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减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隙动态 景观格局 冠空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物种多样性动态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谭宝 李淑静 王彩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2,共7页
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和生态优势度指数(λ)对黄龙山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的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中草本层、灌木层、乔... 运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和生态优势度指数(λ)对黄龙山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的物种多样性的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中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Ⅲ级林隙(400-600m2)时最大,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各生长型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发育的中前期(45-90a)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草本层、灌木层和乔木层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一致,生态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变化缓慢,灌木和草本对林隙微生境的时空变化很敏感;R、H′、Js和λ在白皮松林不同大小和不同发育阶段林隙中表现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松 林隙动态 生长型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的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及更新模式 被引量:5
3
作者 龙翠玲 余世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2,共6页
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随林隙发育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时间为10、20、30和40年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小叶柿、黄连木、掌叶木和云贵鹅耳枥;灌木... 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随林隙发育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模式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时间为10、20、30和40年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小叶柿、黄连木、掌叶木和云贵鹅耳枥;灌木层优势种包括贵州悬竹、革叶铁榄、湖北十大功劳和长梗核果木;草本层优势种包括石韦、瓦韦、翠云草和庐山楼梯草;藤本优势种包括鞘柄菝葜、四川清风藤、藤黄檀和圆锥清风藤。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的平均相似系数分别为0.31、0.42、0.27和0.32,说明在林隙发育过程中,灌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草本植物则随着林隙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波动性,藤本植物和乔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植物之间。依据树木幼苗、幼树和林冠层数量的差异,可将林隙树种的更新模式分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 林隙动态 物种组成 更新行为 更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皮松林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及更新规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淑静 李登武 +1 位作者 秦廷松 刘雨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研究了白皮松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林隙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更新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阶段为前期、中前期、中后期和后期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白皮松(Pinus bungea... 研究了白皮松林林隙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林隙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动态变化,并对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更新反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发育阶段为前期、中前期、中后期和后期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白皮松(Pinus bungeana)、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山桃(Prunus davidian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灌木层优势种包括白莲蒿(Artemisia gmelinii)、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薄皮木(Lepto-dermis oblonga)和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草本层优势种包括大披针苔草(Carex lanceolat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紫菀(Aster tataricus)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32、0.38和0.27。可见林隙发育过程中群落各层次的相似性系数由小到大顺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随着林隙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之间。依据林隙中树种幼苗、幼树Ⅰ和幼树Ⅱ的数量差异,可将林隙更新反应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差异不明显3种,并分别以白皮松、辽东栎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代表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动态 物种组成 更新反应 白皮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GAP)干扰研究进展 被引量:121
5
作者 臧润国 徐化成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0-98,共9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循环的理论、自然干扰的概念、林隙的一般特征和林隙干扰的时空格局。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干扰形成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林隙的大小、形成年龄、形成方式以及形成木的特征是研究林隙特征的重要参数,虽然不同森林群落中,林隙干扰的频率和程度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不同,但大多数森林的年平均干扰率是在1%左右。不同的森林类型中,大、小型干扰的比例不同。小型林隙干扰与大型灾难性干扰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森林景观的时空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隙动态 干扰生态学 生态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大径级个体对树木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大伟 国庆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400-8407,共8页
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林分中大径级个体直接影响周围林分的空间格局,当大径级个体成为倒木或枯立木时会造成较大林隙,这也将导致周围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 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林分中大径级个体直接影响周围林分的空间格局,当大径级个体成为倒木或枯立木时会造成较大林隙,这也将导致周围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利用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10.4 hm2样地的调查数据,统计了样地内乔木树种组成,分析计算样地内树木个体间的分布规律,探究大径级个体对周围邻木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地中共有乔木24种,共计7412株(去除分株),隶属于11科18属,林分中大径级个体周围存在由小径级树木聚集生长形成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随着邻木径级的变化而变化,2级邻木(5.0 cm≤DBH<1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7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3级邻木(10.0 cm≤DBH<30.0 cm)主要在距离大径级个体3—6 m范围内形成环形结构,而1级邻木(1.0 cm≤DBH<5.0 cm)与4级邻木(30.0 cm≤DBH<50.0 cm)并未形成环形结构,经分析环形结构的产生与林分内个体间的竞争存在密切关系,并且该结构与林隙斑块动态理论间存在内在联系,该结构是森林动态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会伴随林木的生长产生或消失。研究表明大径级个体胸径的变化对邻木的环形结构分布范围也有一定影响,当大径级个体胸径增加时邻木的聚集范围有收缩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空间格局 林隙动态理论 阔叶红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