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郑亚强 张立敏 +8 位作者 杨进成 杨坚 高锐 陈亮新 董雪梅 孙继红 肖关丽 李正跃 陈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8-627,共10页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川试验点甘蔗... 为探讨甘蔗间作玉米种植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云南元江和陇川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技术研究了甘蔗间作玉米对甘蔗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川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7.08%、11.25%、63.16%、1.31%和2.26%;元江试验点,甘蔗间作玉米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分别比甘蔗单作田提高10.58%、48.40%、43.42%、0.20%和1.65%。由此表明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甘蔗间作玉米种植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且元江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效率低于陇川。与单作甘蔗相比,元江试验点间作甘蔗根际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胺类、羧酸类和酚酸类利用率分别提高141.71%、50.53%、62.38%、92.82%、43.21%和6.30%,陇川试验点分别提高42.90%、51.50%、33.30%、42.64%、16.72%和24.47%。其中,两个试验区间作田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D-纤维二糖、D,L-a-甘油、D-半乳糖-γ-内酯、L-丝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和2-羟苯甲酸的利用率比单作显著提高10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甘蔗与玉米间作改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且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这3类碳源是区分甘蔗单作和间作处理间差异的敏感碳源。陇川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2种多聚化合物、6种碳水化合物、2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1种酚酸;元江试验点,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较大的碳源主要包括1种多聚化合物、5种碳水化合物、3种羧酸类化合物、4种氨基酸和2种胺类化合物。综上所述,宿根甘蔗间作玉米提高了甘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增产机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间作玉米 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向羽 唐韵 +2 位作者 陈文杰 丁易金 牟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3期147-150,共4页
为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根际微生物活性与产质量的影响,系统分析了腐熟菜籽饼肥和复合肥配施对烤烟农艺性状、叶绿素值、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2(腐熟菜籽饼肥675 kg/hm^(2)与复合肥450 kg/hm... 为探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根际微生物活性与产质量的影响,系统分析了腐熟菜籽饼肥和复合肥配施对烤烟农艺性状、叶绿素值、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以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T2(腐熟菜籽饼肥675 kg/hm^(2)与复合肥450 kg/hm^(2)配施)能够显著促进烟株生长与茎围,分别比对照高8.17、0.21 cm;且有利于提高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聚类化合物碳源的利用能力,代谢功能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T2处理后烤烟成熟期的上中下叶位叶绿素含量、以及整个生育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对烟叶的落黄成熟没有推迟效应。进一步对产质量统计表明,T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产量、产值,较常规施肥分别提升了282 kg/hm^(2)、14028.90元/hm^(2)。因此,腐熟菜籽饼肥675 kg/hm^(2)+复合肥450 kg/hm^(2)为最佳配比,能够增加土壤生物活性,提高烟叶产质量与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 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农艺性状 产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1
4
作者 项小燕 阮思睿 +2 位作者 张颖 赵菲菲 徐伟芳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3,共13页
为探明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该文以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和根部内生菌群落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软件分别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进行功能... 为探明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多样性,该文以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土壤和根部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和根部内生菌群落特征,并利用PICRUSt和FUNGuild软件分别对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根际微生物总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目和α-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大于根部内生菌。(2)根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如李斯特氏菌属)、变形菌门(如醋杆菌属)、子囊菌门(如镰刀菌属和毛壳属)等菌群构成,而根部内生菌则以厚壁菌门(如乳杆菌属和芽孢菌属)、子囊菌门(如枝孢菌属)、担子菌门(如须腹菌属和针菌属)菌群为主。(3)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根际细菌群落在细胞运动性、环境适应性、氨基酸代谢等功能方面较为突出,而根部内生细菌功能主要体现在酶家族、消化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根际真菌群落和根部内生真菌均含有共生营养型、腐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以及多种交叉营养型的真菌类群,并且外生菌根更多富集在根部组织中。该研究认为,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与根部内生菌在菌群丰富度、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多样性上均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认识大别山五针松根际微生物和内生菌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依据,也为后期开发促进大别山五针松生长、防治其病害的菌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五针松 微生物 内生菌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云·稻纵颗与化学农药施用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5
作者 陆玉荣 夏杨 +6 位作者 黄立鑫 张楠 林曼曼 李传明 韩光杰 刘琴 徐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70,共10页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 土壤微生物 Biolog微平板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广藿香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6
作者 李永芹 高雪颖 王锂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及功能特征,以不同品种广藿香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主要农艺性状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进行分... 为探究不同品种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及功能特征,以不同品种广藿香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主要农艺性状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群落特征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广藿香根际土壤的有机质及速效钾质量分数有显著性差异,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的厚壁菌门及真菌壶菌门互作密切。湛江广藿香(湛香,CK)的株高、茎粗、冠幅、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均优于石牌广藿香(牌香,T1)。两种广藿香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大于1.00%的细菌门共有9个,细菌属共有16个,两种广藿香根际土壤细菌每个门的相对丰度有所差异。相对丰度大于1.00%的真菌门有3个,相对丰度大于1.00%的真菌属有10个,两种广藿香根际土壤的真菌门及属的相对丰度均存在差异。功能预测分析显示,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丰富,共涉及代谢及遗传信息处理等6类一级功能,氨基酸代谢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32类二级功能。真菌群落包括腐生及病理营养型等7种营养类型,其中,腐生营养型在两种广藿香中的相对丰度均最高。广藿香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丰富,品种类型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藿香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差异及功能预测分析
7
作者 吴宇彤 王若琳 +1 位作者 颜霞 黄丽丽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1505,共15页
基于高通量测序明确野生五味子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结构差异,旨在对不同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为后续探究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五味子叶际微生物如何影响植物次生代谢提供参考。采用Illumina Novaseq... 基于高通量测序明确野生五味子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及结构差异,旨在对不同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为后续探究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五味子叶际微生物如何影响植物次生代谢提供参考。采用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野生与栽培五味子叶际微生物群落DNA片段进行测序,对获取的有效数据进行物种注释和丰度计算,揭示样本物种构成;进一步进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类分析,挖掘样本间群落结构差异。扩增子的注释结果关联相应的功能数据库,采用PICRUSt2软件开展相关分析,并对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1)野生品种与栽培品种叶际细菌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s, ASVs)分别为2 525和1 516个,其中408个ASV为共有;叶际真菌ASVs分别为883和368个,其中105个ASV为共有。(2)叶际细菌野生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Methylorubrum)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栽培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甲基杆菌属;叶际真菌野生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枝孢属(Cladosporium),栽培品种中占比较高的菌属为外囊菌属(Taphrina)和枝孢属。(3)叶际微生物群落通过PICRUSt2分析及KEGG通路预测显示,野生品种在脂类运输与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代谢及能量产生类功能方面相对丰度占比显著高于栽培品种。可见:五味子野生品种叶际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栽培品种,与植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及能量产生有关的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占比野生品种高于栽培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微生物 次生代谢 群落多样性 结构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的定殖及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玳琳 赵诗灿 +2 位作者 何海永 谭清群 李继业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2-41,共10页
【目的】探明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及对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木霉菌在田间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析GYSW-6mL在不同酸碱性百合根际土壤定殖动态规律,同时采用Illumina高通... 【目的】探明木霉GYSW-6mL在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及对百合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木霉菌在田间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析GYSW-6mL在不同酸碱性百合根际土壤定殖动态规律,同时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GYSW-6mL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GYSW-6mL在土壤中的定殖呈波浪形变化趋势,在碱性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施入后,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从微生物组成分析,在真菌门水平中,GYSW-6mL施入显著降低子囊菌门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体现在属水平上,降低青霉菌、篮状菌、Arcopilus、毛壳菌和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提高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在细菌门水平中,提高酸杆菌门、疣微菌门、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结论】GYSW-6mL在碱性百合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显著高于酸性土壤,GYSW-6mL处理后百合根际土壤真菌物种多样性下降,但丰富度上升,细菌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 百合 土壤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高对菌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陈诗瑜 王贺 +5 位作者 王欣玥 李维波 陈帅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69-75,103,共8页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均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成分分析显示,4-羟基苯甲酸、1-磷酸葡萄糖与主成分1具有较高正相关性,衣康酸与主成分2具有较高正相关性。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顺序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代谢类型,以及提高以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的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巨菌草 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李世嘉 全昌云 +3 位作者 韦金清 黄钰淇 曾思雨 邵元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442,共8页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 本研究在人工温室大棚条件下,以白绢病染病茉莉植株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比较2种杀菌剂(氟啶胺和戊唑醇)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浓度杀菌剂处理前后,茉莉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各项指标具有显著差异。50%氟啶胺处理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14.8%和18.8%,而50%戊唑醇处理后,有机质含量则显著增加,增幅高达76.8%;50%戊唑醇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全氮最高增幅为77.8%;有效磷最高增加了1.3倍;速效钾最高增幅达2.1倍。杀菌剂对茉莉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50%氟啶胺处理后,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92.8%;50%戊唑醇处理后,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较喷施前减少41.9%;杀菌剂处理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递增的变化趋势。比较2种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多样性发现,CK的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最低,2种杀菌剂处理后,AWCD均降低,且戊唑醇对AWCD的抑制作用最显著。总体上,杀菌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McIntosh均匀度指数(U)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D)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代谢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氨基酸类和碳水化合物2类碳源的利用率相似,多聚物类和羧酸类相似。本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杀菌剂处理后茉莉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 氟啶胺 戊唑醇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甘亮成 韦云伊 +4 位作者 何娇 陈伟恒 程忠 康超 朱婧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eggNO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数据库,对物质代谢途径、相关微生物及代谢酶进行功能注释与系统分析。同时通过理化性质测定,深入探讨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途径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陈化阶段的六堡茶样品共注释得到细菌基因2114299个、真菌基因3066435个、古菌基因1833个、病毒基因9473个,属于107个门、155个纲、322个目、773个科、2345个属的9482种微生物。陈化阶段的优势微生物变化趋势表现为由细菌向真菌转变,随后再由真菌回转为细菌的动态过程,其主要优势菌为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riseus)、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糖多孢菌属菌株HNM0986(Saccharopolyspora sp.HNM0986)等。此外,在6个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966551个基因,这些基因被注释到6个功能单元,其中以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功能为主。研究发现,陈化中期曲霉属菌群的丰度及其能量转化代谢途径与六堡茶的理化指标和色泽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群落代谢中复杂的酶体系被认为是驱动六堡茶风味和色泽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六堡茶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并初步探讨了微生物群体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解析六堡茶微生物动态和茶汤成分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多样性 化学成分 功能基因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3
作者 许鹏辉 赵岳浩 +1 位作者 康泽兵 李博文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以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和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经过聚类注释后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中真菌共有90个OT... 以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和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测序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探究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经过聚类注释后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中真菌共有90个OTU(OperationalTaxonomicUnit,OTU),特有OTU分别为452个和635个;根及根际土壤中细菌共有622个OTU,特有OTU分别为982个和5618个。α多样性分析显示,与根部内生细菌相比拉萨大黄根际土壤细菌估计物种数量大,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高(P<0.05);拉萨大黄根际土壤真菌比根部内生真菌的物种总数更多,但根际土壤真菌和根部内生真菌的群落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基于β多样性分析得到拉萨大黄根部内生菌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q<0.05)。从群落组成来看,在门水平上,真菌群落中拉萨大黄根及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细菌群落中根部内生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相对丰度为75.44%,在根际土壤中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44.36%;在属水平上,真菌群落中根部可被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青霉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为21.8%,根际土壤中可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截盘多毛孢属(Truncatella),相对丰度为26.16%。细菌群落中根部可被分类出来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JC017,相对丰度为73.44%,根际土壤中可被分类的相对丰度最高的为Ba-cillus_BD,相对丰度为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大黄 高通量测序 内生菌 微生物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翔 黄媛媛 +3 位作者 宋聪 贾振华 贾良良 宋水山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4-260,共7页
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 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m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而参与小麦吸收钾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小麦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土壤类型桑园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翠 胡兴明 +4 位作者 李欣 邓文 叶楚华 李勇 熊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6,共9页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黄棕壤土样2-2除外)、种群结构、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并且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是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最强,而对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黄棕壤土样2-1检测到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AWCD值及对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其他桑园土壤样品,而石灰岩土样1-2检测到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数量、AWCD值最低,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亦表明该土样采集桑园与其他土壤类型桑园间的差异较大。石灰岩土样1-1和黄棕壤土样2-1、2-2、2-3检测到的桑树根际优势菌属中均有Rhizobium,且桑树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桑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细菌数量与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或显著相关水平(P<0.05),而真菌数量除与AWCD值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黄棕壤土样2-1采集桑园的土壤能够为桑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石灰岩土样1-2采集桑园则应通过耕作、施肥措施为桑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 土壤 土壤 微生物种群结构 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盛玉珍 黄玲 +6 位作者 叶鹏盛 赖佳 刘勇 张骞方 刘佳 李丰山 韦树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38,共9页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 【目的】探明四川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芦笋土壤生态系统的构建和保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理化指标,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特征。【结果】芦笋根际土壤pH、全钾、速效钾均低于非根际土壤,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均高于非根际。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高于非根际,根际真菌的丰度高于非根际,而根际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非根际。芦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优势细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子囊菌门。LSfSe分析发现在根际土壤中共鉴定14个细菌类群和20个真菌类群与非根际土壤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在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冗余分析(RDA)显示,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重要的因素。【结论】扩展了芦笋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的认知谱系,为探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实现芦笋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烤烟品种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晓冰 黄昆鹏 +7 位作者 李俊营 马世原 张鹏哲 王明鑫 杨楠 阴广宇 张富生 孙聚涛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56-65,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探明烤烟植株与其根际微生物的关系,为改良烟株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烟100、NC89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 【目的】分析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探明烤烟植株与其根际微生物的关系,为改良烟株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烟草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提高烟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烟100、NC89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高通量技术,结合植株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品种烤烟植株间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烟草根际微生物群落中,根际土壤细菌4个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根际土壤真菌2个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品种NC89的Alpha多样性显著高于中烟100和云烟87,说明NC89细菌多样性优于其他2个品种,有益菌Mortierella、Neocosmospora、unclassified_k_Fungi的含量高于其他2个品种。【结论】不同烤烟品种植株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NC89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优于中烟100和云烟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品种 微生物 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白学慧 姬广海 +2 位作者 李成云 卢俊 董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36-740,745,共6页
研究了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采用Biolog方法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间栽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其中玉米2∶魔芋4(T3)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可达61.27%。另外,魔芋与玉米... 研究了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采用Biolog方法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间栽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其中玉米2∶魔芋4(T3)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可达61.27%。另外,魔芋与玉米间栽使魔芋根际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发生变化,魔芋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也发生了改变,与净栽魔芋(CK)相比,T3对聚合物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分别升高了25.7%和23.5%,而对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这4类碳源的利用率分别降低了30.7%,39.9%,34.9%和38.6%。主成分分析表明,间栽处理的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净栽相比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间栽 微生物群落 BIOLOG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19
作者 李辉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6期30-32,共3页
为了获得耐盐碱微生物,以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根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其根际土壤和根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检测,以常年没有种植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对照,分别从门水平上、Alpha多样性指数、Beta多样性指数和关键物种差异... 为了获得耐盐碱微生物,以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根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其根际土壤和根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检测,以常年没有种植植物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作对照,分别从门水平上、Alpha多样性指数、Beta多样性指数和关键物种差异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相关门属种的功能进行了简单的陈述。试验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空白土壤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根瘤中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和蓝细菌门。根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中和空白土壤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不同于土壤样品,紫花苜蓿根瘤中细菌和古菌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根际土壤和空白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微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差异。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细菌和古菌的生物多样性较高,由关键物种差异比较分析,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紫花苜蓿根瘤中含有更多的有利于培肥固土,促进植物生长的耐盐碱微生物,因此,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和根瘤具有开发耐盐碱微生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耐盐碱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差异
20
作者 王玉凤 李双林 +3 位作者 刘宏 邓涛 叶家桐 胡兴华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5,共13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功能差异 银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