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6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inPoinTr的视角受限下杏鲍菇表型参数测量方法
1
作者 谢立敏 黄轶 +2 位作者 吴昊宇 叶大鹏 方兵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7,共10页
针对菇房内杏鲍菇表型参数测量任务中,由于扫描设备视角受限,扫描的杏鲍菇点云出现残缺问题,基于AdaPoinTr(Adaptive geometry-aware point transformers)提出了改进的SwinPoinTr模型,实现了对残缺杏鲍菇点云的准确补全和杏鲍菇表型参... 针对菇房内杏鲍菇表型参数测量任务中,由于扫描设备视角受限,扫描的杏鲍菇点云出现残缺问题,基于AdaPoinTr(Adaptive geometry-aware point transformers)提出了改进的SwinPoinTr模型,实现了对残缺杏鲍菇点云的准确补全和杏鲍菇表型参数的测量。该方法在使用提出的特征重塑模块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几何感知能力的层次化Transformer编码模块,提高了模型对输入点云的利用率和模型捕捉点云细节特征的能力。然后基于泊松重建方法完成了补全点云表面重建,并测量到杏鲍菇表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残缺杏鲍菇点云补全任务中,模型倒角距离为1.316×10^(-4),地球移动距离为21.3282,F1分数为87.87%。在表型参数估测任务中,模型对杏鲍菇菌高、体积、表面积估测结果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582、0.9596、0.960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4213 mm、10.8185 cm^(3)、7.5778 cm^(2)。结果证实了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全残缺的杏鲍菇点云,可以为菇房内杏鲍菇表型参数测量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 表型参数 点云补全 泊松重建 SwinPoinT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固定化菌种在栽培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周婷婷 蒋冉 +1 位作者 朱浩然 马桂珍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前期研究表明,固定化菌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为验证固定化菌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将不同保藏时间的固定化菌种接种到杏鲍菇栽培袋中,以新鲜液体菌种为对照,测定不同保藏时间的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 前期研究表明,固定化菌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仍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为验证固定化菌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将不同保藏时间的固定化菌种接种到杏鲍菇栽培袋中,以新鲜液体菌种为对照,测定不同保藏时间的杏鲍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满袋时间、栽培袋污染率、每栽培袋总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和商品率,并测定灰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接种在20℃和4℃条件下保藏30 d的固定化菌种栽培袋的子实体形态、菌盖直径、菌柄直径、菌柄长度等指标均与液体菌种对照无显著差异;随着保藏时间增加,菌丝满袋时间缓慢增加,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变慢;栽培袋污染率受保藏时间及温度影响较小;栽培袋总产量均高于561.00 g/袋,生物学效率均高于122.00%,商品率均超过82.00%,达到了生产要求;杏鲍菇子实体的灰分、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保藏30 d的固定化菌种可用于杏鲍菇栽培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菌种 固定化 栽培 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多肽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免疫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江榕 仲磊 +2 位作者 纪阳 胡秋辉 赵立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4-104,共11页
为研究食用菌多肽的免疫调节作用,以杏鲍菇干粉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提取杏鲍菇粗蛋白,再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复合酶解,将获得的杏鲍菇粗蛋白酶解液通过超滤分离、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进行纯化,并构建R... 为研究食用菌多肽的免疫调节作用,以杏鲍菇干粉为原料,通过碱提酸沉法提取杏鲍菇粗蛋白,再经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复合酶解,将获得的杏鲍菇粗蛋白酶解液通过超滤分离、Sephadex G-1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进行纯化,并构建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测定其增殖率、NO释放率、吞噬率和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对各组分进行筛选。结果表明,>10、5~10、3~5 kDa和<3 kDa 4种分子质量不同的超滤纯化组分中,<3 kDa组分的免疫活性最高。Sephadex G-15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获得免疫活性最高的组分Peak 2-2。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Peak 2-2组分进行de novo测序,根据可信度评分(≥99),筛选获得51条多肽序列。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手段确定杏鲍菇多肽DFPALR和LLGVD与TLR4蛋白的结合稳定,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确定两条多肽与TLR4蛋白的结合是可自发的、稳定的。本研究表明杏鲍菇多肽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多肽 免疫调节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形态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沈一阳 方兵 +3 位作者 黄俊炜 刘永强 叶大鹏 谢立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针对目前缺乏杏鲍菇的物理特征参数,测定杏鲍菇形态特征并开展力学特性试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杏鲍菇的三维模型,分析该模型并得到形态特征参数;采用质构仪开展杏鲍菇的压缩、剪切以及弯曲试验,得到杏鲍菇在不同加载速度下头部、... 针对目前缺乏杏鲍菇的物理特征参数,测定杏鲍菇形态特征并开展力学特性试验。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杏鲍菇的三维模型,分析该模型并得到形态特征参数;采用质构仪开展杏鲍菇的压缩、剪切以及弯曲试验,得到杏鲍菇在不同加载速度下头部、中部与尾部的弹性模量、抗压强度与剪切强度以及整根的抗弯强度与弯曲弹性模量。结果表明:杏鲍菇的形态呈现两头宽中间窄,体积表型变异系数为38.06%,表明不同杏鲍菇的形态差异较为显著;在不同加载速度下,杏鲍菇中部的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型高于头部与尾部,而剪切强度介于头部与尾部之间,抗弯强度及弯曲弹性模量分别约为0.2 MPa与0.069 MPa。为后续杏鲍菇抓取末端执行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形态特征 力学特性 表型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种质资源评价及优良杂交菌株选育
5
作者 刘汶鑫 王恬恬 +1 位作者 唐玉琴 梁运江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6,共18页
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筛选出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的优良菌株作为工厂化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国内收集的34株杏鲍菇菌株(B1-B34)为试验材料,对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I... 对杏鲍菇菌株进行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筛选出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的优良菌株作为工厂化育种的试验材料,为杏鲍菇育种手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国内收集的34株杏鲍菇菌株(B1-B34)为试验材料,对体细胞不亲和性试验、ISSR分子标记技术、农艺性状评价进行比较分析及优良杂交菌株选育。结果表明,参与试验的34株杏鲍菇菌株遗传变异丰富,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73~0.97,当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5时,可将34株杏鲍菇菌株分为4类。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杏鲍菇菌株是B2,产量最低的是杏鲍菇B7。生育期最短的杏鲍菇菌株是B1,只需要63 d,生育期最长的杏鲍菇菌株是B11、B14和B30,均为80 d。综合以上结果,筛选出产量高、生物学效率高的B2菌株与生长周期短的B1菌株作为杂交育种亲本,最终筛选出优良杂交菌株LX119,该菌株生育期为56 d、产量为762.14 g·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SR分析 拮抗反应 农艺性状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与响应面法结合的杏鲍菇料酒发酵参数优化
6
作者 付利芳 杨永 张香琴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185,共5页
为开发新型风味料酒,以糯米为发酵主料,发酵过程中添加杏鲍菇制作杏鲍菇料酒。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料酒的发酵工艺,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评价二次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15,17,19 d)、发酵温度(28,32,36℃)、杏鲍菇添加量(质量比1%、5%... 为开发新型风味料酒,以糯米为发酵主料,发酵过程中添加杏鲍菇制作杏鲍菇料酒。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杏鲍菇料酒的发酵工艺,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评价二次发酵过程中发酵时间(15,17,19 d)、发酵温度(28,32,36℃)、杏鲍菇添加量(质量比1%、5%、8%)对杏鲍菇料酒氨基酸态氮含量、总糖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进行二次拟合和回归分析可客观综合评价杏鲍菇料酒的感官评分。在杏鲍菇添加量为8%、二次发酵时间为19 d、二次发酵温度为32℃时,杏鲍菇料酒的感官评分可达47.7分,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61±0.03) g/L,总糖含量为(43.28±0.21) g/L,料酒整体色泽透亮,呈明亮橘色,组织均匀,酒味与杏鲍菇香味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料酒 模糊数学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粉对大豆分离蛋白-魔芋粉基模拟脂肪理化性质的影响
7
作者 郭雨晨 赵源 +2 位作者 石林凡 任中阳 翁武银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增加模拟脂肪的肥膘肉丁口感并提升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实用性,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魔芋粉和大豆油为主要原料制备模拟脂肪,通过测定模拟脂肪的质构、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等理化性质,探究杏鲍菇粉对模拟脂肪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模拟... 为了增加模拟脂肪的肥膘肉丁口感并提升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实用性,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魔芋粉和大豆油为主要原料制备模拟脂肪,通过测定模拟脂肪的质构、热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等理化性质,探究杏鲍菇粉对模拟脂肪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模拟脂肪对鱼糜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拟脂肪的硬度、凝胶强度和熔融温度在杏鲍菇粉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分别为533.97 g,128.71 g·mm和147.78℃。模拟脂肪的L^(*)值随杏鲍菇粉添加量的增加而下降,而a^(*)和b^(*)值却出现上升趋势。杏鲍菇粉添加量不高于1.0%时,模拟脂肪中具有分布均匀的小油滴,凝胶网络结构致密。利用模拟脂肪代替鱼糜制品中50%的猪油时,产品的硬度和感官评分均最高。因此,添加杏鲍菇粉可以作为改善模拟脂肪质构和热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且添加量为1.0%时结果最佳,制备的模拟脂肪可以用于改善鱼糜制品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脂肪 凝胶特性 鱼糜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枝杏鲍菇超微粉生产实用技术规程
8
作者 杨清予 吴劲轩 +7 位作者 蒲军 夏文银 王香君 夏川林 殷浩 叶晶晶 冯俊 张浩仁 《四川蚕业》 2025年第1期53-55,59,共4页
充分利用桑园废弃桑枝培养杏鲍菇,是提高桑枝利用效率、增加桑农收益的极佳办法。同时,杏鲍菇通过超微粉碎技术进行深加工,不仅有利于提升桑枝杏鲍菇的附加值,同时扩展了杏鲍菇的用途,极大地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实地生... 充分利用桑园废弃桑枝培养杏鲍菇,是提高桑枝利用效率、增加桑农收益的极佳办法。同时,杏鲍菇通过超微粉碎技术进行深加工,不仅有利于提升桑枝杏鲍菇的附加值,同时扩展了杏鲍菇的用途,极大地提升了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实地生产经验,制定了桑枝杏鲍菇超微粉的生产技术规程,有助于桑枝杏鲍菇超微粉的生产标准化和产业化,根据该规程生产的桑枝杏鲍菇超微粉最终DNJ含量达1.2 mg·g^(-1),培养料干物质转化率达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 超微粉碎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收损伤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9
作者 常昊 谭净然 +2 位作者 杜敏如 连玲丹 王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0-108,共9页
【目的】探究采收损伤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杏鲍菇采后保鲜贮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无损伤处理杏鲍菇为对照,分析4℃贮藏期间对照与采收损伤杏鲍菇的外观,失重率,硬度,还原糖、多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 【目的】探究采收损伤对杏鲍菇贮藏品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杏鲍菇采后保鲜贮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无损伤处理杏鲍菇为对照,分析4℃贮藏期间对照与采收损伤杏鲍菇的外观,失重率,硬度,还原糖、多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规律;比较两种处理杏鲍菇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变化。【结果】在贮藏第15天,采收损伤组杏鲍菇的子实体发生皱缩,失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白度和硬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贮藏0~3 d,采收损伤会加快杏鲍菇多糖物质的分解,同时在贮藏6~15 d促进还原糖和可溶性蛋白的降解。在贮藏末期(贮藏15 d),与对照组相比,采收损伤组杏鲍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分别提高了27.16%和41.16%,同时采收损伤诱导杏鲍菇CHI和GLU活性上升。在贮藏0~3 d,采收损伤显著促进杏鲍菇SOD、CAT和POD活性上升,同时抑制O_(2)^(-·)和H_(2)O_(2)的生成;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采收损伤严重破坏杏鲍菇的抗氧化系统,在贮藏第15天采收损伤组杏鲍菇的CAT、POD活性和类黄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O_(2)^(-·)和H_(2)O_(2)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长期贮藏过程中,采收损伤会降低杏鲍菇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抗氧化物质积累,不利于活性氧清除,从而加速杏鲍菇品质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损伤 贮藏品质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与杏鲍菇菌糠混贮对肉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
10
作者 郭子强 陈东 +5 位作者 武伟成 陈一峰 董贤文 温涓 祝贺 李付强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水稻秸秆与杏鲍菇菌糠(PR)混合青贮对肉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月龄、体重接近且健康的肉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Ⅰ组粗饲料为干稻草,记为DS组;试验Ⅱ组粗饲料为15%... 试验旨在研究水稻秸秆与杏鲍菇菌糠(PR)混合青贮对肉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胴体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30头月龄、体重接近且健康的肉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试验Ⅰ组粗饲料为干稻草,记为DS组;试验Ⅱ组粗饲料为15%杏鲍菇菌糠与85%水稻秸秆混贮饲料(鲜重),记为15%PR组;试验Ⅲ组粗饲料为30%杏鲍菇菌糠与70%水稻秸秆混合青贮饲料(鲜重),记为30%PR组。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30%PR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DS组和15%PR组(P<0.01),15%PR组和30%PR组饲粮成本和增重成本极显著低于DS组(P<0.01)。30%PR组中性洗涤纤维(NDF)、有机物(OM)和总能(GE)摄入量极显著高于DS组和15%PR组(P<0.01),15%PR组和30%PR组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和粗脂肪(EE)的摄入量极显著高于DS组(P<0.01)。DS组干物质(DM)、NDF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15%PR组和30%PR组(P<0.01),E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15%PR组和30%PR组(P<0.01),DS组和15%PR组GE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30%PR组(P<0.01)。各组屠宰性能相关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15%PR组大腿围显著优于DS组和30%PR组(P<0.05),15%PR组胃重显著高于30%PR组(P<0.05)。研究表明,肉牛饲喂85%水稻秸秆与15%杏鲍菇菌糠混贮饲料可以降低饲粮成本和增重成本,改善胴体性状,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水稻秸秆 混合青贮 肉牛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杏鲍菇粉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武怡璇 张晋源 +3 位作者 云少君 程菲儿 赵文霏 冯翠萍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5期8-11,共4页
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杏鲍菇粉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为杏鲍菇面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小麦粉中添加1%,2%,3%,4%的杏鲍菇粉制成鲜湿面条,以不添加杏鲍菇粉的小麦粉面条为对照组,测定煮制面条的蒸煮特性、感官特性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当... 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杏鲍菇粉对鲜湿面条品质的影响,为杏鲍菇面条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小麦粉中添加1%,2%,3%,4%的杏鲍菇粉制成鲜湿面条,以不添加杏鲍菇粉的小麦粉面条为对照组,测定煮制面条的蒸煮特性、感官特性和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当杏鲍菇粉添加量为2%时,煮制面条的品质最优,其断条率为(0.93±0.10)%,吸水率为(80.67±0.20)%,延伸率为(24.77±0.40)%,蒸煮损失率为(5.0±0.2)%,同时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适中,感官评分最高;杏鲍菇粉添加对煮制面条的黏附性、内聚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湿面条 蒸煮特性 感官特性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步发酵提高杏鲍菇菌糠蛋白研究
12
作者 梁晓君 廖才学 +7 位作者 黄振勇 张娥珍 周主贵 王晓国 何全光 黄梅华 黎鑫 淡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4-110,共7页
试验以杏鲍菇菌糠为主要材料,采用产朊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分步发酵处理。以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使用的糖蜜锤度、酵母接种量、酵母发酵时间、乳酸菌接种量和乳酸菌发酵时间进行条... 试验以杏鲍菇菌糠为主要材料,采用产朊假丝酵母和植物乳杆菌进行分步发酵处理。以发酵产物中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对使用的糖蜜锤度、酵母接种量、酵母发酵时间、乳酸菌接种量和乳酸菌发酵时间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使用的糖蜜锤度为16°Bx时,接种6%产朊假丝酵母发酵60 h,再接种4%植物乳杆菌继续发酵8 d,菌糠分步发酵后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均有显著提高,与发酵前相比,粗蛋白和真蛋白含量分别达18.80%和15.32%。试验初步建立了以提高杏鲍菇菌糠蛋白质为目的的微生物分步发酵技术,以期为改善菌糠饲料营养水平提供参考,助力菌糠饲料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分步发酵 粗蛋白 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叶中药渣与杏鲍菇菌渣混合堆肥发酵特性及细菌群落分析
13
作者 张斌 袁志辉 +3 位作者 周德英 邓征宇 蒋笃忠 王锡春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4-321,共8页
为探究紫苏叶中药渣与杏鲍菇菌渣混合堆肥的发酵特性及细菌群落变化,该研究将二者混合建堆,进行80 d自然发酵,期间测量堆肥过程的相关参数与理化性质,并借助16S rRNA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过程可划分为升温、高温... 为探究紫苏叶中药渣与杏鲍菇菌渣混合堆肥的发酵特性及细菌群落变化,该研究将二者混合建堆,进行80 d自然发酵,期间测量堆肥过程的相关参数与理化性质,并借助16S rRNA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过程可划分为升温、高温、降温、腐熟4个阶段。各阶段中,温度、湿度、pH值、电导率呈规律性变化,物料物理性质、养分及发芽指数也相应改变。2)细菌群落结构演变,多样性显著增加。升温期,厚壁菌门占主导;高温期,变形菌门占比显著上升;降温期,厚壁菌门与热袍菌门占优势;腐熟期,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成为主要优势菌群。3)不同优势菌属与水含量、电导率和pH值存在特定相关性。这表明混合堆肥过程中,相关参数和理化性质呈阶段性特征,细菌群落丰度增加且分布更均匀,优势菌群与堆肥环境存在紧密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此,可在不同阶段为优势菌群创造适宜条件,以提升堆肥质量,对堆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叶 中药渣 食用菌菌渣 堆肥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改善小鼠光老化损伤作用
14
作者 王思凡 张丽梅 +5 位作者 贺韦衡 洪佳瑞 邢岩 王玥 唐宁 程永强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35,共7页
探究一种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对小鼠皮肤光老化损伤的改善作用。构建小鼠皮肤中波紫外线(UVB)光老化模型,以维生素E为对照,灌胃不同剂量的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通过小鼠体质量变化、皮肤含水量、羟脯氨酸含量、皮肤苏木精-伊红(HE)染... 探究一种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对小鼠皮肤光老化损伤的改善作用。构建小鼠皮肤中波紫外线(UVB)光老化模型,以维生素E为对照,灌胃不同剂量的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通过小鼠体质量变化、皮肤含水量、羟脯氨酸含量、皮肤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抗氧化水平和血常规、血生化指标来评价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对小鼠光老化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UVB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和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对小鼠体质量和血常规无影响;光老化处理会显著降低小鼠皮肤含水量、羟脯氨酸含量和小鼠血清SOD、GSH-Px、MDA抗氧化水平;灌胃中、高剂量的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可以显著增加小鼠皮肤含水量和羟脯氨酸含量,提高血清SOD、GSH-Px、MDA抗氧化水平,使小鼠痂皮形成和痂下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少;血生化结果显示,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可显著升高小鼠血液中钾离子浓度,降低乳酸脱氢酶含量,减少炎症反应。综上,杏鲍菇复合花粉发酵膏具有良好改善光老化损伤作用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发酵 光老化损伤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菌糠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5
作者 王丽佳 赵镕煌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2,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杏鲍菇菌糠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功能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48头,按照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肉牛。对照组(CK)饲喂...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的杏鲍菇菌糠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功能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48头,按照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肉牛。对照组(CK)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使用10%(A组)、20%(B组)和40%(C组)的杏鲍菇菌糠替代基础饲粮中全株玉米青贮。预试期7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B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的平均日增重增加了14.29%(P<0.05),料重比降低了9.91%(P<0.05);所有添加杏鲍菇菌糠组的肉牛瘤胃丙酸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B组和C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体蛋白浓度显著增加(P<0.05)。与CK组相比,B组和C组西门塔尔杂交肉牛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B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CK组相比,A组、B组和C组肉牛的增重收入分别提高了6.09%、14.29%、7.13%,利润分别增加了20.44%、52.18%、40.62%。研究表明,西门塔尔杂交肉牛养殖中饲喂杏鲍菇菌糠可以改善其生长性能、促进瘤胃发酵、提高养殖利润,且对机体健康未产生负面影响。综合分析,杏鲍菇菌糠替代全株玉米青贮的适宜比例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肉牛 生长性能 瘤胃发酵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轮作模式下杏鲍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味差异
16
作者 宋羚 卢娟 +3 位作者 刘玉蓉 罗瑞平 周兴 桂明英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7-215,共9页
轮作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植模式,然而不同轮作模式对杏鲍菇各个生长阶段风味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水稻-杏鲍菇轮作模式和玉米-杏鲍菇轮作模式下杏鲍菇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及杏鲍菇在初级生长阶段、二级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香气... 轮作是一种高效生态的种植模式,然而不同轮作模式对杏鲍菇各个生长阶段风味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水稻-杏鲍菇轮作模式和玉米-杏鲍菇轮作模式下杏鲍菇挥发性化合物的差异及杏鲍菇在初级生长阶段、二级生长阶段和成熟阶段香气的动态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气味活度值对香气差异进行分析并筛选关键香气化合物。结果表明,1-辛烯-3-醇、3-辛酮、正庚烷、甲硫醇和3-辛醇等挥发性化合物是杏鲍菇的主要香气成分。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杏鲍菇在不同生长阶段挥发特性不同的主要原因,与水稻轮作的杏鲍菇生长过程中异戊烯醇、3-苯甲醇、1-十六烯等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玉米轮作的杏鲍菇生长过程中1-辛烯、苯乙烯、2-苯基-1-丙烯等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轮作模式对杏鲍菇香气有显著影响,与水稻轮作栽培的杏鲍菇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高于与玉米轮作栽培的杏鲍菇,通过对2种轮作模式各生长阶段的气味活度值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13、10种关键香气物质,这些被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可被认为是区分不同生长阶段杏鲍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轮作模式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生长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杏鲍菇菌渣设施栽培滑菇的配方筛选试验
17
作者 陈爱靖 《食药用菌》 2025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探索杏鲍菇菌渣设施栽培滑菇的再利用潜力,开展了不同菌渣添加量的配方筛选试验。以不添加菌渣的杂木屑(80%)配方作为对照,考察杏鲍菇菌渣按1/3、2/3和全部代替杂木屑配方对滑菇菌丝生长、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含... 为探索杏鲍菇菌渣设施栽培滑菇的再利用潜力,开展了不同菌渣添加量的配方筛选试验。以不添加菌渣的杂木屑(80%)配方作为对照,考察杏鲍菇菌渣按1/3、2/3和全部代替杂木屑配方对滑菇菌丝生长、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等的影响,并分析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栽培效果以1/3菌渣替代杂木屑的配方(杂木屑53%、杏鲍菇菌渣27%、麸皮18%、轻质碳酸钙1%、石膏1%)较好,滑菇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营养成分含量等均略高于对照,重金属污染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子实体性状未发生明显改变,且与对照相比,袋均生产成本降低20.35%,利润率提高29.30%。确定该配方为利用杏鲍菇菌渣设施栽培滑菇的最佳添加量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再利用 配方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优化
18
作者 吴艺斌 袁滨 +2 位作者 陈毅勇 柯丽娜 陈国平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6期25-28,共4页
开展了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基配方、菌种深层培养条件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应用的液体菌种发酵罐稳定扩繁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g/L、玉米粉2.0g/L、酵母膏1.0g/L、磷酸二氢钾1.0 g/L、硫酸镁0.5g/L。发酵罐液... 开展了杏鲍菇液体菌种发酵罐培养基配方、菌种深层培养条件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应用的液体菌种发酵罐稳定扩繁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g/L、玉米粉2.0g/L、酵母膏1.0g/L、磷酸二氢钾1.0 g/L、硫酸镁0.5g/L。发酵罐液体菌种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50mL、通气量4L/min、初始pH值6.5,培养5d即可使用,但培养不宜超过8d。杏鲍菇液体菌种从栽培袋菌丝发菌到出菇采收整个生长周期较固体接种要减少8d左右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菌种 发酵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温室大棚覆土栽培技术
19
作者 唐磊 王静静 +2 位作者 罗燕娜 赵亮 冯春浩 《西北园艺》 2025年第1期30-31,共2页
杏鲍菇营养丰富、口感独特,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温室大棚覆土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覆土栽培所生长的杏鲍菇外观、口感与原菇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杏鲍菇的生长特性、温室大棚的建设、覆土材料... 杏鲍菇营养丰富、口感独特,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温室大棚覆土栽培技术应运而生。覆土栽培所生长的杏鲍菇外观、口感与原菇有着较大的差异,从杏鲍菇的生长特性、温室大棚的建设、覆土材料的选择、播种与菌丝培养、覆土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后处理等方面介绍杏鲍菇温室大棚覆土栽培技术,为杏鲍菇大棚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土栽培 温室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杏鲍菇品质监测采摘设备设计
20
作者 曲佳俊 嵇海婷 《现代化农业》 2025年第9期94-96,共3页
为了提高出售杏鲍菇的品质和采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设计了一款基于图像分析的的杏鲍菇品质监测采摘设备。该设备包括直线电机、电动伸缩杆、夹持机构、切筒和摄像头,通过数控面板实现集中化控制,根据各部件的原理设定其工作流程。... 为了提高出售杏鲍菇的品质和采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设计了一款基于图像分析的的杏鲍菇品质监测采摘设备。该设备包括直线电机、电动伸缩杆、夹持机构、切筒和摄像头,通过数控面板实现集中化控制,根据各部件的原理设定其工作流程。基于图像分析,提高了采摘杏鲍菇的品质,通过夹持机构能提高采摘杏鲍菇效率,预期减少错误采摘的状况,同时便于进行高效的采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识别 夹持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