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尊重黄河生命性提升黄河生命力:基于复杂系统管理思维 被引量:3
1
作者 盛昭瀚 陶莎 +1 位作者 曾恩钰 常河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1,共8页
黄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深刻认识黄河流域的本质属性与形态特征,并依据其提出治理原则对于破解当前黄河治理新阶段治理目标与路径,实现黄河流域高水平治理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生命性所引发的黄河治理的复杂... 黄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深刻认识黄河流域的本质属性与形态特征,并依据其提出治理原则对于破解当前黄河治理新阶段治理目标与路径,实现黄河流域高水平治理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河生命性所引发的黄河治理的复杂性认知,本文对有生命的黄河与受伤的黄河等黄河流域现象实体本质属性与形态特征进行了剖析,从有生命的黄河自然环境、有生命的黄河人类社会、有生命的黄河流域三方面阐述了黄河治理的生命性内涵,并进一步提出了黄河治理的尊重生命和平衡稳定思维原则以及共生治理实践原则.在所提原则的指导下,提出当前黄河治理的行动要点,主要包括三方面:遵循黄河生命性内在规律办事,重点发挥黄河自然恢复力,科学发掘黄河生命自然价值.本文强调黄河治理需尊重黄河生命性,提升黄河生命力的重要性,为黄河复杂系统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命的黄河 复杂系统管理 思维原则 治理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及其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
2
作者 肖士英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共1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通过揭示历史前提的内容、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属性、内在要求、赖以被认识的社会力量、对实践的依赖性、周期性演进的存在形式,建构起了具有多重内容与多样性特征的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该经典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献,通过揭示历史前提的内容、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属性、内在要求、赖以被认识的社会力量、对实践的依赖性、周期性演进的存在形式,建构起了具有多重内容与多样性特征的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经典形态。该经典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灵魂、初始性内容和概念框架,在唯物史观中居于统摄性基础性地位,构成其解释与改造世界的最终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判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潜在地把“人民的存在发展”判定为新时代得以可能的前提、把建设“五位一体”文明形态判定为该前提的内在要求,从而蕴含着唯物史观历史前提观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形态。该创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得以永续存在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就,对化解人口萎缩、生存意义空虚、生存意愿塌陷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科学的历史前提观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历史前提观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新时代 人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生命的影像——评吉尔·德勒兹的《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法国现当代原创性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思想,是目前电影学理论前沿的基本标志。其中,“有生命的影像”是此思想的基本点。日常生命和纯粹生命作为生命本身的两个层面及其相应的影像,构成了此思想展开的一个维度;而同时具备以... 法国现当代原创性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思想,是目前电影学理论前沿的基本标志。其中,“有生命的影像”是此思想的基本点。日常生命和纯粹生命作为生命本身的两个层面及其相应的影像,构成了此思想展开的一个维度;而同时具备以上两个生命层面的多种生命机能及其影像,则构成了另一个展开维度。二者是其整个电影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最后,关涉着创造的蒙太奇(装配)思想,则为人们提供了从电影创造到艺术创造以及思想创造的丰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命的影像 日常生命 纯粹生命 感知—运动模式 纯声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古树名木保护贡献“北农智慧”
4
作者 铁铮 秦天萤 《绿色中国》 2025年第7期14-16,共3页
北京农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推动我国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农智慧”与“北农方案”。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文化、景观及经济价值。据统计... 北京农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推动我国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农智慧”与“北农方案”。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文化、景观及经济价值。据统计,当前全国共有500多万株古树名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命文物 古树名木 北京农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生命的建筑——谈建筑的动态美
5
作者 刘尧虹 《南方建筑》 2006年第3期11-14,共4页
新时代付予建筑的概念将是可持续发展,即有生命的建筑,有生命的建筑在形态表现上应是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而建筑的动态美是与这个动态发展的世界相协调的一种最和谐的美,研究建筑的动态美对于我们更好的设计有生命的建筑有很多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付予建筑的概念将是可持续发展,即有生命的建筑,有生命的建筑在形态表现上应是与自然界相协调的,而建筑的动态美是与这个动态发展的世界相协调的一种最和谐的美,研究建筑的动态美对于我们更好的设计有生命的建筑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外观日益混乱的今天,我们应更注重建筑动态美设计,这样无论是对于建筑本身还是对于城市建设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命的建筑 动态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本能:初期人类社会的成因
6
作者 吴学琴 曹宪忠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7-50,共4页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 马克思、恩格斯曾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规定为人类历史的起点,进而也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那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和“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它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乃至人类社会的成因何在?这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根源性问题。恩格斯在1876年写作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里,阐述过“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5页),但受当时人类学研究状况的限制,也由于当时具有唯物论倾向的历史学家只是单纯研究历史中变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 生存方式 自我保存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有生命的个人 生产劳动 生物进化 社会发展 肉体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与中国式思维——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断想 被引量:10
7
作者 章启群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9,共15页
文字不只是语音的记录,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各种文字本身及其书写方式,都具有民族性的心理和文化特征。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现存使用者最多的表意文字,其独立价值更加显著且重大。最新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阅读中文词汇可以诱发大脑... 文字不只是语音的记录,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各种文字本身及其书写方式,都具有民族性的心理和文化特征。相比于拼音文字,汉字作为现存使用者最多的表意文字,其独立价值更加显著且重大。最新研究发现,汉语母语者阅读中文词汇可以诱发大脑顶中区产生汉字阅读独有的脑电反应。这说明拼音文字与拼义(即表意)的汉字阅读植根于不同的感官通道。由此可以推断,汉字与康德所论的“图式”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和同构性,这是汉语使用者的一个思维优势。汉字是“有生命的图式”,由汉字使用生成的“中国式思维”与形象思维相关,但并不属于列维-布留尔所谓的原始思维。这个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心灵词典”,外化为中国文化、艺术、哲学、宗教甚至科学等,蔓衍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在内则构成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中国式思维 脑电波 康德图式论 有生命的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中的主体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史民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2-34,共3页
心理学中的主体问题史民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00875,北京;男,副教授)关于主体问题,近年来在哲学界、教育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成为学术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在心理学界却是个冷点。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主要科学,... 心理学中的主体问题史民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00875,北京;男,副教授)关于主体问题,近年来在哲学界、教育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成为学术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但是在心理学界却是个冷点。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主要科学,对主体问题如此冷谈,不能说是正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心理学 维果茨基 主体问题 文化历史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 心理科学 人的心理 有生命的个人 俄罗斯 文化历史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人自主活动”与社会发展形态
9
作者 刘国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 本文通过把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自主活动”概念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社会发展理论联系起来考察后,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自主活动能力不断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提升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活动 “现实的个人” 社会发展形态 “三形态” 新历史观 交往形式 “五形态说” 马克思 有生命的个人 群体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体与群体主体──兼与王南湜同志商榷
10
作者 刘守和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6-67,共2页
论社会主体与群体主体──兼与王南湜同志商榷刘守和主体是以一定的客观存在为对象,主动发动并正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和实践者。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即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的社会主体。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由于... 论社会主体与群体主体──兼与王南湜同志商榷刘守和主体是以一定的客观存在为对象,主动发动并正在对客观对象进行认识和实践者。主体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即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的社会主体。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由于对象和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与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主体 社会主体 自我意识 个人主体 有生命的个人 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 改造世界 主体力量 意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个人”看唯物史观
11
作者 陈章龙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27-31,共5页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种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正是从这种“现实的个人”出发,才产生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从而产生并决定政治关系、国家和意识形态,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从而创立科学的历史观,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的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有生命的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 生产关系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市民社会 交往形式 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帛书《称》的战争观
12
作者 徐勇 黄朴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9-60,共2页
1973年年底,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包括不少失传已2000年之久的先秦古籍在内的珍贵帛书,约十二万余字。《称》就是其中的一种。该书在历代史籍中均无著录。
关键词 战争认识 黄老学派 帛书 战争观 历史教学 军事思想 有生命的建筑 先秦古籍 应注意的问题 考古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