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 1
-
-
作者
赵敏
王鑫平
赵聪
黄学芳
-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有机旱作农业研究院/农业农村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
基金
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应用”(20210114060102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901101)。
-
文摘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旨在探寻最适配施的有机肥施入量及保水剂最佳配施比例,为褐土高水效耕层构建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褐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肥施用量为主区,设置F_(1)(0 t/hm^(2)),F_(2)(45 t/hm^(2)),F_(3)(60 t/hm^(2))和F_(4)(75 t/hm^(2))4个处理;以保水剂施用量为副区,设置B_(1)(0 kg/hm^(2)),B_(2)(300 kg/hm^(2)),B_(3)(600 kg/hm^(2))和B_(4)(900 kg/hm^(2))4个处理,探究有机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值和有效水含量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1)与单施保水剂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土壤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均增强,有效含水量增加。(2)有机肥施入量不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不同。试验土壤低吸力段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有效水含量均表现为:F_(3)>F_(2)>F_(4)>F_(1)。(3)F_(3)处理下,随着保水剂配施比例的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与供水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水含量与保水剂配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R^(2)=0.949 3)。[结论]中量有机肥(60 t/hm^(2))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此有机肥投入量下保水剂的最佳配施比例是0.91%。
-
关键词
有机肥
保水剂
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
有效水含量
-
Keywords
organic fertilizer
water retaining agent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specific water capacity
effective water content
-
分类号
S156.92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关中平原黄土中第1层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水分研究
被引量:7
- 2
-
-
作者
赵景波
罗小庆
刘瑞
陈宝群
岳应利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警工程大学
-
出处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89-2399,共11页
-
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JM41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41210002)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SKLLQG1428)资助
-
文摘
根据关中平原西安地区和宝鸡地区调查和实验分析资料,研究了该区黄土中第1层红褐色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有效水含量、重力水分布、水循环和水分平衡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层古土壤CaCO_3与元素Sr迁移深度达到了4.2m,位于古土壤黏化层底界之下的风化黄土层发育厚度为2.2m,淋滤裂隙发育深度为3.9m,Fe_2O_3含量较高的红色铁质黏土胶膜迁移到了土壤黏化层底界之下约1m深处的黄土中,迁移到了4.2m深处的CaCO_3结核中方解石结晶良好。这些指标显示,在西安和宝鸡地区该层古土壤发育的最温湿阶段,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至少达到了4.2m,当时该区4.2m深度范围内土层水分充足,在植被生长季节和每年绝大部分时间里土层平均含水量一般为22%左右,在蒸发与植被吸收、树冠截留以及地表径流损失之后剩余的可利用有效水含量为14%左右,当时土壤水分充足,没有土壤干层发育,能够满足茂盛森林植被发育的需要。西安和宝鸡附近S_1古土壤发育时的最湿润时期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比现今大2m左右,土壤水是酸性的。在关中平原S_1古土壤发育时,土壤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正平衡,土壤水循环正常,每年雨季一般有较多的水分通过土壤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也是当时土层含水量高的原因。关中平原与洛川等地2003丰水年的重力水分布深度与含水量证实了S1古土壤发育时的土壤水研究结果是可靠的。多项指标显示,在S_1古土壤发育的最温湿阶段,夏季风气团能够频繁越过秦岭山脉到达关中平原地区,秦岭南北均为亚热带气候,这表明当时秦岭失去了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S_1古土壤发育过程经历了5万余年的漫长时间,在最温湿阶段之外的其它阶段,发育森林草原等植被是可能的。本项研究确定的土壤古水分水指标对国内外的研究有重要应用价值。
-
关键词
S_1古土壤
化学成分迁移
土壤古湿度
有效水含量
水分存在形式
植被发育条件
关中平原
-
Keywords
the first paleosol
migr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paleo-moisture content
available water content
water existence form
vegetation developmental condition
Guanzhong Plain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毛乌素沙地土壤的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王涵
黄利江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
宁夏林业研究所
-
出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63-66,共4页
-
基金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
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择优项目重点类课题
+1 种基金
国家十五西部攻关专项(2001BA901A34)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度研究生培养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
文摘
研究了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沙地土壤的持水特性,采用张力计和压力膜法测定了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用y=ax-b(y为土壤容积含水量,x为土壤吸力)模型进行了拟合,效果较好。进一步研究了土壤的供水性和各类有效水含量。结果表明,持水性、供水性和有效水含量由表层到下层是逐渐降低的。
-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水分特征曲线
有效水含量
-
Keywords
Maowusu sandy soil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available water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生物炭对和田风沙土水力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 4
-
-
作者
闫辰啸
洪明
秦佳豪
傅俊杰
李海军
王云
-
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新疆水利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8,共8页
-
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XJEDU2018Y02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2018B01002-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创新项目(XJEDU2017T004)。
-
文摘
为探究生物炭的施入量对和田风沙土水力特性的影响,设置了5个生物炭施用量处理,质量比(生物炭质量/干土质量)分别为0%(CK)、4%(T1)、8%(T2)、12%(T3)、16%(T4),利用离心机法获取土壤水分与吸力关系,定水头法获得饱和土壤导水率,通过VG-M组合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探究生物炭对风沙土持水性、土壤水分有效性、释水性和导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影响了风沙土的持水特性,改变了其孔隙分布规律,对VG模型参数θs、θr、α、n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生物炭的增加,田间持水量(体积含水量)由19.42%增加到30.64%,全有效水含量由18.15%增加到25.63%,萎蔫系数由1.27%增加到5.01%,饱和导水率平均降低80.93%,各处理的比水容量在PF=1.8~3.8(土壤水吸力对数值)阶段为T3>T4>T2>T1>CK,在相同的土壤含水量下各处理的非饱和导水率表现为CK>T1>T2>T3>T4,毛管孔隙比例与生物炭用量呈二次函数趋势变化。生物炭能够改善风沙土的孔隙结构,增大其有效水分含量,减小其入渗速率。从土壤水力特性角度出发,利用生物炭改良和田风沙土生物炭适宜的施入量为12%。
-
关键词
生物炭
风沙土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有效水含量
导水率
-
Keywords
biochar
aeolian sandy soil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available moisture conten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
分类号
S156.5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红壤旱地稻草覆盖对夏玉米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8
- 5
-
-
作者
高雪涛
王卫
谢小立
尹春梅
陈安磊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93-1201,共9页
-
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2012DFB30030)资助
-
文摘
为了探明不同稻草覆盖量对红壤夏玉米地抗旱性的影响,2006—2012年,以不覆盖为对照(CK),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3个水平稻草覆盖量:5000 kg·hm^(2)(T1)、10000 kg·hm^(2)(T2)和15000 kg·hm^(2)(T3),调查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夏玉米生长和光合性能,以及玉米产量与干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提高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效水含量,T1、T2、T3与CK相比分别提高6.8%、19.3%(P>0.05)和28.4%(P<0.05)。光合速率灌浆期T1、T2、T3比CK分别提高24.1%、40.3%、53.8%,成熟期分别提高20.0%、40.3%、37.9%。研究发现,生育期旬干旱发生比率为18.2%,覆盖处理与对照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发生比率为18.2%~63.6%时,玉米产量差异显著(P<0.05);发生比率为18.2%~36.4%时,T1产量最大,而在54.5%时,T3产量最大;2011年发生比率为63.6%,超出了稻草覆盖抗旱范围。综合考虑稻草利用效率和平均抗旱能力,本研究建议在红壤丘陵区旱地5000 kg·hm^(2)的稻麦覆盖量较适宜。
-
关键词
稻草覆盖
季节性干旱
土壤有效水含量
光合性能
玉米产量
-
Keywords
Rice straw mulching,Seasonal drought,Soil available moisture,Photosynthetic rate,Maize yield(Received Jan.29,2013
accepted May 29,2013)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