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的涉禽栖息地修复策略研究
1
作者 杨云峰 卜明港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6,共7页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以城市内涉禽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引入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栖息地修复和人鸟关系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以南京市紫金山玄武湖片区为例,探讨了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涉禽栖息地修复中的应用过程,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从觅食、筑巢和人为干扰3个层面构建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并通过野外实测和文献收集获取栖息地数据,进行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涉禽栖息地整体适宜程度较低且生境类型较为同质,评分较高的栖息地区域水深较浅、水生植物较为丰富、周边有适宜筑巢地、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较低;而评分较低的栖息地区域人类活动频繁、外部干扰较大。依据研究区涉禽栖息地适宜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系统设计、微生境设计和游憩设计3项针对性的栖息地修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模型 水鸟 涉禽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鱼类产卵需求的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鲁芸 吴紫涵 +5 位作者 刘清园 成必新 卿杰 严鑫 张泽宇 李永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3-741,共9页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 根据鱼类产卵需求对工程修复效果开展评价对掌握栖息地状态和指导工程设计极其重要。以黑水河为实例,从鱼类产卵的生境需求出发,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产卵栖息地的参照状态,构建指标体系进行河流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评价,以获得修复工程对鱼类产卵生境真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2019—2021年黑水河产卵期的鱼类栖息地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63.04、83.52与83.52,鱼类产卵栖息地得到改善,评价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对产卵栖息地有明显修复效果;黑水河不同河段鱼类产卵栖息地质量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修复前下游河段(R4~R6)优于上游河段(R1~R3)的特征,修复后不同河段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幅为21.33%~59.15%;通过对敏感因子进行溯源可知,修复前黑水河鱼类产卵期栖息地质量主要受河流连通性和水力条件限制,修复后连通性得到大幅度改善,但水体流速和弗劳德数与保护鱼类产卵的偏好状态仍具有一定差距,后期修复工作应结合鱼类产卵喜好针对水体流态进行局部塑造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工程 鱼类产卵偏好 栖息地修复效果评价 时空特征 限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生物栖息地修复工程模拟及生境评价
3
作者 李鹏学 陈垚 +2 位作者 南军虎 张薇 陶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5年第4期77-86,94,共11页
为评估丁坝群对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修复效果,以江西省金沙溪弯曲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防洪需求对其进行疏浚整治。选取鲢鱼作为目标物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最优丁坝群布置方案,并对全年不同流量条件下原河道与最优丁坝群河道的栖... 为评估丁坝群对河道内水生生物栖息地的修复效果,以江西省金沙溪弯曲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防洪需求对其进行疏浚整治。选取鲢鱼作为目标物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最优丁坝群布置方案,并对全年不同流量条件下原河道与最优丁坝群河道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计算河道生态流量。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后有效降低了汛期洪水位,但鲢鱼栖息地遭到破坏,可用面积百分率PUA由原来的17.99%锐减到5.03%;方案7(1^(#)、3^(#)、5^(#))丁坝群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栖息地加权可用面积WUA为106842 m^(2),PUA为19.98%,较河道整治前PUA增长率达297.08%;枯水期,丁坝群河道的总WUA仅在流量为90和100 m^(3)/s时大于原河道;丰水期,丁坝群河道在各流量下的总WUA均大于原河道,但栖息地质量随流量变化波动较大;洪水期,丁坝群的总WUA和适宜WUA均大于原河道,表明丁坝群在洪水期能够为鲢鱼提供更适宜且稳定的水力环境;原河道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1218~1418 m^(3)/s,最小生态流量为468 m^(3)/s,丁坝群河道的适宜生态流量范围为818~1218 m^(3)/s,最小生态流量为168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疏浚整治 丁坝群 鲢鱼 栖息地修复 生态流量 江西省金沙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梧桐河生态修复工程鱼类栖息地模拟及调查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尚飞 杜彦良 +3 位作者 王瑜 殷淑华 王世岩 徐建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共8页
通过对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中下游河道栖息地模型模拟和实地鱼类调查,分析了修复工程丁坝的水动力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改善作用。基于流量内增加法(IFIM),应用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River 2D),考虑鱼类栖息地的流速、水深、遮蔽回水面积比... 通过对松花江一级支流梧桐河中下游河道栖息地模型模拟和实地鱼类调查,分析了修复工程丁坝的水动力变化对鱼类栖息地的改善作用。基于流量内增加法(IFIM),应用水生生物栖息地模型(River 2D),考虑鱼类栖息地的流速、水深、遮蔽回水面积比3项指标,定义栖息地为差、中、良3个等级,模拟从小到大4个不同流量条件下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鱼类栖息地等级的分布及变化,并通过实地鱼类调查数据验证修复工程丁坝对鱼类栖息地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量条件下,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鱼中等级栖息地占84%以上;从生态流量到多年平均流量的过程中,顺直河道和丁坝河道不同综合适宜性指数(Combined Suitable Indexes,CSI)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变化较大,其中两者CSI差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分别减少4.9%和4.8%,顺直河道CSI中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升高4.9%,丁坝河道CSI中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下降6.0%,丁坝河道CSI良等级的栖息地面积占比从0%升高到10.8%;当流量大于多年平均流量26.42 m^3/s时,各种等级的栖息地比例变化不大,多年平均流量对鱼类生长而言是最佳下限流量。从2016年和2017年9月两河段的鱼类调查情况来看,丁坝河段鲫(Carassius auratus)和蛇鮈(Saurogobio dabryi)的平均体重和平均体长更大,模拟和实测数据一致,说明丁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鱼类栖息地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评估 栖息地修复 River-2D模型 丁坝 梧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评价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
5
作者 何珲 蒋敏 +9 位作者 谢文文 黄瑜 张月明 吴素娟 张攀 齐程 罗川 李俊霖 罗鹏 杨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10,共16页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评价方法,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为研究区开展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9种类型受损栖息地总面积4273.97 h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的5.11%,其中连片人工纯林、低质次生天然林和矿山受损面积较大;AHP‑OWA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定量揭示“保护-成本”权衡关系,能够提供不同决策情境下的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方案,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支持;无论何种情景,国道108沿线头道水流域北侧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的低质次生天然林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最优先恢复地段。考虑到多种受损类型,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应因地制宜,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情况,适当采取如整地、人工植苗、带状皆伐或疏伐等人工恢复措施促进栖息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受损栖息地 栖息地修复 恢复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研究进展及展望基于文献计量数据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星 张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75-583,共9页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的形式,收集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发文量的年度变化、核心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3方面,总结了自1991年以来该领域发表的2081篇文献的研究历程变化,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的形式,收集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从发文量的年度变化、核心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3方面,总结了自1991年以来该领域发表的2081篇文献的研究历程变化,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以梳理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探寻未来研究重点.结果显示,目前的栖息地恢复工作主要由美国等欧美国家主导,并集中在水生生物栖息地领域.未来应更加注重鸟类、哺乳动物等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工作的开展,并关注野生动物功能性状、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恢复工作的潜在作用和影响;同时,应结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恢复理念开展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突现分析 栖息地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的Citespace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
7
作者 李学华 龙永才 +2 位作者 胡世星 余廷松 黄显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37-39,共3页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库中获取与鱼类资源保护相关的文献集合,例如通过中国知网等。然后,将这些文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领域... 基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对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据库中获取与鱼类资源保护相关的文献集合,例如通过中国知网等。然后,将这些文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Citespace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统计分析:(1)关键词提取:Citespace可以通过词频统计等方法提取出高频出现的关键词。(2)时空演化分析:Citespace可以将文献按时间轴展示,通过研究主题的时空分布变化来探究研究的发展趋势。(3)关系网络分析:Citespace可以构建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通过分析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共词关系等,揭示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合作者、重要文献等。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鱼类资源保护在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的研究情况、研究热点、学术发展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赤水河流域 鱼类资源保护 栖息地修复 资源监测 增殖放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8
作者 李丛蕾 田书荣 +4 位作者 宋玉成 张鸿 高大立 杨道德 桂小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胁,因此,通过种群监测和生存力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湖南洞庭湖分布有3个麋鹿亚群,种群数量为210头左右。根据种群2006—2020年监测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自然灾害、环境容纳量和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VORTEX模型(10.5.5.0)对麋鹿种群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和环境容纳量为1000头的情形下,种群在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为0.0991±0.0800,周限增长率λ为1.1041±1.1900,净增长率R0为2.0062,雌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7.03年,雄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8.65年;随着时间推移,近交系数增加8.08%,种群基因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下降6.57%和8.30%;敏感度分析发现,洪水灾害是影响洞庭湖麋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幼鹿死亡率增加,种群灭绝概率与灾害频次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在对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种群生存力分析 再引入 栖息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兰花蕉资源监测与保育对策
9
作者 陈华勇 《农家科技》 2025年第24期84-86,共3页
兰花蕉作为我国特有品种与易危物种,其种群恢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5年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样线调查、样方分析及红外相机监测等调查方法,确认该保护区现存兰花蕉群12个、迁... 兰花蕉作为我国特有品种与易危物种,其种群恢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5年广东茂名林洲顶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系统监测数据,通过样线调查、样方分析及红外相机监测等调查方法,确认该保护区现存兰花蕉群12个、迁地保护居群2个、总株数694株。兰花蕉种群密度达6633株/hm^(2),集中分布于大坪、上云区域,呈现“岛屿化”分布;植株形态变异显著,株高15.2~165.2cm,受郁闭度与土壤类型影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兰花蕉生长的威胁因素。为此,自然保护区需通过栖息地修复、野猪干扰调控、迁地保护与回归引种等保育策略,为兰花蕉物种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蕉 种群动态 资源监测 栖息地修复 保育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