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梵净山保护区森林依赖度评估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彭娇婷 《山东林业科技》 2016年第6期12-15,共4页
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保护区农户与保护区的关系又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发挥。为了探索保护区农户对森林的依赖,本文构建了保护区农户对森林依赖度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社会、生... 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生态保护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保护区农户与保护区的关系又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发挥。为了探索保护区农户对森林的依赖,本文构建了保护区农户对森林依赖度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和20个四级指标,并且根据单个指标值和指标权重评估森林依赖度综合值。结果表明森林依赖度综合值为52.2%,单个指标值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经济、社会、生态依赖3个方面存在差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相互联系性。梵净山保护区社区森林依赖度的评估为缓解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依赖度 综合评估 梵净山保护区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主要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丞 冉伟 +6 位作者 杨朝辉 毕兴 粟海军 胡灿实 石磊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4-142,共9页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 【目的】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的繁殖期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9年的雉类繁殖期的4—7月,利用60台红外相机,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取了3个样区,每个样区布设20台,并基于占域模型研究了4种主要雉类的栖息地选择模式。【结果】1)红外相机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882张,记录到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7种雉类。2)占域模型结果显示,海拔是影响4种主要雉类的占用率的主要因素,白颈长尾雉、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3种雉类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而红腹角雉的占用率与海拔呈明显正相关,呈现不同的海拔分布格局。其中,灰胸竹鸡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 m以下,白颈长尾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下,红腹锦鸡适应不同的海拔,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1500 m以上。3)4种主要雉类表现出2种相异的植被类型选择模式,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明显倾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倾向于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栖息,并明显不倾向选择针阔混交林。在坡度的选择上,白颈长尾雉和红腹角雉选择相似,与坡度表现明显的正相关;而灰胸竹鸡和红腹锦鸡表现较弱的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在梵净山保护区利用占域模型探讨了4种主要雉类在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其空间分布差异,初步揭示了在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共存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栖息地选择 雉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食蟹獴(Herpestes urva)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丞 王亚强 +4 位作者 李海波 冉伟 杨朝辉 樊涵 张明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03-1612,共10页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 野生动物栖息地选择与日活动节律是其长期生存适应的结果,对物种生存繁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组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和研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利用占域模型(Occupancy model)和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对食蟹獴(Herpestes urva)的栖息地选择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1)食蟹獴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最高,在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出现频率最低,并集中出现于中低海拔区域;(2)在8种栖息地选择影响因素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为针阔混交林、海拔、水源地和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4种。其中,食蟹獴明显选择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β=1.79±1.19 SE),明显排斥针阔混交林(β=-1.93±1.30 SE),海拔高度、离水源地的距离与占用率呈明显负相关;(3)年活动节律显示,食蟹獴在雨季活动明显增多,4—9月的活动频次在全年活动中占比达83.50%;(4)食蟹獴为完全昼行性物种,日活动时间分配较为平均,在9:00—10:00和13:00—14:00活跃度低,日活动高峰出现在11:00—13:00。梵净山地区作为食蟹獴分布区的北端,其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与其他分布区存在显著差异,并面临不同的捕食风险和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食蟹獴对栖息地的选择方式和活动节律也出现了适应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獴 栖息地选择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保护区同域分布5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 被引量:4
4
作者 蒙秉顺 王丞 +4 位作者 王亚强 樊涵 谢波 冉伟 张明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7-148,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 雉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5
作者 邓彦 蔡磊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赵勤 张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12-216,220,共6页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贵州铜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与黔金丝猴生境选择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海龙 李迪强 +1 位作者 朵海瑞 马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3-398,共6页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遥感 植被分布 黔金丝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家兴 蔡磊 +3 位作者 侯伟 丁玲 殷定霞 项蛟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3期39-43,共5页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 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地类斑块规模(数量、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人工景观总面积537.97hm^(2),自然景观总面积41836.04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27%、98.73%。I级斑块数量最多,面积占比最小,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斑块数占比最多,分别占41.59%、41.72%。V级斑块数量最少,面积占比最大。保护区内人工干扰强度表现为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保护区内主要矛盾的地类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建议优化整合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和数量,降低人工干扰景观的范围和强度,实施弹性管控补充基础设施的建设,整合保护区内资源,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斑块规模 景观人工干扰强度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 被引量:23
8
作者 邓莉兰 杨传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4-50,共7页
梵净山属武陵山脉主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海拔500—2493.4米,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其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共39科83属182种。在区系结构}二表现出下列几个... 梵净山属武陵山脉主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海拔500—2493.4米,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其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共39科83属182种。在区系结构}二表现出下列几个一般的特征:(1)种系密度大,成分多样1(2)温带性质,是泛北极区系的一部分,与热带地区有一定的亲缘联系;(3)特有现象明显;(4)是东南亚成分(含中国一喜马拉雅和中国—日本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是中国—喜马拉雅和中国一日本成分交汇中心的一部分;(5)属内种系贫乏;(6)与华东地区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 植物区系 梵净山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林下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颜秋晓 张维勇 +2 位作者 石磊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146-150,共5页
为探索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梵净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为4.02~6.41,土壤为弱酸性到强酸性反应... 为探索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梵净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为4.02~6.41,土壤为弱酸性到强酸性反应;随着海拔的升高,养分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差异分布,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养分在海拔500~520m综合含量较低,其余海拔高度养分含量均较为丰富,在海拔1 500~2 000m达最大值。不同海拔的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且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上升;速效钾在海拔500~520m、1 500~2 000m表现出深层土壤大于表层土壤外,其余海拔区域表土大于深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海拔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与园林应用展望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建新 蒋代庆 +2 位作者 吴定军 高健强 余波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889-3894,共6页
通过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了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特点,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41科81种,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类,以期为梵净山自... 通过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了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特点,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41科81种,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类,以期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植物 景观资源 园林应用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攀援方式及类型的研究 被引量:38
11
作者 张玉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1-312,共12页
研究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攀援方式及类型。从生物学、生态学角度 ,将梵净山藤本植物依照它们附着于支持物的攀登方法不同而划分为缠绕、攀援、卷须、根系、铺展与匍匐、寄生及兼有 2种以上攀援方式等 7大类型 14个亚型。
关键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藤本植物 攀援方式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马槽河秋季水生昆虫调查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樊均德 陈靖 +3 位作者 邓霞 许勤智 梅杰 成文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5121-5125,共5页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 水生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doda)昆虫纲(Insecta)。为了了解梵净山水生昆虫资源的现状及梵净山水质状况,2013年10月对梵净山马槽河进行实地调查。共采集水生昆虫标本419个,共计13种,分别属于6目10科12属。其中,蜉蝣目(Ephemeroptera)、鞘翅目(Plecoptera)和毛翅目(Trichoptera)个体数量之和占水生昆虫标本总数量的95.94%,为3大优势类群。对马槽河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利用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BI(Family-Level Biotic Index)以及Shannon-Wiener(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两种水质生物学评价方法,分析得出马槽河水质状况为清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马槽河 水生昆虫 水质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原生兰科植物生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玉武 喻理飞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年第4期288-293,共6页
笔者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梵净山原生兰科植物种类、生态特征、生态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生兰科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有兰科植物38属72种(含种下分类群),其兰科植物生... 笔者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梵净山原生兰科植物种类、生态特征、生态分布进行了综合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生兰科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多样,有兰科植物38属72种(含种下分类群),其兰科植物生活类型多样,既有地生、附生和腐生类型,也有半地生和半附生类型;其兰科植物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海拔高度、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兰科植物的种类不同,其种类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低山林带、中山林带和高山林带分布着不同的兰科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植物 植物种类 生态特征 生态分布 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高峰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3年第1期27-33,共7页
通过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研究表明,低等甲螨类群及个体数所占比例较高。Tectocepheus、Oppiella、Xylobates、Perxylobates等属是该保护区的优势类群。其中,Tectocepheus... 通过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甲螨的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研究表明,低等甲螨类群及个体数所占比例较高。Tectocepheus、Oppiella、Xylobates、Perxylobates等属是该保护区的优势类群。其中,Tectocepheus属的优势地位比较独特。5个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其个体数量的变化与土壤特性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受坡向、坡度、人类活动等的影响,相同海拔样地的土壤甲螨群落表现出不同的异质性。各样地土壤甲螨群落多样性依次为:东坡海拔750m样地(A)>西坡海拔1500m样地(D)>东坡海拔1500m样地(B)>西坡海拔750m样地(C)>金顶海拔2200m样地(E)。E样地海拔最高,Malaconothrus在该样地数量巨增;样地C受人为破坏影响较大,Masthermannia数量明显增多;样地D生境较为优越,其个体数量为5样地之最。A、C样地甲螨群落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7073;C、E样地甲螨群落最不相似,相似性指数为0.53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土壤甲螨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分布特征 垂直结构 环境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梅杰 樊均德 +1 位作者 许勤智 梁正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4期12123-12125,共3页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口白甲鱼资源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小口白甲鱼的资源现状、种群结构、生长特征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口白甲鱼资源处于衰退状态,平均体长为(9.71±2.0)cm,是以低等藻类为主的植食性鱼类。鉴于目前情况,应采取应对措施,禁止非法过度捕捞,开展宣传教育,进行人工繁殖,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口白甲鱼 资源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调查 被引量:6
16
作者 任晓冬 黄明杰 麦林达.K.赫洛尔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文章利用参与式评估 (PRA)的调查方法 ,了解梵净山基层管理站对社区和自然资源的管理。通过对处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旅游区社区的调查 ,了解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及他们与保护区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 文章利用参与式评估 (PRA)的调查方法 ,了解梵净山基层管理站对社区和自然资源的管理。通过对处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旅游区社区的调查 ,了解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及他们与保护区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参与式农村评估 社区 自然资源 贵州 可持续发展 P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强势及弱势的分析构建保护区的管理策略——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晓冬 黄明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5-19,共5页
到 1999年底 ,贵州省已经建立了 5 1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到 32 130 0hm2 ,占全省面积的1 81%。根据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规划 ,到 2 0 10年贵州省将建成 15 3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 80 5 92 1hm2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建在贫困落后的地... 到 1999年底 ,贵州省已经建立了 5 1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到 32 130 0hm2 ,占全省面积的1 81%。根据贵州省自然保护区规划 ,到 2 0 10年贵州省将建成 15 3个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达 80 5 92 1hm2 。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建在贫困落后的地区 ,保护区内有大量的群众 ,他们的生产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 ,同时 ,对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使他们对保护区的资源无节制的利用 ,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造成很大的影响。保护区周边社区与保护区本身的关系 ,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十分关键。本文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 ,通过对保护区强势与弱势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分析 管理策略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强势分析 贵州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5
18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区系组成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敬才 李仕泽 +5 位作者 牛克锋 陈靖 姜森 田宇 魏刚 徐宁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 为进一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资源状况,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于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样线法、访谈法和诱捕法等方法多次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相似系数对梵净山、雷公山和佛顶山3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的相似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梵净山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42种(亚种),隶属2目9科21属;其中,川南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chuannanensis)、宜章臭蛙(Odorrana yizhangensis)和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为贵州省两栖类新纪录,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两栖类新纪录。区内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计35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7种。在物种相似性上,梵净山与雷公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性为0.68;梵净山与佛顶山两栖动物物种相似系数为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区系组成 两栖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线公路建设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彭丽芬 李新贵 《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6期53-58,共6页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及方法参照国家林业局推荐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对种群(物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及方法参照国家林业局推荐的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对种群(物种)的影响、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对生物安全的影响、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评价结果,公路建设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 I)为22.48,表明影响程度较小.针对减少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线公路建设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