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0篇文章
< 1 2 1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的法律适用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雪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2,共12页
数据已成为新型劳动生产资料融入工业领域,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逐步演变为数据劳动主体、数据生产要素、数据产品及服务。数据要素赋能新... 数据已成为新型劳动生产资料融入工业领域,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逐步演变为数据劳动主体、数据生产要素、数据产品及服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发展过程中,面临数据劳动主体法律地位待明确、数据要素技术标准难以联通、数据产品产权确认陷入争议的法律适用困境。基于权利能力理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数据分类分级原则、场景一致理论等,立足“模式+赋权”“标准+指南”“权利+利益”三位一体布局,化解法律规制的不足,并提出数据劳动主体资格登记及劳动赋权模式、数据要素技术标准联通路径、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的确权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生产力 法律拟制 技术标准 数据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的缘起、要义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关锋 上官锦行 《新视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5,共10页
坚持“先立后破”的科学方法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破立”智慧由内在契合走向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引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宝贵实践经验。具体到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坚持“先立后破”,既... 坚持“先立后破”的科学方法论,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破立”智慧由内在契合走向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引领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宝贵实践经验。具体到新质生产力发展问题上,坚持“先立后破”,既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双重“尊重”,也是对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回应和落实,还是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和前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真正贯彻“先立后破”的方法论原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使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更具可行性、协同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方法论 先立后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与“核心标志”关系的经济学解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志迎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7,共14页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理论上阐述清楚新质生产力,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这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值得深入解析。本文从技术革命视...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理论上阐述清楚新质生产力,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这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值得深入解析。本文从技术革命视角探究了生产力演化简史,界定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借助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分析了现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现有生产力保护、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学机理。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的实质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第一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保护现有生产力,第二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研究对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革命 科技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产工具演变的大历史视角,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划时代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国强 《智库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目的/意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丰富新质生产力理论,用以推动新的发展实践。[方法/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大历史观为指引,以生产工具这一代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为根本切入点,分析人类历史上生... [目的/意义]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丰富新质生产力理论,用以推动新的发展实践。[方法/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大历史观为指引,以生产工具这一代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为根本切入点,分析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演进“质的跃升”带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作用,充分认识当代新质生产力的划时代意义。[结果/结论]以生产工具的革命性突破为重要视角,是深入理解当代新质生产力变革并抓住历史时机的重要方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质的跃升”的表现,将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新的革命性变革;要深刻理解这一变革的本质和意义,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智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生力量,要在中国式智库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发展问题,积极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工具 的跃升 中国式智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庆龄 曾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突破,新质生产力源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专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依托主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新质生产力具有蓄势和赋能两个层面的作用。依托“立良好势头—积多重势...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新突破,新质生产力源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专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依托主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新质生产力具有蓄势和赋能两个层面的作用。依托“立良好势头—积多重势力—扩丰富势能”的蓄势机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培育雄厚科技实力,在量变积累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依托“聚集能量—提升能级—释放能效”的赋能机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驱动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发展成熟中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效能。应在宏观层面紧紧依靠并有力支持国家发展大局,在中观层面加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作,在微观层面提高人才队伍实力并建立高能级创新联盟,更好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蓄势赋能作用,确保新质生产力获得“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量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 “蓄势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被引量:25
6
作者 谢梅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68,共3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对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积淀,它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揭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国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对国家科技创新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积淀,它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促进科技核心要素聚集与产业化发展,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原始创 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叙事 被引量:4
7
作者 涂良川 张宝翠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思维逻辑和价值追求哲学地表征了中国创新、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时代性与文...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念、思维逻辑和价值追求哲学地表征了中国创新、中国道路和中国实践的时代性与文明性。新质生产力,是以其“新概念、新实践、新思维、新追求”而展开的文明叙事,是以“客观的历史”为根基、“实践的智慧”为依托、“理念的更新”为方式、“文明的推进”为追求的新时代历史唯物主义。其以“生产力形态的跃迁”“生产实践的升华”“生产理念的更新”“生产文明的推进”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守正创新,既是今天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与思想智慧,更是以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和中国追求对当代人类繁荣的历史推进。因此,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是时代与实践、文明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叙事,是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贡献给人类的“时代精神”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历史唯物主义 文明叙事 守正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徐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生逻辑、规格要求与重要路径 被引量:12
9
作者 申国昌 贺鹏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围绕理念创新着力培育新时代战略科学家,着眼科技创新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立足产业创新造就新兴产业顶尖人才。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保障拔尖人才培养,夯实“三位一体”战略支撑体系畅通人才培养机制,以高等教育为龙头打造人才培养高地,以基础教育为根基拓宽人才培养底座,构建多学段一体化纵向贯通培养体系,重视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联动培养,注重发挥多元教育评价引领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而为建成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拔尖创人才 自主培养体系 规格要求 重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发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杜鹏 王飞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理论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分析其推动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性,阐明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在当前面临的困境,探讨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将通过赋能新生... 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理论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分析其推动银发经济创新发展的必然性,阐明了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在当前面临的困境,探讨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将通过赋能新生产、新服务和新业态,实现银发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的阻碍,不仅需要从生产要素上强化技术研发突破、加强养老金融支持、培育新质劳动力、充分发掘老龄数据,推动传统银发产业转型升级,更需要从生产关系上创新经济与科技体制,实现银发经济从技术、产业到制度体系全方位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银发经济 量发展 科技创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现实阻滞与靶向路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兰 何景师 麦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缺乏与产业岗位需求高度适配的现场工程人才评价模式等现实阻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靶向路径是:以现场工程场域建设为载体,共议现场工程师产科教联合培养框架;以结构化教师团队为后盾,共商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以高质量人才评价为抓手,共筑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闭环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职业院校 现场工程师 实践场域 实践项目 结构化教师团队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产力的理解向度、中国创新与实践展望——兼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鑫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绿色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的突破和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加速推动绿色福祉的广泛增进与普惠,深刻契合了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与深切向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绿色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已深刻融入中国发展多个五年规划之中,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率先引领了一场以绿色为特征的新产业质态变革,这场“绿色革命”深刻重塑了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面向“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深化绿色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并积极推动全球化治理体系绿色变革。只有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绿色增长,将“绿色革命”推向深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生产力 生产力 绿色发展 五年规划 长期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理路与协同路径 被引量:17
13
作者 祁占勇 吴仕韬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 新质生产力是集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质于一体的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软要素”,要在育人逻辑上勇担新质人才的培育使命,在技术逻辑上打造新质技术的创新高地,在产业逻辑上适配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在生产逻辑上聚焦新质生产的变革成效,在治理逻辑上助推新质治理的向善发展。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顶层设计,创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长效机制;重塑育人方案,确立基于创新能力生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创新协同,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聚焦跨界属性,提升在新质社会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生产力 人才 技术创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福春 许嘉扬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生产力的变革,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趋势和战略选择。以“生产力—科技—教育”理论为逻辑起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生产力的变革,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趋势和战略选择。以“生产力—科技—教育”理论为逻辑起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以技术赋能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基于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数据驱动—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制度革新”四维动力模型,揭示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理。基于此,指明新质生产力引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加速数字要素融合渗透,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构建更具韧性的教学生态;建立数字孪生融创平台,促进产科教融合模式转型;优化人机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 人才 技术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文正 杨俊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求。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构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其中,数据要素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源泉,智能技术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智融合引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数智赋能助推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深入应用,数智赋能将推动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的增值;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化,促进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进化;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互补;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具身沉浸”的交互式学习空间;革新教学工具,实现人机双向赋智;促进学习资源进化,构建“动态适需”的适应性资源;加速新质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仍需在确保技术向善、服务教育的前提下,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正向效应,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教育生产力 数智赋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雷 张莹莹 邢飞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5,共8页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期数字金融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普惠金融、技术溢出和产融结合效应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金融在宏观层面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具有区域...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新时期数字金融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普惠金融、技术溢出和产融结合效应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金融在宏观层面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具有区域异质性,在微观企业层面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数字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数字金融已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新兴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创新监管、基础设施、前沿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加强前沿技术攻关应用,加快培养数字金融复合型人才。针对已有研究不足,从加强理论研究、完善指标测度体系、深化案例研究、创新研究视角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生产力 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 金融科技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与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兵 米英杰 冉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文章基于系统论,构建集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为一体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可夫... 文章基于系统论,构建集生产力要素、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功能为一体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马尔可夫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水平与增速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格局。(2)区域差异呈微小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其主要来源。(3)全国和四大地区区域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扩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与溢出效应。(4)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企业数字化水平是现阶段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指标体系 水平测度 时空演进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化审计人才培养的道、法、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超 刘海燕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06,共5页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数智化转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基于“道、法、术”视角探讨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在“道”的层面,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社会的数智化转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正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基于“道、法、术”视角探讨了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智化审计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在“道”的层面,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解决审计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依托,构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三位一体”的数智化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在“法”的层面,重新审视三个关键“关系”,包括计算机与审计的关系定位、计算机学科知识和审计知识的实质性融合、学科知识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关系。在“术”的层面,着力探索“五维融合”的数智化审计人才培养新体系,包括构建“横向破壁、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探索“逐层进阶、多维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互利共赢”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理实融合、复合交叉”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完善“融合共享、弹性开放”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数智化审计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挑战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海杰 王开阳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共11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依赖数据要素的有效利用。数据要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其在丰富劳动资料、融合生产要素、拓展劳动领域以及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多重驱动机制。数据要素凭借其可重复使用、低边际成本和强整合能力,逐渐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与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数据要素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加速生产力体系的升级。数据要素的应用延展了劳动的边界,助力智能制造、平台经济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催生出灵活多样的新型劳动模式。此外,数据要素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推动柔性生产、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和精准营销等新模式的形成。同时,数据要素的发展面临产业化能力不足、数据质量不达标、流通机制不完善等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治理机制等措施加以应对。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构建以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数据要素 生产要素融合 劳动领域拓展 商业模式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