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注射机动态射出系统的研究
1
作者 占国荣 张贤宝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73,共4页
介绍了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注射动态射出系统,它不同于前人将振动引入的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注射射出装置,它是不需要另外加入振动源而具有振动效应的注射装置。并从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此新型注射动态射出系统具有振动效应... 介绍了震德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注射动态射出系统,它不同于前人将振动引入的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注射射出装置,它是不需要另外加入振动源而具有振动效应的注射装置。并从理论和实验上验证了此新型注射动态射出系统具有振动效应。通过理论计算,把速度叠加得到的注射速度呈正旋波形式,射出熔体的形状也证实了其注射速度是波动的。这种振动效应将对注射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注射 动态射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随机对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丁华 李超凡 +17 位作者 牛越 张利 王涌 冯哲 朱晗玉 周建辉 董哲毅 段姝伟 王宏 黄梦杰 王远大 丛硕源 潘赛 周京 孙雪峰 蔡广研 李平 陈香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目的 探究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 探究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F61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新型冠状病毒(抗新冠)治疗,试验组采取常规抗新冠治疗联合F61注射液。给药后随访15 d,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胸部CT,分析F61注射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共纳入12例受试者(试验组7例,对照组5例),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临床进展或死亡病例。对照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平均转阴时间为3.2 d,试验组为1.57 d (P=0.046);试验组用药后第3天及第5天的COVID-19相关目标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根据临床分型和世界卫生组织(WHO)10分等级疾病进展量表,两组受试者病情均有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试验组未出现输液相关不良事件,两组受试者表现出不同程度血糖升高、尿葡萄糖升高、尿胆原升高、尿管型阳性及心律失常,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61注射液在治疗COVID-19合并肾损伤患者时初步展现出安全性和临床获益,国产药物的临床可及性好,可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61注射 新型冠状病毒 肾损害 有效性 安全性 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程培培 杨亚军 +1 位作者 刘希望 李剑勇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2-56,共5页
为了建立该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5mL/L磷酸水(25∶75,V/V),检测波长224nm,柱温30℃,流速1mL/min为色谱条件。氟苯尼考在该色谱... 为了建立该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5μm,4.6mm×250m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5mL/L磷酸水(25∶75,V/V),检测波长224nm,柱温30℃,流速1mL/min为色谱条件。氟苯尼考在该色谱条件下系统适应性好;在5μg/mL^332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22 390C+17 227,R2=1.000 0;总平均回收率为96.09%±1.79%,RSD为1.87%;5批样品的氟苯尼考含量测定结果的RSD为0.75%。该方法准确可靠、选择性好、简便、快速,可用于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中氟苯尼考含量的测定,并为该注射液的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相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剂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丽娟 杜晨冉 +3 位作者 田芳 王晓芳 刘伟丽 胡锦超 《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期322-324,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将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A、B、C、D组各8例,每组男女各半,分别按照500,750,1 000,1 250 m L剂...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在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采用剂量逐渐递增的探索性研究方法。将32例健康受试者分为A、B、C、D组各8例,每组男女各半,分别按照500,750,1 000,1 250 m L剂量静脉滴注给予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滴速2.0 m L·min^-1,早餐后30 min给药。观察受试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及不良事件。结果 32例健康受试者均完成试验,发生8例轻度不良事件,表现为血生化、尿常规指标异常和心率下降,未予处理,均自行恢复正常。受试者生命体征、其他实验室指标及心电图均未发生有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以2.0 m L·min^-1单次静脉滴注5%新型复方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液(创伤用)500-1 250 m L安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19)丙谷二肽注射 新型复方 创伤用 安全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
5
作者 程培培 杨亚军 +1 位作者 刘希望 李剑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4-176,共3页
按照2010版《中国兽药典》和《兽药及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相应进行了热原检查、注射途径LD50测定、皮肤刺激试验和肌肉刺激试验等。结果表明: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制剂热... 按照2010版《中国兽药典》和《兽药及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安全性评价,相应进行了热原检查、注射途径LD50测定、皮肤刺激试验和肌肉刺激试验等。结果表明: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制剂热原检查符合药典规定;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888.73 mg/kg,95%可信限为1575.90~2263.65 mg/kg;该注射液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对股四头肌有轻微刺激,但在给药后7 d可以完全恢复。说明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液安全可靠,可应用于兽医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复方氟苯尼考注射 热原检查 LD50 皮肤刺激 肌肉刺激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微发泡气体注射器注气过程可视化研究
6
作者 乔林军 信春玲 +2 位作者 何亚东 翟玉娇 闫宝瑞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8-135,共8页
气体注射器是微发泡注塑过程中一个重要装置,本文研究了新型气体注射器的注气过程,通过高速摄像和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压力曲线分析注气过程,发现气体从气体注射器进入可视化装置时呈分散状态,有利于在微发泡过程中气体与熔体的分... 气体注射器是微发泡注塑过程中一个重要装置,本文研究了新型气体注射器的注气过程,通过高速摄像和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压力曲线分析注气过程,发现气体从气体注射器进入可视化装置时呈分散状态,有利于在微发泡过程中气体与熔体的分散混合。通过压力数据计算注气流量并配合高速摄像图像分析发现,注气压差和初始水压对注气流量影响很大。通过研究注气过程和注气量,发现新型微发泡气体注射器注气过程稳定可控,可用于微发泡注塑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发泡注塑 可视化 新型气体注射 高速摄像机 圧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毕钊 刘静静 +5 位作者 陈鹏 刘雁冰 赵桐 孙晓 邱鹏飞 王永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接受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临床获益。方法:回... 目的: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目前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评估乳腺癌患者在NAC后接受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IMSLNB)的临床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4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病中心收治的202例接受NAC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入组患者术前均采用"新型注射技术"注射核素示踪剂。术前哨位淋巴结显像和(或)术中γ探测仪发现内乳区前哨淋巴结(internal mammary sentinel lymph node,IMSLN)显像者行经肋间IMSLNB。根据目前的指南评估NAC后接受IMSLNB的临床获益。结果:入组202例患者,NAC后IMSLN显像率为34.2%(69/202),且与临床肿瘤分期相关(P=0.017),IMSLN显像患者中,临床淋巴结阴性和临床淋巴结阳性(clinical lymph node-positive,cN^+)患者分别占11.6%(8/69)和88.4%(61/69)。NAC后IMSLNB的成功率为98.6%(68/69),IMSLN的检出率为33.7%(68/202),转移率为11.8%(8/68),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淋巴结分期发生了改变,其中1例患者不伴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pN_0至pN_(1b)),2例伴1~3枚ALN转移(pN_(1a)至pN_(1c)),4例伴4~9枚ALN转移(pN_(2a)至pN_(3b)),1例伴≥10枚ALN转移(pN_(3a)至pN_(3b)),术后病理学分期也发生了改变(0期至ⅠB期,ⅡA/ⅢA期至ⅢC期),这8例IMSLN转移患者术后均接受了内乳区放疗(internal mammary node irradiation,IMNI)。结论:NAC后IMSLN有显像的患者,尤其是cN^+患者,NAC后应接受IMSLNB,以期获得完整的淋巴结分期。IMSLNB能够进一步完善淋巴结病理完全缓解的定义并指导IM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 新型注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