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允旭 鞠萍 +1 位作者 刘琪 王增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4-1120,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Post-COVID-19 syndrome)又称为长新冠病毒感染(Long COVID)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状态(Post-COVID-19 condition),是发生于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的一系列症状,以疲劳、头痛、认知障碍、肌肉骨骼疼...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Post-COVID-19 syndrome)又称为长新冠病毒感染(Long COVID)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状态(Post-COVID-19 condition),是发生于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的一系列症状,以疲劳、头痛、认知障碍、肌肉骨骼疼痛、胸闷气短、抑郁失眠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已引起国外医学界的重视并对其发病机制和诊疗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由于中国在全球疫情开始的前三年采取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国内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相对较少。随着2023年初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短时期内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感染。目前,国内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的救治工作已基本结束,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的诊疗将是未来各级医院工作的重点。本文对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病毒感染后综合征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石丹丹 陈染 +2 位作者 叶金明 王楚雯 钱国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68,共7页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细胞),具有长寿命和非淋巴部位驻留特征的一类记忆T细胞,是参与二次感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抗病毒免疫和降低病毒传播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持续变异和新冠后综合征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肺部...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细胞),具有长寿命和非淋巴部位驻留特征的一类记忆T细胞,是参与二次感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抗病毒免疫和降低病毒传播的作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持续变异和新冠后综合征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重者肺部纤维化影响长期生活质量,提高对SARS-CoV-2变异株的抵抗能力和降低新冠后综合征发生率是目前研究的焦点。TRM细胞与SARS-CoV-2感染发生和治疗紧密相关,但它们之间的病理生理机制仍待探索,此外研究该群细胞的形成途径和功能,对SARS-CoV-2疫苗设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综述讨论了TRM细胞的驻留性质、功能以及在SARS-CoV-2感染和新冠后综合征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SARS-CoV-2感染中对免疫过程的认识,探索新冠后综合征防治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 病毒 后综合征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双向队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车璐 余佳文 +6 位作者 金迪 白雪 王怡 张越伦 许力 申乐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术前合并COVID⁃19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前瞻性对入组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CPS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相关暴露指标与CPSP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术患者4117例,术前均合并COVID⁃19。其中急性期轻症4002例,重症62例,危重症53例。术后6个月时伴有长新冠综合征1298例(31.53%),CPSP发生率为5.59%(95%CI:4.88%~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种类等混杂因素后发现,急性期危重症COVID⁃19(aOR=3.35,95%CI:1.48~7.62,P<0.001)、有术后长新冠综合征(aOR=2.50,95%CI:1.90~3.29,P<0.001)与CPSP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急性期危重症及术后存在长新冠综合征与术前COVID⁃19患者CPSP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慢性术后疼痛 综合征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2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证候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鑫 汪义明 +17 位作者 李白雪 吴文军 何睿 郑永利 党思捷 付玉玲 尚亚楠 刘蕾 王蕊 李岫滟 郑政隆 郑晗月 刘海慧 沈政男 曾玲 孟祥博 熊滨雁 冯全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索老年群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证候分类及特征,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四川省内6家三甲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老年患者的四诊信息,构建数据库。运用隐结构法的Lantern 5.0软件,基于双步隐树分析,构建隐结构模型,通过... 目的探索老年群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证候分类及特征,为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四川省内6家三甲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老年患者的四诊信息,构建数据库。运用隐结构法的Lantern 5.0软件,基于双步隐树分析,构建隐结构模型,通过综合聚类提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证候。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推断潜在证候。结合不同方法结果和专业知识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证候分类。结果共纳入122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共收集103个症状。纳入分析频次≥40的59个症状构建隐结构模型,得到15个隐变量,综合聚类得到4种常见证候,分别为邪袭肺卫证、邪热蕴肺证、湿邪困脾证、阴虚夹湿证。得到19个公因子,用公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推断出4个常见证候。结合不同方法和专业知识最终确定4种常见证候及特征。结论四川地区老年群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证候为邪袭肺卫证、邪热蕴肺证、湿邪困脾证、阴虚夹湿证。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四川地区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实际情况,可为四川地区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辨证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老年 证候 因子分析 隐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固表解毒合剂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一项多中心真实世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5
作者 高天奇 臧凝子 +6 位作者 王梅 王天娇 于睿智 邹吉宇 司琦 吕晓东 庞立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目的 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评价益气固表解毒合剂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10日—2023年2月28日在辽宁省7家定点医院购买服用益气固表解毒合剂者472例及其未服药但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配偶家... 目的 基于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评价益气固表解毒合剂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22年12月10日—2023年2月28日在辽宁省7家定点医院购买服用益气固表解毒合剂者472例及其未服药但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配偶家属124例。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式,观察受访者在服用益气固表解毒合剂后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的比例及各个症状发生率,对比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症状发生率、症状评分及持续时间。结果 服用益气固表解毒合剂的受访者平均(55.76±17.91)岁,51.91%的受访者为退离休人员,55.30%的受访者在服用益气固表解毒合剂后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临床症状,服药组较未服药组患者发热、乏力、咽痛症状发生率降低(P<0.05);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症状评分降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P<0.05)。结论 益气固表解毒合剂可有效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并可减轻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益气固表解毒合剂 中医药 真实世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医扶正祛邪法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失眠
6
作者 梁双琴 徐少君 +1 位作者 张金艳 李贻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共3页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病邪为湿邪,湿性黏滞,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缠绵难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余邪未清,正气不足,余邪则为湿、热、痰、瘀、燥、寒等邪气,正虚表现为气虚及阴虚。在身体虚弱以及情绪的影响下,新型...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其病邪为湿邪,湿性黏滞,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缠绵难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余邪未清,正气不足,余邪则为湿、热、痰、瘀、燥、寒等邪气,正虚表现为气虚及阴虚。在身体虚弱以及情绪的影响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患者易出现失眠。与普通失眠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恢复期失眠患者有感邪病史,且身体虚弱,因此在治疗时首先应注意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故使用补气及滋阴药物以扶正,祛/化/利湿、清热、化痰、散瘀药物以祛邪;最后同普通失眠治法相同,使患者身体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阴交于阳,改善睡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病毒感染 恢复期 扶正祛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估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手足口病流行趋势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言言 李鑫潇 +2 位作者 张冰洁 薛晨路 王永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9-463,共5页
目的:使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手足口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方法: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中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9月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用河南省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手足口病发病数... 目的:使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评估河南省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对手足口病流行趋势的影响。方法:从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法定报告传染病系统中收集2013年1月至2022年9月手足口病发病数据。用河南省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手足口病发病数据构建ARIMA预测模型,用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数据验证模型的预测效果。以该模型预测的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疫情防控期间)手足口病发病数据为预测值,同期报告数据为真实值,采用阶跃变化、脉冲变化两种评价方法,分析疫情防控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结果:ARIMA(0,1,1)(0,1,1)12模型的MA1=0.43(t=3.14,P<0.001),SMA1=-0.62(t=6.94,P<0.001);根据AIC、AICC和BIC最小,LL最大,确定其为最优模型。该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20%。疫情防控期间估计的手足口病发病数阶跃变化为-3471(95%CI为-11794~4852)例,估计的脉冲变化为每月9210(95%CI为3153~15268)例。结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降低了河南省手足口病发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断时间序列分析 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模型 病毒感染疫情 手足口病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新冠综合征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临床表现、机制与诊治原则 被引量:5
8
作者 钟旻珊 孙伟 孔祥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325-3330,共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在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急性期感染结束后,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受到了后遗症的影响,目前暂将这一组涉及症状广泛、异质性强的临床症候群称为长新冠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期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因其严重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传播在全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急性期感染结束后,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受到了后遗症的影响,目前暂将这一组涉及症状广泛、异质性强的临床症候群称为长新冠综合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急性期相关的心血管并发症因其严重性已受到学界广泛的关注,但急性期感染结束后的心血管受累情况亟需被重视。本文就长新冠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的常见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和诊治原则进行综述,意在提高人们对于长新冠综合征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认识,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应对和降低疾病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迪 张艳娟 +1 位作者 王连生 刘加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连续入组2022年12月7日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新冠感染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新冠流行前门诊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连续入组2022年12月7日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新冠感染患者59例作为观察组,选取新冠流行前门诊者6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化验指标,采用二维心超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估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功能E/A、E/e’,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计算并比较各组间心率、LVEF、E/A、E/e’、GLS及十八节段应变值。结果:研究发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E/A(1.14±0.34 vs.1.46±0.44,P<0.001)、E/e’(8.01±2.08 vs.7.21±1.53,P<0.05)及左室GLS[(-20.57±2.15)%vs.(-21.90±1.73)%,P<0.001]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进一步行十八节段应变分析发现新冠组患者主要表现为前间隔基底部、前壁中间部、前间隔中间部、下侧壁中间部、前侧壁中间部、前壁心尖部、前间隔心尖部、下壁心尖部、下侧壁心尖部和前侧壁心尖部等十个节段的显著降低(P<0.05)。通过感染后时间的亚组分析发现,随着新冠康复时间延长,患者GLS呈现逐渐改善趋势。结论:新冠后患者常出现左室舒张功能及GLS的下降。而随着新冠康复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呈现逐渐改善趋势。应用2D⁃STI可以定量评估长新冠综合征患者早期亚临床心肌损害,可能为新冠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综合征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左室整体纵向应变 心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分离的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祝庆余 秦鄂德 +14 位作者 于曼 司炳银 杨保安 刘洪 吕富双 常国辉 彭文明 范宝昌 邓永强 韩伟国 石玉玲 李林海 张泮河 赵秋敏 曹务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7-479,共3页
目的 确定新分离的冠状病毒与目前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关系。方法 以用细胞培养法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标本中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抗原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中和试验测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抗新分离的冠状病... 目的 确定新分离的冠状病毒与目前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关系。方法 以用细胞培养法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例标本中分离出的冠状病毒为抗原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中和试验测定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抗新分离的冠状病毒的抗体 ,分析确定新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原关系。结果 在临床确诊的 1 1 3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标本中 ,99份检测出有抗新冠状病毒的抗体。 1 0对双份血清检测结果显示 ,后采集的血清抗体效价均比发病初期采集的明显增高 ,最高的升高 1 2 8倍。中和试验结果证明 ,病人血清抗体能够中和新分离的冠状病毒。结论 新分离的冠状病毒与此次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病毒 病原关系 中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因机证治”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德众 庞立健 +9 位作者 袁佺 吕晓东 臧凝子 王梅 王天娇 何书博 宋丹君 贾科伟 高天奇 张馨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3,共6页
新冠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前称为2019-n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学对“瘟疫”的定义为症状相似,易于传染,进展迅速的疾病,根据COVID-19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来源,新... 新冠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前称为2019-n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学对“瘟疫”的定义为症状相似,易于传染,进展迅速的疾病,根据COVID-19的临床症状与病毒来源,新冠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ASRS-CoV-2在不断发生变异,变异毒株具有传染性强,致病性减弱,免疫逃逸性明显增强的特点,且每个毒株临床特点不尽相同。加上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季节等自然因素与先天禀赋、体质、年龄、基础疾病等主体因素差异,导致不同的毒株侵袭人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亦不相同,我国各地共有9个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亚型流行,其中主要流行毒株是BA.5.2.1.7(以下简称BF.7)和B.1.1.529.5.2(以下简称BA.5.2)。北方当前致病毒株症状虽有差异,但病机相同,分为初、中、后、危重、恢复五个阶段,通过对疾病各个阶段进行辨证论治,依据病机确立治则,依据症状轻重缓急进行加减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病毒感染 病因 病机 辨证论治 瘟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分级防治新阶段思路探索 被引量:5
12
作者 贾科伟 吕晓东 +9 位作者 庞立健 臧凝子 王梅 刘创 邹吉宇 高天奇 何书博 李德众 宋丹君 张馨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9-3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中医药分级防治原则以中医“治未病”“体质学说”“五运六气”“三因制宜”等理论为基础,以未感人群、轻型人群(新冠感染居家人群)、重型人群、危重型人群、康复人群五类人群划分为分类标准,未感人群顺应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中医药分级防治原则以中医“治未病”“体质学说”“五运六气”“三因制宜”等理论为基础,以未感人群、轻型人群(新冠感染居家人群)、重型人群、危重型人群、康复人群五类人群划分为分类标准,未感人群顺应四时,培固正气以“未病先防”;新冠感染居家人群(轻型)“急则治其标”,欲病救萌;重型、危重型人群“标本兼治”,以防湿毒邪气留恋脏腑变生他病,既病防变,严格依据“一人一策,一人一方,应服尽服”的原则;康复人群,固本求源,瘥后防复。减少感染人数,加速康复周期,降低危重症比率,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独特优势,构建全方位多领域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体系,为“未感人群”减轻焦虑,“轻型人群”(新冠感染居家人群)快速康复,“重型、危重型人群”降低病死率,“康复人群”降低复阳率,提供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分级防治 病毒感染 五类人群划分 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卷调查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医药使用情况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高天奇 吕晓东 +8 位作者 庞立健 臧凝子 王梅 邹吉宇 李德众 何书博 贾科伟 宋丹君 张馨月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目的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以辽宁地区为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中医药使用情况。方法自2022年12月24日—2022年12月27日,采用自编《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医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以辽宁地区为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中医药使... 目的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确定以辽宁地区为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中医药使用情况。方法自2022年12月24日—2022年12月27日,采用自编《新冠病毒感染人群中医药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以辽宁地区为主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形势及中医药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基础病史、疫苗接种情况、新冠病毒感染情况、临床症状、药品服用及储备情况、疗效情况等问题。结果共收到1309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受访者新冠病毒感染比例达70.51%,临床表现主要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发热、乏力、干咳、咽痛、鼻塞是受访者报告频率最高、自觉对其影响最大的5个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服药后发热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其他症状缓解情况。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中医辨证后个性化汤药是患者自觉在治疗中起主要疗效的药物。虽然更多受访者倾向于储备中药药品,但西药药品储备量显著大于中药药品。结论Omicron变异株具备高传染性,感染者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不建议居民盲目囤积药品,相关机构应完善药品供应机制,稳定药品市场。中医药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发挥重要作用,应积极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哨点”作用,加强中医药在新冠病毒感染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以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中医药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再评价解表清热止咳汤治疗北方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德众 臧凝子 +11 位作者 王梅 王天娇 邹吉宇 王佳然 何书博 高天奇 宋丹君 贾科伟 张馨月 庞立健 袁佺 吕晓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5,I0008,共7页
目的基于回顾性真实世界评估解表清热止咳汤对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铁岭市中医院、兴城市中医院收治新冠病毒核... 目的基于回顾性真实世界评估解表清热止咳汤对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1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铁岭市中医院、兴城市中医院收治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共283例,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保持慢性病基础治疗,283例阳性患者均连续服用解表清热止咳汤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主要证候指标:发热,咳嗽,咽痛,鼻塞,流涕,腹泻,肌痛,乏力,结膜炎,嗅觉或味觉减退,及次要证候指标:咳痰,汗出,恶寒发热,饮食,睡眠,腹胀,小便黄白/长短,口干,喜饮,头痛,呕吐,恶心,大便溏秘。实验室理化指标: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除此之外观察治疗前后肺部CT是否有炎症表现、监测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服用解表清热止咳汤前283例阳性患者中医证候平均得分为16.5分,服用解表清热止咳汤14 d以后中医证候平均得分为3.5分,平均约下降13分,下降比例约为79.5%,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出现频次最多的3项症状为恶寒发热、咽痛、鼻塞,分别为265、222、199人次,出现频次最少的3项症状为腹胀、呕吐、恶心,分别为15、14、13人次,治疗前后对照,其中恶寒发热、咽痛、鼻塞症状积分下降幅度最大,下降幅度居于前3位,下降比例分别为96.2%、95.2%、95.2%;实验室指标中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变化最大,C反应蛋白治疗前为49.27 mg/L,治疗后为10.70 mg/L,下降约95.5%;降钙素原治疗前为1.46 ng/L,治疗后为0.21 ng/L,下降约85.6%,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83例阳性感染者中0例转为重型或危重型,转重率为0%。肺CT影像学显示经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另有67例肺部影像学炎症表现消失,占全体患者23.7%。患者在治疗前平均体温为38.3℃,患者在治疗后,平均体温为36.7℃,与治疗前相比下降1.6℃,无高热、超高热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另有206例体温恢复正常,占发热患者数量92.8%,发热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3.14天,治疗前最高体温为41.4℃,治疗后最高体温为38.2℃。结论283例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在服用解表清热止咳汤后中医证候严重程度显著减轻,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明显下降,约23.7%患者肺CT炎症表现消失,发热症状明显好转,发热症状消失时间与既往研究相比缩短,转重率为0%,由此可知解表清热止咳汤对新冠病毒感染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基础实验探索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表清热止咳汤 中医药 病毒感染 真实世界研究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嗅觉障碍的流行现状、机制和康复 被引量:5
15
作者 邢晨 马敬钞 +4 位作者 允寒琦 刘青菁 常潇月 王宴庆 周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5-1260,共16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下简称“新冠”,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全球流行传染病。鉴于嗅觉障碍是其主要神经症状,明确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下简称“新冠”,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全球流行传染病。鉴于嗅觉障碍是其主要神经症状,明确相关流行现状、机制和康复对促进公共健康非常重要。文献报道的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与评估工具、人群以及变异毒株3个因素有关。其中,不同毒株之间嗅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可能源于刺突糖蛋白和侵入方式的变异。在外周嗅觉系统,SARS-CoV-2主要引发嗅裂炎症、支持细胞死亡和宿主免疫反应,而关于SARS-CoV-2入侵中枢的途径和机制仍存争议。部分“长新冠”患者存在持续的嗅觉障碍,SARS-CoV-2诱发慢性炎症反应和对嗅上皮再生的破坏是其潜在的病理基础。根据嗅觉媒介假说,SARS-CoV-2可能借由嗅觉系统影响中枢功能并最终诱发神经退行性变。嗅觉训练、药物等方法可帮助新冠相关嗅觉障碍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嗅觉障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2 毒株差异 嗅觉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若干问题的多学科临床诊疗推荐意见 被引量:3
16
作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冠感染诊疗推荐意见编委会 杨拴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47,共17页
2022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患者激增,国家卫健委推出的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对新冠感染患者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但该诊疗方案在临床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 2022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患者激增,国家卫健委推出的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版)》对新冠感染患者规范化诊疗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但该诊疗方案在临床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问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就新冠感染诊疗中仍存在的相关关键问题,如新冠感染患者的抗病毒药物选择、免疫治疗的时机、抗凝药物使用剂量、心肌损伤的处理、新冠感染后间质性肺病的治疗、新冠反弹等问题进行细化和归类,形成18条推荐意见,便于临床实践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推荐意见 病毒治疗 免疫治疗 反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病毒感染后如何科学恢复运动?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禧龙 段锐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5,共8页
2019冠状病毒病的大流行对全球民众身体健康和个人幸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初次感染恢复后,会出现几周甚至长达数月的持续性症状,学界将此称为长新冠或新冠感染急性期后续发症(PASC)。人们日益认识到PASC是一个严重的、... 2019冠状病毒病的大流行对全球民众身体健康和个人幸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患者在初次感染恢复后,会出现几周甚至长达数月的持续性症状,学界将此称为长新冠或新冠感染急性期后续发症(PASC)。人们日益认识到PASC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这一风险。适当的运动锻炼被认为是改善新冠感染者身体素质、加强肌肉力量以及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良好方法,有助于缓解PASC症状。然而,如果患者身体存在潜在的病理风险(如心肌炎)或进行不适宜的运动,运动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引发猝死。因此,在新冠病毒感染后安全、科学恢复体力活动成为患者的共同诉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围绕新冠病毒感染后科学回归运动这一中心,首先介绍了PASC的具体表现、病理机制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感染后恢复运动的益处与风险;接着,基于不同的恢复运动指南,对新冠感染后恢复运动的主要原则与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最后,分类总结了部分权威机构的回归运动建议,旨在为从新冠病毒感染后安全地重返体育运动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病毒 2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 感染急性期后续发症 心肌炎 身体活动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生命之舵
18
作者 张艳丽 蒋澄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3,共7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肺部细胞因子风暴、弥漫性肺泡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难治性低氧血症(PaO2/FIO2≤300 mm),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A...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肺部细胞因子风暴、弥漫性肺泡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非心源性肺水肿和难治性低氧血症(PaO2/FIO2≤300 mm),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ARDS起病快、病情严重并且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导致其高病死率(30%~70%),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ARDS可由多种病因引发,包括严重感染(例如SARS-CoV、SARS-CoV-2、H5N1)以及非感染性因素。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非特异性的处理,包括类固醇、传统中医药、营养支持和机械通气等。2012年更新的柏林标准主要依据发病时间、低氧血症、肺水肿以及相关的放射学和生理学异常来诊断ARDS。最近的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例如,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升高与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强调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ARDS病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ARDS进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局部肺组织中RAS的破坏。研究表明,Ang Ⅱ-Ang Ⅱ 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轴的激活会促进肺损伤。ACE2是RAS的关键负调节因子,在缓解Ang Ⅱ过度生成引起的肺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模型中ACE2的下调导致RAS失衡,进而引发急性肺损伤。SARS-CoV、SARS-CoV-2和禽流感等病毒感染,以及暴露于某些纳米材料,都能通过降低ACE2水平、破坏RAS平衡,特别是通过激活Ang Ⅱ-AT1R轴,导致Ang Ⅱ的增加,从而诱发ARDS。本文讨论了涉及RAS抑制剂的潜在治疗策略,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和补充ACE2。研究表明,ARB(包括洛沙坦),能够显著减少由病毒感染和其他因素引起的ARDS动物模型中的肺损伤,并改善存活率。此外,重组人ACE2通过降低Ang Ⅱ水平和缓解肺损伤表现出保护作用。本文还讨论了ARB在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ction syndrom,MODS)中的治疗潜力,因为RAS失调在器官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临床试验表明,ARB能够改善COVID-19患者的预后。尽管ARB可能产生低血压和电解质失衡等不良反应,但它们仍然是治疗ARDS和MODS有前景的治疗选择。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阐明RAS调节在不同病因背景下的分子机制,并开发个体化治疗策略,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总而言之,靶向RAS,特别是Ang Ⅱ-AT1R轴,代表了治疗ARDS和MODS的一种新颖而有前景的方法,为危重病人提供了有价值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毒 禽流感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莉 杨晓彤 +1 位作者 王文娟(综述) 袁媛(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27-1232,共6页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在快速分析大量数据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使用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语音识别、医学成像、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病理学等。文章就...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在快速分析大量数据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机会,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使用已取得重大进展,包括语音识别、医学成像、可穿戴设备、风险管理、病理学等。文章就人工智能在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及其在整个临床诊疗中的实践和价值进行综述,并提出基于多模态的人工智能模型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人工智能 临床诊疗活动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背景下对群体免疫及治未病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昺磊 张志明 +3 位作者 雍文兴 祁亚锋 张丽敏 李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5,共5页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疫情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呈全球大流行态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早期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除了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外,群体免疫和中医药治未病成为可供选...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以来,疫情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呈全球大流行态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早期无特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除了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外,群体免疫和中医药治未病成为可供选择的防疫策略。通过厘清群体免疫的概念及分类,回顾3年来人工群体免疫及中医药治未病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当前疫苗时代实现人工群体免疫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总结中医药治未病抗疫经验成果,分析比较二者的异同点,最终认为中医药治未病全方位指导疫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工作,可以有效弥补人工群体免疫的不足。从人工群体免疫与中医药治未病两方面共同发力,能够助力突发传染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为后续抗疫工作及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疫情提供有益借鉴和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感染 群体免疫 疫苗 治未病 中医药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