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层面对泛癌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为了找到宫颈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子类,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维组学数据的癌症亚型分类分析流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从分子层面对泛癌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为了找到宫颈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子类,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维组学数据的癌症亚型分类分析流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宫颈鳞状细胞癌的mRNA表达数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以及拷贝数变异数据4个维度包含的分子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后的分类特征进行整合聚类,进一步筛选能够区分不同子类的关键分类特征,并使用这些关键分类特征建立宫颈鳞状细胞癌分类模型.本研究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分子层面子类的识别提供了分析流程,得到了两个临床生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并确定了8个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分类特征.本研究中识别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和关键分类特征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分类及分类标志物的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超声(ultrasound,US)对无症状女性乳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1-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测到的996例单侧不可触及乳腺癌(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NPBC)患者,其中812例为US检出的NPBC患者(US...目的评估超声(ultrasound,US)对无症状女性乳腺癌筛查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1-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测到的996例单侧不可触及乳腺癌(non-palpable breast cancer,NPBC)患者,其中812例为US检出的NPBC患者(US-NPBC组),184例为乳腺X射线摄影(mammography,MG)检出的NPBC患者(MG-NPB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10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率、无远处复发生存(distant recurrencefree survival,DR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结果与MG相比,US可检出更多的浸润性NPBC和T1b+T1c分期NPBC。US和MG检测出的浸润性NPBC患者的淋巴结状态、N分期、TNM分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及分子亚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接受类似的辅助治疗;US-NPBC组患者保乳手术比率更高(P<0.05)。US和MG分别检出的所有NPBC、导管内癌和浸润性癌患者的10年RFS率、DRFS率和OS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状态、淋巴管侵犯、雌激素受体状态和手术方式均是所有NPBC患者10年RF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T分期、N分期和分子亚型均是所有NPBC患者10年OS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真实世界的临床实践中,US可合理应用于无症状女性乳腺癌筛查,无需过多担心过度诊断、延迟诊断或漏诊等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从分子层面对泛癌进行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分子分类研究仍然需要更多的探索.为了找到宫颈鳞状细胞癌潜在的子类,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多维组学数据的癌症亚型分类分析流程.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宫颈鳞状细胞癌的mRNA表达数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表达数据、DNA甲基化数据以及拷贝数变异数据4个维度包含的分子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后的分类特征进行整合聚类,进一步筛选能够区分不同子类的关键分类特征,并使用这些关键分类特征建立宫颈鳞状细胞癌分类模型.本研究为宫颈鳞状细胞癌分子层面子类的识别提供了分析流程,得到了两个临床生存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并确定了8个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关键分类特征.本研究中识别的宫颈鳞状细胞癌子类和关键分类特征为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分类及分类标志物的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