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优势种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钦弟 毕润成 +3 位作者 张金屯 Lambert Nyobe 苗艳明 刘晓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13-5720,共8页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华北落叶松-青杆共优群落再到青杆单优群落的过程,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与Monte-Carlo拟合检验对演替过程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序列1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甚至在0—2.5 m上表现为均匀分布,驱动力是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现象。序列2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青杆单优群落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同样是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由于青杄侵入扩散而形成的种间竞争;青杄集群的尺度逐步增大,驱动力主要是种群拓殖和种内竞争。(2)二者种间关系,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阶段无明显相关,共优阶段由于竞争在0—6.5 m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在青杄单优群落,青杄竞争获胜,在0—2.5 m尺度上无明显相关,二者种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内种间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 寒温性针叶林 演替 格局动态 格局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霞 廖圣东 廖其芳 《热带地理》 200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以鹤山市1988、1995和2001年的TM影像为基本资料,在ERDAS、ARC/INFO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景观缀块信息,并从缀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对1988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叠加分析,生成变化转... 以鹤山市1988、1995和2001年的TM影像为基本资料,在ERDAS、ARC/INFO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提取景观缀块信息,并从缀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同时对1988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景观格局进行叠加分析,生成变化转移矩阵,以分析景观格局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鹤山市景观格局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不同缀块类型间各有其变化特点,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动态 缀块 景观指数 变化转移矩阵 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雁鸣湖地区水域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杰 王帅 +2 位作者 胡琳 丁圣彦 梁国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1-165,共5页
【目的】分析郑州雁鸣湖地区1988-2009年水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法】利用1988、2001和2009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雁鸣湖地区河渠、居民点、水浇地、林地、道路、坑塘和旱地7种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 【目的】分析郑州雁鸣湖地区1988-2009年水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方法】利用1988、2001和2009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雁鸣湖地区河渠、居民点、水浇地、林地、道路、坑塘和旱地7种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其生态空间动态变化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88-2001年、2001-2009年,水域景观中河渠景观面积变化量分别是0.319 1和2.210 6km2,变化率分别为14.46%和87.55%;坑塘景观面积变化量分别是10.379 3和-6.556 8km2,变化率分别为460.91%和-51.91%。水域景观的平均斑块分维数呈减小的趋势,连通性自1988年以来保持着上升趋势。【结论】增强水域景观面积和连通性对保持雁鸣湖地区景观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域景观 格局动态 生态空间 景观指数 雁鸣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安宁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智军 周汝良 尹立红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4期11-14,共4页
利用1996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面积周长分维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从景观... 利用1996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面积周长分维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安宁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类型水平上,安宁市的农业用地和荒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反映出近年来安宁市开展开荒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景观多样性提高,且趋于均匀,单类型景观占主导地位的程度降低;从斑块密度、分维度指数和蔓延度指数进行分析表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斑块间趋于离散,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安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许华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1,共5页
以1987年和2002年TM影像及1997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和分布质心5个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近20 a来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0... 以1987年和2002年TM影像及1997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数据源,采用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优势度和分布质心5个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近20 a来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7—2002年河南省黄泛区农业景观动态变化显著,各景观类型面积、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水浇地、旱地和建设用地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是该地区占优势的景观类型,2002年占全区总面积比例为83.51%。该区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景观多样性和破碎化指数增大,优势度减小,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正在缩小,区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仍在增加。农业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等是该区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景观 格局动态 驱动因素 河南省黄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永春县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被引量:5
6
作者 黄超 唐南奇 +1 位作者 张黎明 孙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5-539,共5页
根据景观类型划分出3期永春县景观格局图;并利用IDRISI软件构建CA-Markov模型,对永春县2010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景观格局的Kappa指数为0.841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再利用该模型对永春县2015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1... 根据景观类型划分出3期永春县景观格局图;并利用IDRISI软件构建CA-Markov模型,对永春县2010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景观格局的Kappa指数为0.8415,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再利用该模型对永春县2015年景观格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2010-2015年永春县耕地、林地面积趋于减小,建设用地面积增大,其余景观类型略有变化;与2000-2010年相比,永春县耕地和林地面积下降速度没有明显减缓.因此,迫切需要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加强对耕地和林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科夫模型 元胞自动机 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永春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上游天然胡杨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66
7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彭杰 莫治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68-1673,共6页
以新疆塔里木河上游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实地调查,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5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塔里木河上游天然胡杨林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特征.结果显示:胡杨群落中除草本西北天冬种群空间分布格... 以新疆塔里木河上游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实地调查,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5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塔里木河上游天然胡杨林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特征.结果显示:胡杨群落中除草本西北天冬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外,其它主要种群均呈聚集分布;拟合检验表明,胡杨、灰叶胡杨种群为聚集分布.种群空间分布动态分析表明,灰叶胡杨在小树、中树与大树阶段均为聚集分布;胡杨种群在小树与中树阶段为聚集分布,但聚集强度减弱,到大树阶段为随机分布.研究表明,物种分布格局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生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上游 天然胡杨林 主要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动态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毛虫幼虫种群动态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夏乃斌 屠泉洪 张素芬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22-328,共7页
本文在以6种分布型指数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幼虫种群静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油松毛虫幼虫种群在上树过程中的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聚为两类:即前期型和中后期型;其6种分布型指数可分为三... 本文在以6种分布型指数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幼虫种群静态空间格局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油松毛虫幼虫种群在上树过程中的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聚为两类:即前期型和中后期型;其6种分布型指数可分为三类:即(1)m~*/m,C_A,I_δ;(2)入;(3)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毛虫 松毛虫 种群 动态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时空动态格局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浩 叶兵 +2 位作者 林权中 王彦辉 管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16-20,共5页
分析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20多年水源涵养林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呈上升状态,从1975年的10.96%,已上升到46.61%;经济林面积增长迅速,每年约增长150 hm2;树种组成正在向多样性转化,从1975年以4个... 分析官厅水库上游妫水河流域20多年水源涵养林分布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妫水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一直呈上升状态,从1975年的10.96%,已上升到46.61%;经济林面积增长迅速,每年约增长150 hm2;树种组成正在向多样性转化,从1975年以4个主要树种为主,到1995年已形成8个树种的格局。因此认为妫水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总体状况正在好转,但还存在经济林面积增加过快,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类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妫水河 水源涵养林 动态格局 植被类型 树种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路 王海珍 +1 位作者 周正立 李志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5,10,共6页
在新疆塔里木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标准样地1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获取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聚集强度指数和理论分布模型对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的2个优势... 在新疆塔里木阿瓦提县天然胡杨林内设置50 m×50 m标准样地1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野外调查获取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聚集强度指数和理论分布模型对胡杨林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的2个优势种群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胡杨种群的聚集强度大于灰叶胡杨;灌木层的2个伴生种群也均呈聚集分布,柽柳的聚集强度较大;草本层中甘草种群呈聚集分布,西北天冬呈随机分布.Taylor幂法则、Iwao m*对X的回归模型均显示胡杨、灰叶胡杨种群呈聚集分布.灰叶胡杨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型,随发育进程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胡杨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呈随机→聚集→随机分布.不同种群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间的竞争排斥有关,而且与物种的生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群落 种群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强度 动态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景观格局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诗柔 牟凤云 +1 位作者 黄淇 沈祺林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66,共11页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目的]分析多级流域林地变化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预测未来多级流域碳储量变化趋势,为从流域角度的地区林地可持续发展以及碳中和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运用PLUS模型、景观格局指数、生物量扩展因子法、灰色关联度等方法,分析2000—2030年多级流域尺度下重庆市林地与碳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探究了自然情景发展下林地格局变化与碳储量的关联度。[结果](1)2000—2020年,林地面积增加3404.55 km~2,主要来自耕地转换;一级流域林地景观格局总体趋向于聚集化与规则化,破碎程度相对减少;二级流域内“区与群”的林地格局变化历史规律与未来趋势方面存在差异;(2)前20 a,林地碳储量呈现增加—减少趋势,总碳储量增加,其中一级流域洞庭湖水系碳储量增加最多,而二级流域碳储量增量高值区域由北向南移动;(3)预测2030年总碳储量增加,且与不规则指数具有较强关联度。[结论]不同流域尺度下,不同林地景观格局指数与碳储量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未来可以从流域角度出发制定有效措施,提高碳汇效益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碳储量 多级流域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静 唐雪海 +3 位作者 黄庆丰 刘鲁霞 吴文友 储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6-251,I0003,共7页
[目的]分析1994-2017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揭示退耕还林、生态旅游等对保护区土地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保护区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994,2002,2012和2017年4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 [目的]分析1994-2017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揭示退耕还林、生态旅游等对保护区土地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保护区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1994,2002,2012和2017年4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建立转移矩阵,分析保护区20 a间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转移特点。[结果]1994-2017年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林地、居民地和园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耕地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园地、林地和居民地,小部分林地转化为居民地。1994-2002年区内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02-2012年居民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园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则有所减少;2012-2017年区内土地利用转化量相对较小,居民地、林地以及园地面积小幅度增加,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结论]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退耕还林、茶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旅游开发导致居民用地面积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影像 土地利用 动态格局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 被引量:72
13
作者 欧定华 夏建国 +1 位作者 张莉 赵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尚缺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概念内涵、支撑理论、技术方法等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是化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尚缺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概念内涵、支撑理论、技术方法等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鉴于此,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了生态安全格局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确切定义,对景观生态分类与适宜性评价、景观格局演变分析与动态模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等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相关支撑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果总结发现:景观生态分类指标构建理论和分类结果可靠性验证研究较为薄弱;应用较多的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有"千层饼"法、层次分析法等传统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等现代人工智能方法;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子定量识别相对缺乏,各驱动因子间相互作用关系探讨不深入,常忽视景观格局本身对驱动因子的自适应和反馈作用;在众多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模拟模型中,CA-Markov模型综合了CA和Markov模型的优点,可实现研究对象时空演变信息的精确挖掘;生态安全预警可弥补传统生态安全评价不能揭示生态环境质量长期动态变化状况的不足,能反映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动态变化过程,是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重要基础;常见的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主要有多准则数量优化法、空间分析技术方法、情景分析法、人工智能优化法和综合优化法,在综合优化法中CLUE-S模型能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各驱动因子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预测模拟,集成模型能集成多个模型优点来解决一些复杂空间格局优化问题,两者对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方法探讨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依据现阶段比较成熟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综合集成现行空间规划决策技术方法,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技术流程概括为景观生态分类、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格局演变动态模拟、生态安全预测预警、生态安全需求预测、多情景模式构建和总体规划目标确定、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多种规划方案比选、方案试点效果监测与评价、规划实施与执行监管等14个步骤。今后加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实践应用这3方面研究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规划技术流程 景观格局动态演变模拟 生态安全预警 空间规划决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贾佳 白军红 +4 位作者 邓伟 李爱农 孔博 温晓君 卢琼琼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71-1577,共7页
为了研究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基于1990、2000、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康定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类型转移和质心偏移,探讨了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为了研究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基于1990、2000、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康定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类型转移和质心偏移,探讨了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康定市景观格局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依次为其他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2)20年来康定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3)1990—2010年人文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农田景观面积降低,其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4)1990—2000年景观类型面积基本未发生转移,2000—2010年农田景观和草地景观向林地景观转移,草地景观和林地景观向人文景观转移;5)近20年来人文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58°,向北偏移了0.026°,农田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33°,向南偏移了0.014°,而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景观类型的质心几乎未发生偏移。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政策和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是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景观格局指数 景观格局动态 转移矩阵 质心转移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森林演替过程中建群种的动态特征和种间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段晓梅 张钦弟 毕润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58-1665,共8页
为解释太岳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向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演替的生态过程,该研究以不同演替阶段的调查样地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替时间构建演替的时间序列,即从白桦林演替至白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再到华... 为解释太岳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向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演替的生态过程,该研究以不同演替阶段的调查样地数据为基础,通过空间代替时间构建演替的时间序列,即从白桦林演替至白桦+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再到华北落叶松林的过程;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Monte-Carlo拟合检验对演替过程中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太岳山白桦种群龄级结构呈"纺锤"型,种群呈衰退的趋势;白桦种群逐渐被华北落叶松(龄级结构呈"金字塔"的增长型)种群所取代。(2)从白桦林演替至华北落叶松林的过程中,白桦种群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驱动力主要是华北落叶松侵入扩散而形成的种间排斥;华北落叶松集群尺度逐步增大,驱动力主要是种群拓殖和种内竞争。(3)白桦和华北落叶松二者的种间关系,在白桦林阶段无显著相关,在混交林阶段由于排斥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华北落叶松林阶段二者无明显相关,二者种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内种间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太岳山 演替 格局动态 格局分析 种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贾宝全 仇宽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1,共9页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 【目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区是北京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城市森林的理念和3S技术手段,开展其生态变化动态监测,一方面可对其生态建设成效作出评估,另一方面也揭示其景观生态格局变化的过程、趋势与动因,进而为该区域进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生态基础设施维护提供借鉴。【方法】利用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信息,以国际上森林城市通用的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TC)指标为核心,在eCongnition遥感解译技术平台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转移概率矩阵、斑块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缓冲区分析等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第二道绿化隔离区内的UTC格局特征与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第二道绿化隔离区的林木树冠覆盖(UTC)从2002年的28 839.84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 709.95 hm^2,同期的林木树冠覆盖率增加了21.4%,不透水地表与草地占比同期分别仅增加了8.89%和7.8%,而耕地、水域和裸土地则呈现了面积下降的变化; 2002年景观基质为农田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 2013年为UTC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斑块,表明该区域生态化过程对区域的控制作用在逐步增强;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看,最稳定的景观斑块类型为不透水地表和UTC斑块,其保持自身不变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4.59%和60.34%,而裸土地斑块类型95%以上的面积都发生了变化;从总体景观格局变化看, 2013年总斑块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176 979个,而斑块的分维数和斑块形状指数分别降低了0.052和0.128,景观斑块水平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也分别降低了0.136和0.076;从UTC斑块的变化来看,斑块数目净减少154 437个,而总的斑块面积增加了34 860.79 hm^2,斑块平均面积也净增了2 528.3 m^2;小、中、大和特大型UTG斑块数目与面积均呈现减少的动态过程。【结论】整个二道绿化隔离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斑块的复杂性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都在降低,研究区域内景观斑块的自然化程度在提高; UTC斑块的变化趋势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区UTC面积在快速扩大,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潜在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变化动因看,二道绿化隔离区规划的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政策、永定河与温榆河等大型河道生态治理和百万亩平原大造林等工程的实施都是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 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田越北腹露蝗若虫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强 张振飞 +2 位作者 吴伟坚 丘思娟 陈玉托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32,共3页
利用扩散系数(C)和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对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1~5龄若虫的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蝗蝻均呈聚集分布,1~5龄蝗蝻的C分别为879.578、152.742、22.972、6.053和6.150,1龄蝗蝻聚集度最高,3... 利用扩散系数(C)和离散分布的理论拟合,对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1~5龄若虫的田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龄蝗蝻均呈聚集分布,1~5龄蝗蝻的C分别为879.578、152.742、22.972、6.053和6.150,1龄蝗蝻聚集度最高,3龄后开始扩散.1~3龄蝗蝻的空间格局可用Neyman A型分布拟合,4~5龄可用负二项分布拟合,即1~3龄呈核心分布,4~5龄演变为嵌纹分布.1龄蝗蝻平均每个聚团的个体数(m2)为878头,2~3龄调查范围内的平均蝗团数(m1)增加,平均每蝗团的个体数(m2)减少.4~5龄聚团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北腹露蝗 空间格局动态 扩散系数 概率拟合 桑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源、汇”的动态特性及其量化方法 被引量:11
18
作者 许申来 周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7,71,共5页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尽管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较好地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刻画"源""汇"景观及其动态特性...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尽管基于"源""汇"过程的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较好地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联系起来,但是对于如何定量刻画"源""汇"景观及其动态特性没有提出科学的方法。针对上述不足,深入分析了"源"、"汇"景观的动态特性,并从景观阻力与侵蚀力平衡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定量判断"源""汇"景观格局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特点包括:(1)基于土壤侵蚀过程定量判定景观"源、汇"动态;(2)由于景观"源、汇"动态定量判定中充分考虑到降雨和土壤的异质性,对环境背景值不同的地区也适用。(3)从距离、相对高度和坡度3个方面建立景观格局动态评价模型即景观空间负荷对比动态指数,该指数很好地将景观格局动态与生态过程联系在一起,使定量研究和预测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成为可能。通过分析景观空间负荷对比动态指数与流域出口处泥沙监测值的相关性,可以揭示某一流域景观格局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理论 生态过程 景观格局动态 距离成本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49
19
作者 杨红飞 刚成诚 +3 位作者 穆少杰 章超斌 周伟 李建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50,共12页
基于2001-2010年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分析新疆地区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草地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受区域水热条件的制约,草地植被大体上由北向... 基于2001-2010年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采用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模拟分析新疆地区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草地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受区域水热条件的制约,草地植被大体上由北向南依次出现高山与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地、草甸、荒漠草地和高山与亚高山草地,其NPP也逐渐由395g C/(m2·a)减少到接近0g C/(m2·a)。10年间,新疆草地NPP总量平均值为56.47Tg C。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草甸的平均NPP最高,为155.29g C/(m2·a);荒漠草地的平均NPP最低,为57.68g C/(m2·a);总体表现为草甸>高山与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地>高山与亚高山草地>荒漠草地;新疆地区草地植被NPP整体水平较低,其中,高山与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地和草甸属于较低生产力的生态系统;而荒漠草地和高山与亚高山草地则属于最低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新疆主要草地植被6-8月NPP占全年NPP的63.17%。不同草地类型的平均NPP月际变化差异较大,均在7月达峰值。前7个月平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高山与亚高山草甸,最慢的是高山与亚高山草地;后5个月平均下降速度最快的是草甸,最慢的是荒漠草地。除草甸呈增长趋势外,其他4种草地类型的平均NPP总体上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平原草地的平均NPP下降速率最快。全区草地植被NPP总量在2007年达最高值,为60.21Tg C/a,最低值出现在2006年,为53.41Tg C/a。草甸是新疆5种草地类型中NPP总量唯一呈逐渐增长的草地类型,而其他4种草地类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平原草地的NPP总量下降速率最快。近10年来,新疆全区草地植被总NPP的年际变化较大,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草地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动态格局 CAS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20
作者 卓文浩 《农业与技术》 2022年第1期97-99,共3页
本研究利用近20a的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江上游地区1995—2015年的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详细阐述其20a间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在425.19~425.71... 本研究利用近20a的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长江上游地区1995—2015年的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详细阐述其20a间时空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农田NPP平均值变化范围在425.19~425.71gC·m^(-2),2010年出现最低值339.42gC·m^(-2);近20a来农田NPP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长江上游农田生态系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PP也在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NPP 时空格局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