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3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运筹对‘超优千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
作者 张君莉 王瑶 +6 位作者 夏琼梅 朱海平 龙瑞平 李贵勇 邓安凤 杜晨晴 杨从党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23-29,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运筹对‘超优千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明确水稻高产的氮肥运筹比例及增产机理。以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为材料,通过设置8种氮肥运筹处理,分别为N_(0)(不施肥),N_(1)(7:3),N_(2)(6:4),N_(3)(5:5),N_(4)(4:6)... 本研究旨在探究氮肥运筹对‘超优千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明确水稻高产的氮肥运筹比例及增产机理。以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为材料,通过设置8种氮肥运筹处理,分别为N_(0)(不施肥),N_(1)(7:3),N_(2)(6:4),N_(3)(5:5),N_(4)(4:6),N_(5)(3:7),N_(6)(2:8),N_(7)(0:10),以N_(3)为对照,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有效穗数、穗粒数、氮肥农学效率,但对千粒重、结实率的影响较小。当氮肥运筹处理为N_(6)时,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最高,齐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齐穗期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齐穗期到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收获指数则随着氮肥后移的增加逐渐上升。在施氮总量(纯氮)为420 kg/hm^(2),基本苗28.95×10^(4)株/hm^(2),移栽密度11.5 cm×30 cm时,氮肥运筹比例为基蘖肥:穗肥=2:8,最有利于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级杂交稻 氮肥 氮肥运筹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高产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龙 王占海 +3 位作者 赵海波 孙志 马秀芳 孟祥旭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4-16,共3页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完善配套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在水肥一体化及灌水、施肥量、农事操作一致的条件下,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籽粒...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的适宜种植密度,完善配套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在水肥一体化及灌水、施肥量、农事操作一致的条件下,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产量均有所不同。种植密度600万株/hm^(2)处理小麦株高最高、穗长最长、穗粒数最多、千粒重最重、籽粒和秸秆产量最低,分别为88.53 cm、10.33 cm、36.37粒、53.28 g、8742.19 kg/hm^(2)和9679.69 kg/hm^(2);种植密度900万株/hm^(2)处理小麦株高最矮、穗长最短、穗粒数最少、千粒重最轻、籽粒和秸秆产量最高,分别为83.90 cm、8.95 cm、31.43粒、49.99 g、10684.90 kg/hm^(2)和11755.21 kg/hm^(2);种植密度825万株/hm^(2)处理小麦籽粒和秸秆产量居第2位,分别为10580.73、11643.23 kg/hm^(2)。由此表明,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小麦种植密度为825万~900万株/hm^(2)(即播种量453.75~495.00 kg/hm^(2))时,能够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肥一体化 种植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烟农12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作者 邵友伦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4-26,共3页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烟农1212在宿州市埇桥区种植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条件,于2023—2024年度进行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烟农12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宿州市埇桥区种植,适宜的播期范围在10月15-22日,适宜的密度范围在...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烟农1212在宿州市埇桥区种植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条件,于2023—2024年度进行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烟农12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烟农1212在宿州市埇桥区种植,适宜的播期范围在10月15-22日,适宜的密度范围在270万~285万株/hm^(2)之间,在此播期及密度条件下,烟农1212的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烟农1212 播期 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冬青稞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育期差异分析
4
作者 扎次 次旦卓嘎 +8 位作者 错色 贡桑 旦增曲宗 尼玛卓嘎 次仁旺堆 次仁央宗 拉珍 达瓦顿珠 卓嘎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28-34,共7页
为探究西藏冬青稞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表现,以西藏10个冬青稞品种为研究材料,对生育期、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所有统计性状中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 为探究西藏冬青稞不同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表现,以西藏10个冬青稞品种为研究材料,对生育期、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得出,所有统计性状中单株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8.14%;生育期最小,为2.16%;变异系数>20%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穗数、穗粒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穗长。相关性分析表明,生育期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除了与单株穗数和穗粒质量呈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均呈正相关,且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三要素中有效穗数与千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穗粒数呈不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株高、穗长、穗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穗粒质量、穗粒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参试品种的主要变异来源为单株穗数、穗粒质量、产量、有效穗数、穗长等方面。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的影响,有效穗数对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具有制约作用,而穗粒数与千粒质量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并共同受穗粒质量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冬青稞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用亚麻产量对比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金巍 雒树青 +5 位作者 额尔登图 曹莉琼 郝慧雯 包乌日娜 孟春亮 朱文新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为明确产量构成因素对油用亚麻产量的影响,以18个油用亚麻品种为材料,对油用亚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内亚十一号、伊亚4号、坝亚15号、陇亚10号、晋亚15号、坝亚21号、坝选三号、内亚十四号等8个品... 为明确产量构成因素对油用亚麻产量的影响,以18个油用亚麻品种为材料,对油用亚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内亚十一号、伊亚4号、坝亚15号、陇亚10号、晋亚15号、坝亚21号、坝选三号、内亚十四号等8个品种产量显著高于内亚九号(CK)。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油用亚麻产量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产量(Y)为因变量,单位面积株数(X_(1))、单株果数(X_(2))、每果粒数(X_(3))和千粒重(X_(4))为自变量建立最优回归模型:Y=-4316.343+0.736X_(1)0.628X_(2)+0.425X_(3)+0.242X_(4),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株数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综上所述,提升油用亚麻产量最重要途径是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即种植密度,但由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竞争和补偿机制,在增密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适当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亚麻 产量评价 构成因素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及机插密度对Y两优17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
作者 刘旭婷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14-16,42,共4页
为了进一步完善Y两优17水稻在巢湖市种植的技术体系,播期设置了5个处理(2024年4月26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4日),机插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18.50万、16.66万、15.15万穴/hm^(2)),开展了播期及机插密度对Y两优17水稻产量及其... 为了进一步完善Y两优17水稻在巢湖市种植的技术体系,播期设置了5个处理(2024年4月26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4日),机插密度设置了3个处理(18.50万、16.66万、15.15万穴/hm^(2)),开展了播期及机插密度对Y两优17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5月10日处理Y两优17的实际产量最高,为9853.60 kg/hm^(2),较其他播期处理增产9.14%~28.67%;机插密度为16.66万穴/hm^(2)处理(株行距20 cm×30 cm)的产量最高,为10012.7 kg/hm^(2),较其他机插密度处理增产1.61%~11.56%。在巢湖市一季稻种植Y两优17水稻时,适宜的播期为5月10日、机插密度为16.66万穴/hm^(2)(株行距20 cm×3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Y两优17 播期 机插密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梁雪迪 吴杰 +5 位作者 刘金玲 王昱峰 刘阳 张玉亭 孔维丽 高玉千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2,共7页
研究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香菇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参加区试的9株香菇菌株为研究材料,测量了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13个因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分析软件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 研究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香菇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河南省参加区试的9株香菇菌株为研究材料,测量了香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13个因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分析软件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香菇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关系。结果表明,参试香菇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成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盖厚度及菌盖硬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成菇数与菌盖厚度、单菇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菌盖厚度与菌盖硬度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成菇数(X_(1))和菌盖质量(X_(2))建立回归模型,Y=-41.889+1.100X_(1)+0.314X_(2)。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产量直接贡献值最大的是成菇数,其次是菌盖质量。综上,在管理过程中,提高成菇数量、适宜的菌盖质量可以显著提高香菇产量,同时也应综合考虑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高产香菇品种选育中应重点挖掘影响成菇数量的菌盖发育关键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产量构成因素 通径分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明立伟 汝甲荣 +4 位作者 张金鹏 赵雪 李志新 刘玲玲 李长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3-18,共6页
为明确工业大麻品种培育方向,以6个工业大麻品种为试验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原茎产量与株高、茎粗... 为明确工业大麻品种培育方向,以6个工业大麻品种为试验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究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原茎产量、纤维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原茎产量与株高、茎粗、全麻率、干茎制成率和纤维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纤维产量与原茎产量、全麻率和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的相关性最显著,为0.94;工业大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达显著水平(P<0.05),以原茎产量为因变量(Y),全麻率(X_(1))、茎粗(X_(2))和干茎制成率(X_(3))为自变量,分别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_(原茎产量)=-1.792+0.472 X_(1)+0.390 X_(2)+0.325 X_(3)和Y纤维产量=-1.737+0.765 X_(1)+0.287 X_(2)+0.169 X_(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全麻率和干茎制成率对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的贡献最大,分别为0.470,0.372和0.764,0.311,而株高和茎粗主要是通过影响全麻率和干茎制成率,从而对原茎产量和纤维产量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我国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整合分析
9
作者 纪洪亭 赵韩伟 +4 位作者 曾燕楠 程润东 王士红 王勇 赵荷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06-1620,共15页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 【目的】在全国尺度上,定量评价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影响施氮效应的因素,为我国甘薯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以“甘薯”、“氮”、“氮肥”、“产量”、“单株结薯数”、“单薯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基于以下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试验在我国农田进行;试验包含不施氮肥对照和施用不同量氮肥处理,且对照与处理磷钾肥用量相同;每个处理至少有3次重复,共筛选到45篇文献。筛选后的文献中,包含产量数据288组,单株结薯数数据191组,单薯重数据145组。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氮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通过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施氮效应的影响。【结果】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增加我国甘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1.7%、单薯重3.2%,降低单株结薯数1.2%。不同施氮量下,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鲜薯产量和单株结薯数增幅逐渐降低,增幅最大的施氮量均小于75 kg/hm^(2),单薯重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增幅最大的施氮量为75~150 kg/hm^(2)。长江流域薯区和南方薯区鲜薯单产增幅高于北方薯区;北方薯区、长江流域薯区、南方薯区适宜施氮量分别为<75、75~150、75~150 kg/hm^(2)。随对照组产量(地力产量)的增加,施氮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增幅均呈下降趋势,而单薯重增幅呈增加趋势。对照组产量≤2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150 kg/hm^(2),地力产量为25~35 t/hm^(2)和>35 t/hm^(2)时,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施氮处理下鲜食型甘薯增产幅度低于淀粉型甘薯,鲜食型甘薯适宜施氮量为<75 kg/hm^(2),淀粉型为75~150 kg/hm^(2)。施氮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的施钾(K_(2)O)量为150~225 kg/hm^(2),尽管该施钾量范围内施氮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显著下降6.3%,但单薯重显著增加14.9%,导致鲜薯产量增加10.5%;施磷(P_(2)O_5)量为≤60 kg/hm^(2)时,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增幅最高,分别为7.2%、4.9%和5.8%;氮、磷、钾适宜的配施比例为1∶0~0.8∶1~3。中性土壤(6.520 g/kg)的土壤条件下,施氮处理的鲜薯产量增幅最高。【结论】施氮有助于提升我国甘薯产量,但施氮效果受区域、地力产量、磷钾肥施用量、土壤基础肥力、甘薯类型等因素影响。因此,在甘薯生产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适宜的施氮方案,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甘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甘薯 鲜薯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10
作者 黄廷芝 王志龙 +5 位作者 乔祥梅 程加省 刘列 程耿 于亚雄 王志伟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11期47-49,共3页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 为了解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的产量特性,利用2019-2021年2个年度的云南省地麦区域试验和2021-2022年度云南省地麦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云麦85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云麦852个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4804.5 kg/hm^(2)、5488.5 kg/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5488.5 kg/hm^(2),均高于对照品种云麦56且排名靠前,表明其丰产性优;云麦852个年度的产量变异系数(Shukla)分别为13.9%、9.4%,均低于对照云麦56,高稳系数(HSC)分别为59.7%、62.0%,2年HSC平均值高于云麦56,表明其稳产性优;云麦85的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变异系数(CV)较大,说明云麦85的穗粒数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影响;相关性分析中,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0.76**),其余相关性皆不显著;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中,云麦85的穗粒数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0.8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为Y=-5718.809+8.08X_(1)+162.601X_(2)+9.712X_(3)(Y代表产量,X_(1)、X_(2)、X_(3)分别代表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说明在保证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情况下,增加穗粒数是云麦85增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云麦85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莉莉霸加增产伴侣叶面肥对制种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报
11
作者 杨珍 赵军 +5 位作者 张德 李英 任成梁 何增国 殷稳娜 郭润霞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9期25-27,共3页
为探究外源调节物质莉莉霸加增产伴侣对农作物喷施所产生的自我调控作用大小,以制种玉米“郑单958”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喷施时期、不同喷施次数在植株叶面喷施莉莉霸加增产伴侣9个试验处理。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 为探究外源调节物质莉莉霸加增产伴侣对农作物喷施所产生的自我调控作用大小,以制种玉米“郑单958”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喷施时期、不同喷施次数在植株叶面喷施莉莉霸加增产伴侣9个试验处理。通过田间观察、室内考种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喷施莉莉霸处理对制种玉米“郑单958”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一定的影响,不同喷施莉莉霸处理均较CK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为0~2.6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处理8,为471.55kg·667m^(-2),较CK增产2.62%,增产效果次之的是处理7,达470.84kg·667m^(-2),较CK增产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莉莉霸 叶面肥 制种玉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杨从党 袁平荣 +5 位作者 周能 朱德峰 杨爱兵 郑学玉 黄庆宇 应继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0-72,共3页
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 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的叶片角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2 )千粒重与剑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 r=0 .9119* * ) ,而与倒 2叶、倒 3叶的长度呈负相关 ( r=- 0 .70 2 9*、- 0 .82 77* ) ,表明剑叶是决定千粒重大小的因素之一 ,而其余功能叶的影响较小 ;( 3)在叶片曲率较小 ( <0 .0 15 )时 ,剑叶的曲率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90 5 7* * ) ,表明叶片曲率越大 ,其相应的籽粒数越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 叶片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62
13
作者 梁世胡 李传国 +2 位作者 伍应运 王丰 符福鸿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6,共3页
将68 个杂交水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共7 项性状指标分别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穗... 将68 个杂交水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共7 项性状指标分别作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之间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单株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均达极显著水平。提出杂交水稻高产育种应保持高的单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将千粒重控制在合适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产量构成因素 通径分析 育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8
14
作者 王友华 许海涛 +2 位作者 许波 张海申 冯晓曦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57,共3页
通过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在90~270 kg/hm2,玉米产量构成因素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360 kg/hm2时玉米产量则下降。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7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 通过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根系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在90~270 kg/hm2,玉米产量构成因素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当氮肥用量达360 kg/hm2时玉米产量则下降。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70 kg/hm2玉米产量最高,玉米根长、棒三叶叶面积、百苗干重和粗蛋白质、粗淀粉、粗脂肪含量均明显好于其它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产量构成因素 根系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份的气候和栽培条件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3
15
作者 孙本普 王勇 +7 位作者 李秀云 刘锋 王继诰 张宝民 孙在刚 曲百收 袁训成 李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3-87,共5页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与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对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高产冬小麦丰年穗粒数多,穗粒重高,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 为了给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多年的高产攻关与小区高产栽培试验,对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高产冬小麦丰年穗粒数多,穗粒重高,穗数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穗粒数的增加和千粒重的降低而提高;欠年穗粒数或千粒重大大低于平年,穗粒重低,穗数仍然是构成产量的主导因素,穗粒数次之,千粒重的作用很小,产量随着穗数和穗粒重的增加而提高;平年穗粒数与千粒重互补或穗数与穗粒重互补或穗、粒、重三因素适宜,就能够取得理想产量。因此,不同年份,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减少气候条件的不利影响,只有穗数达到甚至突破适宜范围的高限又不倒伏,才能使小麦产量丰年创高产,平年获丰收,欠年不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栽培条件 冬小麦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穗粒数 穗粒重 穗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量播种减免间定苗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代建龙 李振怀 +6 位作者 罗振 卢合全 唐薇 张冬梅 李维江 辛承松 董合忠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40-2045,共6页
间苗、定苗是黄河流域棉区十分普及却费工费时的棉田管理措施。通过精量播种减免间苗、定苗环节,将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新的技术途径。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山东省临清市、夏津县、惠民县和东营市4个地点,以常规播种保苗... 间苗、定苗是黄河流域棉区十分普及却费工费时的棉田管理措施。通过精量播种减免间苗、定苗环节,将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轻简化栽培提供新的技术途径。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山东省临清市、夏津县、惠民县和东营市4个地点,以常规播种保苗方式为对照,研究了精量播种保苗(播量11.25 kg hm^–2,出苗放苗后不间苗、定苗)方式对棉花收获密度、籽棉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年份、地点和播种保苗方式对棉花收获密度、籽棉产量和铃数皆有显著的互作效应。12个点次(3年4个地点)中有10个点次精量播种保苗方式的收获密度达到4.5-8.5株 m^–2,铃数和籽棉产量与常规播种保苗方式相当;2011年东营点和2012年惠民点精量播种保苗方式的密度分别只有3.53株 m^–2和3.63株 m^–2,铃数比常规播种分别减少13.8%和9.7%,单铃重与各自的对照无显著差异,籽棉产量分别减少14.2%和5.5%。精量播种处理中2个点次减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收获密度过低,导致铃数降低。通过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较高的收获密度,精量播种减免间定苗能够实现省工节本不减产,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简化栽培措施在黄河流域棉区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精量播种 减免间定苗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书芬 傅廷栋 +3 位作者 朱家成 王建平 文雁成 马朝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35-1142,共8页
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对种子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全株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可以探讨油菜杂种优势产生原因,提高育种中对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 产量性状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对种子的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全株总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确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遗传效应,可以探讨油菜杂种优势产生原因,提高育种中对产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效率,达到提高油菜产量的目的。在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1141B和双高恢复系垦C1构建的F2作图群体中,运用SRAP、AFLP和SSR三种标记技术构建了一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244个标记,分布于20个主要连锁群、1个三联体上,图谱总长度为2769.5cM。采用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ersion 2.0统计软件及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油菜单株产量及其3大构成因素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QTLs16个,分布在9个连锁群上,其中第6和13连锁群最多,均有3个。单个QTL解释性状表型变异的0.38%-73.34%。对于同一性状,等位基因的增效作用既来自母本,亦源自父本;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法对位点间互作及其上位性进行分析,检测到26对影响产量构成性状的上位性互作效应QTL,说明油菜基因组中存在大量控制产量的互作位点,油菜产量性状的上位性存在着多效性,上位性互作包括QTL与非QTL位点,其中以非QTL位点较多。一般互作位点的独立效应值较小,而互作的效应值显著增大,且一般超过两位点独立效应值之和。反映了控制产量性状基因的复杂性。上位性是甘蓝型油菜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图谱 分子标记 QTL定位 上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3 位作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155-158,共4页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遗传相关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因子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 被引量:63
19
作者 李言照 东先旺 +1 位作者 刘光亮 陶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6-89,共4页
在山东省境内采用不同区域分期播种,系统分析自然条件下光温值的差异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及规律性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积温的直接效应最大,日照通过积温的间... 在山东省境内采用不同区域分期播种,系统分析自然条件下光温值的差异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及规律性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积温的直接效应最大,日照通过积温的间接效应最大;开花~成熟阶段日照时数对穗粒数影响明显;日均温差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并对千粒重和产量产生负效应;产量和千粒重以鲁西地区最高,且由鲁西地区向鲁东地区依次递减,穗粒数以鲁中地区最高;高产玉米全生育期需积温2500℃左右,日照时数为700h左右,开花~成熟阶段需积温1150℃左右,日照>30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因子 玉米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影响 积温 日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8
20
作者 杨世民 廖尔华 +2 位作者 袁继超 陶永清 李代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2-324,共3页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栽培密度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