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1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应答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的转录组响应
2
作者 曾维爱 周世民 +2 位作者 翟争光 蔡海林 王玉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40-42,共3页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在1×10^(5)~1×10^(8) OBs/mL浓度时幼虫死亡率均超过90%,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1×10^(7)、1×10^(8) OBs/mL浓度时才能导致幼虫的大量死亡。转录组分析表明,病毒侵染导致幼虫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的变化也存在差异,感染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共发现4 691个差异表达基因,而感染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仅发现1 626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主要导致幼虫体内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后主要涉及跨膜转运、膜结构、氨基酸代谢和药物降解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防治小地老虎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型多病毒 转录组学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
3
作者 魏瑶丹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8期171-173,179,共4页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年来在金沙县高粱种植区频繁肆虐。黏虫具有群集性,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个体,对植株展开攻击;迁飞性能让其快速跨区域转移,不断扩大为害范围;暴食性导致茎秆与叶片被迅速啃食,产量与品质严重受损;杂食性则使酒用高粱种植区周边的多种农作物都面临威胁。一旦黏虫大规模暴发,高粱生长将遭受重创,进而影响后续酒品的风味与质量。基于此,研究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型多病毒 酒用高粱 黏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物的室内毒力测定与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健 陈俊晖 +6 位作者 关丽梅 况文东 李江怀 王金昌 占智高 陈俊 靳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1,62,共1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分离物(SfMNPV_JX),其对本地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高,LC 50达到1.634×105 PIB/mL。全基因组测序表明,SfMNPV_JX基因组全长134241 bp,共包含140个ORF,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fMNPV_JX属于α-杆状病毒GroupⅡ,是SfMNPV的一个分离物,与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哥伦比亚分离物(SfMNPV_Colombian)最为近似,序列相似性为97.85%。上述研究结果为研发绿色高效的草地贪夜蛾生物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基因组测序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三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特性及其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江 沈颂东 +4 位作者 王文兵 朱玉芳 池田素子 胡兆丽 盛晔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3-550,共8页
利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培养细胞 ,对近年来在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等地发现并筛选出的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强烈杀虫活性的 3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ltMNPV) (K 3、G1 2和G10 3)进行了生物学活性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 利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培养细胞 ,对近年来在日本本州、九州和四国等地发现并筛选出的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强烈杀虫活性的 3株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ltMNPV) (K 3、G1 2和G10 3)进行了生物学活性和分子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克隆了多角体蛋白基因 ,并进行了序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 :(1)SpltMNPV日本分离株K 3、G1 2和G10 3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性酶切图谱 ,分别属于 3种基因型 (A型、B型和C型 ) ;(2 ) 3个分离株的芽生型病毒 (buddedvirus)产生能力和多角体产生能力有差异 ,免疫印迹分析表明 ,多角体蛋白的分子量也不同 ;(3)日本株SpltMNPV核型多角体蛋白结构基因由 74 7个核苷酸编码序列 (编码 2 4 9个氨基酸 )组成 ,其序列与中国株SpltMNPV的同源性为 98 9% ,与其他 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较高的同源性 (6 1 7%~ 74 2 % ) ,但其 5′端侧翼序列 (nt_1~_10 0 )与AcMNPV和BmNPV相比差异显著 ,在对该基因表达调控起决定性作用的 8个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中 (nt_4 4~_5 1)有 2处发生自然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多角蛋白 基因 序列分析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分离株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毛迎新 刘明炎 +2 位作者 龚自明 张忠信 谭荣荣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5-689,699,共6页
运用PCR技术扩增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徽分离株(EcobNPV-AH)和湖北分离株(EcobNPV-HB)的同源重复序列2(hr2),并对湖北分离株的hr2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徽分离株hr2扩增产物为2条DNA片段,大小约1300bp和... 运用PCR技术扩增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徽分离株(EcobNPV-AH)和湖北分离株(EcobNPV-HB)的同源重复序列2(hr2),并对湖北分离株的hr2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安徽分离株hr2扩增产物为2条DNA片段,大小约1300bp和1800bp,湖北分离株的hr2扩增产物为1条DNA片段,大小约1800bp,由基因型组成判断,EcobNPV-HB是新的地区分离株,其hr2全长1761个核苷酸,GC含量21.7%,编码540个氨基酸,具有重复性回文序列,较GenBank中登录的EcobNPV-AH的hr2多362个核苷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型多病毒 湖北分离 基因 同源重复序列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的稳定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威汛 江雅琴 +2 位作者 周梦诗 陈杰 袁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6-961,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药膜法评价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等处理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开展了20亿病毒包涵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SpfrNPV Hub1在pH 4和pH 7,4℃及25℃条件下稳定,在pH9条件下较不稳定,在54℃高温及4000 lx强光照射条件下不稳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0亿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00~1875mL/hm^(2)时,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达81.18%~82.57%和81.23%~83.06%,持效期长。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指导应用SpfrNPV Hub1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理化因子 病毒活性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云南株(Bm NPV-YN1)对不同龄期家蚕的侵染致病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唐芬芬 陈松 +3 位作者 邵榆岚 朱峰 张永红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2-697,共6页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NPV株系(Bm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该病毒株对家蚕各龄幼虫的感染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10^8~1×10^5mL^-1的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后,家蚕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添食病毒多角体悬液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添食1×10^7mL^-1BmNPV多角体悬液后第7天,家蚕1~5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76.67%、72.22%、56.67%和26.67%。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与龄期相关,其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龄、2龄、3龄、4龄、5龄。用Bm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家蚕1~5龄幼虫后第7天,致死中浓度(LC50)估计值分别为4.78×10^4mL^-1、5.38×10^5mL^-1、2.22×10^6mL^-1、7.95×10^6mL^-1和3.92×10^8mL^-1。在1×10^8~1×10^5mL^-1浓度范围内,Bm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与添食浓度相关,对1~4龄幼虫的LT50值随着BmNPV-YN1添食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BmNPV-YN1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效应,提示云南蚕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应以小蚕期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各龄期的眠初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型多病毒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株系的分子鉴定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唐芬芬 邵榆岚 +5 位作者 钟健 张永红 黄平 董占鹏 廖鹏飞 白兴荣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0-1035,共6页
来自不同地域或蚕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对Bm NPV流行株系鉴定是病害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以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Bm NPV-T3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与其他6个Bm ... 来自不同地域或蚕区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明显的株系分化现象。对Bm NPV流行株系鉴定是病害监测与防控的重要基础。以最早完成基因组测序的Bm NPV-T3株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序列与其他6个Bm NPV株系进行同源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BLAST比对,结果表明不同株系的Polh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相似度达到99.94%;再以Bm NPV-T3株的143个开放阅读框序列为参照,对不同Bm NPV株系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双序列比对,发现不同株系重复阅读框基因(bro)家族成员的组成、序列及拷贝数存在差异,且分布位置呈现多样性。初步认为,高度保守的polh基因可用于Bm NPV病毒的鉴定,而相对保守的bro家族基因可作为Bm NPV病毒株系分子鉴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多角蛋白基因 杆状病毒重复阅读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T3株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试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芬芬 郑亚强 +2 位作者 李从容 白兴荣 陈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2-956,共5页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 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亚致死 家蚕 生长 生殖 产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X_(17)病毒株部分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艳荷 郭慧芳 方继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10-1017,共8页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drovirus,SpltMNPV)X17株是采用活体克隆法自SpltMNPV日本小笠原株分离的病毒克隆。为了揭示X17病毒株基因型,根据已发表的SpltMNPVⅡ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nucleocapsid nucleopolyhdrovirus,SpltMNPV)X17株是采用活体克隆法自SpltMNPV日本小笠原株分离的病毒克隆。为了揭示X17病毒株基因型,根据已发表的SpltMNPVⅡ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11616)设计引物,PCR扩增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并与SpltMNPV不同基因型及37种其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作分子进化比较。系统发育树显示:SpltMNPV分为SpliNPV(A)型、SpltMNPV(B)型和SeMNPV(C)型3种基因型,此结果与前人利用基因组酶切图谱的研究结果一致。X17与SpltMNPV-1和SpltMNPVⅡ处于一个分支,属于SeMNPV(C)基因型,与A型和B型相距较远。此外,扩增了X17病毒基因38.7kD,Lef-1,Lef-9,fp,p10和p74,并与SpltMNPV,SpltMNPVⅡ,SeMNPV和SfNPV的同种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这6个ORF,X17与SpltMNPV同源性最低,其中Lef-9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也仅为69%,38.7kD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只为26%。多数基因X17与SpltMNPVⅡ和SeMNPV的同源性较高,其中fp25K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分别达95%和96%;但也有些基因同源性较低,如38.7kD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为64%。因此,X17应是SpltMNPVC基因型的一种新毒株,命名为SpltMNPVⅡ-1。该研究为X17病毒株的进一步研究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型多病毒 C基因 基因 同源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株鉴定及其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5
12
作者 类承凤 姜干明 +3 位作者 彭玲 杨健 胡葭 孙修炼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1-746,共6页
本文对从湖北省恩施州亚洲玉米螟幼虫上新分离的一种广谱病毒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并以该病毒与另一种广谱杆状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薄荷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芹菜夜蛾... 本文对从湖北省恩施州亚洲玉米螟幼虫上新分离的一种广谱病毒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特征鉴定,并以该病毒与另一种广谱杆状病毒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薄荷灰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但遗传距离分析不支持它与这两种病毒为同一个种。生物活性测定表明,分离的病毒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半数致死剂量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3.86倍。本研究的结果为开发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病毒杀虫剂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多病毒 草地贪夜蛾 生物活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分离株ORF63基因的序列特征及表达与启动子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惠芬 高绘菊 +4 位作者 王石宝 江峰 李轶女 张志芳 牟志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2-298,共7页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SpltMNPVⅡ)分离株是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新型病毒株,ORF63是该病毒分离株的一个功能未知基因。从SpltMNPVⅡ分离株基因组中克隆了ORF6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为1 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Ⅱ型(SpltMNPVⅡ)分离株是繁殖率和毒力极强的新型病毒株,ORF63是该病毒分离株的一个功能未知基因。从SpltMNPVⅡ分离株基因组中克隆了ORF63。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为1 071 bp,编码35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质量为41.3 kD;起始密码子ATG上游存在一个早期和晚期启动子基序,编码蛋白序列含有CNX、MutH等多种结构域。启动子活性和转录时相分析表明ORF63是一个早、晚期表达的基因,在病毒感染4 h和18 h时有2个转录峰,24 h以后转录水平略有下降,但总体趋于稳定。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ORF63,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后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好,效价可达1∶3 200以上。由以上结果推测,SpltMNPVⅡ分离株的ORF63基因是一个早期和晚期均有表达的病毒基因,可能与SpltMNPVⅡ感染宿主细胞后自身DNA的复制有关,参与早期芽生病毒(BV)的发生和晚期包涵体衍生病毒(ODV)的成熟2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型多病毒分离 ORF63基因 序列特征 表达 多克隆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广西株全基因组序列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辑 周国英 朱积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2-617,共6页
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广西株基因组序列由Sanger测序的方法得到。拼接后获得了121 268 bp序列,GC含量为36.76%。以长度不小于50 aa的序列认定为功能基因,共预测到131个开放阅读框,通过Blast比对,其中87个能注释到功能基因。对基因组... 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广西株基因组序列由Sanger测序的方法得到。拼接后获得了121 268 bp序列,GC含量为36.76%。以长度不小于50 aa的序列认定为功能基因,共预测到131个开放阅读框,通过Blast比对,其中87个能注释到功能基因。对基因组序列进重复序列分析,共发现SSR位点174个,同源重复序列1个。在SSR位点中,包含6种长度的重复基序,且以富含AT的重复基序为主。同源重复序列两端为一59 bp片段或其一部分组成的重复序列,两端分别重复12次和7次,中间则为一段与重复片段无关的236 bp片段。与武汉株相比,广西株病毒在37个核心基因中有4个存在蛋白序列长度上的差异,而在其他非核心基因中有6个基因仅存在于一个病毒株中,另有13个基因存在蛋白序列长度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尺蛾 型多病毒 基因组 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的毒力水平与遗传结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付建玉 席羽 +2 位作者 唐美君 殷坤山 肖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9-294,共6页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 4个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pNPV)分离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浙江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其LC50为2.5×106 PIB/mL;湖南分离株的毒力最弱,其LC50为13.36×106 PIB/mL。不同分离株的毒力强弱依次为浙江分离株>贵州分离株>湖北分离株>湖南分离株,但贵州分离株与湖北分离株的毒力相差不大,LC50分别为9.5×106 PIB/mL和7.31×106 PIB/mL。测定了EpNPV 4个分离株的5个与病毒复制、病毒—宿主关系、毒力水平相关的功能基因序列,分析其不同株系间的遗传结构,发现湖北分离株和贵州、湖南两分离株的相似度最高(99.7%);浙江分离株和湖南分离株间的相似度最低(99.4%)。基于5个基因拼接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湖南(HN)和湖北(HB)两个株系最先聚类并为一支,再与贵州(GZ)分离株聚类,最后才与浙江分离株(ZJ)聚合,说明浙江分离株与其他3个分离株的遗传距离均较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EpNPV不同株系间的毒力水平差异与其遗传结构差异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毛虫型多病毒 毒力 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株gp64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朝蓉 屈达才 +3 位作者 朱方容 李俊 闭立辉 梁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8-335,共8页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毒株gp64基因的保守性,并掌握其具体的突变位点,为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种内的微进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不同桑蚕产区的19株Bm NPV毒株... 【目的】了解广西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毒株gp64基因的保守性,并掌握其具体的突变位点,为研究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种内的微进化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不同桑蚕产区的19株Bm NPV毒株进行gp64基因克隆与测序,分析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序列的同源性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并构建基于gp64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广西Bm NPV毒株的gp64基因ORF序列不一致,存在1590、1593和1599 nt三种类型,是由于第94~96位缺失GCG或第97~102位插入GCGCCG所致,且插入核苷酸突变仅在广西Bm NPV毒株中出现。仅GXSL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100.0%,其余18株毒株与T3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8.5%~99.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8.7%~99.6%。19株广西Bm NPV毒株被分为两个亚群(cladeⅠ和cladeⅡ),其中11株独立形成cladeⅡ,7株独立形成cladeⅠ中的一个亚群;广西毒株在多个位点出现同义核苷酸突变,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广西Bm NPV毒株的gp64基因具有遗传多样性,在遗传进化上较独立,插入突变显示出地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Bm NPV) gp64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微进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不同分离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艳荷 方继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17-823,共7页
研究SpltMNPV不同分离株及SpltMNPV分离株与SpliNPV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SpltMNPV分离株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已发表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MNPV)中国株(Zh)基因组全序列(AF527603)和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iNPV)Not... 研究SpltMNPV不同分离株及SpltMNPV分离株与SpliNPV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SpltMNPV分离株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已发表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MNPV)中国株(Zh)基因组全序列(AF527603)和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iNPV)NotI-D片段序列(AF527603)设计引物,PCR方法扩增得到SpltMNPV日本福冈株(Fu)、埃及株(Eg)和小笠原株(Og)的ORF39~ORF42和ORF119~ORF124编码区全序列。SpltMNPV不同分离株及SpltMNPV分离株与SpliNPV间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比较,Zh株和Og株,Eg株、Fu株和SpliNPV的相似性高,而Zh株和Eg株、Fu株或SpliNPV,Og株和Eg株、Fu株或SpliNPV的相似性都比较低。亦即SpltMNPV3种基因型,B型和C型的同源性高,A型与B型或C型的同源性比较低,但A型与SpliNPV的同源性高;同一基因型内不同分离株(Eg株和Fu株)的同源性高。ETG分子进化分析表明Eg株、Fu株和SpliNPV处于一个分支,而Eg株、Fu株和SpliNPV与Zh株和Og株则处于不同的分支。因此推断Eg株和Fu株为SpliNPV的分离株,而Og株为SpltMNPV的分离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型多病毒 分离 基因 序列分析 同源性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羊楼洞株)基因组特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布锋 刘明富 梁钧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9,共4页
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单酶切、双酶切分析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羊楼洞株)基因组DNA,同时用[α-32p)-dATP对几种酶的酶切产物进行末端标记。结果表明,此株病毒基因组约129kb,组成比较单一。与国内其它分离株基因组大小及酶切... 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单酶切、双酶切分析了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羊楼洞株)基因组DNA,同时用[α-32p)-dATP对几种酶的酶切产物进行末端标记。结果表明,此株病毒基因组约129kb,组成比较单一。与国内其它分离株基因组大小及酶切电泳图谱均有较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毒 油桐尺蠖 型多病毒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分离株的生物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桂玲 周洪旭 +2 位作者 耿以龙 杜方岭 李长友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7-109,114,共4页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型多病毒 生物测定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燕 王贵成 +1 位作者 赵玲 梁成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72-73,共2页
1988年从危害刺槐的外斑埃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病死虫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证明为一种新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大小为0.64~1.92μm。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292nm×71.3nm。
关键词 外斑埃尺蠖 型多病毒 分离 刺槐害虫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