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m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而参与小麦吸收钾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为了研究长期施加钾肥对小麦产量、氮磷钾吸收量以及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辛集市马兰农场钾肥定位试验田的8个小麦根际土壤样品进行测序,得到2组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信息,结合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提供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NP组(不施加钾肥)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毛壳菌科(Chaetomiaceae)、锥盖伞属(Conocybe)以及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而NPK组(施加钾肥)的优势细菌菌群集中在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Terrimonas,优势真菌菌群集中在光柄菇科(Pluteaceae)、花褶伞属(Panaeolus)。在细菌属水平上,2组间差异较大的细菌菌属有15种,其中NP组显著增多的是Terrabacter、长绳菌属(Longiline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Mangroviflexus、Rhizorhabdus、Tahibacter,而NPK组显著增多的是Methyloceanibacter、Terrimonas、德克斯氏菌属(Derxia)、伦茨氏菌属(Lentzea)、Chryseolinea、间孢囊菌属(Intrasporangium)、Maricaulis、纤维微杆菌属(Cellulosimicrobium)。在真菌属水平上,差异显著的只有NP组中较多的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球腔菌属(Phaeosphaeria)。结合小麦产量和养分数据可以得出,钾肥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氮磷钾吸收量,而参与小麦吸收钾元素的菌群应该有Ohtaekwangia、Gp3、其他菌属和一些未知细菌菌属,以及毛球壳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Lasiosphaeriaceae)、未知真菌菌属(unclassified_Fungi)和地星科的一个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Geastraceae)等真菌菌属。
文摘[目的]通过探究不同银杉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差异,旨在探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滩、谢塘湾和野猪塘3个银杉种群为研究对象,提取其根际土壤微生物总DNA,进行宏基因组测序,比较分析银杉人工种群(红滩)与自然种群(谢塘湾、野猪塘)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差异,并探索造成该差异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1)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丰度占比最大的3个菌门,即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2)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导因子;(3)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寄生虫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parasitic)、其他氨基酸代谢(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等方面;(4)土壤p H值和TK含量是造成银杉人工种群和自然种群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主导因子。影响银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土壤环境因子具有一致性。[结论]银杉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在自然种群中表现得比人工种群的更复杂,但两类种群中影响其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是一致的,在实施银杉种苗野外回归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银杉种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