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宿根蔗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
1
作者 罗含敏 蒋雅琴 +9 位作者 周慧文 韦远克 游建华 熊发前 阳太亿 李鸣 韦宏锤 刘明 闫海锋 丘立杭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86-1894,共9页
本研究开展宿根蔗不同品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为从栽培管理上延长甘蔗宿根年限及提高宿根蔗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以机械收获后即将翻蔸重种的2 a宿根桂糖42号(GT)为研究对象,利用桂辐98-296(GF)种茎对其... 本研究开展宿根蔗不同品种间补种栽培的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研究,为从栽培管理上延长甘蔗宿根年限及提高宿根蔗群体稳定性与生产力提供有益借鉴。以机械收获后即将翻蔸重种的2 a宿根桂糖42号(GT)为研究对象,利用桂辐98-296(GF)种茎对其缺蔸断垄处进行品种间补种(简称“种间补种”)处理,并以同期宿根为对照(不补种,CK),调查处理后第1年被补种的GT(R_(1))、R_(1)+补种的桂辐98-296(新植)(GF_(0))(同期的CK设为CK_(1))及处理后第2年被补种的GT(R_(2))、R_(2)+桂辐98-296(第1年宿根)(GF_(1))(同期的CK设为CK_(2))的出苗率、发株率、株高、成茎率和产量等指标,并分析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处理后第1年,GF_(0)的出苗率为88.61%,显著高于R_(1)和CK_(1);从5月和12月的株高差异看,桂辐98-296的株高增长量极显著大于CK_(1)和R_(1),但CK_(1)与R_(1)间的株高增长量差异不显著;从成熟期看,CK_(1)和R_(1)间的成茎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R_(1)+GF_(0)甘蔗群体的有效茎数显著增加,高达62265条/hm^(2),导致总产量极显著高于CK_(1),增产24.60 t/hm^(2),增幅达35.34%。处理后第2年,GF_(1)的发株率达260.48%,极显著高于R_(2)和CK_(2),5月和12月的株高差异也极显著大于CK_(2)和R_(2),但CK_(2)与R_(2)间的株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从成熟期看,CK_(2)和R_(2)的成茎率和产量比上茬的均显著下降,但R_(2)+GF_(1)的总产量极显著高于CK_(2),增产4.62%,增幅达161.75%,表明甘蔗混合群体增产主要来自桂辐98-296。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处理后第1年蔗农和制糖企业分别增收8164.88元/hm^(2)和17655.00元/hm^(2);处理后第1年和第2年蔗农和制糖企业增收产值相差约2.98倍。以甘蔗良种桂辐98-296种茎对机械收获下我国甘蔗主栽品种桂糖42号宿根蔗进行补种,可有效解决机械碾压后宿根蔗缺株断垄严重问题,显著增加甘蔗群体的有效茎数,延长2 a宿根年限,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因此,桂辐98-296补种技术体系值得在我国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宿根蔗 宿根年限 蔗蔸 补种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杨文亭 李志贤 +3 位作者 赖健宁 吴鹏 章莹 王建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562,共7页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产量 氮素 株高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桂糖49号组培苗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梁阗 卢文 +4 位作者 何为中 罗亚伟 高轶静 游建华 谭宏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甘蔗脱毒健康组培苗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49号茎尖脱毒健康组培苗为材料,分别设置株行距为40 cm×1.2 m、50 cm×1.2 m、60 cm×1.2 m、70 cm×1.2 m、80 cm×1.2 m、90 cm&#... [目的]探讨甘蔗脱毒健康组培苗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桂糖49号茎尖脱毒健康组培苗为材料,分别设置株行距为40 cm×1.2 m、50 cm×1.2 m、60 cm×1.2 m、70 cm×1.2 m、80 cm×1.2 m、90 cm×1.2 m共6种密度(处理A~F)种植,调查组培苗新植蔗分蘖率、分蘖苗成茎率、有效蔗茎数、株高、茎径、蔗芽数、新植蔗和宿根蔗产量等。[结果]株距在40~90 cm·株-1之间,组培苗新植蔗分蘖率、成茎率、株高、茎径等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递减;单株有效芽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甘蔗有效茎数、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蔗芽数以B处理(株距50 cm)最高,分别为94590株·hm^(-2)、53.99 t·hm^(-2)和1327098个·hm^(-2),A处理(株距40 cm)次之,分别为94455株·hm^(-2)、53.02 t·hm^(-2)和1294034个·hm^(-2),F处理(株距90 cm)最低,分别为76050株·hm^(-2)、44.16 t·hm^(-2)和1143032个·hm^(-2);下茬宿根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产量等性状,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结论]适当的种植密度对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提高甘蔗产量具有显著效果。桂糖49号组培苗以行距1.2 m、株距40~50 cm种植,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组培苗 种植密度 有效茎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杂交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许莉萍 阙友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64-67,共4页
对用于构建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标记群体 15 0个杂交后代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 ,其株高、茎径、锤度、有效茎数、蔗茎重和锤重 6个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系数为 9.92 %~ 39.6 8% ,其中丛蔗茎重变异系数最大 ,锤度变异系数最小。有性和单系世... 对用于构建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标记群体 15 0个杂交后代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 ,其株高、茎径、锤度、有效茎数、蔗茎重和锤重 6个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系数为 9.92 %~ 39.6 8% ,其中丛蔗茎重变异系数最大 ,锤度变异系数最小。有性和单系世代 6个性状间两两相关分析表明 ,除茎径与有效茎数间呈显著负相关 ,茎径与锤度间相关系数很小外 ,其余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值较大 ,其中仅锤度与有效茎数间相关性 2个世代均达显著水平 ,株高与茎径、株高与有效茎数间显著相关仅出现于单系世代 ;6个性状的 2个世代值存在显著差异 ,同一性状在世代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并指出不同世代的选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代 有效茎数 性状 杂交后代 株高 甘蔗 主要经济 最大 正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引进甘蔗品种(系)比较试验 被引量:6
5
作者 陆国盈 韩世健 +1 位作者 裴铁雄 杨培忠 《广西蔗糖》 2003年第4期12-16,共5页
2001、2002年在南宁对几个引进甘蔗品种(系)进行新植宿根各一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YT93/159、新台糖22、YN90/700表现比较突出。YT93/159新植、宿根11月份蔗糖分比广西对照品种GT11(CK1)分别高1 87 %(绝对值 ,下同)和2 8 % ;新植蔗... 2001、2002年在南宁对几个引进甘蔗品种(系)进行新植宿根各一年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YT93/159、新台糖22、YN90/700表现比较突出。YT93/159新植、宿根11月份蔗糖分比广西对照品种GT11(CK1)分别高1 87 %(绝对值 ,下同)和2 8 % ;新植蔗产量比CK1 减产1 21% ,宿根蔗产量比CK1 增产30 58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台糖22新植、宿根11月份蔗糖分比CK1 分别高0 77 %和1 43 % ,新植、宿根的蔗产量比CK1 分别增产9 14 %和20 61%。YN90/700新植、宿根蔗产量分别比CK1 增产3 43 %和22 4 % ,宿根蔗产量比CK1 增产差异达显著水平 ;新植蔗1月份蔗糖分比CK1 高1 8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品种比较试验 糖分 出苗率 分蘖率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州甘蔗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娇阳 陈银龙 +2 位作者 邱莉萍 蔡鑫 米敏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2625-2628,共4页
从广西引进8个甘蔗新品种,比较农艺性状,初步筛选出桂糖59号、桂糖52号、桂糖42号3个品种,产量优势明显、田间锤度较高、综合表现优,适宜台州当地种植。本试验可为下一步多点试验、示范推广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农艺性状 有效茎数 田间锤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蔗区宿根蔗低产原因及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冯奕玺 《甘蔗(福建)》 2001年第4期39-41,共3页
宿根蔗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发株少 ,成茎率低 ,造成有效茎数少。宿根蔗发株少、成茎率低 ,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文中也指出了存在问题 。
关键词 宿根蔗 有效茎数 低产原因 甘蔗 雷州半岛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福农15号 被引量:3
8
作者 罗翠萍 《农村百事通》 2013年第5期35-35,81,共1页
“福农15号”是福建农林大学甘蔗综合研究所选育的甘蔗新品种。植株高大,中至中大茎,分蘖力较好,成茎率高,中后期生长快,每667平方米(1亩)有效茎数5000条左右。蔗茎均匀,单茎较重。
关键词 新品种 甘蔗 福建农林大学 后期生长 有效茎数 研究所 分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17号在武侨试验结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仁好 邓俊柏 李明辉 《广西蔗糖》 1999年第3期10-12,共3页
桂糖17 号在武侨蔗区进行两年三点试验结果: 公顷有效茎数、产蔗量和宿根性明显优于桂糖11 号。甘蔗蔗糖分稍微低于桂糖11 号, 但其公顷含糖量高于桂糖11 号。
关键词 宿根 有效茎数 蔗区 蔗糖分 甘蔗 含糖量 试验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造甘蔗砍收期和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卫 陈超君 +5 位作者 陈永 黄有总 韩世健 陆宁香 农德坚 陆成福 《广西蔗糖》 2014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上造蔗不同砍收期以及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宿根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顺序排列试验设计,研究上造甘蔗11月~2月4种收获期及上造蔗收获后即时清园破垄松蔸(A处理)、收... 【目的】探讨上造蔗不同砍收期以及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为宿根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顺序排列试验设计,研究上造甘蔗11月~2月4种收获期及上造蔗收获后即时清园破垄松蔸(A处理)、收获后至3月份清园破垄松蔸(B处理)2种清园破垄松蔸期对宿根蔗生长的影响。【结果】A、B处理的活芽率、萌动芽率、发株率随着收获期的推迟而提高;2月收获期的处理效应最好,发株率高,幼苗素质好、有效茎数多。B处理随着收获期推迟,死芽率、休眠芽率明显降低,有效茎数明显增多,处理效应提高。A处理各种收获期的宿根蔗生长指标值均优于B处理。A处理间以2月收获期处理效应最好,其次为11月收获期,1月收获期的处理效应最差。【结论】上造蔗不同收获期对宿根蔗生长有明显影响,留宿根蔗田迟收获有利于翌年宿根蔗生长,2月份为留宿根蔗田的最适宜收获期。上造蔗收获后即时清园破垄松蔸,有利于降低死芽率、提高发株率、培育壮苗、增加有效茎数和提高单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获期 破垄松蔸期 宿根蔗 发株率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业赓 陈荣发 +6 位作者 周慧文 闫海锋 翁梦苓 丘立杭 黄杏 周忠凤 吴建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16-22,共7页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 【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著,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著;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浸种 分蘖率 发株率 有效茎数 产量 甘蔗蔗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原理浅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韦忠付 《耕作与栽培》 2002年第4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甘蔗 高产栽培技术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喷施“蔗丰灵”效果试验
13
作者 李长明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3年第3期67-67,共1页
甘蔗伸长期两次喷施“蔗丰灵”,能促进蔗茎伸长增粗 ,有效茎数比对照多 70 2 0条 / hm2 ,蔗茎产量增加15 .2 % ,蔗糖分增加 0 .6 6 % (绝对值 ) ,同时提高蔗农和糖厂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甘蔗 蔗丰灵 喷施 有效茎数 产量 蔗糖分 专用叶面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14
作者 朱秋珍 邓展云 王维赞 《亚热带农业研究》 1999年第4期57-60,共4页
关键词 甘蔗新品种 巴基斯坦 新台糖 蔗糖分 萌芽率 广西甘蔗研究所 有效茎数 采样分析 高糖品种 分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15
《广西糖业》 2019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4、品种:桂糖44号亲本:ROC1×桂糖92-66。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均匀,中茎,丰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亩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据2012-2013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平均甘蔗亩产量7.19吨,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2%... 4、品种:桂糖44号亲本:ROC1×桂糖92-66。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均匀,中茎,丰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亩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据2012-2013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平均甘蔗亩产量7.19吨,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2%,其中新植增1.85%,宿根增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区域试验 甘蔗 广西 农科院 有效茎数 丰产稳产 产量 宿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16
《广西糖业》 2021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3.桂糖46号(桂糖06-244)亲本:粤糖85-177 x新台糖25号。特征特性:株型高大、宜立、整齐,均匀,中大茎。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出苗好、宿根发株多、分藥力强,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抗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广。
关键词 广西农科院 高产稳产 宿根性 特征特性 抗倒性 桂糖 有效茎数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新品种“粤引8号”
17
作者 陈勇生 邓海华 《农村百事通》 2011年第3期29-29,共1页
“粤引8号”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从美国引进的特早熟、高糖、高产、多抗甘蔗品种:该品种萌芽性较好.分蘖力强.前期生长较快.植株高大,中茎.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丰产潜力大,前期糖分高.
关键词 甘蔗品种 新品种 前期生长 有效茎数 糖业研究所 丰产潜力 特早熟 分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18
《广西糖业》 2020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3.桂糖46号(桂糖06-244)亲本:粤糖85-177×新台糖25号。特征特性:株型高大、直立、整齐,均匀,中大茎。早熟、高糖、高产稳产、出苗好、宿根发株多、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好、抗病、抗倒性强,适应性广。
关键词 广西农科院 高产稳产 分蘖力 宿根性 特征特性 抗倒性 桂糖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新甘蔗品种(系)简介
19
作者 韦文科 《农村百事通》 1999年第18期18-18,共1页
1.桂糖15号 中茎,中熟,高产稳产,萌芽率较高,分蘖力强,有效茎数多,宿根性强,适应性较广,抗黑穗病,成熟前期的11月份蔗糖分与桂糖11号相仿,12月份以后蔗糖分较高,
关键词 甘蔗品种 蔗糖分 桂糖11号 宿根性 有效茎数 萌芽率 成熟前期 11月份 适应性 品种审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甘蔗节水抗旱种植技术
20
《农村实用技术》 2015年第10期20-21,共2页
1槽植法“槽植”法即沿等高线开植蔗沟并封闭蔗沟两端,形成一个“槽”,保持水土,减少径流;蔗种置于沟底板土上,覆盖土后加以镇压(压实覆土层),使沟底板土、种苗和覆土层紧密结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利用毛细管水以提高出... 1槽植法“槽植”法即沿等高线开植蔗沟并封闭蔗沟两端,形成一个“槽”,保持水土,减少径流;蔗种置于沟底板土上,覆盖土后加以镇压(压实覆土层),使沟底板土、种苗和覆土层紧密结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利用毛细管水以提高出苗率;充分发挥“槽”的保水、保肥作用,加宽播幅,增加有效茎数,达到增产增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技术 节水抗旱 甘蔗 土壤水分蒸发 保持水土 保肥作用 有效茎数 增产增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