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军 马琳 +3 位作者 黄咏槐 张英军 朱彦鹏 张星耀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0-67,共8页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探索以调控空间结构指标为手段的松赤枯病生态控制技术,为营林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中设立6 hm2样地,测定松赤枯病寄主树种赤松、黑松和多脂松... 【目的】明确天然赤松次生林空间结构对松赤枯病害发生程度的影响,探索以调控空间结构指标为手段的松赤枯病生态控制技术,为营林实践提供指导。【方法】在昆嵛山天然赤松次生林中设立6 hm2样地,测定松赤枯病寄主树种赤松、黑松和多脂松的空间结构指标——树种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发病率,分析各空间结构指标与发病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发病率作为松赤枯病的病害发生程度,对每个样株分上、中、下层,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随机剪取1个枝条检查病斑,病害发病率直接采用病斑长度比值来计算。【结果】1)赤松的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胸径大小比数(R2=0.962,P=0.003)和树高大小比数(R2=0.794,P=0.043)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相关性显著,而角尺度和混交度与其无显著相关性。2)黑松胸径大小比数和混交度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树高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与其呈正相关性,但所有相关性均不显著。3)多脂松所有空间结构指标都与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之间呈负相关性,其中只有混交度与其相关性显著(R2=0.810,P=0.037)。4)3个树种中赤松和多脂松赤枯病发生程度与空间结构的相关性强于黑松;不同空间结构指标相比较,混交度和大小比数与赤枯病的相关性强于角尺度。【结论】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对昆嵛山松赤枯病的生态调控功效明显优于角尺度。森林经营实践中可通过尽量增大寄主松属树种大小比数和增加寄主松属树种的混交度,以达到控制松赤枯病的目的;而角尺度不宜作为调控指标。同时,针对3个树种对赤枯病的抗病差异性,对病害疫区进行林分改造时多选择种植黑松,控制多脂松的比例,以增强生态系统对赤枯病的抵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赤枯病 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发生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赤枯病大面积防治试验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琼珊 郑宏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0,共2页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fnereaDesm.进行三种处理:1.清理病原、锄草,2.清理病原、锄草、施肥,3.清理病原、锄草、施肥和喷多菌灵,均有明显效果。第一种处理既有效又经济,可作为大...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马尾松赤枯病PestalotiafnereaDesm.进行三种处理:1.清理病原、锄草,2.清理病原、锄草、施肥,3.清理病原、锄草、施肥和喷多菌灵,均有明显效果。第一种处理既有效又经济,可作为大面积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赤枯病 清理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赤枯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周蓉 戴普灿 刘粉珍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用 4种农药对云南松赤枯病 (Pestalotiafunerea)作药剂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70 %甲基托布津wp 80 0~ 1 0 0 0倍液、6 5 %代森锌wp 80 0~ 1 0 0 0倍液、5 0 %多菌灵wp 6 0 0~ 80 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可首选 ;百菌清防治效果极差 ,不... 用 4种农药对云南松赤枯病 (Pestalotiafunerea)作药剂防治试验 ,结果表明 :70 %甲基托布津wp 80 0~ 1 0 0 0倍液、6 5 %代森锌wp 80 0~ 1 0 0 0倍液、5 0 %多菌灵wp 6 0 0~ 80 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可首选 ;百菌清防治效果极差 ,不宜选用 .应选择晴天施药 ,药量掌握在树冠滴液为宜 ,对受害林地内所有植被喷撒农药 ,防治效果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防治 云南松 松赤枯病 药效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赤枯病的防治方法
4
作者 岩野 周蓉 刘粉珍 《云南林业》 2002年第2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松赤枯病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 造林 松树 幼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火炬松优良家系对三种叶斑病的抗性的初步评价
5
作者 苏兵强 梁元瑞 +2 位作者 郑雪琴 陈孝丑 韩正敏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共4页
从美国引进 1批火炬松 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 ,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 4a ,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fu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 ,多数家... 从美国引进 1批火炬松 1代种子园优良家系 ,在福建洋口林场和南屿林场种植 4a ,评价各家系在自然情况下对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acicola、松赤枯病Pestalotiopsisfunrea和松落针病Lophodermiumpinastri的抗病性。评价结果显示 ,多数家系对赤枯病和落针病有不同程度感病性 ,而大多对褐斑病有一定抗性。综合评价对 3种病害的抗性 ,以来自美国亚拉巴马州的AL 8和MG 3家系表现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炬松 家系 松针褐斑 松赤枯病 松落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PGPR菌株诱导马尾松幼苗系统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跃开 朱秀娥 李晓虹 《江苏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探讨2种根圈促生细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s Stanier (P751)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Bc752)诱导马尾松幼苗系统抗病性的作用,包括不同接种剂量及接种时间的试验效果。试验时,将PG-PR通过灌注方法接种于... 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探讨2种根圈促生细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s Stanier (P751)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Bc752)诱导马尾松幼苗系统抗病性的作用,包括不同接种剂量及接种时间的试验效果。试验时,将PG-PR通过灌注方法接种于松苗根部,而将赤枯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施于叶面。处理后的松苗置于温室内培养,2个月后测定松苗的感病指数,并检测PGPR在植物体上的定殖。试验结果表明,Bc752能显著地诱导马尾松幼苗的系统抗病性,并以病菌侵染前10 d接种效果最好;施用浓度高时效果较好但不呈直线正相关。P751诱导抗性不太明显,可能是因为长时期保存导致菌种退化,或是P751需要更长的刺激诱导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围促生细菌 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s Stanier (P751)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Bc752) 诱导系统抗 马尾松幼苗 松赤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松枯梢病在抬头
7
作者 罗晋灶 任泽君 罗卫红 《生物灾害科学》 1989年第4期29-30,共2页
一、林分中的枯梢病1988年4月20日,省森防站蔡丁同志从丰城县株山林场带回湿地松病枝,经切片镜检是湿地松枯梢病[Diplodia pinea(Desm.)kickx],系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色二孢属的真菌,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呈园形、椭圆... 一、林分中的枯梢病1988年4月20日,省森防站蔡丁同志从丰城县株山林场带回湿地松病枝,经切片镜检是湿地松枯梢病[Diplodia pinea(Desm.)kickx],系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色二孢属的真菌,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呈园形、椭圆或梨形,半埋于表皮下,有乳头状突起,有孔口,185—275×165—236μm。分生孢子初为单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梢 球壳孢科 丰城县 分生孢子器 色二孢属 森防站 松赤枯病 乳头状突起 单孢 腔孢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飞播林区几种病虫害防治 被引量:1
8
《四川林业科技》 1978年第1期16-18,共3页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省飞播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并日趋发展,已成为林业生产中的一项突出问题。为巩固飞播造林成果,1976—1977年。
关键词 云南松 梢木 平均 飞松 松赤枯病 云南松梢小卷蛾 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斑盘多毛孢菌粗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罗孟军 朱天辉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7-21,共5页
本文对松赤枯病菌 (PestalotiafunereaDesm .)培养液粗提物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松赤枯病菌培养液中有致病物质即毒素存在 ,该菌在PD培养液中能达到最大产毒量 ;松针浸出汁对毒素的产量和致病活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本文对松赤枯病菌 (PestalotiafunereaDesm .)培养液粗提物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松赤枯病菌培养液中有致病物质即毒素存在 ,该菌在PD培养液中能达到最大产毒量 ;松针浸出汁对毒素的产量和致病活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培养 15天的培养液有较高的致萎蔫的活性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致萎活性没有较大的提高。该毒素是一类极性较大的非蛋白类物质 ,能用甲醇将其从培养液中较好地提取出来。pH值对毒素粗提液致病活性无显著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斑盘多毛孢菌 粗毒素 生物测定 发酵时间 培养基基质 松赤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