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对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石燕 陈丽 +2 位作者 李杰 吕亚莉 焦顺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5-382,479,共9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1)和β-微管蛋白Ⅲ与接受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Ⅰ~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特征、分子特征与生存规律的关系。结果 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36.4%、43.7%和38.4%,三者表达程度无相关性,ERCC1(P=0.008)和RRM1(P=0.028)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低于非腺癌,而β-微管蛋白Ⅲ在腺癌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癌(P=0.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5.8个月,80例出现复发或转移,40例死亡,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中位无疾病生存期(DFS)为24.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6)、临床分期早(P=0.001)及非腺癌(P=0.004)患者较女性、临床分期晚及腺癌患者中位DFS显著延长,而年龄、吸烟与否、化疗方案的类型及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程度对DF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RRM1高表达时,含吉西他滨方案组较其他方案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54);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时,紫杉类方案组较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组DFS有缩短的趋势(P=0.076)。而在RRM1或β-微管蛋白Ⅲ低表达以及ERCC1不同表达程度层中,各化疗方案组对DFS的影响无差异。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腺癌与否和临床分期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RRM1高表达者对吉西他滨耐药,而β-微管蛋白Ⅲ高表达者对紫杉类耐药,在耐药人群中使用其他方案似乎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CC1、RRM1和β-微管蛋白Ⅲ的表达有助于筛选辅助化疗药物及预测化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还原酶M1亚基 β-微管蛋白Ⅲ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强 刘小霞 +6 位作者 杨杰 刘春莲 李元杰 闫有圣 徐仙 景万红 焦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17-3820,共4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5(ERCC5)基因rs17655多态性对精子DNA碎片率和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确诊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347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来此院体检的生育史正常的男性368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两组的rs17655基因型。采用精子染色质扩散(SCD)实验检测病例组患者精子DNA损伤程度。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亚组(无精子症组、少弱精症组、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与对照组rs176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少弱精症组精子DNA碎片率〔(50.0±22.1)%〕高于精液参数正常不育组〔(37.8±20.7)%,P<0.05〕,并且均高于对照组〔(21.4±9.2)%,P<0.05〕。携带rs17655 3种不同基因型的原发性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碎片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7655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ERCC5基因rs17655的基因型可能与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风险无关,不会影响ERCC5修复精子DNA损伤的能力;其与吸烟、饮酒对原发性男性不育的发病影响无交互作用。精子DNA碎片率增加可能是原发性男性不育的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 男(雄)性 基因型 DNA修复 吸烟 饮酒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着色性干皮病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小杰 许崇安 +2 位作者 张晔 李琳 刘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着色性干皮病基因(XPD)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含铂二药方案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130例以铂类药物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晚期NSCLC患者ERCC1 118C/T、C8092A与XPD Asn312Asp、Lys751Gln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化疗2个周期后,130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3.8%(44/130),其中部分缓解(PR)44例(33.8%),疾病稳定(SD)54例(41.6%),疾病进展(PD)32例(24.6%)。ERCC1 118C/T+T/T基因型化疗ORR(52.4%)是C/C基因型(41.8%)的3.300倍[95%CI(1.104,9.864),P=0.003]。XPD Asp312Asn、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62.5%)是其他基因型的(29.2%)的3.922倍[95%CI(1.320,11.649),P=0.010]。ERCC1 118C/T(或T/T)、XPD Asp312Asn与Lys751Gln(或Gln751Gln)基因型化疗ORR(58.0%)是ERCC1 118C/C、XPD Asp312Asp与Lys751Lys基因型的(31.8%)的3.571倍[95%CI(1.082,11.793),P=0.032]。应用SHEsis分析软件发现以其他单体型组为参照,A-C单体型化疗ORR显著提高(P=0.039)。结论 ERCC1 118C/T和XPD Asp312Asn、Lys751Gln多态性与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着色性干皮病基因 多态性 核苷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轶林 邱小芬 +3 位作者 刘陶文 徐李容 屈元姣 陈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期NPC患者,接受顺铂+5-FU的基础化疗加放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PC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及其中的34例患者癌旁上皮组织(对照组)中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显著高于NPC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3.4%(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T分期、N分期、M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表达阳性的N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在中晚期NPC癌组织中低表达,ERCC1表达与顺铂+5-FU方案的疗效呈负相关,检测ERCC1表达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顺铂 免疫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6
作者 邢舴 呼群 +3 位作者 苏乌云 赵海燕 王华 张称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胸苷合成酶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 β-微管蛋白Ⅲ 核糖核苷还原酶亚单位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芯片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RCC1和RRM1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胡艳正 王伟 +4 位作者 尚立群 李学昌 文锋 李军 刘军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9-353,共5页
目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sic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 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的表达水平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化疗的敏感性。旨在评... 目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sic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1,ERCC1)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 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的表达水平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化疗的敏感性。旨在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蛋白水平与液相芯片检测的mRNA水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液相芯片方法分别检测4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RRM1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非参数相关性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和RRM1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的一致率分别为52.3%(22/42)和76.2%(32/42);两种方法检测RRM1和ERCC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78,P=0.010;r=0.277,P=0.076)。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RRM1和ERCC1的蛋白水平与液相芯片检测的mRNA水平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二种方法同时检测可以增加临床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糖核苷还原酶M1 免疫织化学 液相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红兵 陈卫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是一种DNA损伤修复基因。本研究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76.7%(23/30),外周血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63.3%(1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与胃癌组织中相似,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为治疗胃癌提供一个简便、快捷、可靠的途径,同时也为以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作为靶点治疗胃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PG岛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mRNA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徐小博 楚慧丽 +3 位作者 仲晨 王俊 王宝成 毕经旺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肿瘤科经组织病理确诊为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41例,应用突变扩增阻滞系统(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ARMS)检测EGFR基因突变,采用RT-PCR方法检测ERCC1 mRNA表达,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对EGFR突变状态与ERCC1 mRNA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41例患者中,EGFR突变21例,ERCC1 mRNA高、中、低表达率分别为19.1%(4/21)、57.1%(12/21)和23.8%(5/21),EGFR基因突变与ERCC1 mRNA表达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NSCLC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与ERCC1 mRNA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突变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缺陷模型在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源 杨永生 +1 位作者 张天 张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0-738,共9页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 DNA修复对于遗传物质的成功复制和转录的保真性至关重要。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是一种结构特异性核酸内切酶,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而修复DNA损伤。衰老是DNA损伤和细胞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的结果。Ercc1的缺陷会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失常,使细胞损伤不断累积,最终诱导衰老发生。本综述总结了Ercc1在DNA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和Ercc1缺陷小鼠模型的表型,并讨论了Ercc1在衰老和衰老相关退行性疾病的不同组织所产生的生物学影响,为开发针对衰老相关疾病的创新疗法、动物模型、药物研制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 DNA损伤 DNA修复 Ercc1缺陷小鼠模型 衰老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文华 孙奇 陆妹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136-3138,共3页
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7例中晚期鼻咽癌组织及48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ERCC1在鼻咽癌... 目的:探讨中晚期鼻咽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7例中晚期鼻咽癌组织及48例癌旁组织中的ERCC1的表达情况。结果: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低表达55例(51.4%),高表达52例(48.6%),而在癌旁组织中,ERCC1低表达30例(62.5%),高表达18例(37.5%),两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CC1表达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综合分期有关,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T分期、N分期均无关。结论:ERCC1表达可能成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的分子检测指标,ERCC1检测对鼻咽癌的预后、疗效预测、制定化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蛋白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7 位作者 沈策 金先桥 董竞成 万欢英 唐洁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3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从2006年8月-2009年7月,共入组222例晚期(Ⅲb-Ⅳ期)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蛋白在患者肺癌组织的表达。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147)及标准治疗组(n-75)。标准治疗组采用含铂化疗方案健择川顷铂或诺维本/顺铂。个体化治疗组中ERCC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采用非铂化疗方案健择/诺维本,ERCC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采用健择朋顷铂或诺维本/顺铂化疗方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两组问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ifetable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随访数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标准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6.6%,个体化治疗组为2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标准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40.0%,个体化治疗组为4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9,P=0.24)。标准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95%CI:8.67-11.7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为13.3月(95%CI:12.46-14.1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标准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95%CI:4.12-5.48个月),个体化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7个月(95%CI:3.88-5.5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准治疗组有所延长,但ERCC1蛋白的检测指导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并未体现出有效率、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方面的优势,分子指标的检测能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有待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蛋白表达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3
作者 周崧雯 周彩存 +1 位作者 徐清华 严令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51-2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33例接受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Logrank分析和COX风险模型等分析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结果ERCC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25%。ERCC1的阳性率在新辅助化疗组(48.48%,16/33)要高于对照组(20.45%,9/40)(χ2=6.008,P=0.025)。ERCC1阳性组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31.3%,阴性组为58.8%(χ2=2.528,P=0.112);MST分别为36月和54月(P=0.118);3年生存率分别为43.8%和47.1%(χ2=0.029,P=0.866);5年生存率分别为18.8%和23.5%(χ2=0.414,P=0.52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诱导NSCLC表达ERCC1,ERCC1高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低,ERCC1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新辅助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高峰 邓首军 +2 位作者 王巍伟 郭刚 陈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31-2133,2138,共4页
目的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1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58... 目的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1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58例接受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Log rank分析和COX风险模型等分析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ERCC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ERCC1的阳性率在新辅助化疗组为46.7%要高于对照组21.05%,(χ2=3.770,P=0.048)。ERCC1阳性表达患者39例,有效率为53.85%。ERCC1阴性表达患者74例,有效率为51.35%。新辅助化疗后ERCC1(-)患者中位生存期(MST)为53个月,ERCC1(+)患者MST为37个月,ERCC1(-)和ERCC1(+)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44.4%,(χ2=0.033,P=0.856);5年生存率分别为为22.5%和18.5%,(χ2=0.096,P=0.757),它们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诱导NSCLC表达ERCC1,ERCC1高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低,ERCC1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肺肿瘤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基因检测指导晚期食管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艺玮 何义富 +2 位作者 季楚舒 韩兴华 胡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检测 ERCC1 C8092A 在指导晚期食管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14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入组,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 =76)和标准治疗组(n =38)。标准治疗组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采集随机入组到个体化治疗组... 目的:探讨检测 ERCC1 C8092A 在指导晚期食管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14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入组,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 =76)和标准治疗组(n =38)。标准治疗组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采集随机入组到个体化治疗组患者外周血标本,均进行 ERCC1 C8092A 基因型的检测;如果基因型为非 C/ C 型,采用顺铂联合紫杉醇化疗(同标准治疗组),如果基因型为 C/ C 型,采用氟尿嘧啶联合紫杉醇化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缓解率,次要指标包括化疗毒副反应、无进展时间及总生存时间。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 Kaplan Meier 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 Log Rank 检验。结果个体化治疗组的缓解率为53.9%,标准治疗组缓解率为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个体化治疗组在化疗毒副反应中恶心呕吐(32.9%),血红蛋白减少(11.8%),Ⅲ-Ⅳ级发生率较标准治疗组(68.4%,28.9%)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 =0.001)。个体化治疗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时间均优于标准治疗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P =0.007)。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缓解率、化疗毒副反应、中位无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均优于标准治疗组,提示 ERCC1基因检测指导晚期食管癌个体化治疗可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BB3,TS,ERCC1mRNA表达对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进 胡华斌 +3 位作者 谢阳春 唐友红 刘巍 钟美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9,共8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T/CDDP/FU,DCF)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组48例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CF方案姑息化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胃癌组织中TUBB3,TS,ERCC1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化疗缓解率要显著高于高表达患者(P=0.011),而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缓解率无显著性相关。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S)均优于高表达患者(P=0.002;P<0.001),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TP和OS无明显相关。TUBB3,TS,ERCC1中有0或1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在化疗缓解率、TTP和OS方面均要优于有2或3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均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HR=2.42,P=0.009)和TUBB3高表达(HR=2.34,P=0.03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TUBB3 mRNA高表达可能与DCF方案耐药相关,TUBB3可作为接受以TXT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预测指标。TUBB3,TS和ERCC1 mRNA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3型β微管蛋白 胸苷合成酶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表达与Ⅰ-ⅢA NSCLC患者术后生存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慧敏 张伟 +9 位作者 韩宝惠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陈玉蓉 金波 张雪艳 何卫中 沙慧芳 冯久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 目的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ERCC1表达与患者预后及顺铂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992年2月~1994年1月及2002~2005年经根治性手术并获长期随访的15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Ⅰ期NSCLC患者术后随机分成不化疗组和化疗组;Ⅱ、ⅢA期术后均采用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免疫组化法检测所有肿瘤组织标本的ERCCl表达。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性,并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景I期NSCLC患者ERCC1高表达者,不论化疗与否其预后都明显好于ERCCl低表达者。其中ERCC1高表达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9t.30%、86.74%,低表达组则为96.43%、60.71%、57.14%(P=0.0058)。不同于Ⅰ期NSCLC,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低表达则有较好预后。其中Ⅱ期ERCC1低表达者中位生存期(MST)为60.0+月,而高表达者仅为25.5月(P=0.0442);ⅢA期ERCC1低表达组MST为41个月,高表达组仅为24个月(P=0.0203)。结论ERCC1表达对Ⅰ-ⅢANSCLC术后患者生存的影响存在双相效应。在Ⅰ期NSCLC中,ERCC1高表达是预后良好的独立指标;而对Ⅱ-ⅢA期NSCLC术后化疗患者,ERCC1高表达更多体现的是对铂类耐药;故采用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可能将无助提高术后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 非小细胞肺癌 预后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BRCA1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杜培 王沂峰 +2 位作者 张晓薇 陈礼全 陈国勤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BRCA1的表达,并分析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耐药者ERCC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者BRCA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58%,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结论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关;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耐药 肿瘤 卵巢 乳腺癌易感基因1 核苷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ERCC1 C118T多态性与EGFR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肖何 王阁 +2 位作者 杨镇洲 张旭 赵保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激活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inggene1,ERCCl)C118T多态性相关性。方法分别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激活突变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repaircross—complementinggene1,ERCCl)C118T多态性相关性。方法分别利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直接测序法分析EGFR激活突变和ERCClC118T密码子多态性,分析ERCCl118C/C基因型在EGFR野生型和突变型群体中比例差异。结果收集大坪医院肿瘤中心6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ERCCl118C/C基因型在EGFR突变组中比率略高于野生型组(61.5% vs 51.8%,P=0.525)。EGFR突变组中ERCCl118C/C比率高于野生型组(OR=1.490,95%CI:0.434—5.118,P=0.5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EGFR突变与ERCClCI18T密码子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核苷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楠楠 李珊珊 +4 位作者 张文 于长海 王宏伟 张宜明 俞建琦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0-873,共4页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多药耐药蛋白(MDR-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RM-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错配切除修复蛋白1(ERCC-1)表达的差异,并分析这些表达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46例NSCLC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MDR-1、RRM-1、EGFR、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比较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用Fisher检验分析差异性是否与病理类型相关。结果 46例各种病理类型的NSCLC,原发病灶与转移淋巴结均存在MDR-1、RRM-1、EGFR、ERCC-1表达,其中ECRR-1的表达差异在腺癌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而MDR-1,RRM-1,EGFR的差异性在各病理类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1、RRM-1、EGFR、ERCC-1在NSCLC的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均表达,但只有ERCC-1在肺腺癌原发灶与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原发肿瘤 转移淋巴结 多药耐药蛋白 核糖核苷还原酶M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剪切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