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杧果畸形病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对其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9
1
作者 柳凤 詹儒林 +1 位作者 韦继光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8-433,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应用于生产,系统研究了该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菌在OM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在液体PDA中生长量最大,最佳产孢培养基为PS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均为25~28℃;光照时间和酸碱(pH 4~10)对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孢子产生及萌发的影响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提取物。室内9种杀菌剂病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咪鲜胺乳油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1.200 4 mg·L-1和2.623 9 mg·L-1;25%嘧菌酯悬浮剂能够强烈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EC50和EC95分别为0.531 2 mg·L-1和2.974 1 mg·L-1。25%咪鲜胺乳油和25%嘧菌酯悬浮剂对杧果畸形病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吕延超 蒲金基 +1 位作者 谢艺贤 张贺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71,共4页
在世界各杧果产区杧果畸形病普遍发生,为害日益严重。在我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杧果园已有杧果畸形病发生。简要介绍了杧果畸形病的症状、分布、为害、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症状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茎部解剖结构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杨顺锦 詹儒林 +1 位作者 赵艳龙 柳凤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8-711,共4页
采用ELISA法比较了杧果病、健幼茎中4种激素(IAA、ZR、GA3和ABA)含量的差异,同时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了杧果畸形病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在畸形幼茎中,4种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杧果的健康组织,其中以GA3含量差异最大,是健康组织的5.14倍,其次... 采用ELISA法比较了杧果病、健幼茎中4种激素(IAA、ZR、GA3和ABA)含量的差异,同时从解剖学角度探讨了杧果畸形病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在畸形幼茎中,4种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杧果的健康组织,其中以GA3含量差异最大,是健康组织的5.14倍,其次为IAA,ZR和ABA,分别是对照的3.03、1.77、和1.74倍。病健幼茎中解剖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病茎皮层薄壁细胞增多,韧皮纤维丰富,木质导管分化少、孔径较小,出现枝迹与叶迹,髓部细胞伸长受抑制,体积约为健康组织的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解剖结构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柳凤 韦继光 +1 位作者 詹儒林 常金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2-1096,I0002,共6页
【目的】为了解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性及营养亲和群类型,【方法】以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杧果品种的38个畸形病病原菌为材料,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结果】共获得抗氯酸... 【目的】为了解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性及营养亲和群类型,【方法】以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等不同地区和不同杧果品种的38个畸形病病原菌为材料,在含KClO3培养基上诱导筛选。【结果】共获得抗氯酸盐、不能还原利用硝酸盐营养突变体(nit)455株,通过MM、NM、HM等3种不同氮源培养基划分出nit A、nit B、nit C、nit D 4种突变类型,其中nitA出现频率最高,占总体的78.02%;nit B和nit C其次,分别占7.91%和13.63%;nitD最少,仅占0.44%。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将获得的突变菌株进行配对培养,测得不同的营养体亲合群(VCGs)数为5个,其中VCG1内包含30个菌株,3个菌株分布在VCG2内,VCG3和VCG4内各含有2个菌株,菌株MG33单独形成VCG5。【结论】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存在丰富的营养亲和群类型,分析发现F.mangiferae的营养亲和群种类和杧果品种、地理来源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NIT突变体 抗氯酸盐突变体 营养亲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吕延超 蒲金基 +3 位作者 谢艺贤 刘佳 李玲 肖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3期453-456,共4页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是世界各个杧果产区的重要病害。对发生在中国的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1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是世界各个杧果产区的重要病害。对发生在中国的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为1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4℃,最适pH值为5。病原菌能够利用试验的各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果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连续光照处理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交替光照或持续黑暗处理。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5℃,20min或者60℃,5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层出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SSR技术分析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
6
作者 柳凤 欧雄常 +2 位作者 韦继光 詹儒林 常金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79-82,87,共5页
为探索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的38个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的38个菌株经14条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72条带,其中52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72.22%。3... 为探索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的38个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的38个菌株经14条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72条带,其中52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72.22%。38个菌株的相似系数值为0.5972-0.9862,变幅为0.3889,平均为0.7885。其中菌株MG16与MG17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9862;菌株MG07和MG33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5972。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38株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6水平上分为5类,菌株MG33、MG07和MG36分别形成单一分支,MG25和MG35聚合在一起;其余菌株分布在第Ⅴ类中。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存在丰富的种资资源,且F.mangiferae与采集地点、杧果品种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I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致病因子及防治策略综述
7
作者 杨翠凤 滕峥 +2 位作者 曾业超 方利娟 张婷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3期60-62,共3页
杧果畸形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杧果产区的病害,对杧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生产上仍未找到对该病害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该文针对杧果畸形病的致病因子、传播与侵染、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杧果畸形病的防治提供参... 杧果畸形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杧果产区的病害,对杧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目前生产上仍未找到对该病害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该文针对杧果畸形病的致病因子、传播与侵染、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杧果畸形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因子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杧果畸形病为害特点及防治研究
8
作者 杨翠凤 滕峥 +2 位作者 曾业超 方利娟 韦兰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1期80-82,共3页
杧果畸形病易引起枝叶或花序畸形,造成产量严重损失。国内外对杧果畸形病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根治的方法。该文结合有关研究资料,对杧果畸形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致病机理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杧果... 杧果畸形病易引起枝叶或花序畸形,造成产量严重损失。国内外对杧果畸形病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至今仍未找到彻底根治的方法。该文结合有关研究资料,对杧果畸形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致病机理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杧果畸形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研究进展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mangiferae对杧果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柳凤 欧雄常 +2 位作者 詹儒林 常金梅 韦继光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侵染 活性氧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usarium mangiferae对杧果酚类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柳凤 欧雄常 +2 位作者 詹儒林 韦继光 常金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57,共6页
为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总酚、类黄酮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杧果顶芽内总酚、类黄... 为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总酚、类黄酮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杧果顶芽内总酚、类黄酮含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接种病菌45 d和30 d,酚类代谢相关酶中PAL活性变化与总酚含量变化趋势相同,POD和PPO活性在接种病菌后直线上升。F.mangiferae侵染对杧果酚类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可干扰杧果顶芽内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影响其相关酶活性,降低杧果对病菌的抵抗能力。杧果酚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畸形病 FUSARIUM mangiferae 侵染 酚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