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事新编与审美流变: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策略
1
作者 杨依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神话故事是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来源,是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面对新的审美语境,要以经典的神话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保留神话故事架构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审美流变,采用新颖、现代的叙事策略,将大众生活习俗、... 神话故事是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来源,是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面对新的审美语境,要以经典的神话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保留神话故事架构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审美流变,采用新颖、现代的叙事策略,将大众生活习俗、社会话题等融入其中,赋予神话故事的时代新意,实现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意发展。立足我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分析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现状、现实困境及方向,为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的文化语境,再对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价值、创作风险进行分析,根据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及审美流变,探寻利用神话叙事逻辑、创造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具体策略。通过回应、关切大众审美诉求,采用隐喻、再造等叙事策略,将神话人物、主题表达和美学意象等内容与时代新意相融合,在“复原”神话故事的同时,唤醒大众的情感共鸣,拓展我国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实现神话故事的时代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审美流变 神话题材 动画电影 创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立场与学术生产——以李何林《〈故事新编〉讲义》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鲍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7,共6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三大奠基人中,李何林曾经的革命者身份一直受到关注,被视为其文学教学与研究事业的生命底色。然而,李何林对自家的教师身份也颇为看重,长期在高校任教,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作品的教学与研究,大多从教师立场出发。...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三大奠基人中,李何林曾经的革命者身份一直受到关注,被视为其文学教学与研究事业的生命底色。然而,李何林对自家的教师身份也颇为看重,长期在高校任教,对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作品的教学与研究,大多从教师立场出发。这在其存世的《〈故事新编〉讲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学是李何林从事学术生产的出发点和源动力,也促成其学术书写的基本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何林 教师 故事新编 讲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故事新编”到“追踪蹑迹”——“创意写作中国化”理论取径的可能性
3
作者 张怡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1,共8页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故事新编”是一门显学。尤其是近十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创意写作学科的结合,为“故事新编”实践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和阐释空间。立足于“故事新编”的研究视野,并结合中国小说续书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理...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故事新编”是一门显学。尤其是近十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创意写作学科的结合,为“故事新编”实践提供了更多元的展示和阐释空间。立足于“故事新编”的研究视野,并结合中国小说续书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理解不同时期改编、新编、演义等创作行为的发生动机。辨析不同研究框架背后的创作发生论,可以为创意写作小说类别的训练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并以此作为创意写作学科中国化、本土化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续书研究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应该如何重塑古人形象?——以《故事新编》为中心考察当代文坛的创作
4
作者 竺建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6,共9页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类小说自鲁迅《故事新编》始,经历了“故事新编”“新故事新编”和“后故事新编”三个时期,发展已百年,但鲜有佳作。其重塑的古人形象虽然数量增长迅猛,但写作主体缺乏精神建构的自觉性,重塑的古人形象大...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类小说自鲁迅《故事新编》始,经历了“故事新编”“新故事新编”和“后故事新编”三个时期,发展已百年,但鲜有佳作。其重塑的古人形象虽然数量增长迅猛,但写作主体缺乏精神建构的自觉性,重塑的古人形象大多欠缺可信度和审美性。在这方面,《故事新编》提供了三方面文学经验:其一,追求创新,但不作“观念化”“娱乐化”的简单消解,而是对古人形象进行艺术性重构;其二,以古讽今,重视人性书写,让重塑的古人形象生发出丰富的精神蕴藉;其三,以“尊重史实”与“文学想象”相结合的叙事模式,让重塑的古人形象既有人物成立的逻辑性,又有人物的精神风采,呈现出丰盈的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古人形象 文学经验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故事化写作教学探究
5
作者 李卫国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3,共4页
针对初中生不会讲故事的问题,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古诗资源及其写作价值,开展古诗的故事化写作教学。其策略有:因诗摹形,改写故事;古韵新裁,新编故事;迁移妙用,独创故事。学生在读写融通中提升情节构建、细节描写等能力,深化对古诗文本... 针对初中生不会讲故事的问题,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古诗资源及其写作价值,开展古诗的故事化写作教学。其策略有:因诗摹形,改写故事;古韵新裁,新编故事;迁移妙用,独创故事。学生在读写融通中提升情节构建、细节描写等能力,深化对古诗文本的理解,发展了故事写作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古诗故事化写作 改写故事 新编故事 独创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历史观念与《故事新编》的诗学意蕴
6
作者 龙永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共9页
《故事新编》是鲁迅历史诗学的集大成者。受启蒙史观的影响,《故事新编》对明君、圣贤、庸众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也对被涂抹的“历史”人事进行了本质还原。受“人民史观”的影响,他在《理水》《非攻》中赋予了大禹、墨子等形象“人民性... 《故事新编》是鲁迅历史诗学的集大成者。受启蒙史观的影响,《故事新编》对明君、圣贤、庸众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也对被涂抹的“历史”人事进行了本质还原。受“人民史观”的影响,他在《理水》《非攻》中赋予了大禹、墨子等形象“人民性”的亮色。同时,鲁迅从启蒙史观对历史进行整体质性批判的同时,也开启了文化史观的视点。这一视点在《故事新编》中表现为对历史的文化结构性认知和进程性把握。“野史”意识,是鲁迅认识历史的原初意识,它是鲁迅启蒙史观、文化史观和人民史观的基础,也是其艺术表现上突破既定疆域和规则的原生动力“。野史”意识让《故事新编》中出现了“油滑”,也让其具有了新历史主义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历史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故事新编”: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兼谈“故事新编”文体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生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秀明 尹凡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9-134,共6页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后现代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 被引量:3
8
作者 郑家建 舒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7,共6页
关键词 故事新编 作品集 鲁迅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 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与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与故事始终相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小说 人类学 后现代 意义发生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自信到虚无:历史叙事的另类形态——《故事新编》与“新故事新编”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林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4,共6页
当下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所谓“新故事新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关注先秦乃至本民族的始初历史,以现时态的情节碎片冲击了文本的封闭性。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相距甚远。《故事新编... 当下的历史小说,尤其是借助网络媒介的所谓“新故事新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关注先秦乃至本民族的始初历史,以现时态的情节碎片冲击了文本的封闭性。这与鲁迅的《故事新编》颇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所呈现的精神状态相距甚远。《故事新编》是一次思想的对垒、哲性的交锋;正是这种理性智慧的存在,托起了解构传统文化、重建现代文化的希望,透露出生命蓬勃的文化构想。而“新故事新编”则充满了内倾与自敛,弥散着浓厚的神秘与虚无之感。大多数文本以第一人称直述当下的迷惘。这深刻反映出民族文化身份的淡薄与所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精神状态 文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新编》——对“旧”的一次脱冕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粉英 阎岩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故事新编》是一个独特的文本。本文旨在通过浅显的分析 ,寻求文本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和狂欢节的加冕与脱冕仪式所体现的精神的一致性 ,从而认为 ,《故事新编》通过对“旧”的脱冕 ,表现了一种破旧立新的精神。
关键词 故事新编 脱冕 破旧立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作家的故事新编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艳 唐丽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6期133-137,共5页
香港作家的作品 ,对传统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姿态。一方面 ,文化传统上的一脉相承和厚重深邃使其作品保持着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方面 ,香港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联系以一种疏离、质疑的方... 香港作家的作品 ,对传统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尴尬而矛盾的姿态。一方面 ,文化传统上的一脉相承和厚重深邃使其作品保持着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另一方面 ,香港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使这种联系以一种疏离、质疑的方式得以呈现。因此 ,“故事新编”成为香港作家一个引入注目的书写方式 ,形成一种母题。本文拟从母题学的角度对香港“故事新编”体小说进行疏离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故事新编 母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讽”:打开中国现代小说精神空间的另一钥匙——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金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20,124,共4页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讽 中国现代小说 故事新编 精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 被引量:7
14
作者 叶永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8-201,共4页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存在主义 诗学 晚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寓言:《故事新编》文类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0-96,F003,共8页
《故事新编》的叙事中包含三种异质文本 :历史、现实和自传性文本。了解了它们间的辨证关系 ,就能解决一直争论的有关《故事新编》的“文类”的问题。这三种文本统一于文化的意义作用域 ,而叙事的类型 (文类 )———立义机制———则为... 《故事新编》的叙事中包含三种异质文本 :历史、现实和自传性文本。了解了它们间的辨证关系 ,就能解决一直争论的有关《故事新编》的“文类”的问题。这三种文本统一于文化的意义作用域 ,而叙事的类型 (文类 )———立义机制———则为“寓言”。《故事新编》以“寓言”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文化寓言 传统文化 叙事文本 历史性 自传性 现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越界”与“反文体”写作——《故事新编》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3,共6页
关键词 故事新编 鲁迅 文体创造 杂文 散文 《野草》 文体特征 写作 意义 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原型的探究与质疑--论《故事新编》的艺术构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顺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85,共7页
本文认为要恰当地理解鲁迅的《故事新编》,最为重要地是重新理解作者创作的艺术构想,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究文化原型的冲动。从创作的构思上来看,《故事新编》对于原初文化的回溯主要表现为对于形象原型的塑造。由此,我们才可能更深刻地... 本文认为要恰当地理解鲁迅的《故事新编》,最为重要地是重新理解作者创作的艺术构想,它主要表现为一种探究文化原型的冲动。从创作的构思上来看,《故事新编》对于原初文化的回溯主要表现为对于形象原型的塑造。由此,我们才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和解释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原型 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新编》的形式意味新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若蕙 权绘锦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59-62,共4页
《故事新编》所采用的一种“加冕脱冕”式结构,贬低化、世俗化、肉体化和讽刺性模拟的修辞手法,为我们解读、发掘这部历史小说的丰厚内蕴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于它,本文对这部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尤其是其中蕴涵着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 《故事新编》所采用的一种“加冕脱冕”式结构,贬低化、世俗化、肉体化和讽刺性模拟的修辞手法,为我们解读、发掘这部历史小说的丰厚内蕴提供了新的视角。借助于它,本文对这部经典进行了重新阐释,尤其是其中蕴涵着的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他的历史文化价值观以及现实讽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加冕脱冕”式结构 修辞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泽龙 王建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81,共9页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 质疑官方正史、偏爱野史杂记,是鲁迅对待历史的惯有态度,这是他追求历史之"真"、追求历史话语的现世关怀的体现。历史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鲁迅对旧历史传统的怀疑、对新历史标准的再造,是价值重估所需,也构成《故事新编》的精神底色。《故事新编》一方面通过铺陈推演,呈现历史话语的形成过程,抖落历史书写的奥秘,传统历史的书写范式被质疑、解构。另一方面,文本通过重写上古神话,诸子传说这些"存疑的历史",进入民族记忆的深处,以"文化思想史"的书写姿态对其做出理性的还原,在根柢上对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疏通清理。同时,文本在人物的选择和事件的安排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用意:从"神话时代"到"英雄时代"再到"诸子时代",《故事新编》梳理了人类认识、解释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方式;从"死后"到"冷遇"再到"逃遁",小说集又从现代人的角度,对人类的理想国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这些都表现出鲁迅的精神探寻与人生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历史重估 文化态度 精神探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新编》:文本的叙事分析与寓意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郑家建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3-40,共8页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小说评点 叙事理论 文本结构 文化解读 叙事艺术 叙事模式 叙事传统 程度 寓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