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寄主细胞质膜伤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 1
-
-
作者
叶建仁
祁高富
包宏
封维忠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
出处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2-86,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青年科学基金
-
文摘
用毒素粗提液处理寄主愈伤组织 2d后 ,可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严重的细胞原生质泡囊化现象 ,这是寄主受到毒素作用后于细胞水平所表现出的伤害症状。经毒素诱导后用ESR仪检测 ,寄主愈伤组织于 2h内即可产生比对照高得多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继而诱发膜脂脂过氧化反应 ;随着毒素作用时间的延长 ,寄主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 ,总的变化趋势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毒素作用后于 4h以内即可产生大量的MDA ,6h内则可检测到严重的离子渗漏 ,造成膜的破坏 。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病机理
细胞膜
-
Keywords
Brown spot needle blight, Toxin, Pathogenic machinism
-
分类号
S763.150.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6-90,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批准号 3 9870 62 7)
-
文摘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 -I为COOHCH(CH3)OCH(CH3)COOH(α ,α′ -二丙酸醚 ) 。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化学结构
毒素
分离纯化
液相色谱分离
最大吸收波长
相对分子质量
活性物质
分离提纯
扫描显示
COOH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LA
柱层析
培养液
分子式
谱分析
信号
基团
-
Keywords
Lecanosticta acicola
mycotoxin
α,α′di-propanacid aether
-
分类号
S763.712.4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O631.61
[理学—高分子化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紫茎泽兰抗病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12
- 3
-
-
作者
杨斌
余静
陈勃
-
机构
西南林学院发酵工程实验室
-
出处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1-84,共4页
-
基金
国家基金项目(39870627)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1302)
教育部基金项目(03384)资助
-
文摘
采用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叶片为材料,研究了松针褐斑病菌粗毒素处理后植物叶片6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1mg/mL粗毒素处理紫茎泽兰离体叶片后,紫茎泽兰抗病相关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处理12h后,紫茎泽兰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分别比对照降低了80%,100%,53.8%,62%,61%,70%。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紫茎泽兰
抗病相关酶
-
Keywords
Lecanosticta acicola
toxin
Eupatorium adenophorum
defense related enzyme
-
分类号
S459
[农业科学—植物保护]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Ⅰ和LA-Ⅱ致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 4
-
-
作者
杨斌
叶建仁
包宏
刘吉开
董泽军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4-88,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毒素的研究"(批准号 3 9870 62 7)
-
文摘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 (Lecanosticta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 Ⅰ和LA 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 Ⅰ和LA Ⅱ均具热稳定性 ,经沸水水浴加热 15min仍具活性。LA Ⅰ和LA 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 ,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 ,说明LA Ⅰ和LA 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 Ⅰ和LA 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 ,显示LA 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10 0 μg·mL- 1 ,LA 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 5 0 0 μg·mL- 1 ,LA Ⅰ活性较LA Ⅱ的活性高 4~ 5倍。LA Ⅰ和LA Ⅱ混合液生测表明 。
-
关键词
LA-I
LA-Ⅱ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致毒活性
-
Keywords
Lecanosticta acicola\%, Toxins, Toxic activity
-
分类号
S763.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紫茎泽兰伤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 5
-
-
作者
王晓波
杨斌
付惠
鲁绍琴
-
机构
西南林学院资源学院
-
出处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44-47,共4页
-
基金
云南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03302)
-
文摘
研究了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对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伤害以及不同毒素粗提液浓度对叶片的伤害效果,进行了叶片愈伤组织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毒素对紫茎泽兰叶片和愈伤组织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叶片对该毒素最敏感,根对毒素只有轻微的反应;毒素粗提液稀释2倍,仍然对紫茎泽兰叶片有明显的伤害作用;以MS+6 mL(1 mg/mL)2,4-D培养紫茎泽兰叶片分化良好,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毒素处理后叶片和愈伤组织CAT活性在6 h达到最高,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毒素
紫茎泽兰
愈伤组织
过氧化氢酶
-
Keywords
Brown spot needle blight fungus
toxin
Eupatorium adenophorum
callus
catalase
-
分类号
S763.11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和松针红斑病菌的风险分析
被引量:5
- 6
-
-
作者
黄北英
潘洪涛
刘芙
-
机构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黑龙江省鹤岗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黑龙江省萝北县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
出处
《防护林科技》
2005年第3期72-74,82,共4页
-
文摘
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写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对松针褐斑病菌和松针红斑病菌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者在我国均属于中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建议列入相关省区的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补充名单进行管理。
-
关键词
松针褐斑病菌
松针红斑病菌
风险分析
森林有害生物
PRA
-
分类号
S763.13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菌和4个球腔菌属真菌毒素杀草活性比较
被引量:2
- 7
-
-
作者
朱海峰
杨斌
-
机构
西南林学院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33-36,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60106)项目资助
-
文摘
以紫茎泽兰和湿地松幼苗为材料,研究球腔菌属4个菌种毒素粗提物活性,并与松针褐斑病菌对比。结果显示: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对湿地松幼苗和紫茎泽兰均具有伤害作用,且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在MS液体培养基中,松针褐斑病菌产毒高峰为10~20d,20d达到最大;褐孢霉菌和草莓蛇眼小球壳菌产毒高峰为5~10d,10d左右达到最大。不同浓度毒素粗提液对紫茎泽兰伤害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松针褐斑病菌和褐孢霉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比草莓蛇眼小球壳菌毒素粗提物活性更强;梨球腔菌和柿子球腔菌在MS液体培养基中不能产生明显伤害生测材料的毒素物质。
-
关键词
球腔菌属
松针褐斑病菌
粗毒素
生测
除草活性
-
Keywords
Mycosphaerella spp.
Lecanosticta acicola
crude toxins
bioassay
herbicidal activity
-
分类号
S763.15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
-
题名松针褐斑病毒素的确定及其基本性质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祁高富
叶建仁
包宏
-
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
-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5期466-469,共4页
-
文摘
以MS液体培养基培养20d左右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菌即可大量产毒,病菌是否产孢对产毒量大小无显著影响。毒素原液中仅非蛋白部分具致病活性,经高温高压灭菌15m in 后活性仍不丧失,且有所加强。该毒素经冷冻或灭菌后于室温下可保存2个月以上而不失活。毒素粗提液中活性成分为一类极性较大的物质,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微溶于乙酸乙酯,不溶于苯,可被活性炭吸附并为甲醇所洗脱。试验表明,毒素粗提液的pH值和渗透势分别为6.0和1.22巴,毒素原液的毒性非pH值或渗透势所致,从而确定了病菌人工培养滤液中存在有具致病活性的毒素物质。
-
关键词
松树
病害
松针褐斑病菌
真菌毒素
-
分类号
S763.712.4
[农业科学—森林保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