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
28
1
作者
丁华
丁辉
+2 位作者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5-692,共8页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乡村振兴
未来对策与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
28
1
作者
丁华
丁辉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机构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省黄河科学研究院
长安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5-69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2077282)的成果。
文摘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地质实践,其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以“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为总纲,以“两山理论”、“乡村治理理论”等为指导,提出地质文化村建设应以“地质保护优先”+“科学合理利用”为核心宗旨,以“讲好地质故事”+“传承乡村文化”为发展动力,以“产业体系构建”+“村民增收致富”为重点内容,以“人才队伍建设”+“共建共享共赢”为建设方式,以“地质价值认同”+“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保证,形成地质文化村的理论框架体系。在实践模式方面,体现了“三生一体”、“近景、近园”、“多元融合发展”、“村支两委+村民”主导等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应大力开展全国创建试点,加大地质文化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关键词
地质文化村
理论框架
实践模式
乡村振兴
未来对策与建议
Keywords
geological culture village
theoretical framework
practical model
rural revitalization
futur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分类号
F3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乡村振兴视角下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理论框架构建与实践模式
丁华
丁辉
陈鑫源
陈姗姗
廖文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