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六环内校园林木树冠覆盖与森林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婷 马杰 +2 位作者 刘佳 贾宝全 姜莎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8,共9页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20 cm,冠幅在4~6 m以及树高在5~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北京 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森林 森林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的北京市六环内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动态特征
2
作者 仇宽彪 李晓婷 +1 位作者 成军锋 贾宝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20,共10页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斑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时空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树冠覆盖视角的乡村人居生态林现状评价与用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贾宝全 马明娟 宋宜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63-1472,共10页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 林木树冠覆盖是欧美国家城乡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最常用评价指标,与我国的林木绿化率、绿地率等指标相比,其具有不分用地权属、导向性明显、更注重绿地质量等突出优点,在我国目前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利用该指标对农村人居林生态现状与生态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对于指导今后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该指标为核心,选择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2009年7—8月25 cm分辨率的航空影像数据,对其乡村人居生态林的结构特征、林木树冠覆盖现状以及潜在树冠覆盖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为1 088.15 hm2,全镇的树冠覆盖率为17.12%,99%以上为乔木冠层覆盖面积。从林木树冠覆盖的斑块粒级结构来看,树冠覆盖斑块在面积上以巨型斑块为主,但在数量上则以中小型斑块为主。不同行政村的树冠覆盖率评价结果显示,全镇66个行政村中仅有24个行政村树冠覆盖率高于镇域平均水平17.12%。全镇林木树冠覆盖以中等覆盖度等级为主,隶属此等级的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36.36%;其次为极低和低等覆盖度等级,行政村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1.21%、18.18%;高等树冠覆盖度等级所占比例最少,仅为7.58%。不同树种树冠覆盖面积的比例差异较大,占有比例较高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泡桐、刺槐、苹果、柿树等,其中,杨树的树冠覆盖比例最高,达11.97%,小檗最少,不足0.01%。从未来可绿化的树冠覆盖潜力看,研究区理论潜在树冠覆盖面积共计190.51 hm2,占研究区总土地面积的2.91%,包括滩涂地、裸土地、荒草地及其他未利用地等4类用地类型;理论上全镇未来能达到的最大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0.12%;扣除保障景观多样性的"10%急需律"后的实际潜力结果表明,实际可利用的林木潜在树冠覆盖率仅2.7%,其中以滩涂地覆盖斑块可增加的面积最多,为59.46 hm2。总体而言,研究区的林木树冠覆盖具有数量偏低、斑块破碎化程度高、类型单一等特点,今后的生态建设应该保护与建设并举,重点加强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树冠覆盖 乡村人居林 斑块粒级 树种 行政村 现实与潜在覆盖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树冠覆盖特征与景观生态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宝全 刘秀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 【目的】以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建设为例,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航、卫片信息源,分析城市林木树冠覆盖特征,力图一方面准确揭示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区的生态建设成效,另外也试图从景观生态学视角揭示其格局内在变化过程与趋势,进而为北京市及其他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方法】以0.5 m分辨率的2002年航片和2013年的worldview2卫片为基础,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的解译技术平台,以城市树冠覆盖为核心,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从景观动态、景观格局变化和景观斑块尺度变化等方面,探讨一道绿化隔离区内的林木树冠覆盖特征。【结果】一道绿化隔离区林木树冠覆盖面积从2002年的4 832.98 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10 095.01 hm^2,11年间共增加了20.57%;绿地率净增23.94%,生态用地率净增24.11%;斑块平均分维数和斑块面积形状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特点;小型斑块和巨型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幅度最为显著,11年间数量分别减少了42 286个和130个,面积分别减少了186.08和5 457.75 hm^2;城市总体规划、2008奥运会的绿色需求、城市公园环建设决策和首都百万亩平原大造林是其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因素。【结论】与建设之初相比,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林木绿地斑块更趋向于向自然化的方向变化,同时斑块规模呈现了小、中、大型斑块数量与面积同步减少,而特大型斑块与巨型斑块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同步增加的变化趋势。第一道绿化隔离区域城市林木和绿地不仅取得面积上的急速扩大,而且其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绿化隔离区 城市林木树冠覆盖变化 景观格局动态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