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村落的终结、纠结与未来:经验反思及价值追寻 被引量:25
1
作者 龚春明 朱启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25-231,279-281,共10页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 有关村落社区的研究,在目前学界似有"以末为先、变熟为生"之势,"村落终结"研究热便是一个例证。村落的终结虽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其间的行进并不如村落终结论者所愿,表征更多的却是一种"纠结",但在弄清诸多缘由之前须首先明白的一点是"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现有的经验分析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村落由于其固有的价值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中国特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村落终结之路为之尚远。相反,一些"中间形态村落"在借助外生变量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身内在价值的挖掘,不但没有走向终结,反而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代表中国多数乡村发展的未来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学 村落终结 村落的价值 村落的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城中村”——我研究“村落终结”的方法 被引量:47
2
作者 李培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6,共6页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村落终结具有与农民终结不同的特殊机制。[1]村落终结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是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在村落研究方法方面,传统村落研究中使用"文本概括法"和"文学概括法"来处理个案调查的访谈资料,当代学者试图提炼出某种村落研究的理想类型或象限图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需要另辟蹊径,建立一种关于中国村落终结的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更广泛对话能力的理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村落终结 研究方法 理想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的终结还是纠结——文献述评与现实审视 被引量:4
3
作者 龚春明 朱启臻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8-142,共5页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 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村落的终结似乎不可避免。但在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后发现,与其说是村落的终结,倒不如说是村落的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村落终结的内涵及其实质的认识存有偏颇造成的。所以,"什么是终结,什么在终结"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要予以认清的一个理论问题。实证研究以及现有的经验分析表明,如果部分"中间形态村落"能够巧妙地挖掘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依据现实的社会情境,进而与国家制度和政策实现有效对接,村落不但不会走向终结,反而可以得到持续发展,以致实现乡村社会的成功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学 乡村发展 村落终结 村落的纠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基于村落终结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程伟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1期11114-11116,共3页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从村落社会交往、村落权利的重构两个方面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从村落社会交往、村落权利的重构两个方面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社会变迁 村落终结 权利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终结”与“社区重建”——以福建省F市为例思考农民进城所带来的变化
5
作者 高燕 郑丽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127-131,共5页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山区村落的大量村民外迁,而临近的小城镇则成为进城农民重新安家之地。本文以闽东F市官洋村(迁出地)和F市某进城农民集中居住区——天阳村为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的大...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山区村落的大量村民外迁,而临近的小城镇则成为进城农民重新安家之地。本文以闽东F市官洋村(迁出地)和F市某进城农民集中居住区——天阳村为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的大量外流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了"就近城市化"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进城 村落终结 社区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互助依赖与乡村社会转型的区域差异--基于河南、山西两地传统农村变迁的考察
6
作者 邢社贵 王向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100,155,共15页
区域差异显著,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基本事实。既有空间变迁视角下的村落终结论和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区域差异论相关研究,难以对我国同一社会结构背景下乡村社会转型及其影响机制做出充分解释。基于河南、山西两地传统农村变迁... 区域差异显著,是我国乡村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基本事实。既有空间变迁视角下的村落终结论和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区域差异论相关研究,难以对我国同一社会结构背景下乡村社会转型及其影响机制做出充分解释。基于河南、山西两地传统农村变迁的考察,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参与是理解我国各地乡村社会转型的重要视角和关键变量。在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条件下,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务工距离较远,对村庄传统社会互助体系冲击较大,导致村民与村庄关系日益松散,乡村社会转型较为迅速;在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参与条件下,以山西农村为典型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务工距离适中,对村庄传统社会互助体系冲击有限,一条龙服务等市场化机制难以完全替代,村民与村庄关系韧性较强,乡村社会转型较为平缓。在既有社会结构等视角之外,劳动力市场视角,无疑是对既有解释的进一步尝试性拓展,可以较好地弥补既有社会结构视角对我国乡村社会转型问题所遗留的解释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乡村社会转型 劳动力市场 社会互助体系 村落终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进路中的社会风险探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胡滨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0,共5页
从我国高速城市化进路中所显现的"原子化社会"现象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城市化进路中权力和资本的相互勾兑,一方面"挤压"乡村使之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使城市普通居民从原有的依附单位中脱离出来... 从我国高速城市化进路中所显现的"原子化社会"现象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的分析表明:其根源在于城市化进路中权力和资本的相互勾兑,一方面"挤压"乡村使之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使城市普通居民从原有的依附单位中脱离出来漂浮于社会和制度之外;同时重"经济理性"轻"社会理性"的实存,使人们间新的"社会联结"构建严重滞后,缺乏垂直流动的渠道和机会,加剧弱势群体的"挫折感"和"相对剥夺感",使社会风险和矛盾集聚。而公民社会从其发育始便具有架构国家和民众间桥梁之功效,因此培育公民社会特别是具有政府"合作者"功效的公民社会,有助于消解我国城市化进路中因社会联结缺失所致的社会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社会风险 单位社会消解 村落终结 NG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析与审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汤夺先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5-11,共7页
作为一种生计模式与仪式文化的少数民族流动行为,其对民族地区有着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既有现代化的烙印,也有结构的变迁,需要把现代化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结合运用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解释。少数民族人口... 作为一种生计模式与仪式文化的少数民族流动行为,其对民族地区有着持续性的重要影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既有现代化的烙印,也有结构的变迁,需要把现代化理论与结构主义理论结合运用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解释。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出与回归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支持性要素,民族地区乡村的吸纳机制、在地化就业模式、村落民族文化的吸引力等保证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回流,民族地区不会出现农村荒漠化,乡村不会走向终结,民族传统文化不会消逝。要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系,构建少数民族人口熟悉的乡村民族文化系统,以消减流动对民族地区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 民族地区 村落终结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