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港珠澳大桥北侧沿线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利用及保护建议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志雄 温华 +6 位作者 陈涛 王新星 陈宇健 陈希 肖尤盛 张朝明 方亮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 为了解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对大桥水域北侧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及其可能穿越大桥的潜在通道。在大桥北侧沿线水域布置了A、B、C、D 4个固定被动声学监测位点,总共进行了2 947 h的声学录音。在4个监测位点发现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的概率分别为15.31%(A)、17.30%(B)、8.97%(C)、5.85%(D),表明大桥北侧沿线水域依然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且其活动存在时空差异。在不同监测位点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声学事件并无明显的昼夜差异。在桥梁结构的A、B和C 3个监测位点,低潮位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分别为1.56%、1.82%和0.78%,均高于高潮位阶段(0.94%、1.56%和0.26%);A和B点在涨潮和落潮阶段发现中华白海豚的概率相近,但C和D点在涨潮阶段的发现概率分别为4.55%和3.64%,均高于落潮阶段(3.12%和1.30%),表明潮汐变化对中华白海豚在桥梁结构水域的栖息地选择上有一定影响且存在空间差异。根据声学监测结果推测,A和B点之间的水域可能是中华白海豚穿越大桥的重要区域,建议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 被动声学监测 栖息地利用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跟踪白尾海雕迁徙路线和栖息地利用
2
作者 张微 田颖 +2 位作者 孙翔楠 李杰 田恒玖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53,共7页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为顶级捕食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2月—2024年4月,采用卫星跟踪技术对1只北京野放的白尾海雕活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其迁徙路线、日活动节律、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白...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为顶级捕食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2月—2024年4月,采用卫星跟踪技术对1只北京野放的白尾海雕活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其迁徙路线、日活动节律、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白尾海雕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度夏,在蒙古国东部东方省越冬,春季迁徙速度(98.49 km/d)比秋季迁徙速度(106.09 km/d)慢,春季迁徙距离6106.21 km,历时62 d,秋季迁徙距离为4137.63 km,历时39 d;(2)白尾海雕为典型昼间迁徙猛禽,每日迁徙开始于05:00—06:00,停止于18:00—19:00,迁徙时长12~14 h,迁徙速度日峰值在12:00—14:00,春季日迁徙时间比秋季长,各时间段迁徙速度整体比秋季慢;(3)白尾海雕度夏地95%MCP活动区面积为1844.38 km^(2),主要利用栖息地类型为森林(71.78%)、水体(17.23%)和湿地(9.86%),对湿地和水体存在偏好利用,越冬地95%MCP活动区面积为410.68 km^(2),主要利用草地(81.59%)和裸地(18.09%)。本研究记录了白尾海雕完整年周期迁徙路线,揭示了其迁徙活动规律和栖息地利用状况,为白尾海雕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尾海雕 迁徙路线 栖息地利用 活动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猕猴的地面活动节律和栖息地利用研究
3
作者 吴炳良 颜文博 +1 位作者 曾治高 黄祝礼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7,共8页
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通过160台红外相机对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监测,共在74个位点获得348张有效照片,结果显示,猕猴的地面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09∶00为小高峰,16∶00前后为最高峰,地面月活动... 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通过160台红外相机对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监测,共在74个位点获得348张有效照片,结果显示,猕猴的地面日活动曲线呈双峰分布,09∶00为小高峰,16∶00前后为最高峰,地面月活动曲线为12月最强、5月最弱。基于零膨胀泊松分布广义线性模型对栖息地利用的分析显示:猕猴旱季偏好热带山地雨林,回避热带半落叶季雨林,对其他生境利用无显著差异,且偏好山谷、靠近水源区域;雨季仍偏好热带山地雨林,回避热带常绿季雨林,地形效应消失,但对水源的依赖依然显著,反映出水分对栖息地利用的全年重要性,栖息地利用具有显著旱雨季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猕猴为典型的昼行性动物,旱雨季的活动有明显差异。猕猴通过动态调整栖息地利用策略,平衡旱季水分胁迫、雨季植被竞争压力及全年食物资源分布,体现了其对热带山地雨林小气候和异质性景观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地面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卡种植对云南会泽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影响
4
作者 刘红 雷宇 +3 位作者 孟子文 张建军 陈南英 刘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21-9232,共12页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 玛卡(Lepidium meyenii)作为一种滋补药材在2012年引入我国西南地区,随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2018年前后因市场价格回落,其种植规模迅速萎缩。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念湖片区是斑头雁(Anser indicus)的重要越冬地,也是玛卡的主要产区之一,玛卡种植面积的剧烈变化也为研究农田候鸟对农耕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契机。于2015—2020年在使用卫星跟踪技术在会泽保护区对8只越冬斑头雁进行了长时跟踪,在个体水平上比较了玛卡种植期(2015—2018年)和传统作物种植期(2019—2021年)越冬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两个时期,斑头雁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发生了剧烈改变。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主要利用沼泽(71.29±3.54)%,其次为耕地(18.12±2.90)%和深水水域(10.59±5.97)%,而在传统作物种植期,主要的利用类型则转变为耕地(74.44±4.84)%,其次为沼泽(12.53±6.97)%和深水水域(12.25±2.44)%。(2)对于同一只斑头雁个体,在不同越冬年份,其栖息地利用模式较稳定。A5号斑头雁在2019年和2020年越冬季均表现为对耕地利用率较高,分别为76.95%和80.41%;A6号斑头雁在2019、2020和2021年越冬时,均偏好利用耕地,利用率分别为76.52%、80.61%和75.74%。(3)在栖息地选择方面,斑头雁对9个环境因子均具有选择性。根据随机森林模型评估结果,最重要的因子均为距夜栖地距离,表明斑头雁对夜栖水环境的依赖性。在其它因子上,两个时期则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玛卡种植期,斑头雁栖息地选择模式中各类因子的优先顺序为夜栖地>主要觅食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在传统作物种植期则为夜栖地>回避类栖息地>人为干扰因子>主要觅食地。综合来看,玛卡种植会对斑头雁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直接减少斑头雁的优质栖息地面积,而且会直接改变斑头雁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模式。建议在保护区内或周边区域实施大规模农业耕种模式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农田鸟类的栖息地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玛卡 随机森林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斑头雁(Anser indicus)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冬平 张国钢 +5 位作者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星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01-5208,共8页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马河口、铁卜加河口等地觅食。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区为(309.63±172.72)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49.30±19.61)km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区大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阶段间活动区较稳定,平均有超过一半(56.6%±24.9%)的活动点落入上一阶段的活动区中。由于成鸟在繁殖后期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场所,因而繁殖中、后期的活动区稳定性相对较差。斑头雁对河口、沼泽、草地和湖泊的利用率依次减少。随着繁殖季节的推移,斑头雁对河口的利用率逐渐减小,对沼泽的利用率则逐渐增加。对斑头雁与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地点方面,斑头雁在蛋岛、黑马河口和泉湾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时间方面,5月份斑头雁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加强旅游管理和对牧民的宣传对禽流感防控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青海湖 禽流感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接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伟 周伟 +1 位作者 纪德 张仁功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 2004年2~4月,对云南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分区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的春季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有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幼林等3种,前两者为其主要的栖息生境类型。②黑颈长尾雉栖息地的主要特征是高海拔,向阳坡,坡度较大,距水源较近,距道路较远;乔木层平均胸径和高度较小,盖度和密度较低,以壳斗科Fagaceae和山茶科Theaceae植物为主;灌木层较高但密度较低,以山茶科和杨柳科Salicaceae植物占优势;草本层密度较大,以堇菜科Violaceae,蔷薇科Rosaccae和菊科Compositae种类为主;枯落物层盖度较低。③草本层和灌木层提供大量食物和优越的隐蔽条件,其作用大于乔木层。草本层密度和灌木层盖度是决定黑颈长尾雉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学 黑颈长尾雉 栖息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黎贡山大塘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3
7
作者 白冰 周伟 +2 位作者 艾怀森 张庆 万亚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6-630,共5页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阳坡)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阳坡)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坡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坡度和藤本密度为影响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对地理空间的选择反应了避风和趋向阳光的需求。在大塘,白眉长臂猿适宜栖息的植被有较高的均匀性。白眉长臂猿对高大乔木具有依赖性和选择偏好,对林下竹灌层的选择不高与植被分布均匀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有关。藤本植物是白眉长臂猿在乔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栖息地利用 生态行为 高黎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黎贡山赧亢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栖息地利用比较(英文)
8
作者 白冰 周伟 +1 位作者 张兴勇 艾怀森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5-73,共9页
为研究东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选择,自2006年3月24日至5月6日1,0月19日至11月29日在中国滇西高黎贡山(25°49'44″N,98°46'07″E)跟踪观察了1个家庭(由1雄性成体、1雌性成体和1亚成体组成)和1只独猿。在春、秋季分别设... 为研究东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选择,自2006年3月24日至5月6日1,0月19日至11月29日在中国滇西高黎贡山(25°49'44″N,98°46'07″E)跟踪观察了1个家庭(由1雄性成体、1雌性成体和1亚成体组成)和1只独猿。在春、秋季分别设置利用样地和对应的可利用样地各30个。在样地中测量了24个因子,分析东白眉长臂猿春、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特征差异。东白眉长臂猿偏好在东坡活动,以避开寒冷的西风。春季偏爱栓皮栎和拟樱叶柃等乔木,秋季则较多地选择截果石栎和白穗石栎。竹密度和藤本密度对取食和安全均十分重要,也可提供快速到达乔木的通道。16个数量因子中,在春季有12个因子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而海拔、距空旷地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密度等4个因子则不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距道路距离、距草果地距离、灌木密度、竹密度、竹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显著影响栖息地选择。在秋季,草果采收迫使东白眉长臂猿绕开草果种植的空旷地,迁移到陡峭沟谷区,利用藤本植物上下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眉长臂猿 生态因子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位条件下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与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莹 江红星 +2 位作者 陈丽霞 王艺璇 高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与栖息地利用,为越冬白鹤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监测数据和湖区白鹤自然食物苦草块茎生物量,将2016年、2017年和2020年、2021年界定为... 【目的】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与栖息地利用,为越冬白鹤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监测数据和湖区白鹤自然食物苦草块茎生物量,将2016年、2017年和2020年、2021年界定为丰水年W1组和W3组,将2018年、2019年界定为平水年W2组。基于2016—2022年13只卫星跟踪白鹤的越冬期定位数据,利用ArcGIS 10.7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越冬期以及越冬不同阶段的白鹤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差异。【结果】1)从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来看,平水年组越冬期和越冬中期的移动距离均显著小于丰水年组。2)丰水年合并组的不同越冬阶段的90%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or)(核密度估计法)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丰水年W1组越冬中期90%和50%KDE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和丰水年W3组。3)从栖息地的利用率来看,平水年越冬期白鹤日间湿地利用率高达89.0%±12.3%(n=9);丰水年组白鹤在越冬期以及越冬前期和中期的日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湿地利用率显著低于平水年组。2个丰水年组之间的白鹤农田和湿地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白鹤的夜间湿地利用率在平水年越冬期为94.9%±8.7%(n=9),而在丰水年越冬期为84.5%±18.4%(n=15);丰水年W1组和合并组的白鹤越冬中期夜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结论】在丰水年,白鹤通过增加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以及农田栖息地利用比例来应对水位提高造成的食物短缺,来满足自身能量需求和提高适合度。在平水年,自然湿地是鄱阳湖越冬白鹤的主要觅食地和夜宿地。在丰水年,尽管白鹤的日间农田栖息地利用达到50%左右,但夜间仍主要利用自然湿地。加强自然湿地适应性管理,以提高不同水文条件下湿地的功能和恢复力,可确保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的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鄱阳湖 移动距离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颈山鹧鸪育雏期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疆评 徐敏 韩联宪 《四川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52-55,共4页
2009年4月10日至6月21日,在高黎贡山赧亢自然公园对环颈山鹧鸪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育雏期的利用样方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7.512%,包含了7个因子。利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与对照样方进行对比发现... 2009年4月10日至6月21日,在高黎贡山赧亢自然公园对环颈山鹧鸪育雏期的栖息地进行了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育雏期的利用样方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7.512%,包含了7个因子。利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与对照样方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6个因子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育雏期,环颈山鹧鸪偏向于选择高灌木盖度和封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山鹧鸪 育雏期 栖息地利用 生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栖息地利用及其对人类活动响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炜明 翁悦 +3 位作者 阿家 王敏 王琦 王放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77,共14页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是灵猫科的一种小型食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其国内分布区域快速退缩,种群可能处于严重下降状态。为了填补我国大灵猫生态学研究空缺带来的保护和管理挑战,本研究在四川省八月林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红外相机调查,共布设红外相机100台,获取19912个相机日的红外相机照片,在23个位点完成大灵猫的独立探测77次。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核密度指数法研究了大灵猫与同域小型食肉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构建占域模型评估了大灵猫的栖息地利用,并重点分析了大灵猫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显示大灵猫日活动节律为严格夜行性,与严格夜行性的花面狸(Paguma larvata)(Δ=0.88,P=0.290)和夜行偏晨昏性的猪獾(Arctonyx collaris)(Δ=0.80,P=0.056)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最高,与夜行偏晨昏性的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Δ=0.73,P=0.002)和严格夜行性的鼬獾(Melogale moschata)(Δ=0.72,P<0.001)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而与昼行性的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Δ=0.19,P<0.001)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Δ=0.16,P<0.001)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低。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栖息地利用与坡度呈负相关,与潜在猎物相对多度呈正相关。在八月林区域大灵猫多分布于距离河流较近、乔木层较低矮的人工针叶林中,对竹林有明显的回避。同时,占域模型显示大灵猫对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多利用距离道路较近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区域,但回避散养家犬的活动区域。本研究初步填补了近年对大灵猫的野外生态研究空缺,为后续大灵猫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八月林保护区乃至更多区域的大灵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灵猫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溪县雪峰山白鹇栖息地利用和日活动节律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娜依曼·阿不都力江 宋向荣 +2 位作者 帅凌鹰 刘伟 肖书平 《福建林业》 2023年第1期34-37,共4页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认识其栖息地利用规律和活动节律是对该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利用红外相机网络在明溪县雪峰山对白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涧旁、竹林和林下草本植物丰富的天然阔叶林是... 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认识其栖息地利用规律和活动节律是对该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先决条件。利用红外相机网络在明溪县雪峰山对白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河涧旁、竹林和林下草本植物丰富的天然阔叶林是白鹇较为偏爱的生境;白鹇的RAI(相对多度指数)随着与村落间的距离增加而显著提升;白鹇属于昼行性动物,且整体上在晨昏两个时间段内活动更为活跃;白鹇日活动节律对人为干扰表现出显著回避,且随季节变化发生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鹇 栖息地利用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明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婷 黄中豪 +2 位作者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908-6915,共8页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2=43.063,d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 5.01%)、山顶(11.24%± 8.42%)和平地(5.63%± 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 =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 =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栖息地利用 喀斯特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弄岗熊猴的雨季游走行为与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钰慧 周岐海 黄中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 开展游走行为与栖息地利用的研究对探讨灵长类的栖息地适应策略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7月至9月,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石山中的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进行跟踪和观察,收集游走行为及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熊猴的平均日游走距离为(784.3±137.6)m。分析显示熊猴的日游走距离与嫩叶采食量成正比,与果实采食量成反比,说明食物资源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是影响熊猴游走行为的主要因素。熊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选择有明显差异,崖壁的利用比例最大(45.5%±24.3%),其次为山坡(28.2%±26.6%),再次为山顶(16.7%±20.8%),最后为平地(9.6%±13.5%)。熊猴对山体利用表现出的行为策略可能是在取食利益与捕食风险中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猴 游走距离 栖息地利用 雨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冬季水鸟对天津北大港万亩鱼塘栖息地的利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晓龙 陈晨 +1 位作者 魏巍 王凤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2011—2014年的夏季和冬季,采用样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北大港万亩鱼塘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3种,其中5、6月份记录到45种,12月份记录到22种.通过计算Margale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 2011—2014年的夏季和冬季,采用样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北大港万亩鱼塘水鸟进行调查,共记录到水鸟53种,其中5、6月份记录到45种,12月份记录到22种.通过计算Margale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夏、冬季水鸟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利用遥感数据与GIS技术分析栖息地的景观特征.研究表明:养殖塘夏季水鸟多样性指数较冬季高,冬季水鸟的多样性指数逐年增大.水域面积与水深是影响养殖塘夏、冬季水鸟栖息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亩鱼塘 人工湿地 水鸟 栖息地利用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雪李 陆施毅 +1 位作者 黄中豪 李友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664-8672,共9页
为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的栖息地利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对山体不同部位的... 为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的栖息地利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对山体不同部位的利用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9.467,df=3,P<0.001),其中,对崖壁(56.75±9.55)%的利用比例最大,其次是对山坡(39.42±10.93)%和山顶(2.98±2.54)%的利用,而对山脚(0.84±1.47)%的利用频率最低。白头叶猴对不同微生境类型的利用存在差异(χ^(2)=27.709,df=3,P<0.001),其中对乔木(49.37±12.31)%的利用比例最大,其次是裸岩(24.05±13.61)%,随后依次为藤本(15.48±8.01)%和灌木(10.87±5.45)%。白头叶猴主要在山坡上觅食,利用崖壁移动、休息,进行社会活动;主要利用裸岩进行社会活动,觅食、移动、休息主要发生在乔木上。从整体来看,白头叶猴在雨季对乔木的利用频率显著大于旱季(Z=-2.680,n=12,P=0.007);雨季在山坡觅食频率显著大于旱季(Z=-2.517,n=12,P=0.012),而在崖壁觅食频率刚好相反(Z=-2.842,n=12,P=0.004);白头叶猴雨季在乔木休息的频率显著大于旱季(Z=-2.355,n=12,P=0.019)。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到温度的影响。白头叶猴对乔木的总体利用频率随着平均温度的升高而增加(r=0.664,n=12,P=0.018);觅食时,对崖壁、裸岩的利用频率均与平均温度成负相关关系(崖壁:r=-0.685,n=12,P=0.014;裸岩:r=-0.600,n=12,P=0.039);休息时,对乔木的利用频率与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r=0.650,n=12,P=0.022)。不同季节,白头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方式不同。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利用模式可能是在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之间作出的权衡,并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叶猴 栖息地利用 喀斯特石山 行为温度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现况、栖息地影响因素及时空生态位关系
17
作者 李雪阳 何彦瑾 +7 位作者 陈熙尔 依严 黄红 董正一 边巴扎西 赵翔 史湘莹 吕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94,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到6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为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猞猁(Lynx lynx)、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uncia)和棕熊(Ursus arctos)。针对独立捕获次数较高的雪豹和狼,本研究通过构建占域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其占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雪豹在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占域率为0.66±0.21,狼的平均占域率为0.33±0.20;狼的占域率主要受崎岖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而雪豹的占域率主要受NDVI和距道路距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计算Pianka指数和日活动节律核密度估计,对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除狼和猞猁外(Pianka指数为0.61),各物种之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低(Pianka指数为0.00~0.36);雪豹和狼的活动节律重叠度为0.91,活动模式高度一致(95%CI:0.86~0.96,P=0.14);而棕熊与雪豹(P=0.003)及狼(P<0.001)的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时空生态位的分离可能是维持该区域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补充了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本底信息,发现在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并通过栖息地利用和时空生态位关系的分析为怒江上游区域的保护管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冬季五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
18
作者 张宇琪 常诚 +5 位作者 朱文明 张首威 李宣池 张洺瑀 卢冠军 许振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洞穴是蝙蝠重要的栖息地,往往成为多种蝙蝠的繁殖地、冬眠地和夜间临时栖息地,洞穴利用研究是蝙蝠保护的关键。2023年6—8月和2023年12月至次年2月,我们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古洞开展蝙蝠种类和数量调查,探究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 洞穴是蝙蝠重要的栖息地,往往成为多种蝙蝠的繁殖地、冬眠地和夜间临时栖息地,洞穴利用研究是蝙蝠保护的关键。2023年6—8月和2023年12月至次年2月,我们在吉林省四平市山门镇古洞开展蝙蝠种类和数量调查,探究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日间观察发现,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nippon)在夏季日间栖息于古洞,1只伊氏鼠耳蝠(Myotis ikonnikovi)仅于7月15日日间栖息于古洞。马铁菊头蝠的集群大小从6—8月总体先下降后上升,7月观察到2次马铁菊头蝠母蝠紧抱幼蝠现象。夏季通过夜间声学采样法录制到4种调频蝙蝠,包括阿拉善伏翼(Hypsugo alaschanicus)、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东方蝙蝠(Vespertilio sinensis)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Kruskal-Wallis检验及Bonferroni多重比较分析表明,东方蝙蝠、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夏季不同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阿拉善伏翼的回声定位脉冲数量在7月和8月间差异显著。在夏季的9次采样中,马铁菊头蝠平均出飞高峰期为日落后15~60.56 min,平均出飞结束时间为日落后(60.56±5.27)min。东亚伏翼和伊氏鼠耳蝠分别有1次和5次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出现,阿拉善伏翼和东方蝙蝠在马铁菊头蝠活动高峰期后出现,说明这4种蝙蝠仅夜间临时栖息于古洞。冬季未录制到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脉冲。研究结果表明,古洞日间被马铁菊头蝠作为夏季繁殖地,夜间则作为其他4种蝙蝠的临时栖息地,冬季不被利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5种同域蝙蝠对洞穴的利用策略,为后续蝙蝠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栖息地利用 繁殖地 夜间临时栖息 栖息地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十年 被引量:38
19
作者 蒋爱伍 周放 +1 位作者 覃玥 刘迺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918-5923,共6页
栖息地选择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年期间中国大陆鸟类学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对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展望。10年间,我国鸟类学家共发表有... 栖息地选择研究一直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0年期间中国大陆鸟类学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对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展望。10年间,我国鸟类学家共发表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论文170篇,共涉及到鸟类10目31科73种。在这10年里,中国大陆有关鸟类栖息地选择或利用的文章持续增长。然而,我国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1)存在栖息地选择和栖息地利用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10年内并无明显改善;(2)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很少考虑个体的可获得性、种群密度及抽样尺度对栖息地选择的影响;(3)大多数的栖息地选择的论文没有对鸟类的栖息地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也缺乏对其选择的适合度背景去进行研究。根据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来的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鸟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良 鲍毅新 +3 位作者 张龙龙 程宏毅 张家银 周元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27-1237,共11页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利用 黑麂 九龙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