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患者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张琦 徐晓媛 +5 位作者 吴聿淼 张晗 胡志强 袁佳敏 崔宇琛 朱宪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8-515,共8页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特征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两者兼具,且多伴有垂直向关系异常,治疗复杂,成年患者常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逐渐应用于复杂正畸治疗,而目前国内外针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正颌手术方面的应用案例...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特征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或两者兼具,且多伴有垂直向关系异常,治疗复杂,成年患者常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逐渐应用于复杂正畸治疗,而目前国内外针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正颌手术方面的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作者报道1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正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分析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正畸治疗前分次拔除阻生智齿18、28、38和48及正畸牙15、25、34和44,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术前正畸,矢状向建立尖牙及磨牙超完全远中关系,前牙覆盖13~14 mm,水平向匹配上下颌牙弓形态;正颌手术术式为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BSSRO)及颏成形术;术后精细调整咬合。患者术后上下颌骨关系恢复正常,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由12.3°改善为4.7°;尖牙和磨牙达到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根平行度良好,无明显牙根吸收;面部软组织侧貌显著改善,面突角(N-Sn-Pg)由143.9°改善为162.8°。术后1年疗效稳定。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可以高效完成复杂病例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与固定矫治器相比,该技术更有利于患者对美观的需求及牙周健康的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无托槽隐形矫治 高角错(牙合)畸形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李振霞 付亦蛟 +3 位作者 黄兴太 郑轶刊 侯俊祥 刘超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8-835,共8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两种牵引方式的差异。方法基于1个磨牙远中关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整体内收0.2 mm时的牙位移、受力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工况1:无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两种牵引方式的差异。方法基于1个磨牙远中关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整体内收0.2 mm时的牙位移、受力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工况1:无牵引;工况2:120 gⅡ类牵引,上尖牙、下第一磨牙矫治器切割牵引钩;工况3:120 gⅡ类牵引,矫治器开窗配合粘接牵引扣于相同牙位。结果Ⅱ类牵引显著增强上前牙舌向及下后牙近移趋势,减少上后牙近移及下前牙舌移。水平向牙受力小。矢状方向,工况2平均有效减少上后牙近移力0.13 N,平均增加下后牙近移力0.31 N,工况3显著增加上尖牙远移力0.40 N和下第一磨牙近移力1.14 N。垂直方向,工况2增加上前牙伸长力平均0.22 N及下第二磨牙伸长力0.20 N;工况3增加上尖牙伸长力0.91 N,减少下第一磨牙压低力0.27 N,减少第二磨牙伸长力0.25 N。3组牙周膜应力分布总体相似,工况3下第一磨牙最大主应力分布范围增大,数值未显著升高。结论工况2更有利于保护上后牙支抗、实现下后牙整体近中移动,工况3显著增加上尖牙伸长力和远移力、下第一磨牙近移力,但未显著增加牙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Ⅱ类牵引 前牙内收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分析
3
作者 潘厚文 朱柏恺 +2 位作者 朱妍菲 章文益 江凌勇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820,共7页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磨牙同步压低),研究各压低模式下各牙位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特征及三维方向的移动模式。结果相比磨牙同步压低,单独压低设计时,压低牙的压低量更大(4.260~10.500μm),并伴有牙冠远中颊向倾斜(远中位移-7.690~-5.100μm,颊向位移-20.500~-6.750μm)。同步压低时,第一磨牙远中颊向倾斜,第二磨牙近中舌向倾斜。主要支抗牙出现与压低牙相反的移动趋势。前牙区位移量及受力均较小。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在压低牙近中的支抗牙位出现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并且集中于根尖区及颊侧牙颈部近中。结论分步压低策略较同步方案可提升单颗磨牙垂直向压低效率。压低过程中后牙区的非预期近远中向及颊舌向位移,提示在矫治器设计中应采取措施以对抗后牙区非预期移动。临床操作需重点关注主要支抗牙根尖及颊侧颈缘应力集中区的牙根吸收与骨开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上颌磨牙 磨牙压低 生物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难点与对策》出版发行
4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43,共1页
书籍名称: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难点与对策主编:安德森·黄(美国),达伦·黄(美国)主译:王璟,简繁出版日期:2024年6月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难点与对策》一书是关于当前无托槽隐形矫治中难点与... 书籍名称: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难点与对策主编:安德森·黄(美国),达伦·黄(美国)主译:王璟,简繁出版日期:2024年6月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难点与对策》一书是关于当前无托槽隐形矫治中难点与对策的循证医学专著。内容包括:精细调整、治疗后复发、复杂牙移动、生物力学设计、附件设计、下颌前导、邻面去釉、阻断治疗、加速牙移动、深覆[牙合]及开[牙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移动 循证医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 无托槽隐形矫治 出版发行 生物力学 精细调整 邻面去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体外实验
5
作者 樊永杰 魏俊婷 +3 位作者 王秉乐 吴刚 杨森森 王星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三维力学试验模型为基础,模拟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并设计4组上颌后牙不同转矩的模型,三维打印成与标准模型同等大小的树脂模型。根据Andrews正常6项...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后牙不同转矩对前牙三维力学影响的变化规律。方法:以三维力学试验模型为基础,模拟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并设计4组上颌后牙不同转矩的模型,三维打印成与标准模型同等大小的树脂模型。根据Andrews正常6项标准中的转矩,设置A1组后牙为Andrews标准转矩,A2组后牙为冠舌向转矩5°,A3组和A4组后牙分别为冠颊向转矩5°和10°。用厚度为0.75 mm的膜片制作4组相应的12副相同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前牙整体内收0.25 mm。用矫治器六轴力测量系统测量矫治器施加于前牙在三维方向上的力。结果:前牙的受力情况,颊舌向:A1组中,4颗切牙受到舌向力,A2~A4组中,前牙则受到唇向力,中切牙的受力值大于侧切牙。近远中向:A1~A4组中,4颗切牙均受到近中向力,侧切牙的受力值均大于中切牙。A1~A4组中,尖牙均受到远中向力,A4组中双侧尖牙受力值大于A2、A3组(P<0.05)。4组中多数牙齿在垂直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前牙整体内收时应注意控制切牙转矩、尖牙轴倾度。当后牙为正常转矩时,应增加前牙冠唇向过矫治,而后牙为冠舌向转矩或冠颊向转矩时,可适当减小前牙冠唇向过矫治量。增加尖牙近中向的过矫治设计,避免因尖牙远中倾斜而造成前牙伸长继而覆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后牙转矩 前牙三维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牙齿矫治器个性化设计与3D成型
6
作者 关天民 李新 +1 位作者 马强 翟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目的 对牙齿矫治器开展有限元仿真分析以确定不同工况的矫正量,制定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案,使熔融沉积工艺成型的矫治器具备个性化的矫治效果。方法 结合患者CT数据逆向重构牙齿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确立牙齿在倾斜、扭转、平移3种... 目的 对牙齿矫治器开展有限元仿真分析以确定不同工况的矫正量,制定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设计方案,使熔融沉积工艺成型的矫治器具备个性化的矫治效果。方法 结合患者CT数据逆向重构牙齿模型,通过有限元方法确立牙齿在倾斜、扭转、平移3种工况下的矫治量。选择不同弹性模量的材料3D成型不同矫治类型无托槽牙齿矫治器,并测量正畸力。结果 针对不同工况可设计不同的矫治偏移量,从而使矫治器具备个性化治疗效果。无托槽牙齿矫治器的正畸力随着弹性模量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给定工况下,当矫治器材料为热可塑性聚氨酯(TPU)时正畸力最小(90 mN);当矫治器材料为聚乳酸(PLA)时正畸力最大(61.66 N)。结论 设计应根据患者的牙齿情况,在整个矫治过程中每一步矫治所需要正畸力的大小,选择不同弹性模量和不同厚度的无托槽牙齿矫治器对患者畸形牙齿进行治疗,从而实现分阶段矫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牙齿矫治器 逆向重构 熔融沉积工艺 结构优化 正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下磨牙矫治恒牙早期牙列拥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何淼 林仰东 +1 位作者 赵博 郭咏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577-1584,共8页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下颌磨牙矫治恒牙早期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Ⅰ类中度拥挤病例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13.20±0.53)岁。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上下颌磨牙向后获取间隙排齐整平牙列。...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下颌磨牙矫治恒牙早期牙列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安氏Ⅰ类中度拥挤病例3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13.20±0.53)岁。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推上下颌磨牙向后获取间隙排齐整平牙列。测量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项头影测量数值。结果36例患者平均疗程为21.2个月。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覆(牙合)、覆盖及中性磨牙(牙合)关系,上下颌牙列整齐,软组织侧貌得到维持。相关头影测量项目分析显示:治疗后Ptm-U6距减小(2.89±1.22)mm、Go-L6距减小(2.61±1.0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L-EP、LL-EP、NLA、FCA矫治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目标位设置合理以及良好的牙齿移动设计的情况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远移上下磨牙获取间隙矫治恒牙早期中度拥挤病例,并维持了患者侧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磨牙远移 支抗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减数病例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林 巫雅欣 +3 位作者 汪向垚 李麒麟(综述) 毛靖 龚士强(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4-719,共6页
正畸治疗中的磨牙支抗控制,是临床上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正畸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热点。良好的磨牙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前提。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性、舒适性等优势备受广大正畸医生和患者青睐。然而,无托槽隐形... 正畸治疗中的磨牙支抗控制,是临床上医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正畸学临床研究领域的热点。良好的磨牙支抗控制,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前提。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其美观性、舒适性等优势备受广大正畸医生和患者青睐。然而,无托槽隐形矫治独特的生物力学机制,给医生理解正畸中的支抗控制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挑战。文章从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中磨牙支抗控制的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其增强策略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隐形矫治中磨牙支抗控制的临床研究和技术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磨牙支抗 临床疗效 拔牙矫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1例
9
作者 谢飘 沈涛 +2 位作者 郭梦莹 施群 刘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42,共4页
介绍1例前牙区个别牙反、成人高角双颌前突患者使用隐形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治疗结束后,牙齿排列整齐,面型改善,咬合良好。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双颌前突 高角 垂直向控制 转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腭侧边缘不同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力学特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江婷 陈梅 +3 位作者 张瑞晶 刘林毅 佘芮 温秀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0-966,共7页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同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内收前牙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不同第二前磨牙区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分为4组工况:龈上1 mm、齐龈、延长1 mm及延...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同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在拔牙病例中内收前牙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不同第二前磨牙区腭侧边缘延伸长度分为4组工况:龈上1 mm、齐龈、延长1 mm及延长2 mm,分析4组工况下牙齿移动特点及牙周膜应力。结果:所有工况中,均表现为切牙舌倾伸长、尖牙远中倾斜及后牙近中倾斜。随腭侧边缘长度的增加,中切牙矢状向倾斜程度在工况4时最小,侧切牙在工况2时最小;尖牙远中位移量依次增加,舌倾位移量依次减小,伸长位移量在工况1~3时增加,工况4时减小;第二前磨牙近中及压低位移量在工况1~3时少量增加,工况4时减小;第一磨牙近中压低位移量依次增加。牙周膜等效应力表现为尖牙根尖区应力峰值最大。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拔牙病例内收上前牙时会出现过山车现象,边缘长度增加有利于切牙整体移动,但尖牙远中倾斜趋势增加,当膜片延长超过1 mm时可防止尖牙舌倾伸长及第二前磨牙近中倾斜,同时对第一磨牙支抗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有限元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拔牙矫治 正畸间隙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影响的研究
11
作者 黄荣彩 郑铨艺 +1 位作者 龙金凤 熊国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72-977,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上颌窦底与磨牙牙根位置的关系,是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后移率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13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上颌磨牙向后的病...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上颌窦底与磨牙牙根位置的关系,是否对无托槽隐形矫治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后移率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13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上颌磨牙向后的病例,根据牙根是否嵌入上颌窦分为嵌入组18颗,非嵌入组27颗。正畸治疗前及上颌磨牙后移到位后拍摄CBCT,运用Mimics软件对上颌骨进行重叠,建立以牙合平面为基准的三维坐标,测量磨牙后移的距离、轴倾度、转矩角的变化。结果: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牙冠远中移动有效率嵌入组为86.35%,非嵌入组为79.24%。牙根整体远移率嵌入组为59.48%,非嵌入组为76.46%。远中倾斜角度嵌入组为2.43°,非嵌入组为3.51°。颊向转矩角度嵌入组为4.29°,非嵌入组为3.28°。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底与牙根位置关系的不同,对上颌磨牙后移的有效率及整体远移率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 锥形束CT 无托槽隐形矫治 推磨牙向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尖牙整体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凡 白玉兴 +3 位作者 祁鹏 周洁珉 厉松 岐红恩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3-136,155,共5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使用隐形矫治方式,一步达到尖牙远中整体移动的最佳施力方法。方法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对牙裂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计算受不同力偶作用时尖牙远中面上各点受到的平均主应力及von Mises应力的标准...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探讨使用隐形矫治方式,一步达到尖牙远中整体移动的最佳施力方法。方法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载荷对牙裂有限元模型进行应力分析。结果计算受不同力偶作用时尖牙远中面上各点受到的平均主应力及von Mises应力的标准差。结论在对尖牙施加远中矫治力的同时施加反方向的力矩后,尖牙倾斜移动的趋势将减少。当施加的远中力与逆时针力偶的力量比例为100:125~130,即力与力矩的比例(M/F)为7.25~7.5时,尖牙根部远中面受力最为均匀,即接近整体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有限元 尖牙 应力分布 整体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传统固定矫治对牙周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 被引量:53
13
作者 石晶 闫征斌 +1 位作者 侯景秋 彭惠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 目的对比成人正畸患者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方法选择成人正畸患者30例,分为2组,实验组15例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15例应用固定矫治技术。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临床牙周指标[包括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同时采集菌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变异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构成比。将临床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进行组间对比和组内不同时间点对比。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中,实验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LI和变异链球菌构成比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SBI、PD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未见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牙周指数、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构成比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P<0.05)。结论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更利于口腔卫生维护,但仍会对口腔卫生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牙周指数 变异链球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琳 吴嘉桦 +4 位作者 辜为怀 林炯 黄文斌 夏泽洋 谭家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O.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牙远中移动 无托槽隐形矫治 三维模型重叠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各参数对尖牙压低移动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蔡永清 杨晓翔 何炳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研究隐形矫器不同参数(厚度、矫治位移量及弹性模量)在下颌尖牙压低移动治疗中对尖牙位移和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下颌尖牙在48个不同隐形矫治器模型作用下的压低治疗。结果尖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应力均与隐形... 目的研究隐形矫器不同参数(厚度、矫治位移量及弹性模量)在下颌尖牙压低移动治疗中对尖牙位移和牙周膜应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下颌尖牙在48个不同隐形矫治器模型作用下的压低治疗。结果尖牙的初始位移和牙周膜应力均与隐形矫治器厚度、压低位移和弹性模量成正比关系,隐形矫治器包含的压低位移量是对牙齿压低移动治疗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尖牙的压低移动治疗中,牙周膜压应力是最敏感最易受参数变化影响的参数。结论增大矫治器的厚度、压低位移和弹性模量可以提高尖牙的压低位移,但是同时牙周膜应力也将增大,并且牙周膜压应力增大的幅度最大。要加速无托槽隐形矫治治疗正畸牙移动,只能辅助以诸如黏贴附件、托槽弓丝矫治治疗和辅助外加种植支抗等其他附加的设备或者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尖牙移动 压低位移 弹性模量 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附件的临床粘结技巧 被引量:14
16
作者 袁东辉 李立国 +1 位作者 吴彦伟 左海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93-494,共2页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与工程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正畸矫治技术,为正畸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正畸理念和治疗手段[1-2]。在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中,附件的粘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步骤,...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与工程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正畸矫治技术,为正畸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正畸理念和治疗手段[1-2]。在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中,附件的粘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步骤,它直接影响到牙齿移动的效率和矫治目标的实现[3]。目前无托槽矫治技术的临床研究不断丰富,但有关粘结附件的临床操作技术未见文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 临床应用 粘结 附件 正畸矫治技术 工程制造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 计算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附件的应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顾泽旭 田杰 +1 位作者 李变瑢 高锋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0-133,共4页
介绍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常用的一种辅助装置——"附件"的基本概念,包括附件的种类及不同设计附件的临床应用。结合临床图片说明了附件的制作方法和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附典型病例予以说明。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附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矫治器作用下上颌尖牙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彭立国 樊瑜波 +1 位作者 刘展 赵志河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7-132,共6页
目的在无托槽矫治器作用下,研究分析上颌尖牙的生物力学,了解无托槽矫治器的作用力系以及作用效果。方法建立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髓在内的上颌尖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其无托槽矫治模型。根据尖牙向外倾斜的畸形情况,设计多个模拟算例... 目的在无托槽矫治器作用下,研究分析上颌尖牙的生物力学,了解无托槽矫治器的作用力系以及作用效果。方法建立包括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髓在内的上颌尖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其无托槽矫治模型。根据尖牙向外倾斜的畸形情况,设计多个模拟算例。在此基础上分析无托槽矫治器的力、力偶和力矩等,并分析无托槽矫治器作用下的矫治力和应力分布。同时与传统的有托槽固定矫治器的相关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分别在无托槽和传统的有托槽固定矫治器作用下,上颌尖牙的牙周各组织应力最大值相近,并且应力变化趋势相似。结论通过设计合理的无托槽矫治器,可以控制牙齿的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矫治器 正畸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4种光固化纳米树脂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韩磊 赵丹 季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4-787,共4页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A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粘接附件,B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流动树脂,C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cerum纳米瓷化充填树脂,D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动树脂。记录粘接每组附件所需的操作时间,评价粘接后、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粘接后9个月和12个月后4组附件的脱落情况。结果:应用流动树脂粘结附件的操作时间较充填树脂短(P<0.01);使用同种树脂粘接优化附件和传统附件在脱落率方面无明显差异;4种材料的脱落率在粘接时、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粘接后9个月和粘接后12个月,流动树脂相比充填树脂脱落率较高(P<0.01)。结论:流动树脂临床操作时间短,4种粘接材料在治疗初期的稳定性均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充填树脂在治疗后期的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附件 复合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侯伟 陈彬 +1 位作者 穆超 陈文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4-1368,共5页
目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轻、中、重度牙列拥挤进行矫正,评价其在排齐阶段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例恒牙列轻、中、重度拥挤错牙合患者,采用隐形矫治技术进行矫正,观察排齐阶段的变化。结果:3例完成解除拥挤和排齐的矫... 目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轻、中、重度牙列拥挤进行矫正,评价其在排齐阶段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例恒牙列轻、中、重度拥挤错牙合患者,采用隐形矫治技术进行矫正,观察排齐阶段的变化。结果:3例完成解除拥挤和排齐的矫治目标,1例转入传统固定矫治,2例调整邻面去釉,继续排齐。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并注意设计后牙支抗,在合理选择适应证条件下可以满足医生和患者的矫治需要,实现矫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 隐形矫治 牙列拥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