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8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发展阶段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因素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成凤 谢治国 李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基于563份问卷数据和30份访谈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并求解。结果显示,涉...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涉农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使命。基于563份问卷数据和30份访谈资料,运用层次分析法与Matlab软件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并求解。结果显示,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影响因素一级指标相关性排序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二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收入、职业发展、家庭经济状况、职业人格特征、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与专业背景对涉农高校大学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较大。基于此,提出建议。一是政府和社会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改善工作环境及生产条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经济收入;二是涉农高校应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取向,精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家庭应优化教育环境,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支持大学生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四是个人要提升乡村就业认识,存储就业创业知识,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大学生 新型职业农民 影响因素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IC模型视角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协同治理机制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泽 赵玉宇 张启林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5,共9页
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成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服务效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借助SFIC模型建立分析框架,以温州“南塘街城市书房”为例,分析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协同治理场域中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四个维度的内... 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成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可持续发展与服务效能提升的关键驱动力。文章借助SFIC模型建立分析框架,以温州“南塘街城市书房”为例,分析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协同治理场域中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四个维度的内涵及其关联性,建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SFIC协同治理过程模型;提出培育合作土壤、增强协同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监管等优化策略,为高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SFIC模型 协同治理 服务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新型双控制边调压阀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涛 高彦军 +1 位作者 张鹏 董朋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在交通车辆和特种工程车辆中,经常采用液压系统进行传动和动作控制,而液压调压阀广泛地应用在液压系统中,当系统中某一个支路的工作压力与系统压力不同时,通过液压调压阀能够降低系统压力,从而保证该支路的工作压力稳定,并且避免对液压... 在交通车辆和特种工程车辆中,经常采用液压系统进行传动和动作控制,而液压调压阀广泛地应用在液压系统中,当系统中某一个支路的工作压力与系统压力不同时,通过液压调压阀能够降低系统压力,从而保证该支路的工作压力稳定,并且避免对液压系统压力产生影响。然而,当调压过程中降低的压力差值较大时,经过阀口的压降变大,因此,液压阀此处的流体流动较为紊乱,容易产生流体噪声及压力波动。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边控制式的调压阀,详细分析了该新型调压阀的工作原理,通过在调压阀的阀芯结构上设计两个控制边,从而减小了通过每个控制边的压降,保证了调压阀工作稳定性,详细分析了传统调压阀的结构特点,设计了新型调压阀的基本结构,搭建了AMESim仿真分析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模型验证了新型的双边控制液压阀的工作原理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压阀 双控制边 新型减压阀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方略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克俊 李雪 苏艺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0,共16页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线和重要抓手。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将新型工业化纳入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体系,深入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互动机理,以更加系统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工农城乡关系。在对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科学内涵,创新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理论框架,整体性、系统性地阐释“三位一体”耦合协同的机理、特征、框架、实现形式、有效手段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镇和乡村同步建设为支撑、以畅通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以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主导、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为导向、以县域为切入点的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方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工农城乡关系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推进与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来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涛 胡日东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01,共14页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数智化转型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新型工业化政策对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政策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从实现路...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数智化转型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新型工业化政策对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型工业化政策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从实现路径上看,新型工业化政策主要通过激发企业内部视角的创新驱动效应、形成行业视角的竞争压力效应以及协同外部政府视角的财税激励效应促进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员结构更合理、管理层更重视、具有国有背景以及处于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地区的企业,新型工业化政策对其数智化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应继续深化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进而实现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最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转型 新型工业化政策 创新驱动 财税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类型极端天气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方案全场景风险评估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文霞 刘佳怡 +4 位作者 万海洋 王雅姝 张帅 冯伟 杨天蒙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8,共14页
在多类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为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面向多类型极端天气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方案全场景风险评估方法。首先,从历史信息筛选出造成实际区域电网风险的潜在极... 在多类型极端天气频发叠加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的背景下,为保障未来电力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一种面向多类型极端天气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方案全场景风险评估方法。首先,从历史信息筛选出造成实际区域电网风险的潜在极端天气,分析气象因素与电网状态映射关系,并提出基于极端气象条件的电网风险场景识别方法;其次,针对极端天气及其影响下的源荷功率和设备故障等要素,建立风险场景多重不确定性模型,生成风险场景及其概率;同时,考虑未来电网特性及极端天气影响,从充裕性、灵活性及安全稳定性维度,提出了一套面向规划方案的针对性风险后果指标体系,并针对未来实际电网风险评估面临运行状态难以准确高效模拟的问题,提出基于国家电网规划仿真分析计算平台的实用化电网后果计算方法;最后,对2025年中国东北规划电网开展评估,并分析其在高温无风和暴风雪天气下的高风险地区及风险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新型电力系统 极端天气 全场景 气象因素 多重不确定性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晓红 张高南 +4 位作者 张乘 陈姣龙 关健 刘泽洪 刘昭成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落实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提升安全韧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发展的核心要义,亟需数字技术发挥关键的赋能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的内涵及特征,从极端事件频发、系统结构复杂、多...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落实能源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提升安全韧性是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发展的核心要义,亟需数字技术发挥关键的赋能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的内涵及特征,从极端事件频发、系统结构复杂、多能协调冲突等方面梳理了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提升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数字技术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提升的赋能作用,凝练了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韧性提升的关键技术体系,涵盖基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基于云-边协同的智能态势感知与预警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能协同优化调控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灾后应急决策技术。注重气候韧性重大工程顶层设计、加强“数字+电力”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数据基础设施并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优化电力行业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等策略运用,可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安全 安全韧性 数字技术 多模态数据融合 智能态势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中代理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强钢 刘浩宇 +4 位作者 池源 徐罗那 谢惠藩 罗永捷 叶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832-5854,I0008,共24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推进,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及复杂负荷的多样化,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愈加复杂。作为数据驱动的“黑箱模型”,代理模型技术通过较低的计算成本替代或补充传统分析过程,以逼近原始模型的响应,在实现电力系统高效建模...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推进,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及复杂负荷的多样化,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愈加复杂。作为数据驱动的“黑箱模型”,代理模型技术通过较低的计算成本替代或补充传统分析过程,以逼近原始模型的响应,在实现电力系统高效建模中展现应用潜力。但不同代理模型技术在处理数据特征、拟合精度和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如何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代理模型,是其在电力系统领域应用面临的挑战。该文首先回顾代理模型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然后,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对泛化能力、精度和实时性的需求,给出代理模型的选择建议;随后,为提升代理模型在电力系统工程实践中的表现,探讨在采样策略、变量设计和参数设置等方面的提升措施;最后,提出基于代理模型的电力系统优化方法框架,并展望代理模型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该文旨在为电力系统领域代理模型技术的应用提供策略指导,促进代理模型技术的高效应用与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代理模型 优化框架 通用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现实基础、实践逻辑与路径支持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鸿渊 杨茜然 彭新艳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0,共15页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能源综合效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步、能源市场化程度增加、国际合作水平提高共同构成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我国能源领域仍面临能源治理体制机制有待深化、油气自...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能源综合效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步、能源市场化程度增加、国际合作水平提高共同构成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我国能源领域仍面临能源治理体制机制有待深化、油气自主供给能力不足、油气储备和调峰能力建设滞后、电力系统灵活性不够的现实问题,要求通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来促进能源安全、能源产业协调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技术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守住安全底线、保证有序推进,提高能源效率、保证发展质量,提高新型能源产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路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安全 能源发展 能源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举国体制与国家创新体系:内在逻辑、主要挑战与战略选择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共7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科技及经济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契合大科学时代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对于科技及经济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托。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契合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高效互动,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体制保障。当前,由于国际科技合作受阻,且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组织协同程度与资源配置效率均有待提升,制约着国家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此,应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多元主体协同高效创新,同时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国家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内在机理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4
11
作者 郭晗 侯雪花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7,共11页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结合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维度和阶段性表现,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理念的质变新逻辑。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不断深化,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自立自强的科技体系、协同适应的要素体系、高端先进的制造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绿色低碳的生态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要素资源配置不协调、产业协调融合程度不高、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等问题。在实践取向上,要以科技创新驱动、要素资源集聚、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变革为路径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智能化 数字化 绿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互替品市场——(三)体系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光宇 肖居承 +3 位作者 范帅 严正 刘敦楠 李祖毅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1,共12页
针对能源转型背景下优化电力市场总体设计的紧迫需求,文中立足于电能价值这一根本点,提出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设计。首先,分析指出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正是为了适应低发电边际成本、高系统消纳成本的新能... 针对能源转型背景下优化电力市场总体设计的紧迫需求,文中立足于电能价值这一根本点,提出了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设计。首先,分析指出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正是为了适应低发电边际成本、高系统消纳成本的新能源,其短期目标是提升系统的调节能力,长期愿景是促使系统具有低调节边际成本。其次,基于对电能价值内涵的再思考,提出了电能双重价值理论,揭示了电能作为商品所具有的生产使用价值和电力电量平衡价值,强调不应基于资源类型而应基于所发挥价值来划分市场主体类型。最后,从商品属性、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等多个维度,对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该体系由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前者又可分为互替电量市场与调节电量市场两部分,分别用于反映电能的生产使用价值和平衡价值。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下多区域电力互替品市场形态以及零售商参与电力互替品批发市场的方式进行了探讨。所提出的电力互替品市场体系围绕系统连续平衡而设计,有利于建立公平交易、充分竞争、简单透明的交易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电力互替品 新型电力系统 电能双重价值 互替电量 调节电量 新能源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变革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文 白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2,共12页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力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的质的飞跃。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构建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极端天气的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调度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勇 孙雁斌 +6 位作者 颜融 肖亮 范展滔 方必武 黎立丰 杨再敏 蒙文川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随着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密集接入系统,这虽然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极端天气下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大,其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风电... 随着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密集接入系统,这虽然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极端天气下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大,其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是风电爬坡事件概率大幅提升,不仅会造成系统频率的大幅频繁波动,还会影响电力电量平衡,严重威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此,在统计分析风电爬坡事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深度自回归(deep auto-regressive, DeepAR)模型的风电爬坡事件的预测方法。首先,结合风机功率与风速之间的关系,分析极端天气下风电爬坡事件对电网调度运行的影响,再建立风电爬坡事件物理模型,分析发生风电爬坡事件时的风电功率统计特征;然后,结合深度自回归模型对风电爬坡事件进行功率预测,分析极端天气下的风电出力曲线;最后,结合风电场实测数据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验证表明:采用所提方法可提前精准定位极端天气环境下风电爬坡事件出现概率,预期将极大改善未来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风力发电 极端天气 风电爬坡 深度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透视——基于“时间—工具—力度”三维分析框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春霞 陈佳妮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2,共9页
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而言具有极为关键的方向标作用。通过构建“时间—工具—力度”三维政策分析框架,以2012—2023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105份政策文本为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时间维度,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 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而言具有极为关键的方向标作用。通过构建“时间—工具—力度”三维政策分析框架,以2012—2023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105份政策文本为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时间维度,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经历了概念新生期、快速拓展期、稳步发展期和高素质迭代期等阶段,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与波峰波谷交替出现的特征;在工具维度,相关政策体现为由命令性、激励性、能力建设、系统变革等四大类型及其11个政策核心要素构成,其中能力建设政策关注度最高,涵盖14个工作领域的数字技能要素;在力度维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层面出台的政策最多,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层面的关注较少。基于不同维度的交叉分析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要素的聚焦演变、发展分布及逻辑关联,在“时间—工具—力度”的三维分析框架中体现出立体、动态的特点。未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字技能培育政策应加快顶层设计,制定“数字技能培育国家专项政策”;彰显地域特色与群体包容性,引导形成强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育行动计划”;注重正向激励与聚合效应,形成“合作伙伴参与数字技能培育”的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 数字技能 政策透视 政策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税和需求响应的新型电力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海平 李世航 +3 位作者 谢鑫 王金英 苏海锋 牛胜锁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3,共12页
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电力、电量的平衡问题,新型电力系统中往往会配置一定的储能,将风光储联合考虑,从而实现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减少系统碳排放。在风光储联合运行的基础上,需求侧参与电力系统低碳调度能进一步有效降低系统碳排放,... 为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电力、电量的平衡问题,新型电力系统中往往会配置一定的储能,将风光储联合考虑,从而实现新能源的高效消纳,减少系统碳排放。在风光储联合运行的基础上,需求侧参与电力系统低碳调度能进一步有效降低系统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以碳排放流理论为基础对新型电力系统低碳优化问题构建碳排放流计算模型;其次,建立以碳排流理论为基础、碳税为需求响应的激励信号的新型电力系统双层低碳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混合整数规划(MIP)算法与改进型樽海鞘群算法协同求解上述双层模型。通过算例仿真,对比系统在不同场景下的经济性能和碳排放,验证所提模型和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实现了新型电力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碳排放流 碳税 樽海鞘群算法 低碳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现状、问题与选择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长云 姜惠宸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6,共14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和成效,揭示了当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展和成效,揭示了当前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本文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扩面提质,加强产业发展载体特别是县域经济平台建设;强化包容发展导向,激发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农业农村参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规划引领和导向作用,将推进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方式转型和打造县城、中心镇等县域增长极结合起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宏观改革协调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户生计可持续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焦娜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80,共18页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 通过匹配国家三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CHARLS),在生计可持续分析框架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非参数回归显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的农户生计资产-收入存在多重均衡,且均衡水平显著高于非试点地区农户;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DID方法识别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对试点地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高了农户的生计资产-收入,通过整合协同、匹配协同与融通协同效应强化了生产要素流动的资源优化机制,不仅提高了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值,也实现了农户的非农生计转型,有利于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实践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户生计 要素流动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稻-罗氏沼虾轮作模式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梅 周聃 +3 位作者 张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7-748,共12页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 为研究新构建的水稻-罗氏沼虾(稻虾)轮作种养系统对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供应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客观综合评价新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研究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化学指标测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稻虾轮作模式3个生产阶段(放虾前、收虾后和收稻后)两个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的物理性质、还原性物质、全量和速效养分及菌群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收虾后和收稻后0~20 cm土层>2 mm土壤团聚体占比显著低于20~40 cm (P<0.05),0.25~2 mm和<0.25 mm土层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大于放虾前;收虾后20~40 cm土壤还原性指标显著大于0~20 cm (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有机还原性物质、Fe^(2+)和Mn^(2+)含量均显著大于放虾前(P<0.05);0~20 cm土壤全量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收虾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的OTU数量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收虾后和收稻后Candidatus_Solibacter、Citrobacter和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放虾前(P<0.05);土壤团聚体(0.2~2.5 mm)、全氮、全钾和毛管孔隙度是驱动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新建的稻虾轮作模式有助于改善复垦耕层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养分供应能力及菌群多样性,且对0~20 cm表层土壤改善效果优于20~40 cm土层,但同时可能会增加土壤次生潜育化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稻虾种养策略以最大程度发挥其经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稻-罗氏沼虾轮作 土壤物理性质 还原性物质含量 土壤养分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箱式路基新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宏 陈盈盈 +2 位作者 宋绪国 郭帅杰 魏绍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1-793,共13页
主要阐述箱式路基的结构特点、荷载分类及组合,并建立车辆-轨道-箱式路基-复合地基空间力学模型对其工作特性和荷载传递开展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箱式路基纵向长度应≤17.24m,底部设计厚度应≥500mm;在温度作用下无明显伸缩位移,但... 主要阐述箱式路基的结构特点、荷载分类及组合,并建立车辆-轨道-箱式路基-复合地基空间力学模型对其工作特性和荷载传递开展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箱式路基纵向长度应≤17.24m,底部设计厚度应≥500mm;在温度作用下无明显伸缩位移,但在结构端缝处存在钢轨应力峰;结构不存在共振风险;在350km/h速度下,箱式路基动应力、动位移均远比限值要求小;但顶板加速度会达到3.325m/s^(2),比我国传统简支梁桥振动加速度大,但比规范限值小;与传统土质路基对比,箱式路基对动荷载的吸收和耗散更具有优势,到路基垫层时,振动衰减超过90%,因此,对箱式路基底部复合地基进行设计时可不考虑列车动荷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新型结构 箱式路基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荷载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