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勇 文丽 +6 位作者 石丽红 李超 程凯凯 罗浛方 李海容 周国栋 唐海明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21,共9页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 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可作为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氮素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明确长期施肥对南方双季稻区稻田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依托长期(37 a)定位施肥试验田,系统分析了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和30%有机肥+70%化肥(OM))根际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以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M和RF处理较MF和CK处理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提高了水稻产量。OM和RF处理根际土壤脲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RF处理根际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最大,分别比CK、MF和OM处理增加了21.7%,13.0%,8.7%;OM处理根际土壤蛋白酶、固氮酶、硝酸还原酶和氧化亚氮还原酶活性最大,较M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20.0%,26.1%,426.1%,26.7%;CK处理稻田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MF、RF和OM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硝酸还原酶、固氮酶、氧化亚氮还原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际土壤一氧化氮还原酶与土壤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化学特性、产量与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表明,第一排序轴能解释根际土壤酶活性的93.34%,土壤硝态氮、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驱动根际土壤氮循环酶活性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采用有机物料(有机肥和秸秆)替代部分化肥通过改善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促进土壤氮循环酶活性,达到培肥稻田土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酶活性 循环 产量 长期施肥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对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文杰 韦秋思 +3 位作者 刘世男 程飞 黄朝明 杨梅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 以4种不同林分密度(A:400株/hm^(2)、B:1000株/hm^(2)、C:1367株/hm^(2)、D:2025株/hm^(2))15年生西南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个土层(0~20 cm、20~40 cm)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个土层的根际土壤pH、全钾均在林分密度A时达到最大,p H分别为4.54、4.31,全钾为19.49、17.09 g/kg,其余养分指标则在林分密度B时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3个林分;20~40 cm非根际土壤全钾在A林分含量最高,为16.67 g/kg,其他养分指标在林分密度B时均达到最大值;不同林分密度的根际效应表现为4个林分的pH均为负效应,林分密度A、B、C的养分指标整体为正效应,D林分的根际效应除全氮、有机质、全钾为正效应外,其他指标为负效应;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指标整体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影响最大。1000株/hm^(2)林分密度下西南桦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养分含量较丰富,建议在生产中将西南桦林分密度控制在1000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 林分密度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寒地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养分关联分析
4
作者 杨悦 顾广军 +7 位作者 胡颖慧 卜海东 刘畅 于文全 程显敏 程杜娟 邢立伟 盖禹含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9,共11页
以龙丰苹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3、5、8、12年的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养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根际土壤pH... 以龙丰苹果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3、5、8、12年的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养分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明确不同种植年限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苹果根际土壤pH值及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种植8年后,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而真菌丰富度增加,多样性降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聚类分析表明,种植12年和空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与3、5、8年存在显著差异,细菌3、5年聚类,真菌3、5、8年聚类;不同种植年限根际土壤微生物属水平上物种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长期连续种植后,部分有益菌和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均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pH值及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显著相关,但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养分含量并无显著相关性,细菌和真菌多数属水平物种均与pH值及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种植龙丰苹果树改变了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且随种植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产生差异,根际土壤微生物受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等养分含量和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 苹果树 土壤微生物 养分含量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改造为山苍子人工林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5
作者 黎蕾 张珉 +5 位作者 陈景震 吴文文 杨骏 韩云娟 张翼 罗佳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49-55,共7页
为了研究退化杉木人工林改造为山苍子人工林后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以3年生山苍子人工林、山苍子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表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 为了研究退化杉木人工林改造为山苍子人工林后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以3年生山苍子人工林、山苍子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表层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含量等土壤养分特征和pH。结果表明:山苍子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全氮、速效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都大于杉木人工林,表现为山苍子天然林>山苍子人工林>杉木人工林。3种林分的全钾含量和pH表现为根际土壤大于非根际土壤,但土壤中氮素、磷素、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表现为非根际土壤高于根际土壤。除全钾含量出现根际富集外,其他土壤养分都出现根际土壤亏缺,且杉木人工林的根际土壤亏缺高于其他2种林分。3种林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氮、全磷、有机质、全钾的养分相关性是一致的,全氮、有机质与其它养分间多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磷都没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钾表现为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 杉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何升然 刘晓静 +2 位作者 韩天虎 赵雅姣 韩颜隆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50-2161,共12页
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和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N0)和施氮103.5 kg·hm^(-2)(纯N)条件下对... 为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氮效率差异对其根际土壤养分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和氮低效型紫花苜蓿(‘陇东’苜蓿)为试验材料,在不施氮(N0)和施氮103.5 kg·hm^(-2)(纯N)条件下对其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陇东’苜蓿,而pH值显著低于‘陇东’苜蓿(P<0.05)。在施氮处理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陇东’苜蓿。综上所述,氮高效型紫花苜蓿‘LW6010’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型‘陇东’苜蓿,且‘LW6010’的根际土壤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假单胞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均高于‘陇东’苜蓿,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氮效率类型 土壤养分 微生物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绿肥对雪茄烟根际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7
作者 唐铭欣 樊士军 +2 位作者 黄德文 于法辉 马英姿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143-148,共6页
[目的]研究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苕子(Vicia villosa)2种豆科植物翻压对雪茄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紫云英翻压(Z1)、常规施肥减氮10%+紫云英翻压(Z2)、常... [目的]研究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毛苕子(Vicia villosa)2种豆科植物翻压对雪茄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紫云英翻压(Z1)、常规施肥减氮10%+紫云英翻压(Z2)、常规施肥+毛苕子翻压(M1)、常规施肥减氮10%+毛苕子翻压(M2)5个处理。于雪茄烟成熟期测定各处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细菌群落结构。[结果]各处理根际养分含量较CK显著增加,有机质增加6.44%~21.60%,碱解氮增加8.35%~12.16%,速效磷增加10.57%~17.48%,速效钾增加26.84%~45.67%,各绿肥翻压处理组间碱解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绿肥翻压处理提高了烟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了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其中,Z1、M1节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Z2、M2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更高。[结论]紫云英、毛苕子作为绿肥翻压还田能显著提高雪茄烟根际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等养分含量,增加烟株根际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各组养分含量差异可能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有关。适当减施氮肥有助于提高烟株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雪茄烟 土壤养分 细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素菌与生物炭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8
作者 张维荣 刘明庆 +3 位作者 魏云丽 卢娇娇 王梅 张凯煜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9-45,共7页
【目的】探明酵素菌与生物炭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7个处理:常规基肥(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260 kg/hm^(2)、二铵210 kg... 【目的】探明酵素菌与生物炭替代部分化肥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铃薯为试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7个处理:常规基肥(马铃薯专用复合肥1260 kg/hm^(2)、二铵210 kg/hm^(2),CK)、70%常规基肥+酵素菌(J_(70))、80%常规基肥+酵素菌(J_(80))、90%常规基肥+酵素菌(J_(90))、7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_(70))、8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_(80))和90%常规基肥+酵素菌+生物炭(JS_(90)),分析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养分及酶活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为52.81~76.84 mg/kg、速效磷含量为11.63~19.33 mg/kg、速效氮含量为16.29~19.45 mg/kg。JS_(80)和JS_(90)处理土壤的速效钾、速效磷和速效氮含量与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脲酶与有机质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蛋白酶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淀粉酶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脱氢酶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常规基肥80%和90%的条件下,添加酵素菌375 kg/hm^(2)和生物炭2250 kg/hm^(2),能显著提升土壤中速效钾、速效磷及有机质含量,并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从生产成本角度考虑,可采用常规基肥80%+酵素菌375 kg/hm^(2)+生物炭2250 kg/hm^(2)作为马铃薯生产中化肥减施的有效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素菌 生物炭 马铃薯 土壤 土壤速效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洲坚果根际土壤养分活化与磷素营养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唐涛 文思捷 +5 位作者 柴佳琪 师永林 孙玉翠 赵鑫 贺熙勇 申建波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6-281,共6页
我国已成为世界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对澳洲坚果植物营养规律认识不足限制了我国澳洲坚果高产优质生产。本文概述澳洲坚果营养分配,分析低磷诱导的排根形成与根际养分活化过程;提出澳洲坚果养分管理策略,包括局部施肥调控、控... 我国已成为世界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对澳洲坚果植物营养规律认识不足限制了我国澳洲坚果高产优质生产。本文概述澳洲坚果营养分配,分析低磷诱导的排根形成与根际养分活化过程;提出澳洲坚果养分管理策略,包括局部施肥调控、控制养分施用总量及养分形态优化配比,从而优化澳洲坚果根际环境,促进排根发育和柠檬酸阴离子分泌,强化根际效应和根—肥互馈增效作用,以提高澳洲坚果产量与品质。同时,本文指出澳洲坚果系统营养诊断标准以及探明适宜园地供磷水平将是实现其养分精准管理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坚果 营养规律 养分活化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10
作者 王政 韩家宝 +7 位作者 农尚健 谢晏芬 邓泳 董瑜 保华 彭国建 李先才 李晓婷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9-1100,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 【目的】探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烤烟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100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N0,0 kg/ha)、常规减氮45.0%(N1,55 kg/ha)、常规减氮22.5%(N2,78 kg/ha)、常规施氮(N3,101 kg/ha)、常规增氮22.5%(N4,124 kg/ha)5个处理,烤烟成熟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差异。【结果】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除有机质含量稍降低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氯、有效硼和有效锌含量均明显提高;此外,N2N4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碱解氮、有效硼和水溶性氯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pH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不同施氮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为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施氮增加了根际土壤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随施氮水平提高,Gaiell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壤霉菌属(Agromyces)相对丰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氮处理降低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多粘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等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受土壤pH及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以及纤维素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论】不同施氮水平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存在差异,合理施氮(78 kg/ha)可提高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pH和碱解氮、有效锌、水溶性氯含量及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烤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氮肥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间作对黑土区玉米根际土壤微环境的改善作用
11
作者 李焮玉 赵丹 +7 位作者 陈力 卢明月 彭婉婷 杨昀睿 陈金宇 王洪义 王智慧 赵长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05-1517,共13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现象普遍。不合理管理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层变薄变瘦,土地资源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研究施用生物炭和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探寻适合该区... 【目的】东北黑土区玉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现象普遍。不合理管理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层变薄变瘦,土地资源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研究施用生物炭和间作对玉米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旨在探寻适合该区域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的技术措施。【方法】田间定位试验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持续开展了4年。试验包括4个处理:单作玉米−未施生物炭(MB0)、单作玉米−施生物炭(MB15)、玉米/大豆间作−未施生物炭(MSB0)、玉米/大豆间作−施生物炭(MSB15),分析间作及其与生物炭配施下玉米根际土壤性状、微生物群落及玉米产量变化。【结果】生物炭、间作均显著影响玉米产量,但二者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MSB15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个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MSB15>MB15>MSB0>MB0(P<0.05)。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电导率(EC)、土壤有机碳(SOC)、碱解氮(AN)具有显著影响,而间作对土壤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生物炭与间作交互作用也不显著。MSB15、MB15处理的SOC、AN、全磷(TP)含量显著高于MSB0、MB0处理。生物炭处理(MB15、MSB15)的细菌和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MB0,而MSB0的真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MB15。生物炭与间作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相对丰度,表现为MB15>MB0,MSB15>MSB0,MSB15处理最高;同时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表现为MSB15处理最低;施用生物炭使土壤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MSB15>MSB0,MB15>MB0,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MSB15<MSB0,MB15<MB0。属水平上,双因素分析表明,生物炭、间作、二者交互均对细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有显著性影响,且生物炭对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也有显著性影响,间作对真菌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有显著性影响,施用生物炭与间作对有益菌属有促进作用。生物炭与间作降低有病原菌属如Cladosporium、Gibberella、Didymella相对丰度,MB15、MSB0、MSB15处理显著低于MB0处理。SOC是驱动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改变的最关键因素。作物产量与SOC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上述有益菌属呈正相关,与有害病原菌属呈负相关。【结论】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全磷含量,间作条件下施用生物炭的提升效果更好。生物炭和间作均提高了土壤有益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因此生物炭与间作能优化土壤菌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利用,构建良好健康的根际土壤微环境,是保护黑土耕地质量,提升作物产量,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间作 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油桐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玥诚 熊富民 +2 位作者 雷聪 郭仝同 朱宁华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3-59,72,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石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桐林根际土壤的养分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并分析土壤养分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选取石漠化地区20年生的油桐林为研究对象,以非石漠化地区的油桐林作为对照,比较分析石... 本研究旨在探究石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桐林根际土壤的养分特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并分析土壤养分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选取石漠化地区20年生的油桐林为研究对象,以非石漠化地区的油桐林作为对照,比较分析石漠化对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素;采用Illumina HiSeq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森林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石漠化地区,岩石立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非岩石立地;两种立地下的油桐根际土壤中主要的微生物种类相似,但各自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岩石立地的子囊菌门真菌数量占比高达71.67%,而非岩石立地的仅为58.08%。此外,土壤中的有机碳、全磷、全氮含量与子囊菌门真菌数量、放线菌门细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担子菌门真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立地下油桐根际土壤微生物中子囊菌门真菌和放线菌门细菌是油桐能在岩石立地下生长的关键根际微生物。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漠化地区人工植被恢复以及土壤肥力管理提供依据,对石漠化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恢复有着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微生物 石漠化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套种模式对喀斯特地区核桃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韦建华 俞月凤 +6 位作者 曾成城 李琴 苏利荣 秦芳 杨钙仁 何铁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1,共13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以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间套种核桃-桑树(H-SS)、核桃-十大功劳(H-SD)、核桃-玉米(H-YM)以及核桃单种(H-D)的核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基于室内化学实验和Illumina Miseq PE3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核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模式核桃根际土壤对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磷(AP)、土壤有机碳(SOC)和交换性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对速效氮(AN)有亏缺现象。H-SS对TN、TP和SOC富集作用明显,H-YM富集AP、速效钾(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最佳。(2)蔗糖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及细菌均出现明显的根际效应,H-YM的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最高,但间套种模式降低了微生物量氮和细菌的根际效应。(3)3种间套种模式下根际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均高于核桃单种。(4)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受养分影响,非根际主要受酶活性影响。综上认为,间套种能够提高根际养分富集率、增强土壤酶活性、促进微生物增殖。此中,H-SS根际土壤对TN、TP和SOC的富集作用明显,其土壤细菌含量也最高;H-YM根际土壤富集AP、AK和交换性钙的效果更佳。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当地经营习俗选择桑树或玉米进行间套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核桃 间套种 土壤养分 微生物特征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及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廖珠珠 郑梅迎 +5 位作者 姚峰 李凌云 张松杰 彭智良 李先锋 任天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7,共9页
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循环非常重要,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探讨减氮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秦岭烟区植烟土壤养分、酶活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和根际微生物态菌群结构改善提供... 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循环非常重要,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探讨减氮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秦岭烟区植烟土壤养分、酶活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和根际微生物态菌群结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两个试验处理:常规施肥(CK),750 kg·hm^(-2)生物炭基肥+常规施肥减氮10%(ST)。在烟苗移栽后75 d采集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植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及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生物炭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基础理化性质,增加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生物炭基肥能够降低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等优势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芽枝菌门(Blastocladiomycota)、镰刀菌属(Fusarium)的相对丰度,同时降低植烟土壤根际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植物病害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门水平下真菌大多与土壤理化性质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施用生物炭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固持作用,显著改善烟株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优势微生物相对丰度,降低病理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 土壤固碳 土壤养分 土壤 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苹果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酶和养分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静 李彤 梁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4,共9页
探究陕北宜川不同树龄的红富士苹果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酶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挂果期的关系,为改善种植措施、增加苹果产量提供依据。采用氯仿熏蒸提取和土壤理化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 探究陕北宜川不同树龄的红富士苹果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the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酶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挂果期的关系,为改善种植措施、增加苹果产量提供依据。采用氯仿熏蒸提取和土壤理化分析等方法研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酶和养分组成;采用多元分析法分析苹果树根际土壤特征与生长阶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根际土壤MBC在3~7 a和7~10 a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之后显著下降(P<0.05)。(2)根际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随树龄发生显著变化(P<0.05)。(3)根际土壤中含水量、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示出与MBC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壮龄苹果树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条件。(4)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苹果树划分为4个生长阶段,即挂果前期(3 a)、挂果初期(7 a,根际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MBC含量显著升高)、挂果旺期(10~12 a,根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和MBC显著升高)、挂果后期(17~20 a,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下降)。苹果树根际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化反映了苹果树生长的阶段性特征,根际土壤中高水平的MBC、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苹果树挂果期的形成和挂果旺期的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龄 土壤 微生物生物量碳 养分 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混播草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菲 德科加 +4 位作者 冯廷旭 林伟山 向雪梅 魏希杰 王伟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禾豆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常用模式,具有明显的提质增产效应。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不同禾豆混播模式对生产力、根系构型、土壤养分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禾豆... 禾豆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常用模式,具有明显的提质增产效应。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不同禾豆混播模式对生产力、根系构型、土壤养分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禾豆混播体系中植物—微生物—土壤三者的协同关系、建植混播草地及优质饲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混播 生产力 土壤养分 系特征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轮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佳 赵玉山 +3 位作者 魏云山 周学超 丁素荣 王燕春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7-12,共6页
大豆连作易造成土壤微生态破坏、病虫害加剧,减产严重。玉米-大豆轮作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耕作措施,具有调节修复土壤微生态作用。文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玉米-大豆轮作方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 大豆连作易造成土壤微生态破坏、病虫害加剧,减产严重。玉米-大豆轮作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耕作措施,具有调节修复土壤微生态作用。文章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玉米-大豆轮作方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玉米、大豆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可显著促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繁殖,降低真菌数量。此外,玉米-大豆轮作还可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等土壤养分含量,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在生产中,MSS(玉米-大豆-大豆轮作)处理为适宜推广应用的轮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轮作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对根际/非根际土壤氮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越 王颖 +3 位作者 熊子怡 谢军 王子芳 高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阐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养分和氮赋存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农田氮的高效利用及科学管理。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生物质炭(CFB)、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MB)、新鲜有... 阐明化肥和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对根际/非根际土壤养分和氮赋存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农田氮的高效利用及科学管理。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生物质炭(CFB)、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MB)、新鲜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FMB)6个处理,通过测定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氮赋存形态,阐明不同施肥处理对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MB处理提高非根际及根际土壤pH 0.32和0.28个单位,FMB处理提高根际土壤pH 0.63个单位;MB和FMB处理分别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25.4%和84.9%,同时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全氮含量25.4%和50.9%,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施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离子交换态氮(IEF-N)含量,以CF和CFB处理的效果最好。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质炭能显著提高土壤碳酸盐结合态氮(CF-N)含量,以M和MB处理效果最好,且CF-N存在根际富集效应。配施生物质炭(CFB、MB和FMB)处理能促进土壤非可转化态氮(NTF-N)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氮(IMOF-N)和有机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这两种活性更高的氮形态转化,其中IMOF-N和OSF-N分别占可转化态氮的35.9%~61.7%和26.7%~46.6%,是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可转化态氮(TF-N)的主要成分。因此,有机肥配施生物质炭是改善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养分和调控氮转化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生物质炭 土壤养分 氮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南山4种灌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养分特征 被引量:43
19
作者 邱权 李吉跃 +5 位作者 王军辉 王宁 孙奎 何茜 苏艳 潘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411-7420,共10页
西宁南山区植被退化情况严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恢复手段,其中选择合适造林树种尤为关键。选择人工种植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西北小蘗Berberis vernae和短叶锦鸡儿Caragana brev... 西宁南山区植被退化情况严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恢复手段,其中选择合适造林树种尤为关键。选择人工种植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西北小蘗Berberis vernae和短叶锦鸡儿Caragana brevifolia共4种灌木树种造林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综合比较种植4种灌木树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肥力差异,科学评价其对土壤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1)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总体呈现出根际高于非根际的规律,仅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出现了根际低于非根际现象。(2)土壤养分方面,4种灌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 H值、全N、全P、全K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质、有效P、速效K含量均呈现出根际>非根际,而碱解N则是根际<非根际。(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全N、碱解N含量均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来看,根际>非根际,其中根际土壤中西北小蘗>柠条>短叶锦鸡儿>唐古特白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小蘗和柠条能大幅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非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西宁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棉套作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瑛 孟亚利 +3 位作者 陈兵林 周治国 束红梅 卞海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3485-3490,共6页
在麦棉套作栽培模式下,设置不隔根、纱网隔根和塑膜隔根3种麦棉套种方式,研究麦棉套作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有利于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增殖,盛... 在麦棉套作栽培模式下,设置不隔根、纱网隔根和塑膜隔根3种麦棉套种方式,研究麦棉套作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有利于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增殖,盛蕾期不隔根处理棉花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塑膜隔根处理的2·57和2·81倍。但麦棉套作不利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增殖。细菌在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占99·9%。所以,麦棉套作显著提高了棉花土壤微生物数量,同时也增强了微生物活性。麦棉共处期纱网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和塑膜隔根处理,证明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系分泌物与脱落物的存在对棉花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种间营养补偿效应。而共处期不隔根处理套作棉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隔根处理的现象则反映出小麦根系对棉花土壤养分的竞争作用大于其对棉花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小麦收获后,小麦根系对棉花养分的竞争作用解除,不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塑膜隔根和纱网隔根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 麦棉共处期 棉花 土壤 土壤微生物数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