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5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因素研究
1
作者 袁冬菊 颜果 +2 位作者 张敏 赵正萍 唐卫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 探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SpltNPV室内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方法。本文利用活体增殖法,研究不同的接种虫龄-病毒浓度组合、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饲养密度对SpltNPV增殖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的SpltNPV活体增殖条件。结果表明:(1)相同接种浓度条件下,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相同幼虫龄期条件下,随着接种浓度增加,除2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再下降外,3~5龄幼虫SpltNPV增殖量均是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PIB·mL^(-1)时,单头和群体接种的SpltNPV增殖量均最大,分别为2.147×10^(10)、1.925×10^(10)PIB·头^(-1)。(2)随着接种温度的提高,SpltNPV增殖量先上升后下降;SpltNPV最佳接种虫龄-接种温度组合为4龄幼虫、接种温度为22℃,该组合下SpltNPV增殖量最高,达1.864×10^(10)PIB·头^(-1)。(3)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SpltNPV增殖量呈现下降趋势;斜纹夜蛾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时,SpltNPV平均增殖量最高,达1.372×10^(10)PIB·头^(-1)。综上可知,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ltNPV)增殖的适宜组合条件为:幼虫龄期为4龄,接种浓度为1.0×10^(7) PIB·mL^(-1),接种温度为22℃,饲养密度为100头·箱^(-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纹夜蛾 型多病毒 病毒增殖 虫龄 饲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地老虎应答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的转录组响应
2
作者 曾维爱 周世民 +2 位作者 翟争光 蔡海林 王玉生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40-42,共3页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 小地老虎是危害我国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比较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差异,并利用转录组学比较了感染2种病毒后其幼虫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致病力显著高于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在1×10^(5)~1×10^(8) OBs/mL浓度时幼虫死亡率均超过90%,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1×10^(7)、1×10^(8) OBs/mL浓度时才能导致幼虫的大量死亡。转录组分析表明,病毒侵染导致幼虫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的变化也存在差异,感染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共发现4 691个差异表达基因,而感染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仅发现1 626个。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后主要导致幼虫体内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后主要涉及跨膜转运、膜结构、氨基酸代谢和药物降解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高效防治小地老虎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型多病毒 转录组学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
3
作者 魏瑶丹 《种子科技》 2025年第18期171-173,179,共4页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 在农业生产向绿色可持续转型的进程中,生物防治因具备低污染、生态友好等特性,成为解决病虫害难题的核心方向。金沙县作为酒用高粱的关键产区,其高粱的产量与品质,对当地酿酒产业的稳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黏虫是极具破坏力的害虫,近年来在金沙县高粱种植区频繁肆虐。黏虫具有群集性,能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个体,对植株展开攻击;迁飞性能让其快速跨区域转移,不断扩大为害范围;暴食性导致茎秆与叶片被迅速啃食,产量与品质严重受损;杂食性则使酒用高粱种植区周边的多种农作物都面临威胁。一旦黏虫大规模暴发,高粱生长将遭受重创,进而影响后续酒品的风味与质量。基于此,研究了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浓度策略在酒用高粱黏虫防治中的应用与成效,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夜蛾型多病毒 酒用高粱 黏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离体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林美 范琦 +2 位作者 张波 叶博 赵振军 《辽宁农业科学》 2006年第6期5-7,共3页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对樗蚕蛹精细胞和草地贪夜蛾Sf9细胞的感染是非同源昆虫细胞的感染。运用昆虫细胞培养、病毒感染及电子显微镜等病毒学技术研究了ApNPV在体外培养的樗蚕蛹精...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ApNPV)对樗蚕蛹精细胞和草地贪夜蛾Sf9细胞的感染是非同源昆虫细胞的感染。运用昆虫细胞培养、病毒感染及电子显微镜等病毒学技术研究了ApNPV在体外培养的樗蚕蛹精巢细胞中的感染情况,初步探明了ApNPV在体外培养昆虫细胞中的形态发生过程,表明它是典型的杆状病毒复制。并用该病毒以一定浓度感染草地贪夜蛾Sf9细胞,说明ApN-PV不能在Sf9细胞中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樗蚕 柞蚕 型多病毒 昆虫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奎军 李国勋 +2 位作者 宋捷 李长友 滕春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对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分离出来的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V-Ms-4毒株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多角体呈近圆形、四角形、六角形和不规则形,大小在1.16~2.86μm之间,病毒粒子为389~467μm×40~6... 对东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研室分离出来的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V-Ms-4毒株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多角体呈近圆形、四角形、六角形和不规则形,大小在1.16~2.86μm之间,病毒粒子为389~467μm×40~68μm,为多粒包埋,病毒在粘虫消化液作用下,10min失去折光性,30min内完全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消化液能使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在15min内失活;寄主的脂肪、气管基质及表皮组织为感染病毒的敏感组织,感染后脂肪和血淋巴蛋白的含量比健康幼虫明显降低,未见病毒侵染中肠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型多病毒 感染特性 消化液 敏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柞蚕蛹卵巢细胞感染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林美 岳冬梅 +4 位作者 李树英 范琦 叶博 赵振军 张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176,共5页
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形态发生机制,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体外培养柞蚕蛹卵巢原代细胞,ApNPV病毒悬液感染细胞,测定细胞感染率及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 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形态发生机制,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体外培养柞蚕蛹卵巢原代细胞,ApNPV病毒悬液感染细胞,测定细胞感染率及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ApNPV感染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ApNPV感染柞蚕蛹卵巢细胞5 d,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发现细胞胀大,细胞内有多角体病毒出现;感染7 d,细胞内多角体病毒数量增多,细胞感染率为40.2%,细胞上清液中无包涵体病毒(NOV)效价滴度为6.95×105TCID50/mL。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早期表现为细胞核膨大,而后核内出现病毒发生基质和核衣壳,核衣壳获得套膜形成病毒束,发育为成熟的病毒粒子,众多病毒粒子同时封存在一个折光性强,具有蛋白质性质、直径在0.7-10μm的多角体中。得出结论,ApNPV对柞蚕蛹卵巢细胞高度敏感,其在柞蚕蛹卵巢细胞内复制为典型的杆状病毒非同步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型多病毒 卵巢细胞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Tn-Hi5细胞的感染性及抗细胞凋亡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振军 王林美 +5 位作者 叶博 岳冬梅 张波 李树英 都兴范 范琦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2-299,共8页
细胞凋亡是昆虫宿主细胞抗病毒感染及控制病毒复制增殖的一个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前期研究发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的重组病毒Ap NPV-Δph/egfp+能够感染非特异性宿主细胞Tn-Hi5,并表达EGFP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 细胞凋亡是昆虫宿主细胞抗病毒感染及控制病毒复制增殖的一个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前期研究发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 NPV)的重组病毒Ap NPV-Δph/egfp+能够感染非特异性宿主细胞Tn-Hi5,并表达EGFP蛋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一步检测分析Ap NPV-Δph/egfp+在Tn-Hi5细胞中的复制增殖特点以及子代病毒的感染性;通过检测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类caspase-3蛋白酶活性,分析Ap NPV-Δph/egfp+感染Tn-Hi5细胞后对抗细胞凋亡的作用途径。结果显示,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Ap NPV-Δph/egfp+在Tn-Hi5细胞中的DNA拷贝数增加,被感染的Tn-Hi5细胞能够产生子代病毒,但病毒DNA拷贝数逐代减少;Ap NPV-Δph/egfp+感染Tn-Hi5细胞后可抑制放线菌素D诱导的细胞类caspase-3蛋白酶活性。研究结果证实Ap NPV能够在Tn-Hi5细胞中复制增殖,并具有抑制由放线菌素D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型多病毒 Tn-Hi5细胞 复制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早期家蚕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的动态变化(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崔颖俊 郭伟 +3 位作者 赵巧玲 沈兴家 唐顺明 郭锡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2-1017,共6页
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早期的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BmNPV 24 h内,家蚕幼虫血淋巴中有16种蛋... 利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早期的家蚕5龄幼虫血淋巴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感染BmNPV 24 h内,家蚕幼虫血淋巴中有16种蛋白质的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进一步对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包括了抗凝乳蛋白酶、β-1,3糖苷识别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样蛋白、抗胰蛋白酶、Sp185/333和转铁蛋白等。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家蚕与BmNPV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家蚕型多病毒 血淋巴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性的检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丽华 沈卫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1-73,82,共4页
通过共转染法获得重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并通过检测荧光的产生来分析昆虫是否受到感染。观察多种病毒组合感染的BmN细胞,分析病毒对细胞的影响规律,从而了解不同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的相互作用情... 通过共转染法获得重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并通过检测荧光的产生来分析昆虫是否受到感染。观察多种病毒组合感染的BmN细胞,分析病毒对细胞的影响规律,从而了解不同病毒在同一宿主体内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病毒之间更容易相互感染。该结论可以对宿主域拓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多病毒 Ac—BacPAK6-GFP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柞蚕蛹的感染性试验
10
作者 刘限 王学英 +1 位作者 石生林 许方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39,共1页
关键词 柞蚕型多病毒 柞蚕 感染性试验 表达系统 外源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新分离物的室内毒力测定与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健 陈俊晖 +6 位作者 关丽梅 况文东 李江怀 王金昌 占智高 陈俊 靳亮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1,62,共1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专一性感染草地贪夜蛾的病原。本研究于江西省南昌市玉米田分离得到一株多粒包埋型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物,命名为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江西分离物(SfMNPV_JX),其对本地草地贪夜蛾幼虫毒力高,LC 50达到1.634×105 PIB/mL。全基因组测序表明,SfMNPV_JX基因组全长134241 bp,共包含140个ORF,系统发育分析显示,SfMNPV_JX属于α-杆状病毒GroupⅡ,是SfMNPV的一个分离物,与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哥伦比亚分离物(SfMNPV_Colombian)最为近似,序列相似性为97.85%。上述研究结果为研发绿色高效的草地贪夜蛾生物杀虫剂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基因组测序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5种昆虫细胞系的研究
12
作者 钱锋 余泽华 陈曲候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360-363,共4页
用0.5MOI的SfaMNPV病毒感染液感染5种昆虫细胞系:Bme、Px、Hv、Tn和LeH.结果表明:这5种细胞系对SfaMNPV都敏感.感染144h后,受染细胞百分率分别是2.84%、11.83%、8%1、6.6... 用0.5MOI的SfaMNPV病毒感染液感染5种昆虫细胞系:Bme、Px、Hv、Tn和LeH.结果表明:这5种细胞系对SfaMNPV都敏感.感染144h后,受染细胞百分率分别是2.84%、11.83%、8%1、6.65、6.22和7.02.电镜观察可见感染细胞核中出现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多角体1.45±0.10μm,病毒粒子38.1±2.09×306±14.5nm,多角体晶格为7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夜蛾 型多病毒 细胞系 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血球细胞体外培养及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研究
13
作者 岳冬梅 王林美 +4 位作者 李树英 范琦 叶博 赵振军 张波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7-10,共4页
分别采用Grace、TC-100和MGM-448加20%胎牛血清和10%苯基硫尿做为细胞原代培养基,在27℃,pH 6.2~6.4的条件下,对5龄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血球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细胞在培养1 h后基本贴壁,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三种培养基细... 分别采用Grace、TC-100和MGM-448加20%胎牛血清和10%苯基硫尿做为细胞原代培养基,在27℃,pH 6.2~6.4的条件下,对5龄柞蚕(Antheraea pernyi)幼虫血球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细胞在培养1 h后基本贴壁,在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三种培养基细胞形态各异,原代培养的细胞主要是椭圆形、梭形和不规则形,进行了45 d培养试验,观察结果表明:三种培养基中Grace培养基优于其他两种,其新生细胞增殖较快,细胞透明,大约10 d左右即基本长满瓶底,15 d进行第一次传代,传代培养细胞主要以园形和椭圆形为主。利用Grace培养基培养传代第2代的细胞进行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的感染实验,通过相差倒置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呈现出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感染7 d细胞感染率可达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血球细胞 细胞培养 型多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胸腺素对蚕体抗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鑫鑫 王永娣 +3 位作者 廖金旭 方强 舒建洪 张文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4-69,共6页
胸腺素(THY)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分别提取蚕体及不同组织的RNA和蛋白质,检测Bm THY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并探究利用重组胸腺素r Bm... 胸腺素(THY)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分别提取蚕体及不同组织的RNA和蛋白质,检测Bm THY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并探究利用重组胸腺素r Bm THY增强家蚕抗病毒能力的可行性。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Bm NPV后的家蚕5龄幼虫,其血淋巴、脂肪体、丝腺和气管中的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不同程度上调,而马氏管、中肠和头部组织中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呈下调趋势;Western blotting检测家蚕5龄幼虫感染Bm NPV后72 h,蚕体内Bm THY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42.3%。家蚕5龄幼虫接种Bm NPV后,分别添食质量浓度为340μg/m L(高剂量)、34μg/m L(中剂量)和3.4μg/m L(低剂量)的r Bm THY溶液,调查3组幼虫的发病率为43.8%、54.0%和57.6%,而对照组幼虫分发病率为62.2%。研究结果初步证明Bm NPV感染可降低蚕体及部分组织中Bm THY的基因转录与蛋白质表达水平,高剂量r Bm THY添食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蚕抗Bm NPV病毒感染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型多病毒 胸腺素 基因转录 蛋白质表达 抗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Gloverin 2克隆、高效表达及其抗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芬芬 杨伟克 +3 位作者 张祖芸 李娜 刘娜 谢昆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5-141,共7页
为获得家蚕抗菌肽葛佬素2(BmGloverin 2),并研究其在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以经BmNPV诱导的3龄3日家蚕中肠cD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BmGloverin 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出去除信号肽部分(1—18 aa)的BmGlo... 为获得家蚕抗菌肽葛佬素2(BmGloverin 2),并研究其在家蚕抗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以经BmNPV诱导的3龄3日家蚕中肠cD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BmGloverin 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出去除信号肽部分(1—18 aa)的BmGloverin 2基因,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pET28a(+)-BmGloverin 2,对含有pET28a(+)-BmGloverin 2重组质粒的菌株诱导表达,然后对抗菌肽重组蛋白进行Ni-IDA亲和层析、透析及浓缩过滤以获得高浓度目的蛋白;并采用抑菌试验检测BmGloverin 2重组蛋白生物活性;最后,将具有生物活性的BmGloverin 2重组蛋白和BmNPV混合处理4 h后喂食家蚕,并以直接喂食BmNPV和无菌水处理为对照组,以检测BmGloverin 2对BmNPV感染家蚕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克隆BmGloverin 2基因,并构建重组pET28a(+)-BmGloverin 2;在37℃、0.5 mmol/L 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可获得大量BmGloverin 2重组蛋白,经SDS-PAGE检测其分子质量为19.1 ku,与预期大小相符,经过纯化浓缩最终获得BmGloverin 2重组蛋白;抑菌试验证明,重组BmGloverin 2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与BmNPV对照组相比,饲喂重组BmGloverin 2蛋白与BmNPV混合液处理组幼虫存活率提高。可见,BmGloverin 2在家蚕抵抗BmNPV侵染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抗菌肽 Gloverin 表达 型多病毒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对宿主昆虫GST活性及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诗迪 黄彩萍 +1 位作者 于欢 王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9-133,共5页
【目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NPV)感染宿主昆虫后对宿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病毒在侵染宿主过程中对宿主昆虫GST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50和100PIB/只2种剂量的HearNPV病毒感染3龄棉铃虫,... 【目的】研究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arNPV)感染宿主昆虫后对宿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明确病毒在侵染宿主过程中对宿主昆虫GST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50和100PIB/只2种剂量的HearNPV病毒感染3龄棉铃虫,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试虫中肠GST活性与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对比分析病毒感染与未感染健康试虫的GST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棉铃虫在HearNPV感染初期,GST活性显著提高,同时GST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随着感染时间的推移,GST活性与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表明病毒感染后对宿主昆虫GST活性的影响与其对GST表达水平的调控相关。【结论】HearNPV感染棉铃虫过程中,病毒入侵能够激活宿主GST基因的表达,但病毒的持续感染最终会抑制GST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型多病毒(HearNPV)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GST基因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的稳定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威汛 江雅琴 +2 位作者 周梦诗 陈杰 袁静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6-961,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害虫,严重威胁粮食安全。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ub1 (S. frugiperd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Hub1,SpfrNPV Hub1)是首个专一性针对草地贪夜蛾的病毒杀虫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药膜法评价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等处理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并开展了20亿病毒包涵体(polyhedral inclusion body,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田间药效试验。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SpfrNPV Hub1在pH 4和pH 7,4℃及25℃条件下稳定,在pH9条件下较不稳定,在54℃高温及4000 lx强光照射条件下不稳定。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0亿PIB/mL SpfrNPV Hub1悬浮剂对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制剂用量为1500~1875mL/hm^(2)时,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分别达81.18%~82.57%和81.23%~83.06%,持效期长。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温度、pH值、光照条件对SpfrNPV Hub1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为指导应用SpfrNPV Hub1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型多病毒 理化因子 病毒活性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lef-11基因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战旗 胡楠 +4 位作者 陈婷婷 董非凡 蒋亚明 鲁成 潘敏慧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4-280,共7页
杆状病毒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是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和病毒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个重要家族,该家族成员LEF-11为13 k D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比对目前已经测序的63种杆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LEF-11的编码基因lef-11... 杆状病毒晚期表达因子(late expression factor,LEF)是参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和病毒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个重要家族,该家族成员LEF-11为13 k D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比对目前已经测序的63种杆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LEF-11的编码基因lef-11在除宿主为双翅目昆虫的Cuni NPV外的所有杆状病毒基因组中都存在,暗示lef-11基因可能在包括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在内的杆状病毒复制过程中行使重要功能。通过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lef-1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在Bm NPV侵染的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中的转录与表达时相,其转录本从侵染后6h开始持续表达,蛋白质从侵染后12 h开始持续表达。当利用DNA聚合酶特异抑制剂阿非迪霉素(aphidicolin)阻断Bm NPV病毒基因组DNA复制之后检测LEF-11的表达受到抑制,暗示LEF-11的表达起始于病毒DNA复制之后。以上结果表明:BmNPV lef-11基因在杆状病毒中非常保守,是一个晚期表达基因,可能不直接参与病毒的起始复制,而是参与病毒的大规模复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型多病毒 晚期表达基因lef-11 DNA复制 表达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生林 王学英 +2 位作者 刘限 韩艳君 李群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2-74,共3页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简称ApNPV) ,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 ,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 :最外层是致密层 ,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perny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简称ApNPV) ,属杆状病毒科包含体杆状病毒亚科核型多角体病毒属 ,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病原。该成熟病毒包含体的断面分三层结构 :最外层是致密层 ,次外层是多角体蛋白层 ,内部是病毒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为DNA ,经限制性内切酶PstⅠ,HindⅢ,BamHⅠ,XhoⅠ,SalⅠ,EcoRⅠ和EcoRⅠ +BamHⅠ酶解后 ,电泳分别形成31,25,6,15,24,5,7条谱带。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通过食下和体壁创伤途径感染柞蚕幼虫 ,不同病毒株对柞蚕的致病性存在着差异。柞蚕幼虫消化液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溶解、灭活作用 ;柞蚕幼虫中肠围食膜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灭活作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在自然条件下有自然裂解现象 ,游离的病毒粒子在自然条件下很快失活。目前已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 ,并在分别在体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型多病毒 型多 结构 感染途径 自然裂解现象 表达系统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在柞蚕蛹中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林美 张波 +5 位作者 叶博 赵振军 李树英 李文利 岳冬梅 范琦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2-799,共8页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 为了探讨外源蛋白在柞蚕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和稳定性,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克隆到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转移表达载体pApM748BE中,获得重组质粒DNA,与ApNPV DNA共转染樗蚕(Phi-losamia cynthiam)培养细胞Pc-01后,用末端稀释法筛选获得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将该重组病毒感染柞蚕蛹,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P在柞蚕蛹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柞蚕蛹感染重组病毒ApNPV-Δph/egfp+后6 d,EG-FP就有明显的表达;感染后12~18 d,蛹体液中的EGFP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以EGFP标准样品定量分析EGFP在柞蚕蛹体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1 mg/mL;感染后30~39 d仍可以检测到蛹体液中EGFP的表达,而且蛋白稳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作表达载体,可在柞蚕蛹中高效稳定地表达EGFP,并且EGFP在雌雄蛹间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型多病毒表达载系统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樗蚕培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