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基因的进化和表达 被引量:1
1
作者 杜波 胡庆飞 +2 位作者 马凡 魏登邦 安志芳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为深入了解高原鼢鼠(Eosplax baileyi)高原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趋同进化位点,利用q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海拔条件... 为深入了解高原鼢鼠(Eosplax baileyi)高原适应性的生物学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高原鼢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 1A,CPT-1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和趋同进化位点,利用q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海拔条件下(3700 m和2700 m)高原鼢鼠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原鼢鼠CPT-1A基因与盲鼹鼠(Nannospalax galili)的同源性最高;高原鼢鼠、盲鼹鼠和裸鼹鼠(Heterocephalus glaber)3种地下鼠CPT-1A存在明显的趋同进化位点;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鼢鼠背部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不同组织之间的比较发现,肝脏组织中CPT-1A基因表达量最高。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CPT-1A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适应性突变,低氧上调高原鼢鼠脂肪组织中CPT-1A基因的表达,这可能与高原鼢鼠适应地下寒冷、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浓度的洞道生境有关,是高原鼢鼠适应地下洞道生境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基因进化 基因表达 低氧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彦 邱文娟 +4 位作者 张惠文 陈婷 徐烽 顾学范 韩连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 目的:探讨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检测资料,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血酰基肉碱水平,全外显子基因测序法检测基因变异。结果:6例CPT2缺乏症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确诊年龄为32个月(15 d~9岁)。其中1例无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2例迟发型、3例婴儿型。3例由新生儿筛查确诊;3例因临床表现就诊,起病时有发热、肌肉乏力伴肌酶增高。5例患儿表现为游离肉碱降低,棕榈酰基肉碱、十八碳烯酰肉碱升高。6例患儿检测到CPT2基因变异8个位点(携带双位点突变4例,携带单位点突变2例),3种为已知变异(p.R631C、p.T589M和p.D255G),5种为新报道变异(p.F352L、p.R498L、p.F434S、p.A515P、c.153-2A>G)。经PolyPhen2和SIFT软件预测,5个新报道变异中c.153-2A>G和p.F352L为疑似致病变异,p.R498L、p.F434S和p.A515P为临床意义未明变异。结论:CPT2缺乏症临床表型多样,通过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确诊后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缺乏症 临床特征 CPT2基因 串联质谱技术 游离肉碱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形鲳鲹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方玲玲 王忠良 +4 位作者 陈刚 汤保贵 张健东 黄建盛 周晖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7-15,共9页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 采用RACE-PCR克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Ⅰ,CPTⅠ)c DNA序列全长,并对其编码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卵形鲳鲹CPTⅠ基因(Gen Bank登录号KP987456)c DNA序列全长2 84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 363 bp,编码787个氨基酸,3'非编码区(URT)335 bp,5'非编码区142 bp;生物信息预测显示CPTⅠ基因编码的蛋白无信号肽序列,脂溶指数高达85.63,亲水性平均值(GRAVY)为-0.213,具有2个跨膜区螺旋,在第312和367氨基酸残基处存在N-糖基化位点,在19个丝氨酸(Ser)、9个苏氨酸(Thr)和14个酪氨酸(Tyr)残基上可能发生磷酸化;二级结构中α螺旋(Alpha helix)占比例最大,为40.66%;该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卵形鲳鲹CPTⅠ蛋白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的同源性最高,达94%,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金鲷(Sparus aurata)的次之,均为93%,与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等的同源性较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形鲳鲹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I 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的表达变化
4
作者 许明生 刘伏元 +2 位作者 李红旗 崇爱国 严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6期2478-2480,共3页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tmitoyl transferase,CPT-1)mRNA表达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去探讨AS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AS模型,设对照组(普通饲料,... 目的:观察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后血管平滑肌层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arnitine patmitoyl transferase,CPT-1)mRNA表达变化,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去探讨AS形成的机制。方法:通过高胆固醇喂养建立兔AS模型,设对照组(普通饲料,n=8)、高脂组(高胆固醇饲料,n=9),第9周和第20周检测血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第25周留取兔升主动脉、胸主动脉标本,病理形态学观察升主动脉组织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形态学定量分析;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层CPT-1mRNA的表达。结果:高脂饮食诱导兔高胆固醇血症和AS模型,外周血TC、TG、LDL升高,病理组织学显示内膜(I)/中层(M)厚度比值(I/M)、I+M、内膜/中层面积比值(SI/SM)增大,AS血管平滑肌层CPT-1表达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固醇喂养明显升高兔血脂水平,AS血管平滑肌层CPT-1表达显著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 致动脉粥样化动脉硬化 平滑 血管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伞形科蔬菜作物棕榈酰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新业 李文静 +4 位作者 朱姝 孙艳香 王聪艳 闫训友 周志国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5-1327,共13页
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胡萝卜(Daucus carota)、芹菜(Apium graveolens)、香菜(Coriandrum sativum)3种伞形科蔬菜作物的棕榈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为深入探究该类蛋白在3种伞... 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胡萝卜(Daucus carota)、芹菜(Apium graveolens)、香菜(Coriandrum sativum)3种伞形科蔬菜作物的棕榈酰基转移酶(protein S-acyltransferase,PAT),对其家族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为深入探究该类蛋白在3种伞形科作物生长发育及抵御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利用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和hmmsearch程序,从胡萝卜、芹菜、香菜基因组中筛选、鉴定PAT家族成员;利用TBtools绘制PAT基因染色体分布图;利用Expasy分析PAT蛋白的等电点、分子量;利用TMHMM-2.0预测PAT蛋白跨膜区;利用CELLO v.2.5、WoLF PSORT预测PAT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利用MEGA6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利用MEME分析PAT蛋白保守基序;基于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及转录组数据,利用TBtools绘制基因表达热图,分析PAT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及胁迫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胡萝卜、芹菜及香菜基因组中各存在27、25、27个PAT基因,分别命名为DcPAT 1~27、AgPAT 1~25、CsPAT 1~27。这些PAT成员不均匀地分布于染色体上,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且均为跨膜蛋白。系统进化分析将伞形科及来源于其他物种的PAT蛋白分为7个类群(Group1~7),伞形科作物PAT蛋白在7个类群中均有分布。结构分析表明,所有的PAT蛋白均含有DHHC-CRD结构域,该序列内的保守氨基酸残基在不同物种间已发生变异。荧光定量PCR和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PAT基因在胡萝卜、芹菜、香菜不同组织间的表达水平有差异,但有部分成员在不同组织间均呈现高水平或低水平表达,另有部分DcPAT基因在盐胁迫和低温胁迫处理后,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伞形科 棕榈酰基转移酶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棕榈酰化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致病机制及潜在治疗靶点
6
作者 刘文颖 王舒衡 贾建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40-2356,共17页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 蛋白质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是一种常见的S-酰化修饰,通过将蛋白质锚定在细胞膜上,动态且可逆地调节其在膜上的分布,这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特定的ZDHHC(zinc finger Asp-His-His-Cys motif-containing)蛋白酰基转移酶(以下简称ZDHHC酶)在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棕榈酰化失调则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病因。本文综述了ZDHHC酶在神经系统中不同脑区和细胞类型的表达及功能差异,探讨了蛋白质棕榈酰化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新兴作用。研究表明,ZDHHC酶在蛋白质序列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其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和细胞类型依赖性。这种异质性可能是调节神经元功能和突触传递的关键机制之一。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病理蛋白(如淀粉样蛋白和亨廷顿蛋白)及其相关蛋白(如淀粉样前体蛋白和β位点切割酶1)都可以被棕榈酰化。异常的棕榈酰化可能通过影响这些蛋白质的稳态,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进程。因此,通过调节这些病理蛋白的棕榈酰化状态,可能抑制其异常聚集及随之而来的神经毒性反应,进而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潜在靶点。然而,当前的棕榈酰化检测技术仍存在一些限制,特别是在量化方面尚未有简便的方法。现有的棕榈酰化检测方法主要基于棕榈酸和半胱氨酸的标记和分析,但这些方法通常复杂且成本较高。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导致棕榈酰蛋白质组的结果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挑战性。深入理解棕榈酰化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检测技术,对于揭示其致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酰化 阿尔茨海默病 棕榈酰基转移酶 酰基生物素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PK/ACC/CPT1A信号通路探讨D-柠檬烯对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任前军 李素 +5 位作者 陈雨晴 廖银英 梁春妮 方瑞超 刘旭东 赵晓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65-1672,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柠檬烯(D-limonene)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油酸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为模型,观察D-柠檬烯对小鼠原代肝细胞活力、细胞脂质含量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柠檬烯(D-limonene)对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油酸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为模型,观察D-柠檬烯对小鼠原代肝细胞活力、细胞脂质含量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 1,ACC1)、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A,CPT1A)等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低剂量的D-柠檬烯可有效增强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活力。当浓度为300μmol·L^(-1)的油酸成功诱导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肪变性时,D-柠檬烯可降低细胞的脂质含量,且D-柠檬烯可上调细胞AMPK表达水平、下调细胞ACC1和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的表达水平,进而促进CPT1A的过高表达。结论D-柠檬烯具有降低小鼠原代肝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抑制ACC1和FAS、上调CPT1A等蛋白表达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烯 小鼠原代肝细胞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 乙酰辅A羧化1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棕榈酰化修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雅琳 颜利 +2 位作者 居峰禹 王文辉 于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6-543,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新药研发困难重重,临床用药依旧匮乏。棕榈酰化是广泛发生的一种由棕榈酰基转移酶催化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影响其稳定性、胞膜定位及功能发挥。近年来,研究表明蛋白棕榈酰化修饰与NAFLD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对目前已报道棕榈酰化修饰在NAFLD相关疾病中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GEO数据库NAFLD肝组织中棕榈酰基转移酶家族表达水平,对探寻NAFLD发病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单纯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棕榈酰化 棕榈酰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及不同胁迫响应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梅 聂兴华 +4 位作者 葛婧怡 褚世慧 刘阳 秦岭 邢宇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7-860,共14页
【目的】鉴定和分析板栗PAT基因家族及其对不同胁迫的响应,探究板栗PAT基因家族的抗逆功能。【方法】在板栗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搜索和鉴定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和motif、蛋白理化性质... 【目的】鉴定和分析板栗PAT基因家族及其对不同胁迫的响应,探究板栗PAT基因家族的抗逆功能。【方法】在板栗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搜索和鉴定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其系统发育进化树、基因结构和motif、蛋白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和启动子顺式元件等。以燕山红栗为试验材料,分析盐胁迫、抗病胁迫和干旱胁迫处理对板栗PAT基因家族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在板栗基因组中共鉴定出包含DHHC结构域的21个PAT基因家族成员,他们与24个AtPAT基因家族成员共聚集为6个亚组;大多数CmPAT家族成员为具有亲水性的碱性稳定蛋白;21个PAT基因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板栗的9条染色体上;在CmPAT基因启动子区域鉴定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及激素响应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多个CmPAT基因不同程度地参与抗病、干旱、盐胁迫响应。【结论】共鉴定了21个板栗PAT基因家族成员,同时筛选到CmPAT24、CmPAT7、CmPAT14可能共同参与了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的调控,CmPAT7可能共同参与盐胁迫、干旱胁迫、抗病胁迫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棕榈酰基转移酶(PAT) 胁迫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前胡素对高脂型蛋氨酸-胆碱缺乏饲粮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的影响
10
作者 李仕韦 邱鹏 +2 位作者 孟凡舜 夏榕鸽 李士泽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27-6037,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欧前胡素(IMP)对高脂型蛋氨酸-胆碱缺乏饲粮(MCD-HFD)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将50只9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MCS-LFD组(对照组)饲喂蛋氨酸-胆碱充分低脂饲粮(MCS-LFD),MCD-HFD组... 本试验旨在研究欧前胡素(IMP)对高脂型蛋氨酸-胆碱缺乏饲粮(MCD-HFD)引起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将50只9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MCS-LFD组(对照组)饲喂蛋氨酸-胆碱充分低脂饲粮(MCS-LFD),MCD-HFD组(模型组)、MCD-HFD+IMP25组、MCD-HFD+IMP50组和MCD-HFD+IMP100组小鼠饲喂MCD-HFD,连续喂养8周。各组均在喂养4周后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连续4周。MCD-HFD+IMP25组、MCD-HFD+IMP50组和MCD-HFD+IMP100组小鼠分别灌胃25、50和100 mg/(kg·d)IMP,MCS-LFD组和MCD-HFD组小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饲喂8周后处死,取血清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及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称量肝脏湿重,计算肝脏指数;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中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MCS-LFD组相比,MCD-HFD组小鼠体重和增重显著降低(P<0.05),肝脏湿重显著增加(P<0.05),肝脏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AST、ALT活性和TG、TC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中CPT1A的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2)切片结果显示,与MCS-LFD组相比,MCD-HFD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发生气球样变性,出现大量脂肪性空泡,且肝细胞周围纤维化。3)与MCD-HFD组相比,MCD-HFD+IMP50组小鼠的体重和增重显著升高(P<0.05),肝脏湿重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AST和ALT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TG和TC含量显著下降(P<0.05),肝脏中CPT1A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4)与MCD-HFD组相比,MCD-HFD+IMP100组小鼠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湿重和肝脏指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AST、ALT活性和TG、TC含量均极显著下降(P<0.01)。5)与MCD-HFD组相比,IMP处理能够减少肝脏中空泡数量,改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和纤维化程度,且呈剂量依赖性。由此可见,IMP能够缓解MCD-HFD诱导的NAFLD小鼠的肝脏损伤,改善体内脂肪代谢,缓解脂质沉积,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欧前胡素 脂肪变性 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糖方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PPAR-α和CPT-1 mRNA表达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涛 徐秋玲 +3 位作者 赵岩 李学军 刘长勤 杨叔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平糖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高脂喂养诱导NAFLD大鼠模型,观察平糖方对NAFLD大鼠模型血脂、转氨酶、肝脏形态学及肝脏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CPT-1(肉毒碱棕榈酰基...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平糖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高脂喂养诱导NAFLD大鼠模型,观察平糖方对NAFLD大鼠模型血脂、转氨酶、肝脏形态学及肝脏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及CPT-1(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NAFLD组相比,平糖方组的血脂及转氨酶水平显著下降(P<0.05),脂肪变性肝细胞数目显著下降,肝脏PPAR-α及CPT-1 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平糖方对NAFLD大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脏PPAR-α及CPT-1 mRNA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平糖方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 荧光实时定量多聚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目标血糖管理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曾建琼 程青虹 +1 位作者 何永来 齐研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控制不同目标血糖水平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血糖控制水平由低到高的A组、B组、C组,每组各8只。盲肠结扎穿孔术后12 h处死,处死动物后取静脉血检... 目的:探讨胰岛素控制不同目标血糖水平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血糖控制水平由低到高的A组、B组、C组,每组各8只。盲肠结扎穿孔术后12 h处死,处死动物后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免疫组化测定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及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表达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①脓毒症组血清ALT、AST、FFA及肝脏病理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各血糖控制组(P<0.05),A组较B、C组明显降低(P<0.05), B组低于C组(P<0.05);②脓毒症组肝组织CPT‐1及PPAR‐α的表达明显低于各血糖控制组及假手术组,但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C组明显增高(P<0.05),B组高于C组(P<0.05)。结论血糖控制为4.4~6.1 mmol/L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伤保护作用最明显,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肝脏PPAR‐α及CPT‐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目标血糖管理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肥胖小鼠肝脂质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乃汭 张优敬 +4 位作者 吴东栋 刘彬 吉爱玲 李彦章 皇甫超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45-951,共7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肥胖小鼠肝脏脂质蓄积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硫化氢干预组。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和硫化氢干预组喂高脂饲料。从第13周开始,硫化氢干预组注射硫氢化钠,剂量为50μmol·kg-1·d... 目的探讨硫化氢对肥胖小鼠肝脏脂质蓄积的影响。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硫化氢干预组。对照组喂普通饲料,模型组和硫化氢干预组喂高脂饲料。从第13周开始,硫化氢干预组注射硫氢化钠,剂量为50μmol·kg-1·d-1,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6周末处死动物。肝脏组织匀浆,取上清,做生化检测,测量各组小鼠肝组织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肝脏石蜡切片做H&E染色观察肝组织一般形态;冷冻切片,油红染色观察肝组织脂质蓄积情况;肝脏新鲜冰冻组织提取RNA,PCR检测小鼠肝脏中CPT-1、FA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用ELISA法检测CPT-1、FAS的活性。结果模型组、硫化氢干预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硫化氢干预组小鼠体重减轻;肝组织内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减轻,脂质蓄积减少;肝脏CPT-1表达及活性增高,FAS表达及活性降低。结论硫化氢可以降低肥胖小鼠肝组织脂肪含量,减轻肝脂肪变性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肝组织CPT-1表达增加、FAS表达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肥胖 脂肪肝 脂肪酸合成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糖低氧状态下AMPK通路通过PPARα调控CPT1c影响人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东玮 皮浩 +2 位作者 方国恩 窦娟 姚真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究在低糖低氧状态下通过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dependent/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调控肉碱脂酰转移酶1c(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CPT1c)的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探究在低糖低氧状态下通过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dependent/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通路调控肉碱脂酰转移酶1c(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CPT1c)的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正常条件和低糖低氧条件下培养的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B-CPAP,分别给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K、p-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CPT1c的表达,并利用CCK-8法及FACS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合成的PPARα-siRNA转染B-CPAP细胞以敲低PPARα,分别在正常和低糖低氧环境下培养,同样检测上述指标,以验证PPARα对CPT1c的调控作用。构建人CPT1c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利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PARα对CPT1c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低糖和低氧条件下培养的B-CPAP细胞中,AMPK、p-AMPK、PPARα、CPT1c表达均显著增加(均P<0.05或P<0.01),细胞增殖和凋亡率未有明显改变(均P>0.05);(2)应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后,低糖低氧组p-AMPK、PPARα、CPT1c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显著升高(均P<0.01),但升高幅度仍小于单独加抑制剂后高于正常对照的幅度(P<0.05)。(3)PPARα敲低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肿瘤细胞的AMPK、p-AMPK、PPARα、CPT1c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著升高(均P<0.05);低糖低氧培养条件下,转染后细胞CPT1c表达显著降低(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有显著升高(均P<0.05),但升高幅度仍低于转染后高于正常对照的幅度(P<0.05)。(4)转染过表达PPARα后,空载组双荧光比值与空白组无差异(P>0.05),PPARα过表达组双荧光比显著增高(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B-CPAP细胞在低糖低氧状态下,AMPK通路能够通过上调PP ARα促进CPT1c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和维持细胞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CPAP细胞 凋亡 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 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