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楼狄明 马滨 +1 位作者 谭丕强 邓晓光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5,共4页
对车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后,柴油机烟度、CO,HC和PM排放显著降低,对其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NOx排放影响则很小。分别燃用含硫体积分数不大于500×10-6和350×10-6两... 对车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氧化催化转化器后,柴油机烟度、CO,HC和PM排放显著降低,对其动力性能、经济性能和NOx排放影响则很小。分别燃用含硫体积分数不大于500×10-6和350×10-6两种柴油的结果表明,燃油硫含量对氧化催化转化器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化器 排放 净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氧化催化转化器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冯向宇 葛蕴珊 +3 位作者 马朝臣 赵红 韩秀坤 郝利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8,共6页
在发动机台架上对一台装有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particulateoxidationcatalyst,POC)的重型柴油机进行了常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粒径分布与成分的排放特性试验。利用废气分析仪测量POC前后柴油机的常规气态污染物,利用ELPl分析颗粒物... 在发动机台架上对一台装有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particulateoxidationcatalyst,POC)的重型柴油机进行了常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粒径分布与成分的排放特性试验。利用废气分析仪测量POC前后柴油机的常规气态污染物,利用ELPl分析颗粒物数量粒径分布,采用聚四氟乙烯滤膜采集POC前后颗粒物,并对POC前后的颗粒物质量与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OC对HC、Co和PM排放降低作用显著。在发动机工作范围内,POC对HC的平均转化效率为54%;在大部分工况对CO的转化效率都在85%以上;对NOx基本上没有影响;对N02和N0之间的比例影响非常大,使NO2排放增长了三倍以上;加装POC后颗粒物数量的平均降低率为49.0%,PM质量比排放量降低了45.2%~89.0%,PM中干碳烟部分减少41.7%~93.3%,SOF部分减少7.8%~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 NO2 干碳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故障的排气参数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明 阎凯 宁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了将柴油机排气氧化催化转化器(DOC)的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柴油机车载诊断系统(OBD),确定DOC在线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采用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柴油机排气参数对DOC故障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柴油机工况下,DOC前后的排气温... 为了将柴油机排气氧化催化转化器(DOC)的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柴油机车载诊断系统(OBD),确定DOC在线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采用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柴油机排气参数对DOC故障的敏感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柴油机工况下,DOC前后的排气温度和排气背压对DOC催化剂老化、载体堵塞以及破损等失效故障都有很强的敏感度,可以作为DOC故障诊断的特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化器 故障诊断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型催化器载体长度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楼狄明 王亚馨 +1 位作者 孙瑜泽 张允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8-553,592,共7页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试验平台,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载体长度变化对后处理系统减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DOC载体长度可提高对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和一氧化氮(NO)的氧化率,过量增大对氧化性能的提升有限,...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试验平台,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OC)载体长度变化对后处理系统减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大DOC载体长度可提高对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和一氧化氮(NO)的氧化率,过量增大对氧化性能的提升有限,同时影响DOC在低温低负荷下减排效果;DOC耦合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对颗粒物数量(PN)的减排效果受DOC载体长度影响较小.从兼顾成本与性能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大DOC载体长度能有效提高减排效果,但过量增大对减排效果提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载体长度 气态物排放 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装置性能评定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沈颖刚 廖凭皓 +3 位作者 陈春林 彭益源 向亦华 陈贵升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6,共10页
为了研究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装置的柴油机性能,探讨DOC与CDPF的净化效率和再生特性随试验循环数的变化规律,搭建了柴油机高原试验台,并按13试验循环进行了性能评定试验。结果显示,在全负荷工况下,随着... 为了研究加装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和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装置的柴油机性能,探讨DOC与CDPF的净化效率和再生特性随试验循环数的变化规律,搭建了柴油机高原试验台,并按13试验循环进行了性能评定试验。结果显示,在全负荷工况下,随着试验循环数的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转矩、功率和油耗均比未装DOC和CDPF的原机略有下降。同时,在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后端,烟度和CO排放均趋向零,而NO2排放增加,NO排放减少。将第1试验循环与第13试验循环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DOC和CDPF的前端温度均比后端低,而排气后处理装置经13试验循环后仍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与原机相比,加装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发动机,经性能评定试验后的外特性有所下降,但在排气后处理装置后端的烟度和CO排放趋近于零,而NO2/NO比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先升后降。此外,DOC和CDPF的后端温度低速时上升明显,后随转速升高而降低,直至趋于稳定,而CDPF的压差随转速增加先升后降。此时,捕集效率和再生效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柴油机氧化催化 催化颗粒物捕集器 性能评价 排放 再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含氧燃料对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氧化及再生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沈颖刚 蒋文涛 +3 位作者 卢申科 陈贵升 邹超 许杨松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6,共9页
为了研究掺烧含氧燃料对柴油机排放及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耦合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低温氧化特性与再生特性的影响,基于一台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选取国五柴油、15%生物柴油柴油(D85B15)、15%正戊醇柴油(D85P15)、20... 为了研究掺烧含氧燃料对柴油机排放及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耦合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低温氧化特性与再生特性的影响,基于一台4缸高压共轨柴油机,选取国五柴油、15%生物柴油柴油(D85B15)、15%正戊醇柴油(D85P15)、20%正戊醇柴油(D80P20)作为燃料,在1900m海拔环境下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在外特性工况下,与柴油相比,燃用D85B15和D85P15的柴油机动力性略有下降,燃用D85P15的柴油机有效热效率最高。燃用D85B15的NO x排放略低于柴油,最高降低3.33%;而D85P15的NO x排放有所增加,最高增加2.85%。在低负荷工况下燃用国五柴油时DOC+CDPF对CO的转化效率明显高于燃用D80P20时,2000r/min时燃用柴油时CO转化效率高达96.8%,而D80P20只有36.9%。低速高负荷工况下燃用国五柴油与D80P20时,DOC对排气温度的提升作用均比较明显,平均提升41.8℃和42.5℃。燃用D80P20时DOC+CDPF压差升高较慢,压差最高比燃用国五柴油低6kPa,DOC后端平均温度比燃用国五柴油高10℃。柴油机燃用D80P20在高负荷尤其是低转速高负荷时可有效降低颗粒物排放,降低DOC+CDPF压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燃料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oc) 催化柴油机颗粒捕集器(CDPF) 再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及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催化型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后处理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沈颖刚 张敬贤 +3 位作者 陈贵升 杨杰 廖凭皓 李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6,共9页
以加装了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的D30型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以0%、10%、30%三种体积比掺入柴油(分别记为P0、P10、P30)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PODE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 以加装了柴油氧化型催化器(DOC)+催化型颗粒捕集器(CDPF)后处理系统的D30型高压共轨柴油机为研究机型,将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以0%、10%、30%三种体积比掺入柴油(分别记为P0、P10、P30)进行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PODE掺混比对柴油机性能和后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负荷工况下,PODE掺混比越大,有效燃油消耗率约高。低速高负荷工况,P30有效热效率最高。PODE掺混后显著恶化NO_x和HC排放,仅在低速时降低约33%CO排放。在1 600r/min工况,掺混PODE有效降低了柴油机的碳烟排放,但是后处理系统有明显升温且NO转化为NO_2的效率降低。在2 400r/min工况,掺混比增加,CDPF后端NO_2浓度升高;P30的涡后排温比P0、P10低约30℃。PODE掺混比越高DOC前端和CDPF前端排气压力越低,降低了CDPF载体堵塞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聚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机氧化催化 催化颗粒物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型柴油车的柴油机氧化催化器入口温度升温特性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顾晗 王建 +2 位作者 许鑫 张多军 刘胜吉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2-109,共8页
选取了高、中、低负荷的3个典型工况,研究了进气节流及喷油策略对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排放性、经济性及柴油机催化氧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温度的影响,得到全工况区域的DOC入口温度的升温策略。试验结果表明:随进气... 选取了高、中、低负荷的3个典型工况,研究了进气节流及喷油策略对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排放性、经济性及柴油机催化氧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入口温度的影响,得到全工况区域的DOC入口温度的升温策略。试验结果表明:随进气节流阀开度减小,进气流量降低,压缩压力下降,燃烧始点滞后,最高燃烧压力下降,循环指示功降低;HC排放得到抑制,其他排放恶化;DOC入口温度得到有效提升,负荷越小,温升效果越显著。喷油规律耦合进气节流发现,主喷提前角的推迟使得滞燃期缩短、后燃加重,DOC入口温度小幅度提升;近后喷油量增加可提高DOC入口温度,推迟近后喷,DOC入口温度先增大后降低,存在最佳的近后喷时刻。依据样机全工况排温分布特征,提出了不同工况区域DOC入口温度升温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柴油机颗粒过滤器(DPF) 主动再生 排气热管理 燃烧过程 柴油机催化氧化器(doc) 升温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覆盖SiO_2用于提高Pt-Pd/CeO_2-ZrO_2-Al_2O_3商用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剂的抗硫性(英文) 被引量:6
9
作者 杨铮铮 杨怡 +2 位作者 赵明 龚茂初 陈耀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7-1193,共7页
向Pt-Pd/CeO2-ZrO2-Al2O3(Pt-Pd/CZA)商用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剂(DOC)中加入多孔SiO2以提高其抗硫性.使用多层涂覆法在Pt-Pd/CZA催化剂表面覆盖一层多孔SiO2,从而制得SiO2/Pt-Pd/CeO2-ZrO2-Al2O3(SiO2/Pt-Pd/CZA)抗硫DOC.并使用扫描电子显... 向Pt-Pd/CeO2-ZrO2-Al2O3(Pt-Pd/CZA)商用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剂(DOC)中加入多孔SiO2以提高其抗硫性.使用多层涂覆法在Pt-Pd/CZA催化剂表面覆盖一层多孔SiO2,从而制得SiO2/Pt-Pd/CeO2-ZrO2-Al2O3(SiO2/Pt-Pd/CZA)抗硫DOC.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氮气吸脱附,X射线能谱(EDX)和热重分析(TGA)等对其进行表征.SEM结果显示,SiO2层以多孔形式均匀覆盖在催化剂表面.氮气吸脱附结果表明,所添加的SiO2的织构性质与Pt-Pd/CZA催化剂的织构性质相似,因而表面覆盖的SiO2并未明显改变Pt-Pd/CZA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H2-TPR结果证实表面覆盖的SiO2不影响Pt-Pd/CZA催化剂的还原性能.EDX和TGA结果说明表面覆盖SiO2可以抑制硫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形成及累积.最终,本文所制备的SiO2/Pt-Pd/CZA催化剂在保持Pt-Pd/CZA商用DOC的高活性及耐久性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其抗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氧化催化 抗硫性 整体式催化 多层涂覆 机动车尾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氧化型催化剂降低柴油机尾气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颜伏伍 杜传进 +5 位作者 侯献军 袁守利 段功清 彭辅明 宋万和 陈丽珍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0,共3页
建立了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剂的微型评价装置,采用微型评价装置和发动机台架试验对柴油机的氧化型催化剂的方案进行筛选,通过台架13工况法和底盘测功机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氧化型催化剂对降低柴油机尾气排放十分有效。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氧化催化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屏 黄荣光 +2 位作者 卢军 贺小昆 桓源峰 《贵金属》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介绍了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类型。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综述了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的作用:既改善了储氧功能,又增加了催化活性和催化剂中涂层料的热稳定性等。作者从技术和理论的角度说明稀... 介绍了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类型。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综述了稀土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的作用:既改善了储氧功能,又增加了催化活性和催化剂中涂层料的热稳定性等。作者从技术和理论的角度说明稀土元素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作用;尤其在催化净化器中,CeO2在助催化和稳定化方面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稀土氧化物在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中的运用前景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 稀土钙钛矿复合氧化 环境工程学 CE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冯谦 楼狄明 +2 位作者 计维斌 谭丕强 胡志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基于AVL-PE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耦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_2)和二氧化硫(SO_2)气态物排放特... 基于AVL-PEU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DOC)、柴油机氧化型催化器耦合催化型颗粒捕集器(DOC+CDPF)对重型柴油机一氧化碳(CO)、总碳氢化合物(THC)、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_2)和二氧化硫(SO_2)气态物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单独的DOC,DOC+CDPF对CO具有更低的起燃温度,在催化剂活性位上THC比CO具有较强的吸附强度和活性位竞争优势,因此具有比CO更低的起燃温度;DOC和DOC+CDPF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NO、增加NO_2、减少总NO_x排放,减少NO的主要途径是氧化机理;在催化剂中添加氧化铈(CeO_2)能有效实现稀燃储硫、富燃释放硫的效果,增强催化剂的抗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氧化催化 柴油机氧化催化器耦合催化颗粒捕集器 氧化氮/二氧化 氧化 气态排放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基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柴油机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迟姚玲 王虹 +2 位作者 张谦温 孙志强 任晓光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41-845,共5页
采用柠檬酸络合燃烧法制备了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AMnO_3(A 为 La,Ce,Pr,Nd)和 La_(0.8)M_(0.2)MnO_3(M 为 K,Cs,Sr)催化剂。采用 X 射线衍射、H_2-程序升温还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催化剂试样进行了表征,利用程序升温反应评价... 采用柠檬酸络合燃烧法制备了纳米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 AMnO_3(A 为 La,Ce,Pr,Nd)和 La_(0.8)M_(0.2)MnO_3(M 为 K,Cs,Sr)催化剂。采用 X 射线衍射、H_2-程序升温还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催化剂试样进行了表征,利用程序升温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用于同时消除柴油机尾气中炭颗粒和 NO 的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 位阳离子种类及 A 位掺杂离子的种类对催化剂的活性都有影响。A 位离子为 La 的催化剂(LaMnO_3)活性最好;用低价金属离子部分取代 A 位离子,催化剂活性得到改善,其中以K离子取代效果最好;LaMnO_3和 La_(0.8)K_(0.2)MnO_3催化剂的炭颗粒燃烧温度范围分别为321~521℃和311~425℃,NO 的转化率分别为7.6%和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尾气 净化 钙钛矿复合氧化 催化 炭颗粒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复合沸石型SCR催化剂在重型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唐韬 赵彦光 +1 位作者 华伦 帅石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83,共5页
在重型柴油机台架上研究了Cu-Fe复合沸石型SCR催化剂的稳态转化效率、氨存储特性、ETC循环和WHTC循环中的瞬态反应特性,以及催化剂后副反应产物N2O的生成规律。试验表明,相同条件下该沸石型SCR催化剂饱和氨存储量明显大于钒基催化剂,温... 在重型柴油机台架上研究了Cu-Fe复合沸石型SCR催化剂的稳态转化效率、氨存储特性、ETC循环和WHTC循环中的瞬态反应特性,以及催化剂后副反应产物N2O的生成规律。试验表明,相同条件下该沸石型SCR催化剂饱和氨存储量明显大于钒基催化剂,温度低于250℃时NOx转化效率受到氨存储量的影响,催化剂氨存储充分时190℃温度下NOx转化效率达到74%。瞬态循环中WHTC循环的平均排气温度比ETC循环大幅降低,催化剂的NOx转化效率受到氨泄漏的限制,经过SCR控制策略优化后可以满足北京第四阶段对WHTC循环的检测要求。N2O是该SCR系统的主要副产物,在低温和高温时浓度较高,符合N2O的生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选择催化还原 沸石催化 世界统一瞬态循环 氧化二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与SCR系统在轻型柴油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游靖 朱浩 +1 位作者 邓红喜 罗福强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6-1393,共8页
针对单独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不能使轻型柴油机排放达到标准,提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与SCR组合应用。基于台架试验,在一台四缸共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排气管上匹配DOC和SCR并进行欧洲稳态循环(ESC)测试研究,探究了DOC对SCR入口处进... 针对单独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不能使轻型柴油机排放达到标准,提出氧化催化转化器(DOC)与SCR组合应用。基于台架试验,在一台四缸共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排气管上匹配DOC和SCR并进行欧洲稳态循环(ESC)测试研究,探究了DOC对SCR入口处进气的温度影响和对SCR中结晶物进行热重分析,研究了DOC+SCR对柴油机的经济性的影响、尾气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DOC对提高SCR入口温度的作用不大,在转速2 400 r/min,扭矩126 N·m时达到最大10℃;DOC主要改变SCR入口NO2与NOx的体积比,怠速状态下提高比例达到64%,其余工况达到30%;对尿素沉积物进行了分析,得出排气管壁与喷嘴处附近的结晶组分含量不相同;柴油机采用DOC与SCR后处理装置后,燃油消耗率在高负荷情况下增大1.5%;CO和HC排放在各个负荷下都大幅下降,排放值分别为0.007 g/(k W·h)、0.005 g/(k W·h);NOx的排放在SCR作用下达到1.209 g/(k W·h),转化率达到79%。研究结果可为轻型柴油机满足排放标准、优化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机双SCR系统转化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昆 刘屹 韦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3-747,共5页
为了研究国六重型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系统NO_( x)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章运用AVL BOOST仿真软件对催化器内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SCR催化器最佳反应温度范围在180~55... 为了研究国六重型柴油机选择性催化还原(s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系统NO_( x)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章运用AVL BOOST仿真软件对催化器内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SCR催化器最佳反应温度范围在180~550℃,催化器转化效率达到95%以上;通过前置氧化型催化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可以在排气中增加NO_(2)的质量分数,可以提高催化器转化效率且使NO_( x)转化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可以除去尾气中大部分的CO和HC,达到排放标准;安装混合器后各个工况下NO_( x)转化效率均有10%左右的提高,尤其在低温180℃时SCR催化器的转化效率有13%左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混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DO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重型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程晓章 陈康 查小辉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6,51,共5页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 文章基于氧化型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耦合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后处理技术,对比了原机、搭载SCR、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重型柴油发动机的性能、排气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SCR入口处NO在氮氧化物(NOx)中的体积比。试验结果表明,搭载DOC+DPF+SCR系统比搭载SCR系统的发动机扭矩降低了10N·m,油耗基本保持不变;对比搭载DOC+SCR、搭载SCR以及搭载DOC+DPF+SCR 3种状态下SCR入口处NO在NOx中的比例发现,SCR状态下基本全为NO,其余2种状态下NOx中NO的体积比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排温在450℃时该比例下降到0.86;搭载DOC+DPF+SCR的ESC试验中CO转化效率为93%,HC转化效率为70%,NOx转化效率为90%,PM转化效率为51%,相比于搭载SCR的ESC试验,NOx的转化效率降低了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催化器耦合颗粒物捕集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doc+DPF+SCR) 柴油机 性能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六新型催化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低温被动再生特性研究
18
作者 张全长 冯斌 +3 位作者 陈贵升 陈家洪 李青 彭益源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7,共9页
基于自行搭建的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催化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试验台架,开展了碳化硅(SiC)及堇青石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试验,并测试了DOC新鲜件及老化件对... 基于自行搭建的柴油机氧化催化器(diesel oxidation catalyst,DOC)+催化型柴油机微粒捕集器(catalytic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CDPF)的试验台架,开展了碳化硅(SiC)及堇青石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试验,并测试了DOC新鲜件及老化件对载体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的影响,对两种材料CDPF进行了低温条件下的被动再生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炭载量5 g/L时,SiC 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约为295℃,堇青石CDPF约为310℃;DOC老化件对SiC 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无明显影响,但会导致其被动再生效率降低;未加装DOC时,SiC CDPF被动再生平衡点温度上升至355℃,且会导致载体内部温度轴向及径向上产生较大温差,大大降低其再生效率(仅为5%);炭载量5 g/L、入口温度325℃时,SiC CDPF被动再生效率仅为48.9%,再生速率为2.9 g/h,而堇青石CDPF被动再生效率为75.2%,再生速率为11.5 g/h,后者在该温度附近被动再生特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柴油机氧化催化 催化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 被动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C技术对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军方 丁焰 +4 位作者 尹航 葛蕴珊 王小臣 谭建伟 何超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1-715,共5页
利用ELPI(电子低压冲击器)对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以及安装DOC(氧化催化转化器)前后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安装DOC与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均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大负荷,颗粒物数浓度峰值处的粒径也... 利用ELPI(电子低压冲击器)对不同转速、不同负荷以及安装DOC(氧化催化转化器)前后颗粒物排放及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安装DOC与否,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浓度均随发动机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增大负荷,颗粒物数浓度峰值处的粒径也随之增大.经过DOC催化转化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大部分仍呈单峰正态分布,且DOC对核模态粒子的氧化转化效率较高.经过DOC后,在低转速下,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浓度均有所降低;中、高转速下,DOC对粒径大于120 nm的颗粒物数浓度无明显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氧化催化转化器(doc) 颗粒物 数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足国Ⅴ排放的重型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 被引量:30
20
作者 李鹏 谭丕强 +1 位作者 楼狄明 胡志远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2,共6页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 研究了国外重型发动机在欧Ⅳ到欧Ⅴ阶段(或US2007到US2010)的技术路线,并探讨国内重型柴油机达到国Ⅴ排放可采用的排气后处理技术方案。由于柴油机排放物PM与NOx存在折中效应,为达到国Ⅴ排放标准,应采用组合式后处理技术。在各种后处理技术方案中,SCR+DOC+DPF/POC和EGR+DOC+DPF是两种主要的技术措施,而LNT+DOC+DPF技术对排气中的S特别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后处理 微粒捕集器 氧化催化转化器 微粒氧化催化 选择性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