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12S 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动物种类 被引量:9
1
作者 汪琦 张昕 +3 位作者 赵大贺 马海萍 陈广全 张惠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精确可靠的鉴定常见的10种动物(猪、狗、牛、山羊、绵羊、马、鸡、鼠、三文鱼和鹿)的方法。方法:利用12S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鉴别动物种... 目的:建立一种精确可靠的鉴定常见的10种动物(猪、狗、牛、山羊、绵羊、马、鸡、鼠、三文鱼和鹿)的方法。方法:利用12SrRNA基因的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鉴别动物种类。将线粒体12S rRNA基因通过引物的5'端用FAM荧光标记,从基因组DNA中扩增450bp的目的片段。引物对1(下游引物FAM标记,上游引物不标记)扩增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AluⅠ酶切。引物对2(上游引物FAM标记,下游引物不标记)扩增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Tru9Ⅰ酶切。得到的酶切产物分别在遗传分析仪ABI3100上进行毛细管电泳,片段大小用Peak Scanner 1.0软件分析。结果:根据AluⅠ酶切图谱能够区分鸡、马、猪和三文鱼,而鹿和牛、山羊和绵羊、鼠和狗因酶切图谱相同无法分开。根据Tru9Ⅰ酶切图谱,能够进一步将鹿和牛、山羊和绵羊、鼠和狗分开。同一种动物不同个体的酶切图谱完全相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没有出现物种内多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实际得到的末端片段长度与理论值非常接近,只存在2~5bp的差异。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精确,适用于鉴定动物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酶切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 种类鉴定 12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的优点
2
作者 新展 《现代渔业信息》 2007年第11期31-31,共1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是最早开发成功、建立在Southern杂交技术上的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RFLP技术的优点:
关键词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Southern杂交技术 RFLP技术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分子标记技术
3
作者 钱治 《现代渔业信息》 2007年第2期31-31,共1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技术是Zabean和Vos等科学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于1993年获得欧洲专利局专利。它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技术是Zabean和Vos等科学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于1993年获得欧洲专利局专利。它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之后的第三代标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分子标记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随机扩增多态性 理想 欧洲专利 科学家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多态性分析技术及其在蚕业上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泽扬 鲁成 +1 位作者 夏庆友 向仲怀 《蚕学通讯》 1996年第4期16-20,共5页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使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由之而孕育出的以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为核心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技术,使人们对于生物遗传差异的认识,由表型(产物)特征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产生了由现象到本质的...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使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革命.由之而孕育出的以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为核心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技术,使人们对于生物遗传差异的认识,由表型(产物)特征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产生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DNA多态性是指基因组DNA在漫长的生命繁演历程中所发生的自然突变(DNA片断的插入、缺失、重排或碱基置换)状况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反映了基因组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多态性 分析技术 基因组DNA 分子标记 多态性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模板DNA 蚕业 限制性内切酶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红红 陶国枢 +2 位作者 刘建伟 吴青 胡亚卓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1-313,共3页
目的 骨钙素 (OC)基因是骨代谢遗传基础的侯选基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OC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 (OP)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银染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对 85例正常对照者和 1 2例骨质疏松症的... 目的 骨钙素 (OC)基因是骨代谢遗传基础的侯选基因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OC基因多态性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 (OP)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银染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技术对 85例正常对照者和 1 2例骨质疏松症的患者OC基因进行分型 ,并计算其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汉族正常对照组OC基因hh ,Hh ,HH基因型分别为 61 1 8% ,35 2 9% ,3 53 % ,等位基因频率H型和h型分别为 0 2 1 1 8和 0 7882 ,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比数比分析 ,骨密度 (BMD)较低的HH基因型OP的相对危险度是BMD较高的hh型的 3 47倍 ,是Hh型的 1 73倍。结论 就目前调查例数而言 ,中国汉族人OC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无明显相关性 ,但是 ,HH基因型有较高的OP发病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人 骨钙素 基因型 骨质疏松 聚合酶链反应 中国 OP PCR-RFLP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FLP技术及其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罗佳捷 李丽立 张彬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5-78,共4页
作者介绍了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就该方法在生态环境中、动物和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应用情况做了综述。由于T-RFLP分析技术不依赖于细菌培养,并且整合了自动测序仪的高分辨率和高通... 作者介绍了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并就该方法在生态环境中、动物和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应用情况做了综述。由于T-RFLP分析技术不依赖于细菌培养,并且整合了自动测序仪的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特征,因此,对于分析复杂的群落结构比其它的指纹识别技术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最后分析了此种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对它的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指纹识别 自动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E选择素基因A561C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艳 韦叶生 +2 位作者 张平安 李晓艳 黄从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E-选择素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MSTN基因Cac8I酶切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铮铸 巩元芳 +2 位作者 伍昭龙 李祥龙 刘艳芳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9-412,共4页
采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ac8I对山羊MSTN基因的676bp扩增产物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分析,检测到三种基因型,其酶切位点分别由两种共显性基因控制;对该片段的纯合型(AA、BB)分别测序发现,BB型在3726碱基处发生了C→A的突变。上述结果为首次... 采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ac8I对山羊MSTN基因的676bp扩增产物进行了PCR-RFLP多态性分析,检测到三种基因型,其酶切位点分别由两种共显性基因控制;对该片段的纯合型(AA、BB)分别测序发现,BB型在3726碱基处发生了C→A的突变。上述结果为首次试验证实山羊MSTN内含子二(676bp)区域存在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肌肉抑制素基因 遗传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GPIa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军霞 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899-1901,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Ia/IIa分子Ia链(GPIa)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DR)分型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DR+组62例,DR-组118例)及85例正常...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Ia/IIa分子Ia链(GPIa)Bgl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DR)分型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18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DR+组62例,DR-组118例)及85例正常对照组的(CON)基因型。其中单纯型DR44例,增殖型DR18例。结果:(1)DR+组BglⅡ(+/+)基因型频率及BglⅡ(+)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R-组及CON组(P<0.01),BglⅡ(+)等位基因与DR明显相关(OR=2.01,95%CI,1.29~3.12);(2)单纯型DR组与增殖型DR组BglⅡ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glⅡ(+)等位基因可能是2型DM合并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子,但与DR的分型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GPⅠa 基因多态性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血小板 分型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糖尿病(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N-乙酰基转移酶1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
10
作者 徐张巍 梅俏 +2 位作者 许建明 胡乃中 胡咏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 探讨N 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型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在140名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应用PCR- RFLP+多重... 目的 探讨N 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型检测方法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在140名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应用PCR- RFLP+多重PCR方法避免了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之间相互干扰,可准确区分NAT1基因型。在140名检测标本中,NAT1* 3,NAT1* 4,NAT1* 10和NAT1* 11的发生频率分别是8 .2%、49. 6%、40%和2 2%。NAT1* 4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人群,但高于东南亚人群;而NAT1* 10的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NAT1* 3和NAT1* 11的发生率较低,与大多数亚洲人群基本一致。结论 PCR RFLP+多重PCR方法检测NAT1基因型特异性高;NAT1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国家检测情况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基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中国汉族人群 检测分析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PCR) 多重PCR技术 NAT1 PCR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 基因型分布 发生率 检测方法 分型研究 等位基因 相互干扰 检测标本 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中OB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分析
11
作者 陈志雄 胡志刚 +5 位作者 王洪洋 张莺莺 曹建国 吴华莉 谈永松 涂尾龙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19年第6期19-21,共3页
为研究分析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中肥胖(Obese,OB)基因型,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核心群中30头小型猪的OB基因。结果表明,OB基因有三种基因型:AA\AB\BB,在30个检测个体中,5个个体为A... 为研究分析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中肥胖(Obese,OB)基因型,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实验用小型猪封闭群核心群中30头小型猪的OB基因。结果表明,OB基因有三种基因型:AA\AB\BB,在30个检测个体中,5个个体为AA基因型,19个个体为AB基因型,6个个体为BB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肥胖基因 多态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FLP技术在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储昭瑞 李相昆 +1 位作者 孟令威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0,共5页
为实现对样品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快速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环境样品中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的方法.通过对SILVA(R108)SSU Ref数据库中已知厌氧氨氧化菌16S rD-NA序列的模拟PCR和酶切分析,选... 为实现对样品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快速分析,提出一种基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环境样品中厌氧氨氧化菌群结构的方法.通过对SILVA(R108)SSU Ref数据库中已知厌氧氨氧化菌16S rD-NA序列的模拟PCR和酶切分析,选取合适的PCR引物(Amx368f-Amx820r)和限制性内切酶(MspI和RsaI),使得不同厌氧氨氧化菌属对应不同末端片段长度(T-RFs),从而完成对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快速分析.重复性和灵敏性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稳定地应用于环境样品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组成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菌群结构分析 模拟聚合酶链式反应 环境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6a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白血病发病风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文娟 田喆 +5 位作者 李有杰 商文静 谢宁 常靖 肖静 鲍雪临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26-830,共5页
背景与目的:mi R-196a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类似于原癌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其表达升高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望成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该研究旨在探讨mi R-196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614913与白血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背景与目的:mi R-196a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类似于原癌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其表达升高会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望成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该研究旨在探讨mi R-196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614913与白血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7月在烟台山医院检查确诊的210例白血病患者(病例组)及同期体格检查健康的250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骨髓血或外周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mi R-196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614913的基因型,应用χ2检验比较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SNP的等位基因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CI表示各基因型发生白血病的风险度。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相比,mi R-196a2 rs11614913的T/T、C/C、C/T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突变型纯合子C/C基因型的个体患白血病风险是野生纯合子T/T基因型个体的2.66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 R-196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11614913与白血病发病风险有关,突变型纯合子C/C或携带C等位基因可能是白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 R-196a2 rs11614913 单核苷酸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FLP方法的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则焰 赵紫檀 +5 位作者 林文雄 李建鹃 刘书影 周柳婷 罗扬 刘金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134-7143,共10页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 运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 RFLP),研究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的多代连栽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杉木多代连栽后根际微生态失衡,表现为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加。在不同代数杉木土壤中,4种内切酶消化后产生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 RFs)数量具有显著差异,第一代杉木(first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FCP)最高,第二代杉木(secon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SCP)次之,第三代杉木(third Chinese fir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最少。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连栽导致土壤养分逐代降低,除土壤碳氮比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T RFLP实验共鉴定出细菌门类12门,其中厚壁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菌群。随栽植代数的增加,变形菌门细菌比例递增,而厚壁菌门细菌比例递减。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随栽植代数增长而减少,呈现FCP>SCP>TCP趋势,与T RFs片段数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多代连栽降低了杉木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依据功能性不同,可将鉴定出的细菌划分为5类:碳循环功能菌、硫循环功能菌、氮循环功能菌、纤维降解菌及病原菌。连栽导致碳循环菌和氮循环菌相对含量降低,硫循环菌和纤维降解菌相对含量提高,病原菌相对含量随栽植代数增加而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 杉木 土壤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FLP快速鉴定生鲜肉中牛羊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田金辉 李宝明 +2 位作者 尉婷媛 周占琴 武会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4-86,共3页
试验旨在建立快速检测生鲜肉中牛、羊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通过T-RFLP法,上游引物的5′端用6-FAM进行荧光标记,下游引物5′端用ROX进行荧光标记,PCR结束后选择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BlnⅠ进行酶切消化,在测序仪上通过毛细管电泳即可检测... 试验旨在建立快速检测生鲜肉中牛、羊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通过T-RFLP法,上游引物的5′端用6-FAM进行荧光标记,下游引物5′端用ROX进行荧光标记,PCR结束后选择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BlnⅠ进行酶切消化,在测序仪上通过毛细管电泳即可检测荧光标记的两个末端的限制性片段。利用不同物种产生的不同峰谱达到对物种快速定性的目的。该法能够对生鲜肉中牛、羊肉进行定性鉴定分析,不同物种产生不同峰谱,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牛肉样品所产生的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为46和373 bp,限制性内切酶BlnⅠ酶切羊肉样品所产生的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为203和515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Ⅰ PCR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RFLP技术及其在隐孢子虫基因分析上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荣琼 李国清 +1 位作者 黄汉成 肖淑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114-1116,共3页
关键词 PCR-RFLP技术 基因分析 隐孢子虫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DNA多态性 人类遗传疾病 DNA遗传标记 聚合酶链式反应 生命科学 CH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玉米种子鉴定上的应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周岚 陈殿元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分子标记技术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SSR 应用 种子鉴定 玉米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DNA分子标记 简单序列重复 种子真实性 纯度鉴定 特异扩增 可靠性 酶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汤文杰 唐凌 +1 位作者 张纯 邝声耀 《四川畜牧兽医》 2016年第6期27-29,共3页
本文论述了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LFP)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及高通量测序(HTS)技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胃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 本文论述了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LFP)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基因芯片(Gene chip)技术及高通量测序(HTS)技术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胃肠道菌群研究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微生物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荧光原位杂交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芯片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禽传染病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新平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家禽传染病 诊断技术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聚合酶链式反应 核苷酸序列分析 分子生物技术 核酸杂交技术 诊断方法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FLP和因子分析的香蒲根际细菌群落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栋山 熊薇 +3 位作者 张琼琼 郭羿宏 赵文吉 郭逍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84-2691,共8页
以北京市永定河王平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对王平湿地再生水补水口及其远离补水口的香蒲根际细菌和氨氧化细菌(AOB)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MiCA3比对、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多元... 以北京市永定河王平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对王平湿地再生水补水口及其远离补水口的香蒲根际细菌和氨氧化细菌(AOB)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MiCA3比对、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多元统计中因子分析(FA),解析湿地不同空间细菌群落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再生水补水口细菌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远离补水口细菌群落,而氨氧化细菌群落则呈现相反趋势.基于传统的T-RFLP片段MiCA3比对、CCA和FA相结合的分析表明:对细菌群落,占再生水补水口细菌群落总丰度55.6%的菌群与150bp代表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具相似净化功能,并与总有机碳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具密切关系,其次占再生水补水口上游细菌群落总丰度75.5%的菌群与81bp为代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Geitlerinema sp.具相似净化功能,并与氮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具密切关系.占再生水补水口下游细菌群落总丰度68.7%的菌群与138bp代表的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sp.)具相似净化功能,同时与重金属Cu、V、和Ti生物化学循环具密切关系.对氨氧化细菌,266bp受铵态氮影响较大,占再生水补水口氨氧化细菌群落总丰度65.5%的菌群与266bp代表的Nitrosomonas sp.具相似的生境特征,适合在高氨环境中生长;与58bp所代表的Nitrosospira sp.具相似功能特性菌群丰度在远离补水口样点中较前者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表征该类菌群适合在相对低氨环境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FA)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 再生水 根际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