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MRI和胎儿脑体积预测生长受限胎儿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1
作者 孔令男 黄世杰 +4 位作者 张璇 季亮宇 周欣 吴飞云 赵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目的:探讨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I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对FGR中VLB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3例FGR孕妇,依据胎儿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8例)和非极低出生体重儿(non-VLBWI)组(15例)。比较两组胎... 目的:探讨胎盘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MRI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对FGR中VLBW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3例FGR孕妇,依据胎儿出生体重分为VLBWI组(8例)和非极低出生体重儿(non-VLBWI)组(15例)。比较两组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以及胎盘IVIM参数[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血流灌注分数(f)及胎盘面积]。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VLBWI的预测效能。结果:VLBWI组胎盘D值小于non-VLBWI组[(1.38±0.04)×10^(-3)mm^(2)/s vs.(1.44±0.07)×10^(-3)mm^(2)/s,t=-2.109,P=0.047],胎盘面积小于non-VLBWI组[(155.84±34.69)cm^(2)vs.(200.41±47.95)cm^(2),t=-2.315,P=0.031],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大于non-VLBWI组[(3.00±0.55)%vs.(2.53±0.33)%,t=2.591,P=0.017]。胎盘D值、胎盘面积和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0.783和0.792。联合胎儿侧脑室占颅内体积百分比、胎盘D值和胎盘面积可将ROC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892。结论:胎盘IVIM参数和胎儿脑体积可能是帮助预测FGR中VLBWI的潜在有效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生长受限 极低出生体重儿 胎儿脑体积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2
作者 王嘉莹 林梅 +4 位作者 许冬梅 黄婷 黄芝蓉 黄丽玲 李玉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干预组采用2 mL/kg初乳灌肠;对照组采用1 mL/kg开塞露+1 mL/kg生理盐水1∶1稀释灌肠。灌肠自早产儿出生后24 h开... 目的探讨初乳灌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干预组采用2 mL/kg初乳灌肠;对照组采用1 mL/kg开塞露+1 mL/kg生理盐水1∶1稀释灌肠。灌肠自早产儿出生后24 h开始,至胎粪排尽时停止。结果干预组脱落10例,对照组脱落9例。干预组胎粪排尽时间和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体质量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首次排出与排尽时的胎粪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A浓度、出生后第1次与第6天尿液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初乳灌肠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胎粪排出,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提高体质量增长速度,提高早产儿免疫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初乳 灌肠 胎粪排出延迟 免疫球蛋白A 免疫反应 全肠内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的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源 裘梦凡 +3 位作者 杨童玲 李丽玲 万凡 胡晓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4,53,共7页
目的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以规范经口喂养,推进其经口喂养进程、促进生长发育。方法以统合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循证方法学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最佳证据,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 目的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以规范经口喂养,推进其经口喂养进程、促进生长发育。方法以统合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循证方法学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的最佳证据,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形成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初稿,进行2次专家论证会议讨论,根据专家意见结合临床实践,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完善。结果形成包括入院后-经口喂养准备、微量经口喂养(母乳滴注喂养、个性化奶嘴内母乳滴喂)、每12小时尝试经口奶瓶喂养1次、每6小时尝试经口奶瓶喂养1次、每次喂养尝试经口奶瓶喂养、母乳亲喂6个环节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结论基于循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经口喂养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宜性,可为临床开展有效规范的经口喂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母乳 滴注喂养 经口喂养 奶瓶喂养 母乳亲喂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3
4
作者 赵宇 祁俊明 丁国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的生长发育、胃肠功能成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为VLBWI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VLBWI随机分为早喂组和晚喂组。两组一般情况及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的生长发育、胃肠耐受情况、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胃肠动力、胃电活动、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速度、胃食管返流情况进行观察监测。结果研究期间两组生长发育情况、平均肠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喂养耐受性早喂组较晚喂组明显增强(P=0.039);血清胃动素水平早喂组较晚喂组在第7、14天明显升高;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8天时早喂组的胃电图检查更为成熟;早喂组的胎便排完时间更短;卡红胃肠道转运时间第28天早喂组更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喂养可以促进VLBWI的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不耐受,包括减少喂养并发症、促进胃肠激素分泌、促进胃电生理活动成熟、加强胃肠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喂养 微量喂养 极低出生体重儿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前母亲共同参与护理的体验 被引量:24
5
作者 金玉梅 徐敏娟 +2 位作者 顾薇薇 俞昔琴 王丽娜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9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前母亲共同参与护理的真实体验,为开展延续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对15名出院前共同参与护理方案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进行访谈,按现象学研究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母亲对出院前共同参与...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前母亲共同参与护理的真实体验,为开展延续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半结构访谈,对15名出院前共同参与护理方案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进行访谈,按现象学研究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母亲对出院前共同参与护理方案持肯定态度。分析提炼出5个主题:找回做母亲的真实感觉,促进母亲角色的形成;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增强照护自信心;决心为孩子提供最佳的照顾;希望出院后能继续获得照护信息和专业咨询。结论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提供母婴互动接触机会,满足母亲的亲子需求,加强母乳喂养的宣教,教会母亲居家护理基本技能,出院后继续给予专业指导,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顺利出院和母亲适应照顾角色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母亲 共同参与式护理 出院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丽娟 田兆方 +3 位作者 赵赛 孙兴珍 何蓉 程怀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29-832,共4页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g/(kg...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对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情况和疗效。方法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2组:经典静脉营养组(CPN)和实验静脉营养组(EPN)。CPN组生后24~48h内仅给予5%~10%葡萄糖,之后加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氨基酸从1.0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脂肪乳选用含中长链脂肪酸,从0.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EPN组生后24h内起即予6%小儿氨基酸2.4g/(kg·d)和脂肪乳2.4g/(kg·d),72h内均增至3.0g/(kg·d),即达到足量静脉营养。1周内每天计算总热卡包括胃肠内和胃肠外热卡,检测入院72h内和1周后监测血脂、胆红素、肾功能、血碳酸氢盐、血糖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体质量最大丢失,计算1周后可以部分胃肠营养的患儿百分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和达到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等指标。结果与CPN组相比,EPN组的总能量摄入以及胃肠外提供热卡在生后前5d明显增高,1周内体质量丢失较少,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恢复完全胃肠营养时间缩短,且未增加代谢性酸中毒、脂质代谢紊乱、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可以耐受较大剂量的静脉营养,且有一定的临床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静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行为神经干预及2岁内的神经发育跟踪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满红 常燕群 +3 位作者 彭武江 李容汉 曾新意 曾柳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04-506,共3页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是指出生1h内体重〈1500g者。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VLBWI的成活率逐年升高。大部分VLBWI都得以顺利出院,国外发达国家已达90%—95%[1]。但其生存质量与正...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是指出生1h内体重〈1500g者。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VLBWI的成活率逐年升高。大部分VLBWI都得以顺利出院,国外发达国家已达90%—95%[1]。但其生存质量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童存在差距,存活的VLBWI大约有10%成为脑瘫患者,50%存在学业障碍或行为障碍,需要特殊教育[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神经发育 行为障碍 生存质量 脑瘫患者 正常出生体重 干预组 birth infant 异常运动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兆娥 韩波 杨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时间>48 h的VLBWI相关资料。结果 77例VLBWI发生医院感...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包括超低出生体重儿)医院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时间>48 h的VLBWI相关资料。结果 77例VLBWI发生医院感染18例,2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3.38%,例次感染率为37.6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55.17%),其次为皮肤软组织(17.24%)和血液(13.79%);共检出病原菌34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64%(23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占14.71%(5株);真菌占17.65%(6株),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时间、胎膜早破及静脉营养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出生体重<1 kg(OR95%CI:1.65~90.95)、机械通气时间>7 d(OR95%CI:2.71~129.15)、静脉营养>14 d(OR95%CI:1.83~76.52)是VLBWI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LBWI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多;呼吸道是其主要感染部位,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早产儿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碱佐治长期肠外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肝功能变化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谭岱峰 苏敏 +2 位作者 谭爱红 胡结明 崔其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036-3037,共2页
目的:了解长期肠外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添加肉碱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实验组,以及同期出生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肠外营养方案,于肠外营养支... 目的:了解长期肠外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添加肉碱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实验组,以及同期出生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肠外营养方案,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第1天和最后1d测定血肝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对照组最后1d和第1天比较,ALT、AKP、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上升(P<0.05)。结论:接受不含肉碱的长期肠外营养会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肠外营养 肉碱 肝功能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与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方晓玲 陈君 +2 位作者 宋霞梅 黄朝梅 钟春霞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改变和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以及胸围等增长的相关性,建立导管位置预测方法。方法纳入极低出生体重儿42例,置管当天以及置管后1个月测量体质量、身长、上肢长、上臂围以及胸围等数据,置管后1个月通过胸部X线摄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尖端位置的影响因素。结果 95.2%患儿PICC尖端发生移位;不同穿刺位置的尖端位置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尖端位置改变情况与上肢长增长率显著相关(P<0.01),上肢长增长1%,尖端位置向远离心脏方向移动0.15个椎体。结论上肢长增长率是PICC尖端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位置预测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新生儿 PICC 穿刺位置 上肢 尖端位置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半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吉山宝 陈桃英 贲晓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且需要辅助通气和静脉营养的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单...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且需要辅助通气和静脉营养的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病床号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和对照组。早期微量喂养组:在静脉营养的同时从生后第3天开始经鼻饲管给予早产儿配方乳0.5~1mL.h-1,直至辅助通气结束;对照组:仅予静脉营养直至辅助通气结束。监测生后6周内的能量摄入、生长状况、脓毒症(血培养阳性)发生率、肝功能、喂养耐受情况、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18例,对照组22例进入分析。早期微量喂养组入组时胎龄、出生体重和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总能量摄入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261.1kJ.kg-1,P=0.03。②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时点体重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为120g,P=0.02;头围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差异为0.6cm,P=0.04;中臂围两组差异为0.30cm,P=0.48;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两组差异为0.22mm,P=0.51。③两组生后6周内肝功能指标与黄疸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微量喂养组生后6周内脓毒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④早期微量喂养组需要静脉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⑤早期微量喂养组需氧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2;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3。⑥两组生后6周内各种喂养相关并发症(腹胀、呕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改善VLBWI生后6周宫外生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喂养 肠内喂养 静脉营养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半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湛月娥 王丹 +1 位作者 马恒颢 谢祥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0-471,共2页
目的 研究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的作用并就VLBWI静脉营养的应用时机、主要营养成分的剂量及递增的速度进行观察。方法  47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 ,2 2例采用静脉营养者为观察组 ,各种营养成分配制成营养袋 ,用微量输液泵经... 目的 研究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的作用并就VLBWI静脉营养的应用时机、主要营养成分的剂量及递增的速度进行观察。方法  47例VLBWI随机分为两组 ,2 2例采用静脉营养者为观察组 ,各种营养成分配制成营养袋 ,用微量输液泵经外周静脉匀速输入 ,氨基酸从 0 5 0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g kg,渐增至 2 5 0 g·kg-1·d-1,脂肪乳剂由 0 5 0~ 1 0 0 g·kg-1·d-1开始 ,每日递增 0 2 5~ 0 5 0 g kg,渐增至 1 5 0~ 2 0 0 g·kg-1·d-1。 2 5例单纯使用葡萄糖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1)观察组VLBWI的病死率 ,硬肿症、高血糖的发生率及日平均体重增加量、平均住院天数与对照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高血脂的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观察组 2 0例中于生后 1周内使用脂肪乳剂与 1周后使用者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两组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中使用小儿专用氨基酸与使用普通氨基酸者其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可促进VLBWI体重增长 ,降低死亡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研究 微量输液泵 并发症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谭岱峰 胡结明 崔其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397-339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开始喂养时间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和VLBWI各60例,每例出生后lh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其中VLBWI采用静脉营养结合母乳及早产奶混合喂养,分为早喂养组(生... 目的:观察不同开始喂养时间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和VLBWI各60例,每例出生后lh均采集空腹静脉血,其中VLBWI采用静脉营养结合母乳及早产奶混合喂养,分为早喂养组(生后3d内开奶。生后2周补充维生素D600U)及迟喂养组(生后7—10d开奶,生后3周补充维生素D600U)各30例,分别于生后14d及28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IJP)、骨钙素(OC)及25.0H耽的浓度。两组VLBWI于生后2周起每天由理疗师做早期干预操10min。结果:生后lhVLBWI的Ca、P、25-OHD,血浓度较足月儿显著低下(P〈0.05).VLBWI中早喂养组14d及28dCa、P、25-OHD,的血浓度较迟喂养组显著增高(P〈0.05),早喂养组OC血浓度较迟喂养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VLBWI出生时已存在骨代谢异常,及早经口喂养及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骨代谢异常.动态观察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对预防和治疗VLBWI代谢性骨病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代谢 代谢性骨病 极低出生体重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护理教育对出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贾玉双 潘迎洁 +1 位作者 徐春苗 陈晓春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15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教育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6个月随访,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头围及患病情况和再住院情况。实验组由责任护士专...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教育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完成6个月随访,记录患儿的体重、身高、头围及患病情况和再住院情况。实验组由责任护士专人负责,建立VLBWI专案管理登记、问卷调查,每周一次家长辅导班进行认知和行为教育等。对照组出院时责任护士进行常规喂养和疾病的指导。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后VLBWI患病率、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均值也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通过家庭护理干预,把院内护理向院外延伸,不但可以降低VLBWI患病率和住院次数,还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时,体现出新生儿护理理念的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护理 健康教育 极低出生体重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全静脉营养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凤英 陈自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全静脉营养 临床应用 T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持续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雅琴 刘晓艳 张育才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2-283,288,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持续小剂量应用氨茶碱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呼吸暂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VLBWI89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43例,在生后尚未发生呼吸暂停时即给予持续静滴氨茶碱[先用单剂负荷量4mg/kg,12... 目的探讨预防性持续小剂量应用氨茶碱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呼吸暂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VLBWI89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43例,在生后尚未发生呼吸暂停时即给予持续静滴氨茶碱[先用单剂负荷量4mg/kg,12h后给维持量0.4~0.6mg/(kg·h)],观察其在生后1周内及体重达到2.0kg前呼吸暂停的发生情况、平均用氧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用药期间动态监测血氨茶碱浓度;对照组(乙组)46例,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开始使用氨茶碱治疗。结果生后1周内甲组有3例(7.0%)发生呼吸暂停,乙组29例(63.0%)发生呼吸暂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4,P<0.005);在体重增至2.0kg前,甲组8例(18.6%)发生呼吸暂停,乙组33例(71.7%)发生呼吸暂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5,P<0.005)。甲组平均用氧时间为(6±2)d,与乙组(13±3)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甲组需机械通气比率(7.0%)与乙组(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5)。结论预防性持续应用氨茶碱能显著降低VLBWI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其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频率。在动态监测血药浓度下使用氨茶碱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呼吸暂停 氨茶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unla营养评价方法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单红梅 蔡威 +3 位作者 孙建华 曹云 施婴婴 方炳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52-654,共3页
目的采用Mounla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评价。方法上海市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5家医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6例,采集出生体重、体重下降最明显的日龄、最低体重及回到出生体重的日龄,用Mounla提出的方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126例... 目的采用Mounla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营养评价。方法上海市2003年1月~2004年12月间5家医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26例,采集出生体重、体重下降最明显的日龄、最低体重及回到出生体重的日龄,用Mounla提出的方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1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用Mounla的营养评价方法,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8.4%。结论Mounla这一评价方法的提出,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评价 极低出生体重儿 Mounla方法 营养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附26例报告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娟 吴红敏 +2 位作者 薛辛东 魏克伦 陈自芬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29-631,共3页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死亡 相关因素 原因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一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来栓 邵肖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2-835,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ELBW)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07年共48例存活的VLBW/ELBW患儿按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的多少分为高(n=12)、中(n=25)、低(n=11)3组,... 目的探讨极低和超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ELBW)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与动脉导管开放(PD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至2007年共48例存活的VLBW/ELBW患儿按生后1周内液体摄入量的多少分为高(n=12)、中(n=25)、低(n=11)3组,分析各组间PDA的患病情况,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液量摄入多少与PDA的关系,并分析各组间热卡摄入的差异。结果除去性别、胎龄、疾病严重程度和体重变化因素的影响后生后第2天(OR值:1.02,95%可信区间:1.01~1.09)和第3天(OR值:1.03,95%可信区间:1.02~1.20)的液体摄入量增加是PDA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生后数天内的液体量增多[〉150 mL/(kg.d)]与PDA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极低出生体重儿 液体 动脉导管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全静脉营养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孙晓丽 周晓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21-924,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大量快速静脉营养和晚期小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3例VLBW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于生后24h内给予2.0g/(kg·天)的氨基酸和1.5g(kg·天)的20%脂肪乳,之后每... 目的:观察早期大量快速静脉营养和晚期小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3例VLBW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早期全静脉营养组(ETPN)于生后24h内给予2.0g/(kg·天)的氨基酸和1.5g(kg·天)的20%脂肪乳,之后每天增加1.0g/kg;晚期全静脉营养组(LTPN)于生后24~48h开始给予氨基酸0.5g/(kg·天),48~72h开始给予20%脂肪乳0.5g/(kg·天),按0.5g/(kg·天)递增。两组目标剂量均为氨基酸3.5g/(kg·天),20%脂肪乳3.0g/(kg·天)。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氮平衡,能量摄入,同时比较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ETPN组在氮储存上明显高过LTPN组(P<0.01),生后1~5天的能量摄入亦明显升高(P<0.01)。两组在胆固醇、甘油三酯、胆红素、肌酐上无明显区别。LTPN组的血糖水平较ETPN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早期全静脉营养可以避免负氮平衡,增加热卡供给,且对早期预后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早期静脉营养 晚期静脉营养 氮平衡 能量摄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