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
1
作者 王华 汤浩藩 +4 位作者 迟韵阳 罗坤水 黄文超 狄岚 唐星林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揭示南昌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UTC)的区域分布及动态变化,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ERDAS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ArcGIS 10.6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PUTC的空间分布和动态... 【目的】揭示南昌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UTC)的区域分布及动态变化,为未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ERDAS2014、eCognition Developer 9.0和ArcGIS 10.6等软件解译并分析了南昌市主城区2015―2019年PUTC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情况。【结果】2015―2019年间研究区域PUTC总面积减少了498.4 hm^(2),平均斑块面积增大了0.07 hm^(2)。2015年和2019年新建区PUTC斑块数量和面积最大,青山湖区次之,西湖区最小。2015―2019年间,东湖区和西湖区PUTC平均斑块面积减少,其他区县有不同程度增加。2015年PUTC斑块数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斑块、大斑块、小斑块、特大斑块、巨斑块,而2019年斑块数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大斑块、中斑块、小斑块、特大斑块、巨斑块。【结论】研究期间南昌市主城区PUTC明显减少,且越靠近中心城区分布越少,说明可用于城市生态建设的土地面积在变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潜在林木树冠覆盖 生态建设 南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动态变化及相关性
2
作者 赵奇 李松辉 彭建松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目的】树冠覆盖对区域热环境有显著缓解作用,揭示树冠覆盖对热环境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多时期卫星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多尺度分割和辐射传输... 【目的】树冠覆盖对区域热环境有显著缓解作用,揭示树冠覆盖对热环境的调节机制,为研究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方法】以昆明市呈贡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23年多时期卫星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多尺度分割和辐射传输方程法等方法,分析树冠覆盖与地表温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定量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1)2014—2023年,研究区林木树冠覆盖斑块中巨型斑块面积最大,树冠覆盖面积总体增长11.07 km^(2),其中2020年树冠覆盖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多、破碎化程度最高;2)近10年来呈贡区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次高温和高温长期占据主导,2017—2020年变化最显著,平均温度上升2.32℃,近年来热环境虽有所改善,但高温区域仍占较大比例,需优化绿地布局以缓解热环境;3)林木树冠覆盖和热环境的主轴始终保持在东北-西南方向,且方向变化不显著,空间格局呈放射状分布,热环境平均中心整体向西南方向发生迁移;4)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与降温率显著正相关,相关性表现为面积>形状指数>周长,降温效果表现为形状指数>周长>面积;斑块降温效果存在明显阈值效应,即面积>20 hm^(2)、周长>40 km或形状指数>1.7时,降温效果显著减弱。【结论】近10年来,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呈现明显波动,平均温度呈“先降后升”趋势,树冠覆盖的空间格局呈现“核心区集聚强化”的变化模式,增加树冠覆盖斑块周长和形状指数的降温效果较好。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水平结构优化、垂直空间调控及系统协同布局的“三维协同”优化策略,通过多维度协同以提升降温效果,缓解热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热环境 标准差椭圆 降温率 昆明呈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林木树冠覆盖与森林结构分析
3
作者 周天宇 闫哲 秦记争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的含绿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对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存在问题及规律,为曲靖市森林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rcgis 10.7和e Co...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的含绿量,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功能。本研究对曲靖市中心城区街道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存在问题及规律,为曲靖市森林城市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Arcgis 10.7和e Congnition Developer 9.0软件,结合实地调查,对沾益区主要街道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全面分析。龙华大道南段树冠覆盖率最高,达40.22%;西平路树冠覆盖率最低,仅6.98%。对40条主要街道的森林结构进行全面调查,共记录到植物45种22科32属。优势乔木中云南樟的重要值最高为9.88%,优势灌木中大叶女贞的重要值最高为12.49%。中心城区主要街道优势乔木的优势性明显,其他乔木植物的频度对重要值的贡献基本均衡。整体表现出随着立木层次的升高,树木数量分布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多数树木冠幅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街道 沾益区 林木树冠覆盖 森林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4
作者 贾宝全 王成 +1 位作者 邱尔发 郄光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32,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由此产生的大量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加深,城市森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被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和科学家看做是有效解决城市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最根本途径。在城市森林的维护、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城市林木树冠覆盖被认为是城市森林最重要的结构与功能衡量指标。针对我国城市森林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的现实需求,从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概念、分类与评价、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服务功能、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的研究方法和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率与城市森林规划等4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该方面研究的未来趋势包括4个方面,首先,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研究,已经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日常生态、生产管理紧密结合。其次,高分辨率(米级以下)卫星影像在城市森林树冠调查与制图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第三,像面向对象的影像解译方法与激光雷达(LIDAR)等新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使用。第四,为了最终实现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能够落地的目标,在城市森林建设的规划实施决策过程中,计算机辅助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会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现状与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中轴线地区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姚佳 贾宝全 王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57,共4页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 以北京市中轴线地区为研究对象,2013年8—9月以0.5 m分辨率worl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GIS面向对象的目视解译方法,对树冠斑块覆盖特征分析,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揭示研究区"城-乡"梯度带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衡。从城市中心区向远郊区扩展,中轴线北部地区树冠覆盖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南部地区呈现递减的梯度变化。(2)公共绿地是组成树冠覆盖斑块的的主要绿地类型,单位绿地树冠斑块的破碎度最大,是受人为干扰最强的绿地类型。(3)不同等级树冠覆盖斑块分布不均匀,城市中心区以小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多分布在远郊区。研究区不同区块之间人文特征、城市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的差异,是造成区域间树冠斑块景观格局差异的主要原因;城市开展的大规模造林运动,是推动局部地区树冠覆盖斑块面积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绿地结构特征 景观斑块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动态变化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贾宝全 张文 +1 位作者 李晓婷 李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4-887,共14页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文献与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六环外1km以内范围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和2013年的0.5m分辨率航、卫片影像,通过其解译的地表覆盖数据,对其两个年度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等指标,以村(社区)为单元对其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优先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1年间,研究区域的PUTC从40882.18hm^2减少到了18845.82hm^2,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沿环路越是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其分布也越少的格局,从其类型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类型的丰富度也越来越低,到2013年,则呈现出荒草地类型绝对占优的格局。PUTC的斑块数量从109892个减少为7793个,但斑块平均面积从2002年的0.37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2.36hm^2,斑块大小格局也从2002年的小斑块占绝对优势演变为各种类型"平分秋色"的状况。以PUTC为核心的村(社区)区域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在2002年时低潜力和中潜力区域范围最大,分别占到了研究区域的32.39%和28.83%,2013年时潜力格局改变为极低潜力和低潜力区域面积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5.83%和50.94%。极高优先度和高优先度区域应该是北京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城市森林的区域,目前的潜在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其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研究区域面积的13.11%和41.79%,其中极高优先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构成城市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因此北京城区未来的林木树冠发展策略应该走植被潜在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潜在斑块共同开发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潜在林木树冠覆盖 动态特征 优先度 高分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医院绿地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晓婷 刘佳 +1 位作者 姜莎莎 贾宝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392-8403,共12页
城市森林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医院是城市人流最聚集,生态健康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之一,急需加强对医院城市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的研究工作。利用2013年7—9月份0.5m分辨率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以及基于面向对象解... 城市森林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医院是城市人流最聚集,生态健康需求最迫切的地区之一,急需加强对医院城市森林现状以及建设潜力的研究工作。利用2013年7—9月份0.5m分辨率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以及基于面向对象解译平台eCognition软件解译得到的2013年北京市城区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对北京城区医院绿地林木树冠覆盖与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总体林木树冠覆盖率为18.59%,潜在树冠覆盖率为1.55%;无论是现实还是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率,三级医院均高于二级医院;各环路现实树冠覆盖率表现为:五环—六环外1km(19.15%)>三环—四环(13.03%)>二环—三环(11.64%)>四环—五环(11.18%)>二环内(8.16%),潜在树冠覆盖率表现为五环—六环外1km(0.03%)>四环—五环(0.01%),其他各环路均为0;六个行政区间现实树冠覆盖率表现为:石景山区(24.49%)>海淀区(21.67%)>朝阳区(20.11%)>丰台区(19.43%)>西城区(13.52%)>东城区(10.55%),各行政区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率值几乎均为0;本次调研共记录到植物62种,分属于33科54属,其中乔木层树种中雪松(Cedrus deodar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银杏(Ginkgo biloba)的重要值以及应用频度较高;灌木层树种中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石榴(Punica granatum)、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等观花观果树种重要值以及应用频度较高;医院城市森林群落的平均密度为55株/hm2,平均胸高断面积为2.23m2/hm2;平均胸径、冠幅、树高分别为17.69cm、4.65m、6.60m,树种规格整体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城市森林 林木树冠覆盖 森林康养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六环内校园林木树冠覆盖与森林结构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晓婷 马杰 +2 位作者 刘佳 贾宝全 姜莎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8,共9页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20 cm,冠幅在4~6 m以及树高在5~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北京 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森林 森林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靖市马龙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与热环境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天宇 朱坤 +2 位作者 彭建松 秦记争 代继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29,共7页
城市建成区是快速城市化的核心,也是热岛效应较为明显的区域。为了探究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与城市热环境的相关性,为整体上改善城市的热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供有益借鉴。以曲靖市马龙区2020年Google Earth全色历史影像和Landsa... 城市建成区是快速城市化的核心,也是热岛效应较为明显的区域。为了探究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特征与城市热环境的相关性,为整体上改善城市的热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供有益借鉴。以曲靖市马龙区2020年Google Earth全色历史影像和Landsat8 OLI_TIRS卫星影像为基础,利用eCognition Developer 9.0进行土地类型斑块解译和ENVI5.3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处理,对树冠覆盖斑块降温率与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形状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龙地区树冠覆盖面积为156.91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25.25%;不透水面温度最高(35.72℃),林木树冠覆盖对地表温度具有降温作用,斑块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容易受到周围大面积不透水面的影响;斑块面积、周长与分别降温率显著相关(P<0.05),面积与降温率的相关性高于斑块周长与降温率的相关性,但斑块周长的增加对斑块内部温度的降低作用强于面积的增加。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其降温效应,首先考虑增大林木树冠覆盖和水体面积,其次可增加潜在树冠覆盖,在独立斑块的基础上,组建有机廊道网,从整体上改善城市的热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热环境 地表温度反演 相关性 马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乡交错区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动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佳 李彤 贾宝全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8-1386,共9页
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 城乡交错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土地类型变化频繁,人地矛盾突出。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林木树冠覆盖这一新指标,以覆盖研究区域的分辨率为0.5 m的2002年8-9月真彩色航片和2013年8-9月的WordView-2卫星影像为基础,探讨2002和2013年该区域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的变化情况,以期为目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显示,2002-2013年间,城乡交错区整体的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54%增加到22.15%,农村居民点数量减少428个,居民点平均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7.78%增加到25.01%。从林木树冠覆盖等级来看,2013年高覆盖度和极高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所占比例比2002年分别提高14.27和6.45百分点,极低覆盖度农村居民点数量占比减少0.13百分点。在空间分布上,无论是2002年还是2013年,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均呈现随着环路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11 a间,一直保留存在的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由19.03%减少至16.39%,对其的土地转移概率矩阵分析发现,该类村庄中,建设用地最稳定,保持自身不变的概率达到84.50%。新增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25.70%)明显高于消失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15.54%)。对不同变化模式农村居民点变化部分的统计分析显示,扩张、新增和边缘新增模式的农村居民点林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25.05%、25.70%和27.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农村居民点 城乡交错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ognition影像解译的云南会泽县建成区林木树冠覆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和晓菲 陈鑫 +3 位作者 王梦瑶 苗雪 樊昌猛 彭建松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8,共9页
城市生态建设是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林木树冠覆盖是衡量城市生态的标志性指标,反映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效,对林木树冠覆盖的分析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中小型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以会泽县建成区2019年7-8月... 城市生态建设是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林木树冠覆盖是衡量城市生态的标志性指标,反映森林城市建设的成效,对林木树冠覆盖的分析结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中小型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以会泽县建成区2019年7-8月的0.5m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基于ArcGIS10.4平台,利用eCognition 9.0软件解译,结合多尺度分割算法处理,计算分析会泽县建成区林木树冠覆盖率及斑块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会泽县建成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275.55hm~2,由城市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呈递增趋势,林木树冠覆盖率为17.78%。共5 270个斑块,整体城市林木面积小且数量多,破碎化严重。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率为8.98%,共2 067个斑块,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理论值仅为26.76%。新旧居住区斑块分布差异性显著,城市森林的建设对城市生态的提升起到一定积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林木树冠覆盖 ECOGNITION 会泽县建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的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动态特征
12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1 位作者 成军锋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时空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视角的乡村人居生态林现状评价与用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贾宝全 马明娟 宋宜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3-1472,共10页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可增加的面积最多,为59.46 hm2。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林木树冠覆盖具有数量偏低、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类型单一等特点,今后的生态建设应该保护与建设并举,重点加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乡村人居林 斑块粒级 树种 行政村 现实与潜在覆盖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离区内的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一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从2002年的4 832.98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10 095.01 hm^2,11年间共增加了20.57%;绿地率净增23.94%,生态用地率净增24.11%;斑块平均分维数和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小型斑块和巨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11年间数量分别减少了42 286个和130个,面积分别减少了186.08和5 457.75 hm^2;城市总体规划、2008奥运会的绿色需求、城市公园环建设决策和首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是其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结论】与建设之初相比,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林木绿地斑块更趋向于向自然化的方向变化,同时斑块规模呈现了小、中、大型斑块数量与面积同步减少,而特大型斑块与巨型斑块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域城市林木和绿地不仅取得面积上的急速扩大,而且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公园绿地树冠覆盖及其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化 被引量:8
15
作者 马杰 贾宝全 费美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9-437,共9页
公园是城市森林的主体,其生态服务能力对整个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是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程度的指示器,物种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二者从城市发展、空间分布、公园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仅... 公园是城市森林的主体,其生态服务能力对整个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是城市森林生态服务程度的指示器,物种多样性是城市森林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二者从城市发展、空间分布、公园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仅可以为城市森林之间的比较提供资料,也可以为未来城市森林规划指明方向。以北京市0.5 m的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计算其树冠覆盖率及其他土地类型比例,并分层抽样调查了77个公园物种构成。结果表明,(1)北京市六环内公园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为81.46%,远远高于城市总体水平,郊野公园与森林公园树冠覆盖率高于其他类型。公园林木树冠覆盖在数量上以中、高覆盖度为主,在面积上则是极高覆盖度占比最大。由于经营管理措施不同,树冠覆盖率、水体率随着公园级别的降低而降低。(2)共记录北京市公园木本植物35科、64属、78种,以本地种为主,丰富度不高,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以少数物种为主导,各环路、行政区植物景观有较高的相似性。(3)北京市六环内公园沿城市发展方向由城内向城外表现出规律性的梯度变化:树冠覆盖逐步增加;不透水地表比例降低;物种数、多样性、均匀度逐渐降低,以3环为分界线,其内常绿针叶树应用频度较高,其外落叶阔叶树应用频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园 北京 林木树冠覆盖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