理进行了直接检测 .通过对样品充氧、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抑制剂四氰乙烯 (TCNE)以及原位光照检测ESR信号等手段 ,在PSⅡ... 利用自旋捕捉电子顺磁共振 (ESR)的方法对从菠菜叶绿体中分离提纯的光系统Ⅱ (PSⅡ )颗粒产生O2 ·的机理进行了直接检测 .通过对样品充氧、加入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抑制剂四氰乙烯 (TCNE)以及原位光照检测ESR信号等手段 ,在PSⅡ中检测到O2 ·与DMPO加合物的特征ESR信号 .而在没有SOD抑制剂的情况下 ,光照时PSⅡ中O2 ·与DMPO加合物浓度显著下降 .进一步实验发现PSⅡ中O2 ·产率与氧分子浓度直接正相关 .O2 ·产率还具有 pH值依赖性 ,在 pH值为 6 0~ 6 5范围内 ,O2 ·产率最高 ,大于此范围时则呈显著下降趋势 .而PSⅡ颗粒的Tris处理也将导致O2 ·产率的急剧减少 .以上结果证实水裂解放氧十分活跃的PSⅡ也是高等植物叶绿体在光照下产生活性O2 ·的主要部位 ,通常大部分的O2 ·能被内源SOD清除 ,且O2 ·的生成与PSⅡ的电子传递活性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的有离子自由基 系统 自旋捕的中ESR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银离子作用于光系统Ⅱ的放氧侧
12
作者 谭晓宏 刘映秋 杜林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1-353,356,共4页
低浓度的重金属Ag+处理引起菠菜PSⅡ颗粒的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和多肽组分的改变。当Ag+浓度低于1 36×10-2mmol/L时,其室温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下降;当Ag+浓度达到1 36×10-1mmol/L时,其室温吸收峰和295nm激发的荧... 低浓度的重金属Ag+处理引起菠菜PSⅡ颗粒的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和多肽组分的改变。当Ag+浓度低于1 36×10-2mmol/L时,其室温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下降;当Ag+浓度达到1 36×10-1mmol/L时,其室温吸收峰和295nm激发的荧光发射上升。Ag+处理引起PSⅡ颗粒中的33kD外周蛋白脱落。本文结果表明PSⅡ是重金属银离子的作用部位之一,银离子作用于光系统Ⅱ的放氧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银离子 系统 植物 光合作用 放氧侧 菠莱 室温吸收 室温荧发射 多肽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植物光系统Ⅱ蛋白酶检测的活性染色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昊 杜林方 朱晓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51-654,共4页
采用分离胶中加入 0 2 5 %明胶作为底物的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光系统Ⅱ颗粒及其 1mol/LNaCl抽提液中存在的蛋白酶进行了分离、活性检测和部分性质分析 .在PSⅡ颗粒的 1mol/LNaCl抽提液中检测到有6条酶带存在 ,分子质量分别为 34... 采用分离胶中加入 0 2 5 %明胶作为底物的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光系统Ⅱ颗粒及其 1mol/LNaCl抽提液中存在的蛋白酶进行了分离、活性检测和部分性质分析 .在PSⅡ颗粒的 1mol/LNaCl抽提液中检测到有6条酶带存在 ,分子质量分别为 34、 37、 5 0、 5 4、 5 8和 6 8ku .初步分析了还原剂、离子强度等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此方法分离与检测同步 ,具有灵敏度高、方便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系统 蛋白酶 检测 活性染色方法 系统颗粒 原位染色 明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光系统Ⅱ捕光过程的超分子结构基础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安节 柳振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5-946,共12页
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是位于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等放氧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重要超分子复合物,它可通过捕获光能用于激发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并驱动电子传递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可将水分子裂解产生氧气和质子.植物光系统Ⅱ的外周... 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是位于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等放氧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重要超分子复合物,它可通过捕获光能用于激发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并驱动电子传递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可将水分子裂解产生氧气和质子.植物光系统Ⅱ的外周存在主要和次要捕光复合物Ⅱ(major and minor 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LHCⅡ),它们负责吸收光能并向光系统Ⅱ传递激发能,并且还参与非光化学淬灭和状态转换相关的捕光调节过程.近年来,围绕光系统Ⅱ和LHCⅡ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总结了PSⅡ、LHCⅡ和二者共同组成的PSII-LHCII超级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历程以及最新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复合物 结构生物学 膜蛋白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荧光特性快速扫描成象光谱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舒 贺俊芳 +4 位作者 贺锋涛 王水才 侯洵 陈耀东 匡延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本文以菠菜 (Spinica oleracea L.)叶绿体中的 PS 颗粒复合物、CP47、CP43和 LHC 为材料 ,对其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了分析 ,用扫描成象光谱技术对这四种样品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其荧光发射光谱图象的处理 ,得到它们的荧光发... 本文以菠菜 (Spinica oleracea L.)叶绿体中的 PS 颗粒复合物、CP47、CP43和 LHC 为材料 ,对其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了分析 ,用扫描成象光谱技术对这四种样品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其荧光发射光谱图象的处理 ,得到它们的荧光发射光谱曲线 .分析结果表明 ,PS 颗粒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心波长在 680 .1 nm,波段的范围较宽 ;CP43荧光光谱的中心波长位于 680 nm,并在近红外区观察到振动小峰 ;CP47荧光光谱的中心波长在 691 .3nm处 ;CP47和 CP43在短波长区 640 nm和长波长区 72 0 nm附近分别出现肩峰 ,推测可能是样品中游离的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分子引起 ;LCH 荧光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 678nm,光谱范围为576nm~ 78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扫描成像谱技术 植物 系统 特性 光合作用 天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Chl分子能量传递超快光谱动力学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水才 贺俊芳 +4 位作者 蔡霞 任兆玉 侯洵 李良璧 匡廷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393,共5页
利用 ICCD飞秒扫描成象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装置实验研究了高等植物捕光天线LHC 三聚体和 PS 颗粒复合物的超快光谱动力学 ,经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确定在 L HC 三聚体中至少存在 7种 Chl分子光谱特性 ,分别是 Chlb658.7653 /656、... 利用 ICCD飞秒扫描成象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装置实验研究了高等植物捕光天线LHC 三聚体和 PS 颗粒复合物的超快光谱动力学 ,经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确定在 L HC 三聚体中至少存在 7种 Chl分子光谱特性 ,分别是 Chlb658.7653 /656、Chla665.2662 .0 、Chla/b671.1670 /671、Chla677.1675.0 、Chla682 .9680 /681、Chla689.1685.0 和 Chla695.6695.0 .采用光强 1 0 13 光子 / cm2 /脉冲激励浓度为3 0μg/ m L的捕光天线 LHC 三聚体 ,在 650 nm到 70 5nm谱段逐点探测分析处理 ,产生了 2组短寿命组分 2 1 0 fs、52 0 fs和 5.2 ps、3 6.7ps及 2个长寿命组分 1 .8ns、2 ns.最快的 3个寿命 2 1 0 fs、52 0 fs和 5.2 ps反映了三聚体 Chlb分子向 Chl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 ;寿命3 6.7ps反映了 Chla分子向相邻单体 Chla分子的激发能传递过程 ;最长的 2个寿命 1 .8ns和 2 ns是在三聚体中 Chla分子通过中间体 Chla分子辐射荧光 ,分别跃迁回基态的过程 .获得的 6个寿命组分有把激发能传递时间与 Chla/ b分子发射光谱相结合的特点 .经拟合处理解析 PS 颗粒复合物光谱 ,得到 3个组分谱 ,其峰值分别为 686.8nm、692 .2 nm和694.9nm,与 L HC 比较分析 ,说明天然构型的 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Ch1分子 叶绿素分子 能量传递 超快谱动力学 植物研究 天线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捕光复合物中能量传递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兆玉 贺俊芳 +2 位作者 王水才 侯洵 匡廷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3-518,共6页
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捕光色素复合体 (LHC )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 .以脉宽为 1 2 0 fs、重复率为 82 MHz、波长为 3 60 nm~ 42 0 nm激光激发 L HC 样品荧光 .原始信号经过数据处理 ,多指数拟合 ,解得了能量在 LHC 中传递的时间... 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捕光色素复合体 (LHC )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 .以脉宽为 1 2 0 fs、重复率为 82 MHz、波长为 3 60 nm~ 42 0 nm激光激发 L HC 样品荧光 .原始信号经过数据处理 ,多指数拟合 ,解得了能量在 LHC 中传递的时间常量分别为 3 2 0±1 0 fs、4.0± 0 .1 ps、2 0 .0± 0 .1 ps.相对应的各组分荧光占总荧光的百分比分别为 3 .4%、5 0 %、46.6% .经过全局分析 ,解得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曲线 ,其三个峰值波长分别为65 2 nm、673 nm、692 nm(以去离子水为悬浮液 )和 65 8nm、687nm、70 0 nm(以酒精为悬浮液 ) .根据 LHC 结构以及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分析 ,认为 3 2 0± 1 0 fs的时间组分属于一个单体内同一膜平面中 Chlb→Chla的能量传递时间 ;4.0± 0 .1 ps的时间组分属于同一单体中不同膜平面间 Chlb→Chla和 Chla→ Chla的能量传递时间 ;2 0 .0± 0 .1 ps的时间组分属于不同单体之间、不同三聚体之间 Ch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体(LHC) 三聚体 单体 能量传递 时间常量 特性 动力学 系统 时间分辨荧 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囊体膜光系统Ⅱ中超氧阴离子生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健 刘科 +2 位作者 徐英凯 陈中伟 刘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79-981,共3页
对高等植物类囊体膜的研究表明,易于损伤生物体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可以在其光系统Ⅱ(PSⅡ)中大量生成,并且可能是导致光系统的光抑制和光破坏现象的主要根源之一[1-3].然而,由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而且生物... 对高等植物类囊体膜的研究表明,易于损伤生物体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可以在其光系统Ⅱ(PSⅡ)中大量生成,并且可能是导致光系统的光抑制和光破坏现象的主要根源之一[1-3].然而,由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而且生物体中含量很低,因此受物理检测手段的局限,对于PSⅡ中O2-的生成机制所知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囊体膜 系统 氧阴离子自由基 生成机制 活性氧 自旋捕捉-ESR 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常绿阔叶树光系统Ⅱ在低温胁迫下的光抑制及恢复 被引量:6
19
作者 程冬梅 张志勇 +2 位作者 周赛霞 彭焱松 张兆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66-1672,共7页
冬季低温胁迫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活性的主要影响之一,体现在光合机构的低温光抑制。为了阐明冬季低温胁迫下常绿阔叶树光系统Ⅱ的光抑制程度及光保护机制,该文研究了冬季自然低温胁迫(零下低温冻害和零上低温寒害)对红叶石楠、枇杷... 冬季低温胁迫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活性的主要影响之一,体现在光合机构的低温光抑制。为了阐明冬季低温胁迫下常绿阔叶树光系统Ⅱ的光抑制程度及光保护机制,该文研究了冬季自然低温胁迫(零下低温冻害和零上低温寒害)对红叶石楠、枇杷和猴樟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机构光系统Ⅱ(PSⅡ)光抑制的影响以及春季气温回暖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冻害和寒害低温胁迫使猴樟的PSⅡ活性显著降低,PSⅡ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低温胁迫解除后PSⅡ活性未能完全恢复。红叶石楠PSⅡ活性下降程度和光抑制程度最轻,春季PSⅡ活性显著上升,光抑制显著下降。枇杷PSⅡ活性和光抑制程度介于猴樟和红叶石楠之间。低温胁迫下红叶石楠的非光化学猝灭(NPQ)接近常温水平;枇杷的NPQ略有降低,春季恢复正常;猴樟NPQ最低,春季低温解除后仍不能完全恢复。此外,三种常绿阔叶树在冬季低温胁迫和春季恢复时期的NPQ与PSⅡ的光抑制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冬季低温对红叶石楠PSⅡ影响不大,对枇杷有一定影响但春季气温回暖后可以及时恢复,对猴樟PSⅡ有显著的光抑制且恢复过程较慢,同时NPQ对保护常绿阔叶树PSⅡ免受冬季低温光抑制有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生理 系统 抑制 低温胁迫 化学淬灭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内组氨酸参与给体端次级电子转移反应的人工模拟ESR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海锋 刘扬 +1 位作者 王鹏 张启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24-726,共3页
对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超分子模型化合物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初电子给体P680与其还原侧电子受体间的电子转移反应[1,2].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高等植物光合放氧过程的关注, 又开展了对氧化侧次级电子... 对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的超分子模型化合物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初电子给体P680与其还原侧电子受体间的电子转移反应[1,2].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高等植物光合放氧过程的关注, 又开展了对氧化侧次级电子转移历程的化学模拟研究. 初步获得的实验结果反映出与天然PSⅡ体系类似的结论: 光激发导致由酪氨酸向原初光活性反应中心的次级电子转移[3].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中的ESR实验[4]与理论计算结果[5]都显示, 氧化侧电子供体酪氨酸Y(D2-Try 106)与原初电子给体P680的空间距离约为1.4 nm. 然而在此长程电子转移的距离范围内, 除Try 106外, 还存在若干具有较强给电子能力的组氨酸残基. 虽然组氨酸通过氢键或配位键对PET过程起辅助作用[6~8], 但仍有参与次级电子传递的可能. 因在PSⅡ颗粒内很难确证反应历程, 本文设计咪唑/卟啉/醌模型PET体系, 以探索次级电子传递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以及它对电荷分离态寿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自由基 次级电子转移 系统 反应中心 人工模拟 电子自旋共振 组氨酸 植物 E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