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霸政:合法性、合目的性和书写策略 被引量:6
1
作者 过常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4,共10页
郑庄公利用王朝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讨不庭",其滥用卿权会盟征伐是春秋霸政的起点。其后的霸主因无法获得卿位,只能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得霸政的合法性。史官出于维护礼制的需要,夸大了霸主尊王攘夷、尊礼守... 郑庄公利用王朝卿士的身份,私自"以王命讨不庭",其滥用卿权会盟征伐是春秋霸政的起点。其后的霸主因无法获得卿位,只能通过周王临时授予会盟征伐之权,求得霸政的合法性。史官出于维护礼制的需要,夸大了霸主尊王攘夷、尊礼守信的意义,有意无意忽视了霸主争权夺利的本质。史官为从霸政中寻求历史意义,将"礼"的主体由周王改变为霸主,并相应地改变"礼"的内涵,形成如下书写策略:强调霸主的动机和人格,将霸主的行为放在政治伦理层面进行评价,以规避传统礼制;构建明君贤臣的政治模式,强调选贤任能、基于共同政治理念、相互信任的君臣关系;创新礼仪规范,将救患、分灾、讨罪当作诸侯的责任,并赋予争霸战争以"义"的性质;以言辞和评论确认霸政合礼。为此,史官多方虚饰,使得春秋霸政亦真亦假、充满了戏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霸政 滥用卿权 尊王攘夷 礼乐征伐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以西:新疆当代文学的地域经验与书写策略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敏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一、西与西极 从地理方位来看,新疆在西部的最西端,是中国的西极属地,这片地域的文学与西部大文学概念中的其他地区间的文学之间有何种差异?这个问题也是一九九八年朱向前对西部文学思考的延续。彼时,他在为韩子勇的著作《西部:... 一、西与西极 从地理方位来看,新疆在西部的最西端,是中国的西极属地,这片地域的文学与西部大文学概念中的其他地区间的文学之间有何种差异?这个问题也是一九九八年朱向前对西部文学思考的延续。彼时,他在为韩子勇的著作《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写序时,除了高度评价该作之外,也提到他对西部文学研究的一种期待,即如何增加对有关西部文学内部的丰富性与层次感的思考,认为西部文学需要对西部不同省区的地域差异,土著作家与外来作家的文化差异,作家个体之间的性格、经历、气质、宗教信仰的差异带来的美学风貌的差异进行分辨与挖掘,这为本文定位新疆文学在西部文学格局中的坐标提供了思考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地域差异 西部大 书写策略 新疆 经验 西部文学 地理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晚明信仰:王世贞“昙阳传”的书写策略及意图叙事 被引量:2
3
作者 魏宏远 王如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152,共13页
王世贞《昙阳大师传》通过隐藏或改动事件细节神化昙阳子,而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书写使得“昙阳传”更具真实感。“昙阳传”灵异书写则由文本延展至现实,助推佛教与昙阳信仰的联动。“昙阳传”叙事伦理与现实伦理的错位,引发庶民舆论的反... 王世贞《昙阳大师传》通过隐藏或改动事件细节神化昙阳子,而梦境与现实的交叉书写使得“昙阳传”更具真实感。“昙阳传”灵异书写则由文本延展至现实,助推佛教与昙阳信仰的联动。“昙阳传”叙事伦理与现实伦理的错位,引发庶民舆论的反噬与攻击,因而王世贞不得不转变《昙阳师外传》徐景韶之死等事件的叙述,借助社会伦理将昙阳子推向女子守节的“典范”。这一书写策略直接将儒家所排斥的鬼神之事转化为推动昙阳子守节品质建构的驱动力,完成了昙阳子从“异类”向“典范”的转变。屠隆等精英文人参与到“昙阳传”的书写之中,试图争夺传记撰写权与昙阳子话语解释权。“昙阳传”书写盛行的背后是中晚明士人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内心的虚无。心学影响下放纵自我的文人士大夫逐渐转向禁欲无为,却未回归提升自我政治素养及治国理政能力之路。王世贞等人重建晚明信仰的意图最终归于寂无,无法挽回晚明大厦将倾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昙阳传 书写策略 意图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文人西方书写策略及其地域特征——以袁祖志与潘飞声的海外行旅书写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郭文仪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本文通过梳理袁祖志与潘飞声的海外经历,发掘两人在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采取的特殊的书写应对策略。这一策略不同于其时的官方书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被边缘化的焦虑下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及复杂心态,并着重探讨在现代性意... 本文通过梳理袁祖志与潘飞声的海外经历,发掘两人在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时所采取的特殊的书写应对策略。这一策略不同于其时的官方书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被边缘化的焦虑下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及复杂心态,并着重探讨在现代性意义上的海外行旅书写开始之初,两地文坛的代表作者采取不同书写策略的原因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祖志 潘飞声 海外行旅书写 书写策略 现代性 地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势模拟与成长书写——透视魏微小说的女性书写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艾尤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5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小说 书写策略 魏微 女性 模拟 去势 70年代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台湾原住民的书写策略: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观察
6
作者 彭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39,共5页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 台湾原住民如何在以汉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域中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试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原住民书写的书写策略、"多重发声"现象和写作疆界进行考察和讨论,从而指出语言、创作形式的互补和书写题材的"越界"对原住民自身文化保持丰富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对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原住民 书写策略 族群文化中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意识下的书写策略——意象写作
7
作者 王新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3-124,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女性的书写策略,构筑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模式,与男性文化符号系统遥遥抗衡,使真正的女性写作成为现实。其中,意象写作成为表现其性别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张爱玲的意象写作就是一个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女性的书写策略,构筑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模式,与男性文化符号系统遥遥抗衡,使真正的女性写作成为现实。其中,意象写作成为表现其性别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张爱玲的意象写作就是一个有女性意识的她讲述女性自己的形式,一种与男性为主的五四启蒙话语形式决然不同的形式,表现出高度自觉和极为鲜明的性别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性别意识 书写策略 意象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意识下的女性书写策略--细节描述
8
作者 王新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3-94,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她以鲜明自觉的性别意识构筑了独特的女性书写风景。她既不认同长久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写作,也不趋同男性化的写作惯例。她以女性的书写策略构筑了中国现代女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性别意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她以鲜明自觉的性别意识构筑了独特的女性书写风景。她既不认同长久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写作,也不趋同男性化的写作惯例。她以女性的书写策略构筑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模式,与男性文化符号系统遥遥抗衡,使真正的女性写作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性别意识 书写策略 细节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科书呈现“他者”的书写策略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丽群 刘景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3,共8页
国家认同的建构,既要确认其对内同一性,又要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区分来识别其对外差异性。教科书对"他者"的呈现与书写,既是强调对外差异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凸显对内同一性的必然诉求。一般而言,教科书... 国家认同的建构,既要确认其对内同一性,又要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区分来识别其对外差异性。教科书对"他者"的呈现与书写,既是强调对外差异性的客观需要,更是凸显对内同一性的必然诉求。一般而言,教科书会采取将"他者"遗忘、定型、碎片化甚至扭曲等多种呈现方式与书写策略,将"他者"在教科书中空无化、刻板化、边缘化和敌对化。通过关照"他者"来反观"自我",通过抑"他"而实现褒"我",从而在教科书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朗朗读书声里建构起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与坚定拥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国家认同 他者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民族志的理论范式与书写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正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8-95,共8页
关系民族志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提出与发起,与20世纪中后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转向紧密相关。随着当下多点民族志、合作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族志工作者意识到我们无法固定地、单一地进行文化和社会的民族志书写。... 关系民族志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提出与发起,与20世纪中后期的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转向紧密相关。随着当下多点民族志、合作民族志、多物种民族志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民族志工作者意识到我们无法固定地、单一地进行文化和社会的民族志书写。全球化时代更需要一种跨地域、多维度的关系思维,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志对于整体性的把握。文章对关系民族志的概念、理论背景、范式类型以及书写策略进行了综合梳理与分析,并指出:理论上,关系民族志重新赋予了传统民族志新内涵,是对本质主义、结构主义与二元论的批判;方法上,关系民族志既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又能消解地域与空间的局限,赋予研究主题更为广阔的全球化视野,以及多学科之间整体性与公共性的合作与关联。在以时空压缩、文化杂糅、资本流动、利益关联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时代,关系民族志无疑是世界体系下研究复杂社会与文化越来越重要的路径与方法,身赋学术使命并具较强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民族志 理论范式 书写策略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行视域下昭陵碑志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6-203,共8页
有别于以新出碑志勾勒作家生平,或着重分析碑志文体义例的研究路径,本文在昭陵神道碑、墓志铭并行的视域下探讨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着重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互文异构是昭陵碑、志文本的并行模式。互文基于重构行实素材的... 有别于以新出碑志勾勒作家生平,或着重分析碑志文体义例的研究路径,本文在昭陵神道碑、墓志铭并行的视域下探讨文本的生成机制与书写策略,着重阐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互文异构是昭陵碑、志文本的并行模式。互文基于重构行实素材的史源共性,异构源自碑志的文学传统与撰者的书写倾向,映照出文本功能、文体规范、实际创作的交融与张力;二、碑、志的书写差异所呈现的多样路径和历时流变,折射出唐廷的史权与史实的遮蔽;三、文本的悬隔和畸变揭示出朝廷、丧家、撰者的互动与折冲。以求通过并行视域的文本互证,深化文献、文本、文学的贯通研究,进而回溯和透析昭陵碑志的撰作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陵 神道碑 墓志铭 文本生成机制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万历十五年》书写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晓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X期73-74,共2页
《万历十五年》西方史学领域发行之后,即成为一部以英文叙事方式展现给西方读者了解东方历史的通俗性叙事著作。其中文读本在国内发行后也出现了让人惊讶的现象,即为通俗性。《万历十五年》集较高的文学性,新奇生动的写作方式和经久不... 《万历十五年》西方史学领域发行之后,即成为一部以英文叙事方式展现给西方读者了解东方历史的通俗性叙事著作。其中文读本在国内发行后也出现了让人惊讶的现象,即为通俗性。《万历十五年》集较高的文学性,新奇生动的写作方式和经久不衰的畅销程度于一体,为我们研究其历史通俗语境下的书写策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通俗语境 《万历十五年》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莫娣》的救赎主题及书写策略
13
作者 康侠 冉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9-42,共4页
《莫娣》是改编自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娣的真实人生经历的一部传记类电影,影片由艾斯林·沃什执导,于2016年上映。这部影片摒弃了对主人公莫娣精彩传奇人生轨迹的宣传和渲染,转而用简单的情节勾画她的后半生。“患有先天性关节炎的... 《莫娣》是改编自加拿大民间艺术家莫娣的真实人生经历的一部传记类电影,影片由艾斯林·沃什执导,于2016年上映。这部影片摒弃了对主人公莫娣精彩传奇人生轨迹的宣传和渲染,转而用简单的情节勾画她的后半生。“患有先天性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与丈夫相识相知,从彼此的疏离到谁也离不开谁的依赖,从利益关系到真爱至上,坎坎坷坷简单朴素的生活,最后莫娣离开了,留下了心中美丽的艺术作品。”[1]影片中的莫娣既是自我救赎者,也是他人的救赎者。温情主义式的氛围展现了个体在面对自身困境时的自救与超越,让救赎主题直达观众的内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家 艺术作品 温情主义 坎坎坷坷 书写策略 自我救赎 救赎主题 简单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制与政治:初盛唐明堂赋的文本语境与书写策略
14
作者 余丹 康震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5,共10页
唐代是明堂礼制的繁荣期。明堂是东都洛阳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礼制建筑,行明堂礼是帝王功德伟业和政权统治的象征。明堂赋在书写策略上的差异性,是明堂礼制与政治体制变迁、士人身份阶层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由刘允济《万象明堂赋》《... 唐代是明堂礼制的繁荣期。明堂是东都洛阳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礼制建筑,行明堂礼是帝王功德伟业和政权统治的象征。明堂赋在书写策略上的差异性,是明堂礼制与政治体制变迁、士人身份阶层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由刘允济《万象明堂赋》《明堂赋》,可见武则天营建洛阳礼制的建筑体系,由李白、王、任华等人《明堂赋》,可见唐玄宗终结武周政治遗绪、开启政治新局的历史过程。历代明堂书写共同累积、构成了明堂的意义系统和礼制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制 明堂赋 武则天 唐玄宗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大夫身份意识与汪琬墓志铭的书写策略
15
作者 郭英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 清前期著名古文家汪琬继承唐宋以降的文化传统,着力讲求墓志铭的书写策略,借以鲜明地表达他所理解的士大夫群体的观念、情感、理想和趣味。汪琬的墓志铭书写特意强调撰写者“文学蔚蔚”的文化身份,强烈表达撰写者“以其风声说人”的情感旨趣,自觉行使撰写者“自重特立”的话语权力,力图塑造一种独具风貌的“在野”士大夫形象。这一书写策略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既受制于、也强化着汪琬的士大夫身份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琬 墓志铭 士大夫 身份意识 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天”如何“更好”:张怡微小说的情感政治学
16
作者 李舒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4,共7页
一、亲密的公共性与情感劳动张怡微作品所激发的情动效果,可以理解为“亲密的公众”(intimate public)的延伸效应。在《女性抱怨》中,贝兰特提出,自1930年代起,经由大众传媒、印刷技术的推动,女性在对“感伤文学”的共同消费中形成了一... 一、亲密的公共性与情感劳动张怡微作品所激发的情动效果,可以理解为“亲密的公众”(intimate public)的延伸效应。在《女性抱怨》中,贝兰特提出,自1930年代起,经由大众传媒、印刷技术的推动,女性在对“感伤文学”的共同消费中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传统。围绕妇女苦难、情感专长的书写策略,成为“女性文化”情感宣传的主要方式。“亲密的公众”并不限定于忏悔式自传体,而在于“从广泛的共同历史经验中获得的世界观和情感知识”(1)。亲密的公共领域具有某种循环性,其消费者、参与者被认为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它的文学叙述表达了女性存在状况中共同的感性生活体验,并承诺提供更好的社会归属。于是,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个人的就是普遍的,公共的就是亲密的”(2),女性得以在“亲密的公共领域”与权力和欲望协商。亲密的公众使个人情动得以转化并联通到他者,促进人们忍受、克服和享受女性的生活状况,并在体验的分享中获得共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怡 书写策略 大众传媒 印刷技术 感性生活 情感劳动 文学叙述 共同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小众化:社交网络的书写与品位 被引量:6
17
作者 朱丽丽 李慕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8-142,共5页
本研究对13位青年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观察他们的线上实践并邀请他们进行社交网络自述,探讨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书写策略与品位判断之间的关联。书写频率、自我披露程度和书写目的,成为了书写格调的几个典型的判断维度,有闲... 本研究对13位青年社交网络用户进行了深度访谈,观察他们的线上实践并邀请他们进行社交网络自述,探讨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书写策略与品位判断之间的关联。书写频率、自我披露程度和书写目的,成为了书写格调的几个典型的判断维度,有闲者、无病呻吟者和不体面的炫耀者成为了歧视性对比的"品味他者"。这是一种自我小众化的文化策略,社交网络中的书写者通过压抑自我披露的广度与深度,节制情感和与他人保持适度心理距离,来维护自我的独特性以及向上流动的"品位"。自我小众化一部分是源于青年群体内部不断区隔争夺品位领导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交网络青年使用者对于数字亲密性的反思与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位 社交网络 书写策略 小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胜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00,共10页
君子文化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被传统社会主流文化设置为人生标杆与价值象征,影响巨大。出于戏剧叙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构,古代文人剧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君子形象。从忠烈君子、勇义君子、高行君子、多智君子... 君子文化在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被传统社会主流文化设置为人生标杆与价值象征,影响巨大。出于戏剧叙事的需要和文化心理的同构,古代文人剧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君子形象。从忠烈君子、勇义君子、高行君子、多智君子、红粉君子5个方面,可系统梳理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结合代表性君子形象,对每一类君子形象类型可做忠、仁、智、勇、慧等品质内涵的阐释。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的塑造采取了隐喻、区隔、波染等书写策略。考察中国古代文人剧作中的君子形象,可对当代人格重构、当前品牌文化建设和当下文艺创作的提振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剧作 君子形象 契合性 书写策略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与和平的当代文学反思--以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胡铁生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石黑一雄获奖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主要聚焦在对其作品价值和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上。由于人类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文学思潮的演进,文学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已经形成传统。石黑一雄则以记忆书写的叙事策略突破... 石黑一雄获奖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主要聚焦在对其作品价值和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上。由于人类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文学思潮的演进,文学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已经形成传统。石黑一雄则以记忆书写的叙事策略突破了这种传统,其《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是对战后日本"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文学探讨,而《被掩埋的巨人》则是以"忘却"与"记忆"的逻辑悖论对冷战后表面上的和平与潜在的战争危机所做的文学反思。其作品内涵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位跨文化语境下的英国日裔作家已突破了族裔文学书写的藩篱,站在人类共有价值的高度来审视战争与和平,这不仅体现出其小说的重大时代意义,而且也回应了学术界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战争与和平 文学反思 记忆书写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书写形态与课堂教学——读《剑桥中国文学史》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国强 魏中林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2-57,共6页
文学史教材的书写形态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从《剑桥中国文学史》出发,结合百年文学史的撰写情况,可见不同文学史,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在作品的选取、文学史叙述角度以及书写策略方面皆不同,它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文学史... 文学史教材的书写形态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从《剑桥中国文学史》出发,结合百年文学史的撰写情况,可见不同文学史,受特定情境的影响,在作品的选取、文学史叙述角度以及书写策略方面皆不同,它对课堂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文学史自身的种种制约,明确现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可采用适当的教学措施,孕育出新的文学史观,开拓丰富学术资源,促进文学史、文选、习作三位一体,提升文学史教学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作品选取 书写策略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