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肿瘤术前分级中的价值
1
作者 张建华 漆剑频 +4 位作者 黄文华 张进华 宋金梅 肖明 吴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83-1185,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肿瘤共24例,行常规CT及MSCT灌注成像检查。原始图像经ADW4.0工作站Perfusion2软件处理,构建分析脑血容量(CBV)及表面通透性(PS)图像,...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在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肿瘤共24例,行常规CT及MSCT灌注成像检查。原始图像经ADW4.0工作站Perfusion2软件处理,构建分析脑血容量(CBV)及表面通透性(PS)图像,计算平均CBV及PS值。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最大CBV值分别为2.733±0.8274,4.755±0.4367,6.654±0.529;三组的PS值分别为16.668±0.5237,27.3524±0.8975,38.7452±0.328。三组间的CBF及PS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S与CBF有明显正相关(r=0.832,P<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成像参数PS与CBV在术前评价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上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星形细胞肿瘤 实用价值 术前评价 MS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边界征及皮质征用于鉴别脑单发转移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海营 黄飚 +3 位作者 刘红军 张水兴 王广谊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评价T1WI边界征及T2-FLAIR皮质征对鉴别单发转移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方法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31例和单发脑转移瘤42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边界征和皮质征的出现几率。结果73例中39例出现T1WI边界征,其... 目的评价T1WI边界征及T2-FLAIR皮质征对鉴别单发转移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方法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31例和单发脑转移瘤42例,均接受常规MR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边界征和皮质征的出现几率。结果73例中39例出现T1WI边界征,其中32例为单发转移瘤,7例为星形细胞肿瘤;边界征诊断单发转移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20%和77.42%,对单发转移瘤的阳性预测值是82.05%。34例出现T2-FLAIR皮质征,其中25例为星形细胞肿瘤,9例为单发转移瘤;皮质征诊断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0.65%和78.57%,对星形细胞肿瘤的阳性预测值是73.53%。55例只出现一个征象,其中31例仅出现边界征,其中27例为单发转移瘤,4例为星形细胞肿瘤;24例仅出现皮质征,其中21例为星形细胞肿瘤,3例为单发转移瘤。两种征象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边界征与皮质征分别是诊断脑单发转移瘤和星形细胞肿瘤较特异的征象,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二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11
3
作者 洪汛宁 沈天真 +1 位作者 陈星荣 杨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对16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5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_1WI、T_2WI、FLAIR、弥散张量序列(diffusion tensor ...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对16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5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_1WI、T_2WI、FLAIR、弥散张量序列(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增强后T_1WI。结果:正常脑白质纤维在不同解剖平面,如半卵圆中心、内囊、胼胝体、视放射、锥体束、锥体交叉及内外侧丘系等,各向异性分数图(FA)均为高信号,白质纤维受到破坏后表现为低信号,而这些表现在常规T_1WI、T_2WI及FLAIR图上未能清楚显示。结论:DTI可以无创性检查脑白质纤维,用于脑肿瘤诊断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周围区域波谱对肿瘤分级的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齐志刚 李克 +2 位作者 李坤成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81-286,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周围区域的磁共振波谱在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51例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分为低度恶性(WHOⅠ~Ⅱ级)和高度恶性(WHOⅢ~Ⅳ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二维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测量肿瘤周围区域... 目的:探讨肿瘤周围区域的磁共振波谱在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分级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51例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分为低度恶性(WHOⅠ~Ⅱ级)和高度恶性(WHOⅢ~Ⅳ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二维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检查,测量肿瘤周围区域代谢物的相对定量,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获得ROC曲线。结果:高度和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瘤周相同部位的比较显示在瘤周1、2区域Cho/Cr、Cho/NAA、NAA/Cr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CNI(Cho/NAA index)在两个体素区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NI在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瘤周体素1、2依次为0.897±0.063、0.726±0.055,在高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瘤周体素1、2依次为1.566±0.113、1.131±0.079;利用ROC曲线显示瘤周体素1区域CNI 1.102时,AUC为0.8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81.6%;在瘤周体素2区域CNI0.925时,AUC为0.81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87.5%。结论:瘤周区域的代谢变化反映了星形细胞肿瘤对于肿瘤周围的浸润程度,从而对肿瘤的恶性度分级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波谱成像 星形细胞肿瘤 恶性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S在星形细胞肿瘤术后放疗中的价值:Cho/Cr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于同刚 吴丽琼 +7 位作者 戴嘉中 潘力 盛晓芳 汪洋 施惠东 曹文静 钱慧君 姚旭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术后、分次放疗后急性期及早期迟发反应期MRS上Cho/Cr随剂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共18例,年龄9~67岁(平均46±14岁),采用GE signa VH/i 3.0T成像系统进行检查,MRS采用多体素PRESS序列。均为术后患者(...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肿瘤术后、分次放疗后急性期及早期迟发反应期MRS上Cho/Cr随剂量、时间的变化趋势。方法:共18例,年龄9~67岁(平均46±14岁),采用GE signa VH/i 3.0T成像系统进行检查,MRS采用多体素PRESS序列。均为术后患者(全切或部分切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WHO 4级)7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WHO 3级)4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 2级)6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 1级)1例。测量两个体素:≥60Gy区(肿瘤床区)和〈40Gy区(对侧正常区)。一般先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然后进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靶区总处方剂量为60~68Gy。结果:≥60Gy区的Cho/Cr在放疗至60%总剂量时已经开始降低,并且呈进行性降低(从治疗前的2.521降到治疗后1个月的1.810)。而〈40Gy区则先轻度升高,随后降至原来的水平。结论:MRS的Cho/Cr可以对星形细胞肿瘤术后、放疗后急性期和早期迟发反应期的代谢物改变进行检测,有利于对肿瘤治疗后的早期反应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SHIM序列的IVIM-DWI成像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洁 姜兴岳 +4 位作者 白岩 邹雪雪 聂泰明 杨明瑞 石清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62-126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ISHIM序列的IVIM-DWI在颅脑星形细胞肿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42例,高、低级别肿瘤分别为28例(Ⅲ级10例、IV级18例)、14例(Ⅰ级1例、Ⅱ级1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ISHIM IVIM-DWI... 目的:探讨基于ISHIM序列的IVIM-DWI在颅脑星形细胞肿瘤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肿瘤患者42例,高、低级别肿瘤分别为28例(Ⅲ级10例、IV级18例)、14例(Ⅰ级1例、Ⅱ级13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ISHIM IVIM-DWI及增强扫描。测量肿瘤实质区、周围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参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实质区:高级别组D值低于低级别组,D*值、f值均高于低级别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周围水肿区:高级别组D值低于低级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值、f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低级别组对侧正常脑白质区D、D*、f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ISHIM的IVIM-DWI成像获得的D、D*、f值有助于肿瘤级别的判定,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IM-DWI ISHIM 星形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4
7
作者 耿道颖 陈星荣 沈天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37-247,共11页
星形细胞肿瘤是原发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1993年WHO分类将脑肿瘤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和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局限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肿瘤是原发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1993年WHO分类将脑肿瘤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弥漫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和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局限性星形细胞肿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本文对各种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临床、CT、MRI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CT 影像学诊断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被引量:13
8
作者 洪汛宁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 :评价近似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星形细胞肿瘤、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作用 ,以及对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 ,对17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3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常规MRI及... 目的 :评价近似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星形细胞肿瘤、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作用 ,以及对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 ,对17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3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常规MRI及EPI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敏感系数(b值) :b=0s/mm2 及b=1000s/mm2,测量了病变感兴趣区的ADC值。结果 :肿瘤组织的ADC值(1.23±0.52mm2/s)及瘤周水肿(1.40±0.40mm2/s)与正常组织(0.76±0.09mm2/s)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而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与3~4级星形细胞肿瘤之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 ,但不能用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 ,对于单个病例ADC值有部分重叠。结合常规MRI则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不典型脑膜瘤与星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聂泰明 姜兴岳 王静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鉴别不典型脑膜瘤与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典型脑膜瘤17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28例),均做了MR DTI,获得FA图和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与健侧正常脑白...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鉴别不典型脑膜瘤与星形细胞肿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4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典型脑膜瘤17例;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28例),均做了MR DTI,获得FA图和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区与健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FA值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别对不典型脑膜瘤与星形细胞肿瘤两组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和健侧正常脑白质区FA值和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均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典型脑膜瘤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健侧正常脑白质区FA值分别为0.23±0.05、0.20±0.04、0.28±0.04;星形细胞肿瘤上述3个区FA值分别为0.05±0.01、0.14±0.03、0.26±0.04,上述两组肿瘤实质区、瘤周区FA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不典型脑膜瘤肿瘤实质区和瘤周区FA值高于星形细胞肿瘤(P<0.05)。不典型脑膜瘤肿瘤实质区、瘤周区、健侧正常脑白质区ADC值分别为(0.82±0.13)、(1.22±0.32)、(0.73±0.10)×10-9mm2/s;星形细胞肿瘤上述3个区ADC值分别为(1.82±0.17)、(1.71±0.10)、(0.70±0.06)×10-9mm2/s。上述两组肿瘤实质区、周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和瘤周区FA值和ADC值可鉴别不典型脑膜瘤和星形细胞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星形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分析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中血管生成与肿瘤微血管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晋蓉 曾发贵 +1 位作者 王清良 卞修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定量检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结构参数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正常人脑组织、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 目的定量检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结构参数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构建包含正常人脑组织、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Ⅱ级)、间变型星形细胞瘤(WHOⅢ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及阳性对照的168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标记组织芯片中的VEGF及CD34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组织芯片上VEGF的表达强度以及微血管结构参数(包括血管数、血管平均周长)进行定量测试。结果星形细胞肿瘤各级别之间除VEGF阳性单位(positiveu nit,PU)值、血管平均周长在Ⅲ级与Ⅳ级之间没有差异外,其他级别之间的差异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星形细胞肿瘤中VEGFPU值与微血管结构参数可作为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和血管生成程度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组织芯片 定量分析 星形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组织芯片的构建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清良 卞修武 +1 位作者 章容 蒋雪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86-888,共3页
目的制作含有不同微血管形态的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选择含有不同类型微血管形态组织36例作为供体组织,经打孔、取样、点样等步骤,制作AstMV组织芯片,并进行C... 目的制作含有不同微血管形态的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芯片,并探讨其在血管生成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例人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选择含有不同类型微血管形态组织36例作为供体组织,经打孔、取样、点样等步骤,制作AstMV组织芯片,并进行CD34、FⅧ-RAg和CD105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微血管形态特点和血管生成活性。结果成功制作出了含有不同微血管形态的组织微阵列(组织芯片)AstMV系列,自行制作了取样及点样定位器具。CD34、FⅧ-RAg及CD105均在微血管内皮细胞膜或(和)细胞质表达,不同的内皮细胞标记物所显示的微血管数有所不同,Ⅱ、Ⅲ、Ⅳ级星形细胞肿瘤中CD34、FⅧ-RAg标记的微血管数明显多于CD105标记的微血管数,亦明显多于相应Ⅰ级星形细胞肿瘤标记的微血管数。结论构建不同微血管形态的肿瘤组织芯片在血管生成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为进一步构建数字化肿瘤微血管以及研究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与血管生成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组织芯片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ADC与细胞密度导航导引下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洪汛宁 王德杭 +2 位作者 陈宏 沈天真 陈星荣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分析脑肿瘤的ADC及细胞密度,评价肿瘤组织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及ADC值在评价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例脑肿瘤病例术前行DWI及导航序列扫描,在导航手术中切除肿瘤时,同时在导航仪图像上标记相应肿瘤组织的部位,标本... 目的:分析脑肿瘤的ADC及细胞密度,评价肿瘤组织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及ADC值在评价肿瘤良恶性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例脑肿瘤病例术前行DWI及导航序列扫描,在导航手术中切除肿瘤时,同时在导航仪图像上标记相应肿瘤组织的部位,标本送病理检查。采用NIHImage软件分析肿瘤组织细胞密度。在导航标记图的指导下测量相应部位的ADC值及T2信号强度,比较ADC值,T2信号强度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价肿瘤良、恶性中的作用。结果:10例脑肿瘤中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星形细胞瘤3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胶质母细胞瘤5例。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明显负相关,r=0.74,P<0.001,T2信号强度与细胞密度仅有轻度相关,r=0.33,P<0.05。WHO1~2级肿瘤的ADC值1.30±0.16×10-3mm2/s,T2信号强度1374±336;3~4级肿瘤ADC值0.90±0.16×10-3mm2/s,T2信号强度1110±171,良、恶性肿瘤各种参数之间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C是评价星形细胞肿瘤细胞密度的一个有效手段。ADC值低的部位可能是肿瘤细胞密度高的部位,也就可能是恶性程度最高的部位,对于立体定向选择活检部位非常有效。良、恶性星形细胞肿瘤ADC值有明显差异,结合常规MRI,ADC值可用于推测脑肿瘤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细胞密度 导航 对照研究 细胞星形细胞 ADC值 信号强度 导引 肿瘤组织 胶质母细胞 Image 显著性差异 常规MRI 肿瘤 序列扫描 肿瘤病例 病理检查 软件分析 0.05 恶性肿瘤 恶性程度 活检部位 立体定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琳琳 李克 +5 位作者 付玏 汤伟军 谭德炎 付建辉 巴哈提.哈立亚 米娜瓦尔.依米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手术的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35例及其他类型病变39例。行常规MRI、增强T1 FLAIR及GEESWAN序列扫描,根据各种肿瘤内ITSS数目将其分级。结... 目的:探讨ESWAN序列在星形细胞肿瘤分级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手术的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35例及其他类型病变39例。行常规MRI、增强T1 FLAIR及GEESWAN序列扫描,根据各种肿瘤内ITSS数目将其分级。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的ITSS分级具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肿瘤级别增高,ITSS分级增高,提示星形细胞肿瘤随着级别的增高,其血管增殖及微出血相应增多。高ITSS分级(3级)可用于鉴别诊断GBM/HAT与淋巴瘤,但是不能鉴别GBM/HAT与颅内孤立性转移瘤。结论:通过ESWAN序列扫描,经ITSS分级检测,对星形细胞肿瘤的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鉴别GBM/HAT和颅内孤立性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磁敏感加权成像 ESWAN 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内部微结构与ADC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影 曾飞雁 +1 位作者 王昌新 徐运军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3T扩散张量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差异及其与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7例星形细胞肿瘤(其中Ⅰ、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8例)行DWI检查,测定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实... 目的探讨3T扩散张量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差异及其与星形细胞瘤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7例星形细胞肿瘤(其中Ⅰ、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8例)行DWI检查,测定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利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星形细胞肿瘤ADC与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密度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 ADC值随肿瘤级别升高有降低趋势,在Ⅰ、Ⅱ与Ⅲ级和Ⅳ级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1)。星形细胞肿瘤的ADC值与微血管密度和细胞密度呈负相关(r=-0.516,P=0.013;r=-0.618,P=0.02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级别星形细胞肿瘤ADC值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反应肿瘤内部细微结构,ADC值有助于对星形细胞肿瘤进行术前分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表观扩散系数 细胞密度 微血管密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中RCAS1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秦志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讨RCAS1在人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59例新鲜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RCAS1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病理切片中RCAS1... 目的:探讨RCAS1在人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59例新鲜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RCAS1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病理切片中RCAS1的蛋白表达。结果:弥漫型星形细胞瘤(Grade II)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之间(Grade III)、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rade IV)之间RCAS1mRNA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CAS1蛋白表达仅在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RCAS1蛋白表达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0.573,P<0.001)。在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RCAS1蛋白。结论:RCAS1的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星形细胞肿瘤中RCAS1的表达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受到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RCASl 信使RNA 蛋白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与VEGF、P16、Ki-67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钱丽霞 刘起旺 +2 位作者 梁力 张锁旺 孙少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388-392,共5页
探讨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与P16、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术前经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肿瘤53例,行常规平扫描后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成像... 探讨星形细胞肿瘤MRI表现与P16、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术前经MRI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肿瘤53例,行常规平扫描后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成像;同时采用HE染色及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进行VEGF、Ki-67、P1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它们的表达指数。结果:星形细胞肿瘤的信号不均匀性、坏死、水肿、占位效应、强化程度与VEGF、Ki-67、P16的表达相关,且随着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VEGF、Ki-67的表达增加;P16的表达率降低。结论:星形细胞肿瘤的MRI表现与VEGF、Ki-67、P16的表达密切相关,MRI可以间接判断星形细胞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星形细胞肿瘤 MRI VEGF P16 KI-67 相关性 肿瘤生物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泰明 姜兴岳 +3 位作者 秦东京 张林 李泉 王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98-1902,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7例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FLAIR、T1WIGd-DTPA增强扫描和DTI检查,均经病理证实。分别测量肿瘤瘤实质区与正常脑白质...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7例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肿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行T1WI、T2WI、FLAIR、T1WIGd-DTPA增强扫描和DTI检查,均经病理证实。分别测量肿瘤瘤实质区与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星形细胞肿瘤实质区和健侧正常脑白质区ADC值,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别对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均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纤维型星形细胞瘤、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及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区、健侧正常脑白质区ADC值(<10-9mm2/s)分别为(1.48±0.12、0.72±0.05)、(1.31±0.07、0.69±0.03)、(1.06±0.11、0.71±0.04)、(0.98±0.09、0.73±0.04)。纤维型星形细胞瘤与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纤维型星形细胞瘤和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肿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与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实质区AD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0.05)。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可鉴别不同病理类型的星形细胞肿瘤,但是难以区分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DTI对星形细胞肿瘤术前评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星形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微血管形成、细胞凋亡与肿瘤形成、间变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占国 宋来君 +2 位作者 杨波 张志强 冯祖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85-286,共2页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微血管密度 细胞凋亡 肿瘤 肿瘤形成 肿瘤间变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细胞凋亡及bcl-2,Bax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占国 卢权 +1 位作者 柴宗举 朱贤立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2-174,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 ,以及细胞凋亡与其相关基因bcl 2、Bax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30例星形细胞肿瘤手术标本进行检测 ,分别观察了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及...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 ,以及细胞凋亡与其相关基因bcl 2、Bax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对 30例星形细胞肿瘤手术标本进行检测 ,分别观察了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及bcl 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凋亡细胞密度随肿瘤恶性度的升高 ,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t=2 .77,P <0 .0 1) ;bcl 2、Bax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0 %和 10 0 % ,其中bcl 2表达强度与凋亡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r=- 0 .92 2 ,P <0 .0 0 1)。结论 :细胞凋亡受抑在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及间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bcl 2基因表达对细胞凋亡的发生起抑制作用 ;Bax基因对细胞凋亡的调节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细胞凋亡 相关基因 BCL-2基因 BA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和bcl-2基因的表达
20
作者 谭占国 宋来君 +2 位作者 孙红卫 张志强 冯祖荫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分别检测了 6 0例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的表达和凋亡细胞密度。结果 :6 0例患者的星... 目的 :探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分别检测了 6 0例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的表达和凋亡细胞密度。结果 :6 0例患者的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表达阳性率为 5 0 % ,不同恶性级别的肿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其表达强度在不同级别肿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高度恶性肿瘤bcl 2基因表达较强 ;随着星形细胞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 ,凋亡细胞密度呈逐渐降低之趋势 ,其中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密度显著高于胶质母细胞瘤 (P <0 .0 1) ,并且凋亡细胞密度与bcl 2基因表达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r=- 0 .992 ,P <0 .0 1)。结论 :星形细胞肿瘤组织中bcl 2基因高度表达可能是细胞凋亡受抑的重要原因 ,bcl 2基因表达上调可能对肿瘤的生长及进一步间变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BCL-2基因 细胞凋亡 肿瘤 细胞密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