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与人兽共患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敏怡 由芳菲 陈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22-930,共9页
小核糖核酸病毒作为重要的感染性病原体,其在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驱动下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可感染从低等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蝙蝠、鸟类等。近年来,由新发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受到公... 小核糖核酸病毒作为重要的感染性病原体,其在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驱动下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变异性,可感染从低等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包括人类、非人灵长类动物、啮齿动物、蝙蝠、鸟类等。近年来,由新发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受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种类的高度多样性,许多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的家族成员。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小核糖核酸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多样性特征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围绕小核糖核酸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类学以及可能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毒属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开展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病毒 人兽共患病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免疫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威 杨明久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6,2,共5页
本文在小鼠模型系统中,应用ELISA和^(125)IUdR释放试验分别研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RSV—i—RNA)诱生血清特异性抗体活性和以细胞毒活性为指标检测其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RSV-i-RNA能诱生血清特异性抗体和提高... 本文在小鼠模型系统中,应用ELISA和^(125)IUdR释放试验分别研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RSV—i—RNA)诱生血清特异性抗体活性和以细胞毒活性为指标检测其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RSV-i-RNA能诱生血清特异性抗体和提高鼠脾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且明显高于正常核糖核酸对照组。 RSV-i-RNA的上述作用可被RNase所阻断,但不受DNase和Pronas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核糖核酸 呼吸道合胞病毒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科学家破解流感病毒核糖核酸聚合酶结构
3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6期1139-1139,共1页
日本科学家日前破解了流感病毒核糖核酸聚合酶亚单位之间结全部位的构造,为开发流感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病毒核糖核酸 流感疫苗 聚合酶 科学家 日本 结构 亚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联蛋白受体介导的病毒感染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建勇 独军正 +5 位作者 高闪电 林彤 邵军军 丛国政 伏小平 常惠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9-382,共4页
关键词 整联蛋白 受体介导 病毒表面 感染作用 细胞间黏附分子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 黏附分子-1 呼肠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嵌杯病毒研究简况
5
作者 邱昌庆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0年第5期2-3,共2页
一、致病性 已知有几种嵌杯病毒(calicivirus)可引起人与动物的疫病,如猪小泡疹病毒(VESV),猫嵌杯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兔出血病病毒(RHDV),犬嵌杯病毒(canine calicivirus,CCV),Norwalk-Sapporo样病毒(Norwalk-Sapporo like v... 一、致病性 已知有几种嵌杯病毒(calicivirus)可引起人与动物的疫病,如猪小泡疹病毒(VESV),猫嵌杯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兔出血病病毒(RHDV),犬嵌杯病毒(canine calicivirus,CCV),Norwalk-Sapporo样病毒(Norwalk-Sapporo like 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杯病毒 研究简况 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核衣壳蛋白 亚基因组RNA 小泡疹 非结构蛋白 致病性 出血病病毒 海洋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病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绍元 吴丹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14-215,共2页
关键词 猪细小病毒 细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死疫苗 灭活苗 初产母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自然弱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少瑜 陈先进 +2 位作者 刘美容 吴春华 何亚蓉 《福建畜牧兽医》 2002年第z1期39-,共1页
关键词 免疫电镜 细小病毒 效价 PPK 特异性 细小脱氧核糖核酸病毒 滴度 PPV 初产母猪 流产胎儿 效力试验 荧光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和分型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苏荣 罗娜 +2 位作者 杨延斌 庄健海 黄星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04-1807,共4页
目的探讨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和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实时荧光PCR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变异... 目的探讨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和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实时荧光PCR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分型、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变异,并对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389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检出阳性214例(55.01%),阴性175例(44.99%),HBV-DNA拷贝数在1×103-水平的例数最高,为102例(26.22%),其次为1×104-水平,41例(10.54%),两者比较有性差异(P<0.001);基因变异方面,HBV-DNA载量在1×105-水平发生前-C区变异比例为71.43%(15例),发生BCP区变异比例为52.38%(11例),两者比较有性差异(P<0.001),并且HBV-DNA载量越高基因变异发生比例越大;214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分型与基因变异结果中,基因分型A型6例(2.80%),B型84例(39.25%),C型106例(49.53),D型7例(3.27),混合型11例(5.14%),两者比较有性差异(P<0.001);而发生前-C区变异结果中A型发生比例为16.67%(1例),B型发生比例为36.90%(31例),C型发生比例为44.34%(47例);在BCP区变异结果中B型发生比例为19.05%(16例),C型发生比例为26.42%(28例),两者比较有性差异(P<0.001),A、D型与混合型均未检出变异。结论 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低水平;HBV-DNA载量越高基因变异发生比例越大;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分布以B、C型为主,其中B、C基因型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基因变异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检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V DNA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伟 刘伟 +3 位作者 刘全俊 张林 周镇先 刘新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其检测HBV DNA的准确性.方法: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并经过点样处理后制备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其检测HBV DNA的准确性.方法:将PCR扩增的HBV 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并经过点样处理后制备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V DNA和HBcAg,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53例HBcAg、HBV DNA阳性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0例; HBcAg阳性22例中基因芯片检测阳性6例; 32例HBcAg HBV DNA阴性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检测肝组织中HBV DNA,准确率可达75%,假阳性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肝炎 乙型 肝组织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庄杰 代波 +4 位作者 巫丽娟 周英 陆小军 应斌武 林涛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肾移植术后肝、肾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以116例HBV感染肾移植患者及348例同期无HBV感染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24、36、60个月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肾移植术后肝、肾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以116例HBV感染肾移植患者及348例同期无HBV感染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24、36、60个月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血清肌酐(Scr)]指标。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与HBs 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根据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术前HBV DNA定量、术前肝功能检查结果,分别将116例HBs Ag(+)肾移植患者再分为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 DNA(+)组与HBV DNA(–)组、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不同亚组间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1)术前HBs Ag(+)组患者的ALT、AST均高于HBs Ag(–)组,肾移植术后3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60个月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Bs Ag(+)与HBs 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及HBV DNA(+)组与HBV DNA(–)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A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肾移植术前和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BV感染对肾移植患者术后5年内的肾功能不会有显著影响,但会影响术后短期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E抗体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肝功能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彩琰 张配配 +2 位作者 Raquel A.Leme Alice F.Alfieri Amauri A.Alfieri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9年第2期19-21,共3页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A,SVA)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塞内卡病毒属(Senecavirus)。该病毒自1988年以来在美国的猪群中悄然流行。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报告了该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病...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A,SVA)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塞内卡病毒属(Senecavirus)。该病毒自1988年以来在美国的猪群中悄然流行。加拿大和美国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报告了该病毒相关的水疱性病例。自2014年年末和2015年年初以来,有关不同生产阶段的猪群暴发塞内卡病毒感染的报告越来越多,巴西、中国和泰国都在各自的猪群中检测到了该病毒。就现有的塞内卡病毒感染和疾病最新资料而言,2015年可能是该病毒流行病学上的一个分水岭。该病毒的地理分布、受影响猪群所处的生产阶段、感染引发的临床症状以及疾病的严重性都可以充实上述假设。本综述将介绍当前,尤其是近2年有关塞内卡病毒感染及其所引发疾病的知识,并将探讨塞内卡病毒的流行病学、致病力、宿主免疫反应、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展望部分则集中于人们对塞内卡病毒完整进化的流行病学和致病性数据的需求以及对其感染进行快速诊断的可能性。其在养猪业中固有的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病毒 塞内卡谷病毒 突发疾病 水疱病 初生仔畜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口蹄疫病毒诊断中的应用
12
作者 邱孝高 《动物医学进展》 1985年第5期6-8,共3页
前言口蹄疫是世界性的传染病,对家畜危害极为严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病毒(FMDV)现分为7个血清型,至少有65个亚型,在毒力和抗原性这两个方面特别容易发生变异。毒力的变异是多个基因共同变异的结果。抗原的变异发生于型内,经... 前言口蹄疫是世界性的传染病,对家畜危害极为严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口蹄疫病毒(FMDV)现分为7个血清型,至少有65个亚型,在毒力和抗原性这两个方面特别容易发生变异。毒力的变异是多个基因共同变异的结果。抗原的变异发生于型内,经过逐渐漂移(drift)的过程,常常导致产生一系列无明界线的亚型。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RNA 亚型 病毒 毒株 病毒颗粒 核糖核酸病毒 RNA病毒 衣壳蛋白 抗原决定簇 结构蛋白 蛋白质 VPI 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肠道病毒的分离和特征
13
作者 孙健 王志尧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7年第9期8-8,共1页
印度学者对10头腹泻羔羊粪样做了羔羊肾(LK)细胞原代培养,分离到6株致细胞病变因子。挑选其中的2株(82sh2R和82sh5R)做了详细的研究。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理化特性,两株分离物都是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物... 印度学者对10头腹泻羔羊粪样做了羔羊肾(LK)细胞原代培养,分离到6株致细胞病变因子。挑选其中的2株(82sh2R和82sh5R)做了详细的研究。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理化特性,两株分离物都是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物之间有抗原关系。对牛肠道病毒(BEV)的抗血清做补体结合试验,结果表明两株分离物以低水平同血清型1 T<sub>10</sub>株和BEV-1株发生交叉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分离物 细小核糖核酸病毒 绵羊 细胞原代培养 病毒中和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理化特性 细胞病变 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病研究与综合防控策略
14
作者 张国红 张沥引 邓远明 《北方牧业》 2016年第4期22-23,共2页
1病毒的发现与特征1974年,德国学者Tischer等首次从多株猪肾连续传代的PK-15(ATCCCCL31)细胞中检出一种形态学上与小核糖核酸病毒相似的小球形病毒和乳多泡病毒样病毒粒子,当时认为它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可以持续感染PK-15细胞,但不引... 1病毒的发现与特征1974年,德国学者Tischer等首次从多株猪肾连续传代的PK-15(ATCCCCL31)细胞中检出一种形态学上与小核糖核酸病毒相似的小球形病毒和乳多泡病毒样病毒粒子,当时认为它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可以持续感染PK-15细胞,但不引起细胞病变。且用该分离株感染猪,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感染猪的常规病毒,不会对猪造成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 细胞亚群 PMWS 球形病毒 防控策略 核糖核酸病毒 病毒粒子 巨噬细胞 猪肾 连续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乳及婴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在婴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谢而付 黄珮珺 +3 位作者 陈丹 张丽霞 戎国栋 潘世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7-479,共3页
目的: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HCMV DNA,评估两者在诊断HCMV感染中的价值,并比较两者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1例疑似HCMV感染的婴儿,收集其新鲜尿液及对应的母亲乳汁,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 目的: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HCMV DNA,评估两者在诊断HCMV感染中的价值,并比较两者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1例疑似HCMV感染的婴儿,收集其新鲜尿液及对应的母亲乳汁,分别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检测HCMV DNA。结果:51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尿液中,有49例检测出HCMV DNA,阳性率为96.0%(49/51)。51份婴儿母亲乳汁中,有37份检测出HCMV DNA阳性,阳性率为72.5%(37/51)。对37例尿液与乳汁HCMV DNA均为阳性的患儿,分别对尿液与乳汁HCMV DNA浓度取对数,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32(P<0.05)。结论:婴儿尿液中HCMV DNA检测对于婴儿HCMV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其母乳HCMV DNA检测,可以发现婴儿尿液和母乳HCMV DN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人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尿液 母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舱医院奥密克戎感染无症状及轻症病人核酸转阴时间的营养及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艳艳 张巧 +4 位作者 候幸赟 熊金萍 肖何 蒋莉 陈川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对上海国展中心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感染病人进行营养评估,并初步分析影响病人核酸转阴天数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连续定点抽样方法,测量上海国展中心方舱医院新入病人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上臂... 目的:对上海国展中心方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感染病人进行营养评估,并初步分析影响病人核酸转阴天数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连续定点抽样方法,测量上海国展中心方舱医院新入病人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上臂围、腰围、小腿围、起坐时间,使用简易营养评定简表(MNA-SF)对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研病人有无新冠相关症状、合并基础疾病以及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影响病毒RNA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入组274例新冠病人,其中7 d内快速转阴、7~14 d转阴和大于14 d延迟转阴病人分别有67(24.45%)、137(50.00%)和70(25.55%)例。单因素结果分析表明,在三组不同转阴时间中,有无基础疾病是唯一表现出差异性(P=0.009)的指标。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影响快速转阴(≤7 d)中变量,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人快速转阴的概率比没有基础疾病的病人降低约73%(OR=0.283,95%CI:0.093~0.706,P值=0.013);影响延迟转阴(≥14d)的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人延迟转阴的概率是没有基础疾病的病人的2.100倍(OR=2.100,95%CI:1.008~4.375,P值=0.047)。有无基础疾病是病人快速转阴(≤7d)或延迟转阴(≥14d)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营养相关变量包括体质量、BMI、上臂围、腰围、小腿围、起坐时间、MNA-SF评分等均与核酸转阴时间长短无相关性。结论:基础疾病是快速转阴和延迟不转阴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控制好基础疾病是减少重症发生的重要防治环节。营养风险筛查对于全面评估病人的机能状态、及早识别潜在高风险病人的意义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方舱医院 简易营养评定简表 病毒核糖核酸转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柴胡多糖对拉米夫定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丽娟 赵亚 +1 位作者 吴亚运 赵瑞芝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8期1079-1084,共6页
目的:考察醋柴胡多糖对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增效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醋柴胡多糖、拉米夫定及二者联合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2.15,同时设立对照组,孵育48 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 目的:考察醋柴胡多糖对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增效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醋柴胡多糖、拉米夫定及二者联合作用于人肝癌细胞HepG2.2.15,同时设立对照组,孵育48 h,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分泌量,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胞HBV脱氧核糖核酸(DNA)表达量,金(正均)氏公式定量分析醋柴胡多糖的增效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细胞内拉米夫定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1、OCT2、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蛋白2(MRP2)的表达量。结果:与拉米夫定单用组相比,醋柴胡多糖增加拉米夫定对HBsAg分泌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对HBeAg作用表现为协同增强,Q值达6.55、对HBV-DNA抑制作用表现为相加。醋柴胡多糖低剂量组、醋柴胡多糖低中剂量组、醋柴胡多糖低高剂量组可显著促进拉米夫定的摄取;醋柴胡多糖高剂量联用组可显著降低P-gp的表达;醋柴胡多糖单用及联用组均可显著提高OCT1的表达。结论:醋柴胡多糖可通过增加拉米夫定的摄取发挥协同抗HBV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P-gp、OCT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柴胡多糖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E抗原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协同增效 拉米夫定 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1 P糖蛋白 多药耐药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09年第15卷第5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18
作者 林春芳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F0002-F0002,F0004,共2页
关键词 Diseases 人兽共患病 论文摘译 HIV-1感染者 慢性消耗性疾病 核糖核酸病毒 美国 戊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脑脊髓炎的诊断与防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查红波 赵辉 《中国动物保健》 1999年第5期35-35,共1页
禽脑脊髓炎,又名流行性震颤,是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头颈快速震颤为特征。本病于1930年首次发现于美国,当时定名为流行性震颤,1938年被命名为鸡传染性脑脊髓炎。世界上大多数养禽地区均有本病报道。
关键词 禽脑脊髓炎 流行性 首次发现 病毒性传染病 核糖核酸病毒 共济失调 诊断与防制 震颤 神经症状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DNV佐久株的研究综述
20
作者 贡成良 《广东蚕丝通讯》 1989年第4期40-42,共3页
前言1929年法国的 Paillot 提出家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此就结束了蚕的空头性软化病由细菌引起的历史。1960年将由此病毒引起的软化病正式命名为:病毒性软化病或传染性软化病。而此病毒即命名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通过... 前言1929年法国的 Paillot 提出家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此就结束了蚕的空头性软化病由细菌引起的历史。1960年将由此病毒引起的软化病正式命名为:病毒性软化病或传染性软化病。而此病毒即命名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通过蚕病学者们的大量研究,确认此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病毒。然而松井(1973年)、古田(1973年)、Himeno等(1974年)、清水(1974年)相继发现了能引起家蚕软化病症,而又不同于原先发现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新病毒。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当时就分别称为:松井株、古田株、姬野株、伊那株。其中姬野株被认为是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粒子的未成熟型,而松井、古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病 病毒粒子 浓核病 DNV 肠道病毒 病毒分类 病蚕 核糖核酸病毒 电泳带 离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