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楠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核心种质库构建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俊红 王洋 +5 位作者 周生财 吴小林 吴仁超 杨琪 张毓婷 童再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共12页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珍稀濒危保护树种闽楠群体的遗传结构,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为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3对多态性SSR引物,分析来自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5省(区)27个... 【目的】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珍稀濒危保护树种闽楠群体的遗传结构,构建核心种质资源库,为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3对多态性SSR引物,分析来自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广西5省(区)27个种源地218个闽楠家系425份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应用DateTrans1.0联合Popgene32软件计算观测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观测杂合度(H_(o))、期望杂合度(H_(e))、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运用STRUCTURE 2.3.4软件对9个闽楠群体进行遗传类群划分。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法构建核心种质库,通过对相关遗传参数的t检验验证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结果】依据种质来源地的地理分布,218个家系可分成9个群体;种质资源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观测杂合度(H_(o))、期望杂合度(H_(e))均值、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2.159、0.224、0.477和0.841,表明闽楠种质资源群体具较高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9个群体可划分为3个亚群;425份原始种质经最小距离逐步聚类取样得到85份核心种质和340份保留种质,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20%,其N_(a)、N_(e)、H_(o)、H_(e)、I和H保留率分别为92.318%、103.803%、116.652%、105.052%、103.341%和104.664%。t检验表明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无显著差异,能充分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结论】构建的核心种质库在保留原始种质库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去除遗传冗余,有利于闽楠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为进一步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群体结构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数据逐步聚类取样构建甘蔗杂交品种核心种质库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新龙 刘洪博 +6 位作者 马丽 李旭娟 徐超华 苏火生 应雄美 蔡青 范源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85-1894,共10页
甘蔗杂交品种是商业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资源,为有效管理和评价这类资源,本研究使用SSR分子标记数据,依据不同相似性系数,采用逐步UPGMA聚类法对161份甘蔗杂交品种(136份来自前期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库和25份为新引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 甘蔗杂交品种是商业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资源,为有效管理和评价这类资源,本研究使用SSR分子标记数据,依据不同相似性系数,采用逐步UPGMA聚类法对161份甘蔗杂交品种(136份来自前期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库和25份为新引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的材料)构建核心种质库,以随机取样方法为对照。在核心种质库质量检测中,用Nei’s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比例、变异系数符合率、极差符合率、方差差异百分率和均值差异百分率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61份材料在20个SSR位点上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获得294个条带,其中290个为多态性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8.64%;依据3种相似性系数(Jaccard、SM、Dice)和2种取样方法获得8个核心种质库,在核心种质库质量检测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表现出较高的检测效率,而其他指标相对较低,8个库中依据Jaccard或Dice相似性系数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质量最优,该库由107份材料组成,Nei’s多样性指数(0.9785)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4.1854)在P<0.05概率条件下与原库(分别为0.9801和4.4074)无显著差异,而且与原库的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20.00%),极差符合率为94.32%(>80.00%),对原库分子和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为后续甘蔗杂交品种资源的准确评价、优异基因发掘和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杂交品种 分子标记 核心种质库 聚类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R标记构建江西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黎毛毛 黄永兰 +6 位作者 余丽琴 王记林 芦明 熊玉珍 束爱萍 范志洁 万建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2-957,共6页
以3187份江西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依据籼粳、早中晚、粘糯、糙米色和谷粒形状等5个质量性状进行分组,组内按8个稻作区再分为不同的亚组。利用SSR标记对各亚组和组内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建立了包括296份种质的江西地方稻... 以3187份江西地方稻种资源为材料,依据籼粳、早中晚、粘糯、糙米色和谷粒形状等5个质量性状进行分组,组内按8个稻作区再分为不同的亚组。利用SSR标记对各亚组和组内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建立了包括296份种质的江西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库,占资源总数的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稻种资源 SSR标记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221份荔枝品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小凤 韦阳连 +3 位作者 袁叶 余金昌 袁志永 王伟山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4,共11页
以221份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品种(品系)为研究样本,采用SNP分子标记对供试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荔枝核心种质库并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19对SNP引物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均为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 以221份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品种(品系)为研究样本,采用SNP分子标记对供试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荔枝核心种质库并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19对SNP引物的观测等位基因数均为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2.0,Shannon s信息指数为0.236~0.692,观测杂合度为0.081~0.561,期望杂合度为0.119~0.499,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12~0.374;根据果实成熟期,供试样本分为晚熟、中熟、早熟和特早熟4个品种(品系)群体,其中,早熟品种(品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晚熟品种(品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供试样本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贡献率为85%,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贡献率分别为10%和5%;不同群体间的果实成熟时间相差越大,其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越大,其中,晚熟品种(品系)群体与中熟、早熟和特早熟品种(品系)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增大,遗传距离分别为0.014、0.091和0.352。遗传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遗传结构分析,供试样本被分为2组,a组包含181份样本,主要为中熟和晚熟品种(品系)以及极少量的早熟品种(品系);b组包含40份样本,包括所有特早熟品种(品系)、大部分早熟品种(品系)、少部分中熟品种(品系)及极少部分晚熟品种(品系);a组和b组的绝大部分样本分别对应聚类分析的Ⅲ组及Ⅰ组和Ⅱ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荔枝品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均与果实成熟期相关。按照不同取样比例构建核心种质库,以20%取样比例构建的核心种质库〔包含44份品种(品系)〕的观测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 s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的保留率最高,分别为100%、100%、106%、103%和107%;经检验,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充分体现原有品种(品系)的遗传多样性,较全面地保留供试荔枝品种(品系)的相关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品种(品系) SN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萱草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被引量:8
5
作者 冀芳芳 李森 +2 位作者 史青青 侯非凡 亢秀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61,共7页
本试验在系统收集萱草属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155份萱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基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采用多次聚类优先取样策略构建萱草属初级核心种质库,并对初级核心种质库进行遗传多样性... 本试验在系统收集萱草属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以155份萱草属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基于分子标记聚类结果采用多次聚类优先取样策略构建萱草属初级核心种质库,并对初级核心种质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3对引物对155份萱草属种质共扩增出396条多态片段,平均扩增9.21条,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064,不同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642,依据遗传相似系数及聚类树状图,将155份种质聚类分为"黄花菜"和"萱草"2大类群。(2)通过6次取样建立萱草属初级核心种质库,包含32份种质(4个种、1个变种、27个品种)。初级核心种质库为原始群体的20.65%,保留了291个(68.69%)多态性位点,其中‘黄花菜’类群种质8份,占‘黄花菜’类群资源总数的13.56%;‘萱草’类群种质24份,占‘萱草’类群资源总数的25.00%。(3)43对引物对32份核心种质共扩增出272条多态片段,平均扩增6.3256条,PIC值平均值0.6060,不同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7940;32份材料聚类分为"黄花菜"和"萱草"2大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萱草属 遗传多样性 初级核心种质库 EST-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RAP标记构建野生香菇核心种质库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俊 马超君 +4 位作者 向星洁 李闯 边银丙 张健 肖扬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共11页
以95份野生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和1份栽培种质为材料,在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和逐步聚类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构建核心... 以95份野生香菇(Lentinula edodes)种质和1份栽培种质为材料,在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属性约简启发式算法和逐步聚类位点优先取样法分别构建核心种质。两种方法分别得到35份(Core 1)和29份(Core 2)种质,其核心种质保留比分别为36.5%和30.2%,位点保留比分别为100%和94.7%。基于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香农信息指数等四个参数对两组核心种质进行t测验,结果显示两组核心样本均能很好的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但Core1具有更高的位点保留比例且地理来源更加广泛,确定为代表96个原始菌株的核心种质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不同距离聚类与抽样方法构建辣椒核心种质库 被引量:10
7
作者 何建文 韩世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99-2204,共6页
为最大限度地保存辣椒原群体的遗传变异度,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不同距离聚类和抽样方法构建辣椒的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在马氏距离下,4种抽样比例中当抽样比例达20%和25%时均值差异百分率MD%为0;在相同欧氏距离下,4种抽样比例中,以... 为最大限度地保存辣椒原群体的遗传变异度,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比较不同距离聚类和抽样方法构建辣椒的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在马氏距离下,4种抽样比例中当抽样比例达20%和25%时均值差异百分率MD%为0;在相同欧氏距离下,4种抽样比例中,以10%、15%和20%比例进行抽样均值差异百分率(MD%)为0。在采用的8种聚类方法中,只有最短距离法均值差异百分率(MD%)为最小值0。不同取样法,变异系数变化率为多次聚类偏离度取样法(107.06%)>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101.18%)>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59.57%)。从97份参试材料中筛选出沿河2、德江5、石阡3、台江1、仁怀4、务川2、遵义5、河南1和海南1共计9份核心种质,均匀分布于不同的类群中。结论:在欧氏距离下,按10%比例进行抽样,用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取样、最短遗传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为构建辣椒核心种质库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SSR标记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种质资源SSR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库的构建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帆 张艳芳 +5 位作者 王锦华 赵圆 赵令敏 张晓蒙 张勇 霍秀文 《北方农业学报》 2022年第2期18-27,共10页
【目的】分析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建立山药初级核心种质库,提高山药育种效率。【方法】利用12对SSR引物对55份山药种质叶片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法构建山药初级核心种质库。【结果】12对引物在5... 【目的】分析山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建立山药初级核心种质库,提高山药育种效率。【方法】利用12对SSR引物对55份山药种质叶片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法构建山药初级核心种质库。【结果】12对引物在55份山药种质中扩增出128个位点,多态位点率为98.43%,单个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98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204,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2650,单个材料扩增条带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4172;聚类分析表明,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0.898;经6次抽样,发现除多态位点率较抽样前明显降低外,其余指标变化较小,抽样比例30%多态位点率为93.75%,代表性较高,确定为山药初级核心种质库。【结论】55份山药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丰富;抽样30%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库可有效代表原始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表型核心种质库构建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存 丁昌俊 +5 位作者 黄秦军 李政宏 张静 刘宁 李波 苏晓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分析美洲黑杨不同类群的表型和生理特点,对比不同取样策略构建的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和代表性,科学有效地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物种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构... [目的]分析美洲黑杨不同类群的表型和生理特点,对比不同取样策略构建的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和代表性,科学有效地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的表型多样性,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物种表型核心种质库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前期表型生理性状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对美洲黑杨种质资源进行分组,通过多重比较分析不同类群的21个表型和生理性状的特点。计算无性系间的欧氏距离,利用组间联接法对每个类群的个体进行聚类,分别采用随机取样、偏离度取样、位点优先取样和性状频率取样策略对无性系进行筛选,构建表型核心种质库,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取样策略。在表型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通过添加种质使表型保留比例(RPR)达到100.00%构建表型优化核心种质库,通过比较核心种质库与原始种质库的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和RPR对其代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美洲黑杨Was种源个体的高生长量、叶片数和叶片养分含量较高;Iow和Que种源无性系的根系生长发达;Mis、Lou和Ten种源无性系的茎生长量、叶片形态和单叶生长量突出。通过性状频率取样策略构建的表型核心种质库用最少的种质代表了原始种质库的多样性信息,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优于随机取样、偏离度取样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构建的种质库,最终构建了包括27个种质的表型核心种质库,取样比例为10.47%,均值差异百分率(MD)、方差差异百分率(VD),极差符合率(CR)、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RPR分别为0.00%、80.95%、100.00%、148.94%和90.85%。在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添加5个补充种质构建表型优化核心种质库,使RPR达到100.00%,其MD、VD、CR和VR分别为0.00%、71.43%、100.00%和142.19%。通过PCoA分析表明:表型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结论]不同类群的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根、茎、叶生长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性状频率取样策略构建的美洲黑杨表型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可以在保留原始种质多样性的基础上,较大限度的降低种质库的规模和冗余度,提高种质库表型变异水平,为有效保存、管理和利用美洲黑杨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表型 核心种质库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群体结构分析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存 丁昌俊 +4 位作者 张静 李波 褚延广 苏晓华 黄秦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76,共10页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构建美洲黑杨核心种质资源库,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对SSR引物,分析美洲黑杨6个种源23个采样点的338个个体的遗... 【目的】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构建美洲黑杨核心种质资源库,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对SSR引物,分析美洲黑杨6个种源23个采样点的338个个体的遗传结构。应用GeneAlEx 6.503等软件计算等位基因数(N a)、有效等位基因数(N e)、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观测杂合度(H o)、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等遗传参数,并进行主坐标(PCoA)分析。采用分组的逐步聚类方法结合位点等位基因数目最大化法和位点稀有等位基因优先相结合的取样策略构建核心种质库,并在核心种质库的基础上补充种质个体使等位基因保留比例达到100.00%,形成优化核心种质库。通过对相关遗传参数的t检验和PCoA分析验证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的有效性。【结果】美洲黑杨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6个种源群体被划分为3大类型,即分布在圣劳伦斯河流域的Que种源的个体和哥伦比亚河流域的Was种源个体归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种源个体(Mis、Lou、Ten)大致归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上游的Iow种源的个体单独分为一类。基于群体结构分组筛选出19份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5.62%,等位基因数的保留比例为79.83%,N e、I、H o、H、PIC遗传参数的保留比例分别为102.75%、103.39%、125.31%、104.72%和105.27%,通过t检验和PCoA分析表明核心种质库具有代表性。通过在核心种质库中添加包含缺失等位变异基因的15个补充种质,构建包括34个个体的优化核心种质库,取样比例为10.06%,等位基因保留比例为100.00%,其他遗传参数N e、I、H o、H、PIC的保留比例分别为107.94%、110.93%、119.48%、107.52%和109.19%,t检验和PCoA分析结果均表明优化核心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包含的遗传信息优于核心种质库。【结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群体的6个种源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美洲黑杨(Que、Was)、中间型美洲黑杨(Iow)和南方型美洲黑杨(Mis、Lou、Ten)。通过多种策略相结合构建的核心种质库和优化核心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库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能够良好地代表美洲黑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构建的优化核心种质库在保留原始种质库更多遗传多样性信息的基础上,去除遗传冗余,有利于美洲黑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为杨树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黑杨 群体结构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种质资源SSR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库构建
11
作者 孙继峰 周峰 +5 位作者 王寿民 翟文廷 刘波 徐立功 韩太利 陶金先 《农业科技通讯》 2023年第4期76-78,106,共4页
以168个大白菜种质材料为研究样本,采用SSR标记对供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供试群体的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115个标记平均扩增6.92个条带,6.15个为差异条带,多态比例为88.94%,扩增条带平均化Shannon’s信息指数为0.... 以168个大白菜种质材料为研究样本,采用SSR标记对供试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供试群体的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115个标记平均扩增6.92个条带,6.15个为差异条带,多态比例为88.94%,扩增条带平均化Shannon’s信息指数为0.4193,平均Nei’s多样指数为0.272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80;通过抽样以22.6%的比例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库保留了44个材料,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保留率分别为108.8%、108.7%,多态性标记保留率为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SSR标记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库构建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春梅 任洪 +3 位作者 沈建华 赵晓燕 曹绍书 王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8-1022,共5页
利用覆盖玉米基因组的18对SSR引物,对270份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及六大种质类群代表系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18对引物供检测10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5.7,变幅在2~10,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53。根据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矩阵,... 利用覆盖玉米基因组的18对SSR引物,对270份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及六大种质类群代表系进行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18对引物供检测10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5.7,变幅在2~10,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53。根据SSR分子标记遗传相似系数矩阵,经中心化变换后,按类平均法(UPMGA)聚类分析,分为6大类,其中第Ⅱ大类和第Ⅳ大类又分为2个亚群,与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地理来源和系谱一致,六大种质类群代表系各自单独成类。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以20%抽样比例,最大遗传距离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保存原种质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 地方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等位基因 核心种质库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与化学成分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核心种质库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志格 叶利春 +7 位作者 熊超 刘义飞 郑国华 石召华 胡志刚 许攀 施川 张景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5-1342,共8页
目的利用筛选出十堰的天师栗中高多态性SSR位点评价天师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合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核心种质库。方法收集十堰地区114份天师栗种质资源,以七叶树基因组为参考,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筛选出高多态性SS... 目的利用筛选出十堰的天师栗中高多态性SSR位点评价天师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合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核心种质库。方法收集十堰地区114份天师栗种质资源,以七叶树基因组为参考,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筛选出高多态性SSR位点,对天师栗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HPLC测定不同种质干燥娑罗子中七叶皂苷的含量。采用最小距离逐步聚类取样策略(LDSS),根据遗传多样性保留程度初步筛选出核心种质,并对该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T检验,选择与原种质差异不显著的核心种质为最佳核心种质。结果筛选出13对高多态性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十堰地区天师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较小,存在着较大的基因流,114份种质资源未分为不同的亚群,周家坝和辽叶居群间具有较近的遗传亲缘关系,且周家坝居群娑罗子中的七叶皂苷A及七叶皂苷B含量普遍较高。最终筛选出的核心种质共23份,占总种质资源的20.17%,其中周家坝12份样本、辽叶6份样本、普龄5份样本。结论将SSR分子标记与主要有效药用成分结合,采用LDSS取样策略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种质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的保存与管理天师栗种质资源,也为当地天师栗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研究等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师栗 娑罗子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芯片的贵州香禾糯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世丽 杨胜海 +5 位作者 李涛 管艳伟 杨文荟 潘宗东 周丽洁 赵全志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6,共8页
以317份贵州香禾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10份籼稻材料为对照,采用1 K mGPS SNP芯片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贵州香禾糯核心种质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K mGPS SNP芯片在317份香禾糯材料中共获得731个... 以317份贵州香禾糯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10份籼稻材料为对照,采用1 K mGPS SNP芯片对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贵州香禾糯核心种质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K mGPS SNP芯片在317份香禾糯材料中共获得731个良好多态性SNP位点,多态性标记比例为17.89%,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0505~0.5000,观测杂合度为0~0.6940,期望杂合度为0.0959~0.5000,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913~0.5736。基于IBS遗传距离的NJ聚类分析将327份水稻材料分为籼、粳两个亚群,其中317份贵州香禾糯划分为粳稻亚群。利用Core Hunter 3对香禾糯原种质设置5%、10%、15%、20%、25%、30%等6种抽样比例,遗传多样性参数的t检验表明,15%的抽样比例即可保持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最大化,同时剔除了许多冗余材料,最终确定47份香禾糯资源为构建的核心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禾糯 SNP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青树叶表型性状的核心种质资源库构建策略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欢 王东 +2 位作者 段帆 李珊 甘小洪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目的]为了更好地构建水青树核心种质资源库,本文以161个水青树种质为试材,利用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数据,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方法]首先,采用欧氏距离和瓦尔德法对所有个体进行逐步聚类;然后,设定10个取样比例(10%、15%、20%、25... [目的]为了更好地构建水青树核心种质资源库,本文以161个水青树种质为试材,利用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数据,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方法]首先,采用欧氏距离和瓦尔德法对所有个体进行逐步聚类;然后,设定10个取样比例(10%、15%、20%、25%、30%、35%、40%、45%、50%、55%),分别用随机取样策略、偏离度取样策略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筛选出与之对应的核心种质资源库。将这3种不同取样策略构建的核心种质资源库进行比较,从而筛选出最适种质资源。[结果](1)三种取样策略中,位点优先取样法明显提高了其种质资源库的方差差异百分率(VD)、变异系数变化率(VR)和极差符合率(CR),且45%是最适合构建水青树核心种质资源库的比例;(2)对种质资源核心库不同数量性状进行t检验,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2%以上。[结论]在欧氏距离结合瓦尔德法聚类条件下,位点优先取样策略是构建水青树种质资源核心库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青树 核心种质资源 遗传距离 聚类方法 取样策略 表型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及核心品种抽取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路颖 《中国麻业》 2005年第2期66-69,共4页
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34份亚麻品种为材料,通过14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亚麻群体分为7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3个组... 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34份亚麻品种为材料,通过14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亚麻群体分为7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3个组,在各组内,采用随机抽样、按样品间最小遗传距离和最大遗传距离抽样三种方法,构建了3个亚麻核心种质库,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遗传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取方法 聚类分析 种质资源 亚麻 核心种质库 遗传距离 离差平方和 遗传多样性 品种性状 随机抽样 树状图 群体 距离法 类群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酚棉品种资源聚类分析及核心品种抽取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桂寅 王省芬 +1 位作者 刘素娟 马峙英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2,共5页
对我国低酚棉品种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16份低酚棉品种为材料,通过16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低酚棉群体分为5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 对我国低酚棉品种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并探讨了核心品种的抽取方法。以116份低酚棉品种为材料,通过16个性状的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聚类,根据树状图,将该低酚棉群体分为5个类群,对各类群品种性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取样比例,将该群体分为20个类群,在各类群内,采用随机抽样、按样品间最小遗传距离和最大遗传距离抽样三种方法,构建了3个低酚棉核心种质库,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最大遗传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库,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酚棉 品种资源 聚类分析 抽取方法 核心种质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玉米育种目标及种质改良对策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述宽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根据广西生态特点、玉米耕作制度、生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玉米育种存在问题 ,提出了玉米育种目标仍是高产、优质、多抗 ,种质改良应以广西地方种质资源为基础 ,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 ,建立核心种质库 ,改进育种手段 ,开展温、热带种质互... 根据广西生态特点、玉米耕作制度、生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玉米育种存在问题 ,提出了玉米育种目标仍是高产、优质、多抗 ,种质改良应以广西地方种质资源为基础 ,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 ,建立核心种质库 ,改进育种手段 ,开展温、热带种质互导 ,创造新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玉米育种 育种目标 种质改良 核心种质库 地方种质资源 穿梭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