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BM39通过调控肝细胞癌ERCC1表达促进核苷酸切除修复
1
作者 余苑苑 刘诗涵 +1 位作者 许柱 杜瀛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1-859,共9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的调控机制。方法根据NER通路中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用TCGA数据库对HCC进行分子分型。通过siRNA构建RNA结合基序蛋白39(RBM39)基因敲低的HCC细胞株,通过RBM39质粒构建RBM39过表达的HCC细胞株,...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核苷酸切除修复(NER)的调控机制。方法根据NER通路中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用TCGA数据库对HCC进行分子分型。通过siRNA构建RNA结合基序蛋白39(RBM39)基因敲低的HCC细胞株,通过RBM39质粒构建RBM39过表达的HCC细胞株,使用诱导RBM39蛋白降解的试剂Indisulam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RBM39、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NER效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HCC患者根据NER活性可以分为C1、C2和C3三型,其中C3分型中NER活性最高(P<0.0001)。转染RBM39 siRNA或Indisulam处理组NER修复效率较对照组下降(P<0.01),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并且ERCC1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RBM39过表达组ERCC1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1)。结论HCC细胞中RBM39可能通过调控ERCC1的表达影响NER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肝细胞癌 DNA损伤 核苷酸切除修复 RBM39 ERC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反义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蒋易 周李承 +3 位作者 吴晓明 周宜开 雷于生 任恕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构建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反义RNA表达载体 ,初步探讨其对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RT PCR技术获取XPDcDNA (2~ 6 6 7bp)片段并反向插入真核 7表达载体反义载体pcDNA3 1,采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载... 目的 构建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D反义RNA表达载体 ,初步探讨其对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及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RT PCR技术获取XPDcDNA (2~ 6 6 7bp)片段并反向插入真核 7表达载体反义载体pcDNA3 1,采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载体质粒转染肺癌细胞株A5 4 9,经G4 18筛选 ,采用抗肿瘤药物阿霉素、顺铂对细胞进行染毒干预 ,干预结果采用SCGE和MTT综合判定。结果 转染细胞XPDmRNA表达受到抑制。单细胞凝胶电泳显示转染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降低。MTT法显示转染细胞药物敏感性增高。结论 XPD反义RNA能降低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 XPD基因 反义核糖核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XPA反义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抑瘤功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明 范玮 +3 位作者 蒋易 周李承 郝巧玲 周宜开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6-189,共4页
采用RT PCR方法扩增出 4 2 6bp着色性干皮病A(xerodermapigmentosumgroupA ,XPA)cDNA片段 (2~ 4 2 7bp) ,反向插入pcDNA3 1质粒构建XPA反义RNA表达载体 .经测序证实 ,该片段序列与XPAmRNA对应片段完全互补 .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 采用RT PCR方法扩增出 4 2 6bp着色性干皮病A(xerodermapigmentosumgroupA ,XPA)cDNA片段 (2~ 4 2 7bp) ,反向插入pcDNA3 1质粒构建XPA反义RNA表达载体 .经测序证实 ,该片段序列与XPAmRNA对应片段完全互补 .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 2 0 0 0将重组质粒转染肺癌A5 4 9细胞 ,RT PCR检测表明转染XPA反义RNA重组质粒能够抑制肺癌细胞XPAmRNA表达 ;MTT实验表明转染XPA反义RNA的肺癌细胞对顺铂敏感性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着色性干皮病A DNA损伤 基因功能 反义RNA 表达载体 抑瘤功能 肿瘤 基因治疗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与消化系统肿瘤铂类耐药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笑秋 胡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其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危害日益突出,故对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意义。铂类药物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化疗,是消化系统肿瘤化疗的传统药物之一,但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疗效,目前认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 消化系统肿瘤由于其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危害日益突出,故对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意义。铂类药物广泛用于恶性肿瘤的化疗,是消化系统肿瘤化疗的传统药物之一,但耐药性的产生严重影响其疗效,目前认为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是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因其导致耐药的主要机理为清除大规模铂类化合物所致DNA螺旋扭曲。其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1,ERCC1)在NER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RCC1在消化系统肿瘤外周血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含铂方案化疗的疗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ERCC1的研究进展与消化系统肿瘤顺铂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铂类药物 耐药 核苷酸切除修复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静 陈新明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5年第4期269-271,共3页
核苷酸切除修复是人类最重要的DNA损伤修复机制,ERCC2/XPD和XPC是重要的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产物,在遗传组学的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ERCC2/XPD和XPC单核苷酸多态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ERCC2/XPD XPC 核苷酸切除修复 核苷多态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核苷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机制——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博雅 杨鑫 +2 位作者 任梦梦 陈帅怡 罗建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22-1329,共8页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Modrich重建了错配...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三位科学家因发现"DNA损伤修复机制"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Lindahl首次发现Escherichia Coli中参与碱基切除修复的第一个蛋白质——尿嘧啶-DNA糖基化酶(UNG);Modrich重建了错配修复的体外系统,从大肠杆菌到哺乳动物深入探究了错配修复的机制;Sancar利用纯化的Uvr A、Uvr B、Uvr C重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关键步骤,阐述了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分子机制.DNA损伤是由生物所处体外环境和体内因素共同导致的,面对不同种类的损伤,机体启动多种不同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保护基因组稳定性.这些修复机制包括:光修复(light repairing);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以及DNA双链断裂修复(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repair,DSBR).其中DNA双链断裂修复又分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两种方式.本文将对上述几种修复的机制进行总结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化学奖 DNA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错配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董洁 王旭 崔久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4,共6页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联,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NER通路)及碱基切除修复通路(BER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对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几年关于NER通路及BER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DNA损伤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基因多态性 铂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哺乳动物细胞对丝裂霉素诱导的DNA链间交联的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胡镛 王欣 +3 位作者 Amy J.Warren Randy J.Legerski 胡亚美 李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85-290,共6页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细胞能否修复DNA链间交联(imerstrand crosslink,ICL)。方法:构建带有丝裂霉素(mito mycin C,MMC)交联的质粒pCMV-Luc/ICL,将该交联质粒转染无修复酶缺陷和有修复酶缺陷的哺乳动物细胞系,观察细胞对 MMC链间交联的修...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细胞能否修复DNA链间交联(imerstrand crosslink,ICL)。方法:构建带有丝裂霉素(mito mycin C,MMC)交联的质粒pCMV-Luc/ICL,将该交联质粒转染无修复酶缺陷和有修复酶缺陷的哺乳动物细胞系,观察细胞对 MMC链间交联的修复能力。结果:(1)无酶缺陷的哺乳动物细胞对DNA的修复能力很强,即使缺乏同源序列,也能有效地去 除DNA链间交联;(2)修复过程需要许多酶类参与,其中与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相关的酶类起着 关键性作用,提示NER参与MMC链间交联的修复过程;(3)序列分析表明,非同源性重组修复为易错修复(error-prone re pair)。结论:哺乳动物细胞能有效地修复MMC诱导的DNA链间交联,核苷酸切除修复是重要的修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链间交联 丝裂霉素C 核苷酸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转染细胞研究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所致DNA损伤修复的关联
10
作者 关阳阳 肖明扬 +3 位作者 潘亮 薛萍 张国培 逯晓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6-1071,1076,共7页
目的探讨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UVC)所致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关联。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RCC2/XPD rs13181 AA(Lys751)和ERCC2/XPD rs13181 CC(Gln751)2种基因型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缺陷型UV5,获得稳定表达ERCC2转染细胞... 目的探讨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UVC)所致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关联。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RCC2/XPD rs13181 AA(Lys751)和ERCC2/XPD rs13181 CC(Gln751)2种基因型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缺陷型UV5,获得稳定表达ERCC2转染细胞系。应用MTT法比较2种不同基因型转染细胞经不同照射强度UVC处理后细胞抑制率的差别;应用改良彗星试验检测各转染细胞经UVC处理后1、3、6、24 h 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结果与UV5ERCC2(AA)相比,突变型细胞UV5^(ERCC2(CC))对UVC所致DNA损伤更加敏感,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改良彗星试验结果显示,UV5^(ERCC2(CC))细胞DNA损伤程度较UV5ERCC2(AA)严重,且修复UVC所致DNA损伤的能力降低,在20 J/m2UVC处理3、6 h时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2/XPD rs13181多态C等位基因与UVC所致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相关,提示ERCC2/XPD rs13181基因多态性可能在UVC所致DNA损伤修复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2/XPD 核苷多态性 转染细胞模型 短波紫外线 核苷酸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rD解旋酶通过牵动RNA聚合酶反向运动促进DNA修复
11
作者 陈曦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08,共1页
以往的研究表明,UvrD解旋酶与核苷酸的切除修复功能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美国纽约大学的Epshtein等人在近期的研究中揭示了大肠杆菌UvrD解旋酶在核苷酸切除与修复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大肠杆菌UvrD解旋酶与RNA聚合酶在转录延长过程... 以往的研究表明,UvrD解旋酶与核苷酸的切除修复功能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美国纽约大学的Epshtein等人在近期的研究中揭示了大肠杆菌UvrD解旋酶在核苷酸切除与修复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大肠杆菌UvrD解旋酶与RNA聚合酶在转录延长过程相结合,利用其解旋/延长活性,强制使RNA聚合酶沿DNA链反向滑动。通过诱导RNA聚合酶的反向运动,UvrD使DNA原先被遮盖住的损伤区域暴露,从而使核苷酸切除修复的相关酶能够顺利结合到损伤区域上。实验结果表明,UvrD解旋酶是对基因完整性起到极大正面意义的转录延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聚合酶 DNA修复 反向运动 解旋酶 核苷酸切除修复 大肠杆菌 修复功能 DNA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BB3,TS,ERCC1mRNA表达对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黄进 胡华斌 +3 位作者 谢阳春 唐友红 刘巍 钟美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2-589,共8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3型β微管蛋白(β-tubulin-III,TUBB3)、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ation group 1,ERCC1)mRNA表达水平对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XT/CDDP/FU,DCF)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共入组48例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CF方案姑息化疗。采用分支DNA液相芯片技术对患者胃癌组织中TUBB3,TS,ERCC1 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化疗缓解率要显著高于高表达患者(P=0.011),而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缓解率无显著性相关。TUBB3 mRNA低表达患者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总生存期(OS)均优于高表达患者(P=0.002;P<0.001),TS和ERCC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TTP和OS无明显相关。TUBB3,TS,ERCC1中有0或1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在化疗缓解率、TTP和OS方面均要优于有2或3个基因高表达的患者(均P=0.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2分(HR=2.42,P=0.009)和TUBB3高表达(HR=2.34,P=0.03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TUBB3 mRNA高表达可能与DCF方案耐药相关,TUBB3可作为接受以TXT为基础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预测指标。TUBB3,TS和ERCC1 mRNA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晚期胃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3型β微管蛋白 胸苷合成酶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曹轶林 邱小芬 +3 位作者 刘陶文 徐李容 屈元姣 陈熙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南溪山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确诊的82例中晚期NPC患者,接受顺铂+5-FU的基础化疗加放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PC癌组织中ERCC1蛋白的表达及其中的34例患者癌旁上皮组织(对照组)中ERCC1蛋白的表达。结果: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显著高于NPC癌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63.4%(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T分期、N分期、M分期无关(P>0.05)。ERCC1蛋白表达阳性的N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6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C1在中晚期NPC癌组织中低表达,ERCC1表达与顺铂+5-FU方案的疗效呈负相关,检测ERCC1表达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顺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蛋白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7 位作者 沈策 金先桥 董竞成 万欢英 唐洁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3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从2006年8月-2009年7月,共入组222例晚期(Ⅲb-Ⅳ期)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蛋白在患者肺癌组织的表达。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147)及标准治疗组(n-75)。标准治疗组采用含铂化疗方案健择川顷铂或诺维本/顺铂。个体化治疗组中ERCC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采用非铂化疗方案健择/诺维本,ERCC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采用健择朋顷铂或诺维本/顺铂化疗方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两组问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ifetable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随访数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标准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6.6%,个体化治疗组为2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标准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40.0%,个体化治疗组为4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9,P=0.24)。标准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95%CI:8.67-11.7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为13.3月(95%CI:12.46-14.1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标准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95%CI:4.12-5.48个月),个体化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7个月(95%CI:3.88-5.5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准治疗组有所延长,但ERCC1蛋白的检测指导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并未体现出有效率、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方面的优势,分子指标的检测能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有待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蛋白表达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ERCC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傅建民 周颉 +1 位作者 谢建生 李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对它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40例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和14例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ERCC1基...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和新辅助化疗对它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RT-PCR检测40例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和14例术前曾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中ERCC1基因的表达。结果乳腺癌中ERCC1基因阳性表达率为35.0%,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新辅助化疗组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化疗组(P<0.05)。结论ERCC1基因的表达不影响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可以上调ERCC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临床后续化疗中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 ERCC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和BRCA1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因素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培 王沂峰 +2 位作者 张晓薇 陈礼全 陈国勤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47-751,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铂类化疗敏感性的关系,以评价ERCC1和BRCA1基因对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铂类化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8例接受卵巢癌分期手术及满意或较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及BRCA1的表达,并分析ERCC1及BRCA1基因表达与卵巢上皮性癌临床病理特征、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耐药者ERCC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者BRCA1高表达率高于敏感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89.58%,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结论 ERCC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关,BRCA1的表达与原发性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ERCC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含铂类化疗方案的敏感性有关;BRCA1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耐药 肿瘤 卵巢 乳腺癌易感基因1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的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崧雯 周彩存 +1 位作者 徐清华 严令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251-25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7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33例接受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Logrank分析和COX风险模型等分析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结果ERCC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4.25%。ERCC1的阳性率在新辅助化疗组(48.48%,16/33)要高于对照组(20.45%,9/40)(χ2=6.008,P=0.025)。ERCC1阳性组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31.3%,阴性组为58.8%(χ2=2.528,P=0.112);MST分别为36月和54月(P=0.118);3年生存率分别为43.8%和47.1%(χ2=0.029,P=0.866);5年生存率分别为18.8%和23.5%(χ2=0.414,P=0.52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TNM分期和新辅助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诱导NSCLC表达ERCC1,ERCC1高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低,ERCC1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新辅助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非小细胞肺癌ERCC1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高峰 邓首军 +2 位作者 王巍伟 郭刚 陈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131-2133,2138,共4页
目的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1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58... 目的肿瘤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阳性表达与铂类耐药的相关性,本研究探讨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除的113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水平,其中58例接受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采用χ2检验、Log rank分析和COX风险模型等分析ERCC1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结果 ERCC1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ERCC1的阳性率在新辅助化疗组为46.7%要高于对照组21.05%,(χ2=3.770,P=0.048)。ERCC1阳性表达患者39例,有效率为53.85%。ERCC1阴性表达患者74例,有效率为51.35%。新辅助化疗后ERCC1(-)患者中位生存期(MST)为53个月,ERCC1(+)患者MST为37个月,ERCC1(-)和ERCC1(+)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44.4%,(χ2=0.033,P=0.856);5年生存率分别为为22.5%和18.5%,(χ2=0.096,P=0.757),它们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ERCC1表达水平和TNM分期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诱导NSCLC表达ERCC1,ERCC1高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客观缓解率低,ERCC1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 肺肿瘤 新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表达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征平 张杰 邵晋晨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22-525,共4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ng,ERCC)基因家族能对核苷酸进行切除和修复以减少DNA的损伤。如果损伤性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受损,可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肿瘤发生更多的恶性表型行...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ng,ERCC)基因家族能对核苷酸进行切除和修复以减少DNA的损伤。如果损伤性的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受损,可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肿瘤发生更多的恶性表型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肿瘤ERCC1的表达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手术切除后患者的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在肿瘤中的表达,以评估ERCC1表达对118例接受过根治性切除的I期NSCLC患者生存率的意义。结果肿瘤ERCC1表达阳性与阴性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86.12%、65.46%,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多变量分析表明,ERCC1高表达对较长生存期具有独立预测性。结论手术切除的NSCLC患者中,ERCC1阳性表达者的生存率较阴性表达者高。可见,完整的DNA修复机制可减少导致肿瘤恶性潜能的基因畸变的积累,从而减少复发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红兵 陈卫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00-903,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 背景与目的:胃癌的发生基于基因和表观遗传学机制,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胃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DNA甲基化是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一种表观遗传学表达机制。DNA甲基化是一个可逆性过程。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 1,ERCC1)是一种DNA损伤修复基因。本研究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30例胃癌患者外周血、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胃癌组织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76.7%(23/30),外周血中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为63.3%(1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率与胃癌组织中相似,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态为治疗胃癌提供一个简便、快捷、可靠的途径,同时也为以ERCC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作为靶点治疗胃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PG岛 甲基化 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