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文献与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六环外1km以内范围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和2013年的0.5m分辨率航、卫片影像,通过其解译的地表覆盖数据,对其两个年度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等指标,以村(社区)为单元对其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优先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1年间,研究区域的PUTC从40882.18hm^2减少到了18845.82hm^2,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沿环路越是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其分布也越少的格局,从其类型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类型的丰富度也越来越低,到2013年,则呈现出荒草地类型绝对占优的格局。PUTC的斑块数量从109892个减少为7793个,但斑块平均面积从2002年的0.37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2.36hm^2,斑块大小格局也从2002年的小斑块占绝对优势演变为各种类型"平分秋色"的状况。以PUTC为核心的村(社区)区域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在2002年时低潜力和中潜力区域范围最大,分别占到了研究区域的32.39%和28.83%,2013年时潜力格局改变为极低潜力和低潜力区域面积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5.83%和50.94%。极高优先度和高优先度区域应该是北京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城市森林的区域,目前的潜在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其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研究区域面积的13.11%和41.79%,其中极高优先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构成城市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因此北京城区未来的林木树冠发展策略应该走植被潜在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潜在斑块共同开发之路。展开更多
【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目的】明晰北京市城区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斑块总体形态特点,揭示城市化进程中UTC斑块形态特征变化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城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和现有城市林木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六环内为研究区,基于2002、2013和2019年3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UTC斑块,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近20年来北京城区UTC斑块形态特征组成状况,并结合转移矩阵与相对贡献度等方法指标,识别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点。【结果】2002—2019年间,北京城区UTC从2002年的387.93 km^(2)增加到2019年的771.14 km^(2)。其中,2002—2013年间,北京市城区UTC增幅达282.92 km^(2),显著高于2013—2019年间的97.39 km^(2)。3期UTC斑块的形态特征组成却较为一致,孤岛、核心区与桥接区是UTC斑块主要的形态特征,三者总和均占各期UTC总面积的80%以上;而UTC的边缘、环道区、分支以及孔隙则是次要的形态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在2002—2013年和2013—2019年2个时段,UTC孤岛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均为UTC变化的主要类型,其面积分别在UTC转换总面积中占30%和25%。但同时,两个时段内UTC形态特征转换仍存在一定差异。在2002—2013年间,与UTC核心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23.12%;而在2013—2019年间,与UTC桥接区相关的转换类型面积占比则较大,在同期UTC转换总面积中占比达35.22%。相较于前一时段UTC核心区的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在后一时段北京市城区UTC形态特征转换则更多地表现为与桥接区相关的变化。从空间变化来看,北京市4环内区域主要以UTC孤岛变化为主要的转换类型,而四环外则以UTC核心区与桥接区变化为主。【结论】近20年来,北京市城区林木树冠覆盖大幅提升,城市绿化工程取得巨大成效,UTC孤岛、核心区和桥接区是北京市六环内UTC斑块的主要形态特征。随着城市发展,UTC斑块的形态特征主要转换类型逐渐从以核心区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相关的转换。UTC斑块形态特征转换呈现城乡梯度分布特征,从市中心向外,UTC斑块形态特征的主要转换类型从与孤岛相关的转换变为与桥接区和核心区相关的转换。今后,城市森林建设需侧重于维持和提升城市森林斑块之间的连接度,并强化市中心残留林木斑块的保护。展开更多
文摘城市林木树冠覆盖(urban tree canopy,UTC)既是衡量一个城市生态状况的标志性指标,也是衡量森林城市建设成就的关键指标,其中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possible urban tree canopy,简称PUTC)又与城市森林建设目标的科学制定息息相关。在国外文献与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六环外1km以内范围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和2013年的0.5m分辨率航、卫片影像,通过其解译的地表覆盖数据,对其两个年度的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区域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利用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现实林木树冠覆盖率等指标,以村(社区)为单元对其潜在林木树冠覆盖的优先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1年间,研究区域的PUTC从40882.18hm^2减少到了18845.82hm^2,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沿环路越是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其分布也越少的格局,从其类型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类型的丰富度也越来越低,到2013年,则呈现出荒草地类型绝对占优的格局。PUTC的斑块数量从109892个减少为7793个,但斑块平均面积从2002年的0.37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2.36hm^2,斑块大小格局也从2002年的小斑块占绝对优势演变为各种类型"平分秋色"的状况。以PUTC为核心的村(社区)区域潜力评价结果显示,整个研究区域在2002年时低潜力和中潜力区域范围最大,分别占到了研究区域的32.39%和28.83%,2013年时潜力格局改变为极低潜力和低潜力区域面积最大,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5.83%和50.94%。极高优先度和高优先度区域应该是北京城市未来重点发展城市森林的区域,目前的潜在优先度评价结果表明,其面积占比分别达到了研究区域面积的13.11%和41.79%,其中极高优先度区域主要分布在构成城市核心区的东城区和西城区,因此北京城区未来的林木树冠发展策略应该走植被潜在斑块与不透水地表潜在斑块共同开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