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及归因
1
作者 王博文 贺一 滕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18,共17页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范围、频率和强度,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现有归因研究量化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贡献,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经济损失的贡献尚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适应政策的制定。文中基于极端事件归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全面核算了我国各省极端事件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对损失进行归因分析,并识别了重点适应部门和地区。研究发现,在中国极端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中,约有27%(约798亿元)可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这部分归因损失经由经济系统传导和放大,进一步造成了约911亿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制造业和农业是最主要的承灾部门,未受直接影响的金融房地产、批发零售以及商务服务业也受到较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损失与损害 损失归因 气候变化适应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77
2
作者 任福民 高辉 +10 位作者 刘绿柳 宋艳玲 高荣 王遵娅 龚志强 王永光 陈丽娟 李清泉 柯宗建 孙丞虎 贾小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0-874,共15页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区域性极端事件 研究进展 气候监测 气候预测 业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68
3
作者 周秀杰 张桂华 +1 位作者 郑红 潘华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47-50,共4页
黑龙江省 1 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 ,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 ,主要表现在 :①大雨暴雨次数增加 ;② 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日数下降 ;③- 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日数明显减少 ;④初霜日平均后延 2~ 5天 ;⑤... 黑龙江省 1 980年以来气候变暖已成为事实 ,气候变暖导致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 ,主要表现在 :①大雨暴雨次数增加 ;② 30℃以上极端最高气温平均日数下降 ;③- 30℃以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日数明显减少 ;④初霜日平均后延 2~ 5天 ;⑤终霜日 ,北部中部提前 3~ 5天而南部延长 ;⑥夏季低温次数明显减少 ,北部减少多于南部 ;⑦大旱年次数增多 ,大涝次数北少南多 ,西南部地区为旱涝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变暖 旱涝 最高气温 大雨 暴雨 初霜日 北部 次数 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期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叶殿秀 陈峪 +1 位作者 张强 高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31-35,共5页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 利用北京市 1 951~ 2 0 0 1年 51年 7月下旬至 9月上旬的日最高气温、降水量、风、天气现象等观测资料 ,分别以旬为单位统计了高温、洪涝、大风、大雾、雷暴等对体育竞赛影响较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特点 ,以期为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候概率 天气现象 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 被引量:12
5
作者 雷向杰 程肖侠 毛明策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 利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了陕西1981-2012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和强度,发现2012年陕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少于多年平均值,但华阴7月2-4日、佳县7月24-28日极端降水事件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佳县27日降水量、26-28日3d降水量均超过百年一遇的水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说明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次数少,气候年景较好的年份,局地也会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事件和灾害。此外,还分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数与灾情年景评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历史重现期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12年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黄雪松 李艳兰 覃志年 《灾害学》 CSCD 2005年第4期87-91,共5页
桂林是以'甲天下'的山水美景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灾害将给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桂林1951~2004年的资料,统计干旱、暴雨、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并分... 桂林是以'甲天下'的山水美景而闻名的国际旅游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灾害将给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桂林1951~2004年的资料,统计干旱、暴雨、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并分析其演变趋势.结果显示,近50年来,桂林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除暴雨、干旱强度增大外,频率变化呈平稳或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市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频率变化 强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项目中期进展研讨会召开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0年第4期289-289,共1页
2010年5月9—10日,"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期进展研讨会召开。来自国内20余个单位的70多位课题组成员济济一堂,项目负责人肖子牛研究员主持了会议。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中期 项目负责人 灾害监测 研究员 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研讨会暨项目进展会召开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雁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3期133-133,共1页
2000年4月10—11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体系研讨会”暨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重点项目“我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检测和预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进展会在江苏扬州市召开。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指标体系 展会 “十一五” 气象灾害 科技部 扬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挑战——对加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流合作的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寒 杨金涛 《绿色科技》 2011年第8期136-139,共4页
指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严重干旱、冰冻、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指出了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除自然科学的研究外还应加强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实现多学科的联合,探讨了在减灾防灾时提供人文科学的方法,将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 指出了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严重干旱、冰冻、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指出了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除自然科学的研究外还应加强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实现多学科的联合,探讨了在减灾防灾时提供人文科学的方法,将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对学科间加强交流合作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社会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 合作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成因述考
10
作者 焦润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162,共7页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与百年来该地区森林的毁灭性砍伐、蒙地草原的过度开发、城市化工业化废气的过度排放有密切关系。失去了森林覆盖的高山峻岭不能涵养水源,裸露的山体直接被暴雨冲刷,不仅迅速形成山洪,引发泥...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与百年来该地区森林的毁灭性砍伐、蒙地草原的过度开发、城市化工业化废气的过度排放有密切关系。失去了森林覆盖的高山峻岭不能涵养水源,裸露的山体直接被暴雨冲刷,不仅迅速形成山洪,引发泥石流灾难,更是旱灾的原因之一;蒙地草原过度开发而形成的沙漠则是本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而本区的灰霾天气则主要由工业、生活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排放所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以来 东北地区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与城市效应共同作用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最新认知 被引量:75
11
作者 袁宇锋 翟盘茂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1-166,共6页
近年来,城市气候变化问题引起高度关注。综合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 AR6)关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评估,本文得到以下科学认识:城市化加剧了局部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城市都面临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事件... 近年来,城市气候变化问题引起高度关注。综合IPCC第一工作组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 AR6)关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城市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评估,本文得到以下科学认识:城市化加剧了局部气候变暖,全球许多城市都面临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事件;城市化使得诸多城市区域及其下风向极端降水增加,地表径流加强;沿海城市受到日益加剧的与海平面上升有关的复合型洪水的影响;城市污染物排放和不利通风的建筑结构加剧了区域污染,同时增加了地表的臭氧含量。预计未来城市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及有关洪水事件将更为频发,空气污染形势更为严峻,气候变化风险进一步加大。中国城镇化进程迅速,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极端事件的观测、形成机理和数值模拟研究,以提升城市极端事件风险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空气污染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我国十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峪 王凌 +1 位作者 祝昌汉 张强 《灾害学》 CSCD 2004年第3期76-80,共5页
2003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特别是淮河流域特大洪水、南方持续的高温热浪及伏秋连旱,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低温阴雨、秋汛、台风、局地暴雨等也较为突出。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2003年我国极... 2003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特别是淮河流域特大洪水、南方持续的高温热浪及伏秋连旱,造成了严重影响。另外,低温阴雨、秋汛、台风、局地暴雨等也较为突出。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2003年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一综合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中国 200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构建预测方法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会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共1页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造成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根源,并且在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暴雨、台风、持续性强降温、暴雪、高温热浪、重霾污染等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科学家们需要剖析形成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学过程、机理,并研...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造成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主要根源,并且在近年来有加重的趋势。暴雨、台风、持续性强降温、暴雪、高温热浪、重霾污染等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科学家们需要剖析形成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原因和科学过程、机理,并研究构建有效的科学预测方法,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科学预测 重大自然灾害 防灾减灾 科学家 强降温 持续性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应对措施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娟 梁文光 郑广芬 《农业科学研究》 2014年第4期91-93,共3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也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从近几年银川的天气个例中总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危害,从灾害中得到启示,为防灾减灾工作积累经验,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对策 银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晓岚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2期18-19,共2页
本文通过对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次的统计整理,分析极端温度、极端降水、热带气旋以及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极端温度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在发生频率上具有区域差异性,热带气旋出... 本文通过对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频次的统计整理,分析极端温度、极端降水、热带气旋以及臭氧空洞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极端温度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在发生频率上具有区域差异性,热带气旋出现频率保持稳定,南北极臭氧空洞面积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呈相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2024年度最新进展
16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1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陈国森 华文剑 黄丹青 况雪源 刘芸芸 马红云 施宁 孙善磊 魏江峰 赵海坤 张杰 韩婷婷 李文铠 桑英涵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206,共30页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 围绕“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2024年度主要进展,从极端事件变化的观测事实、环流特征与动力学机理,海洋关键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机理,海洋过程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陆面过程及其影响研究,极端事件模拟与预测等5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1)揭示了变暖趋势对中国近40年破纪录高温事件的影响,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分析了中国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增暖期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演变规律,阐明了长江中下游极端热浪事件的热、动力学特征,并归因了人类活动对亚洲热点区域极端温度事件的影响。2)量化了前期冬季北太平洋涛动对后期ENSO发展的作用,指出热带太平洋年际-年代际变率在超长La Nina事件形成有重要贡献;揭示了La Nina纬向位置对印度洋偶极子的调制机理,发现ENSO对东海-黑潮区域海温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反转;开展了黑潮延伸体区域SST异常和海洋热浪的季节可预报性研究,阐明了非线性过程对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作用,探讨了多因子影响北大西洋多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3)揭示了ENSO对晚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非对称影响,发现了其与中国东部前、后冬降水模态及黑潮反气旋的联系,并阐释了对东海-黑潮区海温和东亚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机理;指出Mega-ENSO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的向极移动存在密切联系,揭示了热带跨洋盆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生成位置和频次的影响过程;发现南极变暖驱动南大西洋变暖是2022年东亚高温热浪的重要成因,热带北大西洋变率显著调控我国东北森林野火。4)揭示了欧亚大陆土壤湿度次季节变化对我国北方群发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机制,评估了积雪覆盖对温度次季节变化及预测的影响;开展了陆面因子与陆气耦合过程影响干旱的归因与预估研究;阐明了陆面过程与海陆协同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和超级梅雨、极端降水的物理机制;评估了华北夏季灌溉对降水日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城市化对珠三角暖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强降水的影响。5)系统评估了CMIP6模式对“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前后冬次季节反转的模拟能力,构建了中国东南区域复合极端湿热事件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年际增量方法构建了华北盛夏强降水频次的物理统计预测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改进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动力模式的预测性能;同步开展了动力模式的发展及预测应用研究。最后,展望了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为推动我国极端天气气候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机理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海山 张耀存 +6 位作者 张文君 尹志聪 华文剑 况雪源 陈国森 马红云 韩婷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5,共2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并表现出群发性、持续性、复合性等特点,不可预测性增加;持续性强降水、极端低温、复合型极端高温干旱、群发性热浪和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然而,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特征、关键过程和机理尚不完全清楚,重大极端事件的预报预测水平亟待提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形成机理及其预测和归因”的基本情况。项目拟在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我国造成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新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多尺度海-陆-气耦合过程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挖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前兆信号;发展动力与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极端事件预测新方法,研制针对中国极端事件的新一代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与检测归因系统。文章重点总结了自2022年12月项目立项至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海气相互作用 陆面过程 海陆气耦合 机理 预测 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被引量:22
18
作者 竺夏英 孙林海 +17 位作者 钟海玲 支蓉 艾婉秀 姜允迪 李威 陈鲜艳 邹旭恺 王凌 赵珊珊 曾红玲 王有民 冯爱青 朱晓金 代潭龙 郭艳君 张颖娴 李想 龚振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 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特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重大项目简介及最新进展
19
作者 田文寿 卞建春 +7 位作者 陆高鹏 肖子牛 尹志聪 黄金龙 胡定珠 周放 张重阳 宋晓蕾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5,共18页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 中高层大气因其对天气气候的显著影响而被列为世界天气气候研究计划前沿科学研究领域。同时,作为航空到航天的过渡空间,中高层大气被视为国防安全的“高边疆”。然而,由于观测数据不足以及缺乏完备的中高层大气模式,我国对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其天气气候致灾效应的认识还很薄弱。为了加深对中高层大气的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了重大研究项目“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及天气气候致灾效应”,该项目旨在:1)发展中高层大气成分观测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多要素协同观测,获取中高层大气的多时空尺度观测资料;2)研究跨大气层相互作用和多源扰动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量化外部强迫因子和内部变率对中高层大气变异的影响及贡献;3)完善模式的中高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发展中高层大气资料同化系统;4)揭示中高层大气环境变异对东亚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和机制,评估其致灾效应和风险。该研究将为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以及国防安全保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内容、关键科学问题及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层大气 协同观测数据同化 化学-辐射-动力反馈 地球系统模式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孙燕 张秀丽 +1 位作者 韩桂荣 濮梅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9-282,共4页
应用江苏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 应用江苏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低温、闷热和雷暴事件的年际变化较小并且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南京年均气温和高温、闷热、低温、大风、灰霾等极端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南京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