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
1
作者 张欣 杨莹 廖红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8-1643,共6页
目的:归纳并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资料,为进一步认识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明确诊断BPDCN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中... 目的:归纳并分析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资料,为进一步认识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BPDCN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结果:11例明确诊断BPDCN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4(6-81)岁。临床主要以皮疹、包块等为首发症状,并伴有淋巴结、骨髓受累。肿瘤性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表达HLA-DR、CD4、CD56、CD123,不表达cCD3、cMPO、cCD79a,部分病例可表达CD38、CD99、CD36。临床上手术切除、多次化疗失败的患者复发快,患者生存期短。首次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pDC细胞不表达CD56,且经骨髓移植后具有较长的生存期。结论:BPDCN免疫表型具有异质性,CD56是区分肿瘤性和正常pDC细胞的良好标志物;化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BPDCN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皮损 免疫表型 化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福仪 李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9-957,共9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侵袭性肿瘤,大多数预后差。BPDC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损伤、骨髓受累、肿瘤细胞扩散。它经常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其确诊常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侵袭性肿瘤,大多数预后差。BPDC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损伤、骨髓受累、肿瘤细胞扩散。它经常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其确诊常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其中,免疫表型的检测对BPDCN的诊断起主要作用。虽然BPDCN十分罕见,且目前尚无达成共识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随着新药的开发以及大家对BPDCN的认识增加,有许多新药及方案可以有效治疗本病。本文总结了BPDCN的研究背景、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起源及BPDCN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炎性假瘤与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病理学诊断 被引量:11
3
作者 袁静 李向红 +1 位作者 吕亚莉 宋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肝脏炎性假瘤及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各1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EBV-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包括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发热、肝肿大、体重减轻等。大体肿瘤呈实性,境界清楚;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波浪状排列,其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以及散在分布的大的多形性细胞,核仁明显。肝脏炎性假瘤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镜下表现均与肝脏炎性假瘤十分相似,但肿瘤细胞边界不清,胞质嗜酸性,除R-S样细胞外,还可见到不少形态怪异的巨细胞,且免疫表型CD21、CD35阳性,EBER(EBV-encoded RNA原位杂交)阳性。结论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是罕见的肿瘤,诊断时需注意与肝脏梭形细胞肿瘤甚至霍奇金淋巴瘤鉴别,树突状细胞免疫标记CD21、CD35阳性,特别是EBER原位杂交阳性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关军 周英 +5 位作者 王兰兰 张婷 毛霞 胡彬 程辉 邹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8-214,共7页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的3例BPDCN患者,应用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 目的:探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的临床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1月收治的3例BPDCN患者,应用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热点基因突变,动态监测其基因水平变化,分析临床特征。结果:3例患者诊断明确,均接受化疗,例1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后无病存活至今,例2、3死亡。例1以急性白血病起病,初诊时表现为TET2基因双位点突变,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逐渐出现了KRAS和BRAF等突变;例2及例3均检测到胚系来源基因突变各1个,分别为PDGFβ突变(c.C283T)、rs2191566GG。结论:BPDCN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具有异质性,NGS基因筛查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KRAS、BRAF突变可能参与了伴TET2突变的BPDCN的发展,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样化疗方案对该类患者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肿瘤 细胞 细胞 测序 TE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报告
5
作者 钱益 严栋梁 +2 位作者 邵伟斌 刘宏斌 臧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26-1628,共3页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结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于1986年由Monda等[1]首次发现并报道,不易诊断,易复发和转移。现将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1月收治的1例...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FDCS)是一类起源于淋巴结生发中心滤泡树突状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于1986年由Monda等[1]首次发现并报道,不易诊断,易复发和转移。现将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1年11月收治的1例腹腔FDCS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TOX免疫表型法的建立及在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玉洁 黄舒欣 +3 位作者 翁泽平 卢育洪 李扬秋 陈少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目的:建立多参数流式检测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TOX)在PD-1、Tim-3和CD244耗竭性T细胞中的免疫表型法,以及其在1例罕见CD4-CD56^(+)表型的血液恶性肿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收集1例B... 目的:建立多参数流式检测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TOX)在PD-1、Tim-3和CD244耗竭性T细胞中的免疫表型法,以及其在1例罕见CD4-CD56^(+)表型的血液恶性肿瘤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患者中的应用分析。方法:收集1例BPDCN患者骨髓(BM)和外周血(PB),2例非肿瘤手术患者和1例健康者BM以及11例健康者(HI)PB分别作为BM和PB对照组,利用多色流式单抗CD45、CD3、CD4、CD8、CD25、FoxP3、TOX、PD-1、Tim-3、CD244及相应同型对照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流式检测结果提示,BPDCN患者BM和PB中TOX^(+)CD3^(+)、TOX^(+)CD4^(+)和TOX^(+)CD8^(+)T细胞比例均比对照组升高;BPDCN患者BM和PB中TOX^(+)PD-1^(+)CD8^(+)、TOX^(+)Tim-3^(+)CD8^(+)和TOX^(+)CD244^(+)CD8^(+)耗竭性T细胞中的分布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在BPDCN患者BM和PB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中TOX^(+)细胞分布比例高于对照组;同时TOX^(+)细胞在PD-1^(+)CD4^(+)CD25^(+)FoxP3^(+)Treg、Tim-3^(+)CD4^(+)CD25^(+)FoxP3^(+)Treg和CD244^(+)CD4^(+)CD25^(+)FoxP3^(+)Treg耗竭性T细胞中的分布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PD-1、Tim-3和CD244耗竭性T细胞亚群中TOX免疫表型法,TOX可能是BPDCN患者T细胞免疫调节的重要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TOX) 流式细胞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 PD-1 TIM-3 CD24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扎胞苷联合GemOx方案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晓君 刘彦权 +2 位作者 胡晓梅 黄素蓉 沈建箴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高度恶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原发于鼻腔的BPDCN临床极为罕见,易误诊、漏诊,目前关于BPDCN的治疗,国内外...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是一种来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高度恶性的血液系统肿瘤。原发于鼻腔的BPDCN临床极为罕见,易误诊、漏诊,目前关于BPDCN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标准方案。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鼻腔的BPDCN患者,在采用阿扎胞苷联合GemOx方案治疗后病情得到显著控制、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笔者通过对该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罕见BPDCN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CD56阳性 阿扎胞苷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
8
作者 黄文鹏 詹鹏超 +1 位作者 吕培杰 高剑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8-189,共2页
患者男,73岁,2个月前发现左侧腰背部皮下肿块,最大径约5 cm,并进行性增大;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腰背部左侧触及约8 cm×6 cm×3 cm皮下肿块,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度可,表面皮肤粗糙、红肿,压之不褪色。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 患者男,73岁,2个月前发现左侧腰背部皮下肿块,最大径约5 cm,并进行性增大;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腰背部左侧触及约8 cm×6 cm×3 cm皮下肿块,质硬,轻度压痛,活动度可,表面皮肤粗糙、红肿,压之不褪色。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全身^(18)F-FDG PET/CT:L2水平左侧皮下软组织肿块放射性分布略浓聚,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_(max))2.0,最大面积约3.5 cm×2.2 cm,CT值约35 HU(图1A~1D),颅骨、躯干骨及四肢骨未见明显放射性异常;考虑皮肤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诊断显像 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状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及纵隔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汤泊 丁重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95,共2页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2周前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遂至我院行胸腹部CT,CT示肝右叶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可见粗大供血血管;下段食管前方及胸11-12椎体右旁另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图1a~c),CT... 病例资料 患者,男,38岁,2周前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遂至我院行胸腹部CT,CT示肝右叶巨大类圆形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动脉期可见粗大供血血管;下段食管前方及胸11-12椎体右旁另见多发软组织肿块影(图1a~c),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多发淋巴结转移。胃镜示慢性胃炎,肠镜未见异常。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乙肝两对半及肿瘤标志物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敏 余晓玲 +3 位作者 颜韵灵 林秀球 郑宝庆 王晓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70-673,共4页
患者女,35岁,因全身红色斑块、结节5个月,皮损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胸腹部红斑、斑块和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半个月前皮损迅速增多并融合,累及全身,伴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活动后气促及吞... 患者女,35岁,因全身红色斑块、结节5个月,皮损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皮、胸腹部红斑、斑块和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半个月前皮损迅速增多并融合,累及全身,伴发热、乏力、肌肉酸痛、活动后气促及吞咽困难。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多发融合性斑块、结节,浸润明显,质硬,表面光亮。右侧腋下、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淋巴结增大。口腔上颚及双侧颊黏膜可见黄白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考虑诊断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CT)结果提示:考虑淋巴瘤伴多系统受累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肿瘤 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
11
作者 吴婷婷 方超 韩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78-1278,共1页
患者男,47岁,因“反复低热伴下肢乏力半年余”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无特殊,双下肢肌力正常(5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10μg/ml)。腹部超声:脾脏内5.5 cm×5.0 cm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于其内见短线状血流... 患者男,47岁,因“反复低热伴下肢乏力半年余”入院;既往体健。查体无特殊,双下肢肌力正常(5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10μg/ml)。腹部超声:脾脏内5.5 cm×5.0 cm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于其内见短线状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脾内病灶动脉期快速增强,静脉期减退呈低回声改变,内见无强化区(图1A、1B);考虑脾少见类型恶性肿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诊断显像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3^+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雷晓 余佩武 +4 位作者 饶芸 唐波 石彦 吴淼 周立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肿瘤组织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dendriticcells,TIDCs)数量和功能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床意义,但CD83+TIDC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需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胃癌TIDCs的CD83... 目的肿瘤组织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dendriticcells,TIDCs)数量和功能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床意义,但CD83+TIDC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需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胃癌TIDCs的CD83蛋白、CD83mRNA以及S100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免疫组化显示胃癌组织(42/45)中有S100+散在表达;CD83主要表达于胃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胃黏膜上。原位杂交显示CD83mRNA在少数标本中(7/45)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低水平CD83表达(4%,45/45)。S100和CD83mRNA表达数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显著相关性。CD83蛋白免疫组化表达与胃癌TNM分期显著负相关(r=-0.924,P<0.01);CD83流式细胞检查的表达率与胃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879,P<0.01;r=-0.782,P<0.05)。结论胃癌TIDCsCD83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研究指标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胃癌 CD83 S-1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usterin对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航波 周晓军 +1 位作者 马恒辉 刘晓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00-602,I0005,共4页
目的:有文献报道Clusterin在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中高表达,文中通过检测其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usterin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 目的:有文献报道Clusterin在淋巴造血组织肿瘤中高表达,文中通过检测其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lusterin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FDCS/T)、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滤泡淋巴瘤(FL)、套细胞淋巴瘤(MCL)、NK/T细胞淋巴瘤(NK/T)、周围T细胞淋巴瘤(PTL)、浆细胞瘤(PCL)、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CD21+CD35在FDCS/T中的表达情况以及CD30、ALK1在ALCL中的表达情况。另选10份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检测Clusterin和CD21+CD35在其中的表达情况。结果:8例FDCS/T中均有Clusterin和CD21+CD35的表达;20份ALCL中,Clusterin表达率为85.00%(17/20);CD30表达率为100.00%(20/20);ALK1表达率为50.00%(10/20);85份DLBCL中,Clusterin表达率为4.70%(4/85);其余淋巴瘤组织均未表达Clusterin。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Clusterin和CD21+CD35表达一致,均未表达于B和T淋巴细胞,但都阳性表达于滤泡树突状细胞。结论:Clusterin可能是一种新的诊断FDCS/T标记物;与CD30和ALK1联合使用在ALC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STERIN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凋亡及其Fas、FasL表达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建军 王自能 +1 位作者 刘革修 王志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93-1696,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凋亡及其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的表达意义。方法利用S-100单克隆抗体和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相结合,分析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检测TIDC表面Fas/...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凋亡及其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的表达意义。方法利用S-100单克隆抗体和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相结合,分析4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状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检测TIDC表面Fas/FasL分子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凋亡发生率[(13.02±0.64)%vs(6.82±0.53)%,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TIDC膜表面Fas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7.88±1.05 vs 19.25±3.03,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TIDC膜表面FasL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2.95±2.25 vs 7.51±1.14,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TIDC凋亡增加及Fas、FasL在TIDC上表达失衡,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癌免疫逃逸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凋亡 FAS FAS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83、CD1a标记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宙 杨伟明 +2 位作者 赵洪远 王超宇 邬江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5年生存组和<3年死亡组大肠癌病例各30例,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大肠癌组织内TIDC的CD83、CD1a表达状况,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5年生存组和<3年死亡组大肠癌病例各30例,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大肠癌组织内TIDC的CD83、CD1a表达状况,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CD83、CD1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与Dukes分期和预后相关。免疫组化检测显示,60例大肠癌组织中19例检测到CD83阳性表达,24例检测到CD1a阳性表达。CD83、CD1a的表达随着Dukes分期的升高而降低,≥5年生存组表达高于<3年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低水平CD83(60/60)、CD1a(60/60)和Ki-67(60/60)表达。在大肠癌组织的不同Dukes分期间,CD83、CD1a在A期+B期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C期+D期大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a在≥5年生存组表达高于<3年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TIDC的特征性标记物CD83、CD1a的表达与预后相关,可以作为检测大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CD83 CD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气解毒”理论探讨肺瘤平膏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曦文 栾美琪 +2 位作者 席玉棚 郑红刚 花宝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1528-1534,1539,共8页
目的: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构建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DCs)模型,探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改善脂质堆积,逆转TDCs功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制备肺瘤平膏及空白含药血清,通过分离、诱导并与路易斯(Lewis)肺癌细胞共培养获得TD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 目的:体外模拟肿瘤微环境,构建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DCs)模型,探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改善脂质堆积,逆转TDCs功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制备肺瘤平膏及空白含药血清,通过分离、诱导并与路易斯(Lewis)肺癌细胞共培养获得TD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瘤平膏干预下的TDCs的脂质含量和表型变化,基于Luminex技术定量检测TDCs白细胞介素-12p70、γ干扰素的分泌;构建TDCs与T细胞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TDCs调节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的TDCs,脂质含量小于空白血清对照组(P<0.01),CD80、CD86表达水平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白细胞介素-12p70、γ干扰素的分泌高于空白血清组(P<0.05);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的混合细胞增殖能力较空白血清增强(P<0.05),肺瘤平膏含药血清能够提高干预后TDCs与T细胞共培养CD4^(+)、CD8^(+)表达比例(P<0.05),降低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结论:肺瘤平膏含药血清能够有效地降低TDCs中的脂质堆积,促进TDCs的成熟和抗原呈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气解毒 肺癌 肺瘤平膏 肿瘤微环境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 脂代谢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性
17
作者 刘超 王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石蜡标本选自重庆医...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TIDC)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2例胃癌石蜡标本选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2004年9月至2006年5月手术切除的病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及S-100蛋白标记的TIDC的浸润程度,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在低分化和高、中分化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6%和44.23%(P<0.05);在VEGF-C阳性、阴性组中,浸润至浆膜的病例分别占72.41%和34.78%(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占93.10%和60.87%(P<0.01),Ⅲ、Ⅳ期胃癌的病例分别占75·86%和47.83%(P<0.05)。(2)在低分化和高、中分化胃癌中,TIDC高度浸润分别占34.48%和52.17%(P>0.05);在TIDC高度浸润、低度浸润组中,浸润至浆膜的病例分别占36.36%和70.00%(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分别占63.64%和90.00%(P<0.05),Ⅲ、Ⅳ期胃癌病例分别占45.45%和76.67%(P<0.05)。(3)VEGF-C阳性、阴性胃癌中,TIDC高度浸润率分别为27.59%和60.87%(P<0.05),提示VEGF-C可能有抑制TIDC的作用。结论:VEGF-C能够促进胃癌浸润和转移,而高度浸润的TIDC可能有抑制胃癌浸润转移的作用。胃癌组织中VEGF-C影响TIDC的浸润程度,从而可能影响宿主的抗肿瘤免疫能力和肿瘤的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B7-H1分子对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雅敏 梁晓华 +1 位作者 黄若凡 周鑫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CD11c... 目的:研究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TIDC)及脾脏树突状细胞(splenic dendritic cell,SDC)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探讨封闭TIDC及SDC表面B7-H1分子对其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CD11c磁珠阳性分选法提取荷瘤小鼠的TIDC及SD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B7-H1、B7-1、B7-2分子的表达情况。TIDC及SDC作为刺激细胞,脾脏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加入B7-H1抗体或其对照抗体,XTT比色法检测T细胞增殖指数,ELISA法检测T细胞分泌IL-10的量。结果:B7-1及B7-2分子在TIDC表面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DC(P<0.01);B7-H1分子在TIDC及SDC表面皆中度表达,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SDC,且诱导T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封闭DC表面B7-H1分子后,TI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1),且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明显减少(P<0.01);S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及诱导T细胞分泌IL-10的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封闭DC表面的B7-H1分子能显著提高TIDC活化T细胞的能力,可能解除TIDC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 T细胞 B7-H1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琪(综述) 林苹(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在启动抗瘤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s)反映了荷瘤宿主的抗瘤免疫能力,其浸润密度可能与肿瘤预后有关。TIDC是功能低下或无功能的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Cs)是最具潜能的抗原提呈细胞,它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在启动抗瘤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s)反映了荷瘤宿主的抗瘤免疫能力,其浸润密度可能与肿瘤预后有关。TIDC是功能低下或无功能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细胞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对其表型特征的改变可能是致使其功能低下的原因。以上研究为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指导人们从不同途径利用DC诱导抗瘤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肿瘤预后 树突状细胞的分子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合并鼻咽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秋雨 贾恩朝 +3 位作者 胡桂明 冯尚恩 李栋革 孔令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3-1385,共3页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D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2岁,孕31周,发现鼻咽部肿物。PET-C... 目的探讨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 sarcoma,IDC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IDCS进行HE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2岁,孕31周,发现鼻咽部肿物。PET-CT示浅表及深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并累及肠道和胰腺组织。镜下肿瘤组织表面溃疡,肿瘤细胞弥漫片状分布,胞质淡粉染且界限不清,细胞核卵圆形或杆状不规则形,核仁明显,可见巨核/奇异核细胞,核分裂象易见,背景富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CD68、CD45、S-100、vimentin、CD163呈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40%。终止妊娠后化疗2个周期,随访2个月,肿瘤无新发。结论妊娠期鼻咽部IDCS为首次报道,临床罕见且侵袭性高,病理形态学易与多种肿瘤相混淆,准确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标记及电镜等辅助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部肿瘤 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 妊娠期肿瘤 树突状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