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显微X射线断层分析研究金属粉末烧结
1
作者 MichielMdi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显微X射线断层分析 金属粉末 烧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注采工业活动诱发地震机理及其断层滑动风险评估综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旭航 陶玮 +2 位作者 鲁人齐 詹艳 张国宏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共35页
诱发地震研究对气液注采相关工业活动安全开发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震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全球诱发地震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种诱发地震机理(流体扩散、孔弹耦合效应、热应变效应、断层蠕滑),以及一种由于工业区发生大量地... 诱发地震研究对气液注采相关工业活动安全开发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国际地震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全球诱发地震相关研究,总结出四种诱发地震机理(流体扩散、孔弹耦合效应、热应变效应、断层蠕滑),以及一种由于工业区发生大量地震而可能发生的级联触发机制,列出其控制方程和相应案例,总结其地质构造条件、物理过程、诱发地震活动的时空特性及现象.本文结合断层稳定性分析,介绍了构造背景应力场下气液注采施工引起的断层滑动风险评估方法.基于对机理的认识,探讨诱发地震最大震级、延迟触发和如何判断背后主控机制等关键问题;提出在设计、施工及预警阶段降低诱发中强地震风险的措施建议.本文提出:探测先存断层、进行滑动风险评估、注采区选址规避高风险断层,是降低诱发地震风险的重要环节;开展实时监测和结合施工参数开展数值模拟分析是降低诱发地震风险的关键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注采工业活动 诱发地震机理 物理过程 地质构造条件 断层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椭圆形断层图像分析的左心室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纪震 蒋一峰 张基宏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200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建立了一个新的基于椭圆断层图像的左心室模型。该模型将左心室的断层面采用椭圆来描述 ,整个左心室就等价于足够密集的椭圆断层之和。将 C臂进行多次旋转 ,获得左心室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图 ,以数值方法求解出最佳的断层参数 ,从而计算... 建立了一个新的基于椭圆断层图像的左心室模型。该模型将左心室的断层面采用椭圆来描述 ,整个左心室就等价于足够密集的椭圆断层之和。将 C臂进行多次旋转 ,获得左心室在不同角度下的投影图 ,以数值方法求解出最佳的断层参数 ,从而计算出左心室的体积。实验证明了在左心室造影术中 ,该模型能够明显地提高左心室定量分析的计算精度 ,优于传统的椭圆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疾病 左心室模型 椭圆形断层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反演和断层滑动趋势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颖 解朝娣 +2 位作者 徐彦 相传芳 刘本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4-699,共6页
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976-01-01~2015-12-31期间1255个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FMSI方法对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新疆西部地区)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区域应力场特征,并分析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的断层滑动趋势。结果表明,青藏... 基于Global CMT提供的1976-01-01~2015-12-31期间1255个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FMSI方法对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新疆西部地区)应力场进行反演,得到区域应力场特征,并分析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的断层滑动趋势。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的最大主压应力轴σ;整体呈NNE-SSW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最小主压应力轴σ;整体呈NWW-SE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倾角大小约为5°~9°,说明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以水平运动为主。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滑动趋势(T_(s)≥0.5),说明西昆仑断裂带及阿尔金断裂带未来失稳滑动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西部及邻区 震源机制解 FMSI方法 应力场反演 断层滑动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震动衰减特性的西安市断层近场区域划分
5
作者 王启耀 石章燃 +1 位作者 高家庆 陆俊璋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相较于普通远场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破坏特性更为复杂,引发的危害也更为严重。西安市及周边地区存在多条大型正断层,对其城市建设规划隐患重大。本文以PEER(美国太平洋抗震研究中心)正断层地震动记录为主,使用参数标准化、均值化及汉宁... 相较于普通远场地震动,近断层地震动破坏特性更为复杂,引发的危害也更为严重。西安市及周边地区存在多条大型正断层,对其城市建设规划隐患重大。本文以PEER(美国太平洋抗震研究中心)正断层地震动记录为主,使用参数标准化、均值化及汉宁窗平滑化等方法对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处理,然后根据统计回归分析及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确定了近正断层地震动的临界断层距,并据此划分了西安近断层地震动区域范围。结果表明:西安周边正断层临界断层距在10~17 km之间,且水平振动的近断层区域范围总是稍大于竖向振动;从西安外环高速内近断层地震动区域划分结果可以看出,西安城区大部分为近断层地震动区域。研究结果可为西安地震小区划及抗震减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地震动 断层 西安 汉宁窗平滑化 回归统计分析:临界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对裂缝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徐珂 戴俊生 +1 位作者 冯建伟 任启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2,共13页
为了查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展布与裂缝分布特征,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及相关实验测试资料,识别不同断层类型,划分断层级别,开展裂缝定量预测工作,建立断层与裂缝分布关系模式。结果表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 为了查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展布与裂缝分布特征,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测录井、岩芯及相关实验测试资料,识别不同断层类型,划分断层级别,开展裂缝定量预测工作,建立断层与裂缝分布关系模式。结果表明,磨溪—高石梯区块断层在纵向上规模大,延伸长,断开层位多,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且在平面上具有显著的分区性和分带性。不同规模、走向及性质的断层对裂缝的分布影响显著,裂缝密度普遍在1.5~5.0条/m,最高为7.0条/m,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断层及其周缘。裂缝开度在断层发育带最高可达3 mm。磨溪—高石梯区块是一套断层-裂缝共生系统,主断裂控制次级断裂及裂缝的发育,次级断层控制局部裂缝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析 裂缝分布 数值模拟 龙王庙组 磨溪—高石梯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 Plain and 3D Needle-punched C/SiC Composites:Low-velocity Impact Damage Behavior and Failure Mechanism
7
作者 LUAN Xingang HE Dianwei +1 位作者 TU Jianyong CHENG Laifei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4,I0004,共11页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composites are often subjected to low-velocity impacts when utilized as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thermal protection.However,research on in-plane impact damage a...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C/SiC)composites are often subjected to low-velocity impacts when utilized as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thermal protection.However,research on in-plane impact damage and multiple impact damage of C/SiC composites is limited.To investigate the in-plane impact damage behavior of C/SiC composites,a drop-weight impact test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strip samples,and these results were subseque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SiC composite plates.Results show that the in-plane impact behavior of C/SiC strip sampl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C/SiC composite plates.Variation of the impact load with displace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stages:a nearly linear stage,a severe load drop stage,and a rebound stage where displacement occurs after the impact energy exceeds its peak value.Impact damage behavior under single and multiple impacts on 2D plain and 3D needled C/SiC composites was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mpact energies and durations.Crack propagation in C/SiC composites was studied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technique.In the 2D plain C/SiC composite,load propagation between layers is hindered during impact,leading to delamination and 90°fiber brittle fracture.The crack length perpendicular to the impact direction increases with impact energy increases,resulting in more serious 0°fiber fracture and a larger area of fiber loss.In the 3D needled C/SiC composite,load propagates between the layers during impact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needled fibers.The fibers continue to provide substantial structural support,with notable instances of fiber pull-off and debonding.Consequently,the impact resistanc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2D plain C/SiC composite.When the 3D needled C/SiC composite undergoes two successive impacts of 1.5 J,the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second impact is significantly lower,accompanied by a smaller impact displacement.Moreover,the total energy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se two impacts of 1.5 J is lower than that of a single 3.0 J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amic-matrix composite FRACTURE low-velocity impa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长输油(气)管道抗震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正茂 冯启民 高惠瑛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2002年第3期24-31,共8页
概述了输油(气)管道跨断层抗震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判断地表断裂位移的两种经验统计方法和覆盖上层场地地表断裂的分析判断方法,评述了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对常用的跨断层管道抗震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列举了我国管道工程中... 概述了输油(气)管道跨断层抗震研究与实践的现状,总结了判断地表断裂位移的两种经验统计方法和覆盖上层场地地表断裂的分析判断方法,评述了用这些方法得到的结果。对常用的跨断层管道抗震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并列举了我国管道工程中可行的抗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断层位移 断层管道分析 抗震措施 位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云山特长隧道F_9断层带涌水治理方案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南辉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7-91,共5页
研究目的:地下工程特别是长大隧道断裂带塌方涌水地质灾害治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难题,治理不慎将出现机毁人亡的事故,并产生次生地质灾害。全面分析塌方涌水原因,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快速治理方案,是摆在各级... 研究目的:地下工程特别是长大隧道断裂带塌方涌水地质灾害治理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的难题,治理不慎将出现机毁人亡的事故,并产生次生地质灾害。全面分析塌方涌水原因,采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快速治理方案,是摆在各级工程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对地下工程塌方涌水灾害采取的治理工艺、原材料配比试验等关键技术参数的取舍仍然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研究结论:(1)本文对向莆铁路青云山特长隧道F9断层带的涌水灾害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断层带涌水、坍塌段落提出了采用分段前进式帷幕注浆治理方案;(2)对坍塌涌水治理所采用的工艺措施与穿越断层带的施工方法进行了论述;(3)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山岭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断层涌水分析 治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生个体的课堂观察——聚焦地理课堂的“断层”现象
10
作者 高丽 舒德全 刘维军 《地理教学》 2017年第13期9-11,8,共4页
地理课堂教学多存在教与学联系不紧密的"断层"现象,课堂观察应该从面走向点。本文针对全市高中地理教学研讨会上的九节观摩课,尝试实施基于学生个体的课堂观察,通过对教与学"断层"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课堂观察 断层”现象 断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冷冻电镜技术和可视蛋白质组学前沿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宽莹 王闻雪 +2 位作者 朱赟 薛亮 孙飞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56-2477,共22页
近年来,随着原位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结构解析不再局限于分离提纯的单一生物大分子,而是在细胞甚至组织内原位直接解析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对亚细胞区域整体分子景观进... 近年来,随着原位冷冻电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结构解析不再局限于分离提纯的单一生物大分子,而是在细胞甚至组织内原位直接解析生物大分子的高分辨率结构,并对亚细胞区域整体分子景观进行结构探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细胞与组织内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通过展示细胞内不同蛋白质复合物的精细原位结构,可以进一步生成蛋白质组的可视化定量空间分子结构功能图谱,即可视蛋白质组学。以原位冷冻电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能够在空间水平阐明细胞内蛋白质组的三维相互作用网络,促进从整体上系统性地理解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与互作机制。为推动中国原位冷冻电镜技术和可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其研究模式和最新前沿进展,结合具体实例展示了新概念与新技术的先进性,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 冷冻电镜 冷冻电子断层成像 可视蛋白质组学 断层结构分析 冷冻光电关联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洪安 彭君 慕小水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内各凹陷重要的勘探对象。笔者根据对东濮凹陷形成演化、沉积特征的研究 ,结合油田下洼勘探的需要 ,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 ,总结出 3种模式 ,经在多个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立足于... 岩性油气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内各凹陷重要的勘探对象。笔者根据对东濮凹陷形成演化、沉积特征的研究 ,结合油田下洼勘探的需要 ,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岩性油气藏勘探 ,总结出 3种模式 ,经在多个地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立足于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和地震资料对断层的识别能力高于对砂体的分辨能力 ,操作简便、实用 ,对断陷盆地的深化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断层分析 东濮凹陷 沉积特征 控制作用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晚期洼陷成藏系统的油气勘探 被引量:5
13
作者 苏惠 朱述坤 +3 位作者 张金川 王萍霞 何锋 曾探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5期13-16,共4页
根据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的期次性,以近洼陷带的断层为界分为主成藏期成藏系统和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成藏期成藏系统一般位于构造主体,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要分布在近洼陷部位。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的新思路,... 根据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的期次性,以近洼陷带的断层为界分为主成藏期成藏系统和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成藏期成藏系统一般位于构造主体,晚期洼陷成藏系统主要分布在近洼陷部位。提出了断层分析法进行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的新思路,把东濮凹陷划分为11个晚期洼陷成藏系统,在濮卫次洼、柳屯次洼、杜寨地区、桥口地区、白庙等地区实施钻探均取得了成功,为东濮凹陷深层洼陷带的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晚期洼陷 成藏系统 油气勘探 目标评价 成藏系统 东濮凹陷 油气勘探 洼陷带 晚期 断层分析 岩性油气藏 油气成藏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 被引量:18
14
作者 肖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8-60,共3页
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 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油藏 剩余油 断层分析 微构造分析 测井二次解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的构造演化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仲培 林伟 王清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野外露头上的小尺度构造记录着整个褶皱逆冲带运动学演化进程。通过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在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 野外露头上的小尺度构造记录着整个褶皱逆冲带运动学演化进程。通过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在新生代的构造挤压变形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同时,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断层滑动数据进行反演和古应力恢复的结果表明,整个变形过程,最大主应力方向σ1(即构造缩短方向)集中分布在NNW—SSE,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说明三个阶段的构造变形是在同一稳定应力场下发生的,从而进一步证明所有的变形是同一次构造挤压下的渐进式序列变形,而不是多期构造挤压变形的结果。此次构造挤压变形主要发生在康村沉积期(12~5Ma),对于克依构造带的构造圈闭最终定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褶皱逆冲带 小尺度构造 断层滑动分析 古应力恢复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带 川东隔档式褶皱带 湘鄂西隔槽褶皱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_(S)6.9地震后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果 孙浩越 +3 位作者 吕丽星 冉洪流 周庆 周介元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8-315,共8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MS6.9地震,该地震造成冷龙岭断裂西端错断了兰新铁路大梁隧道,导致铁路长期停运,经济损失巨大。制定隧道修复方案时,需对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进行评估。结合近年来冷龙岭断裂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采用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方法评估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考虑不确定因素影响,同时采用3名研究者提供的震级与最大位错量经验关系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经验关系式会对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根据确定性方法得到的冷龙岭断裂未来强震的水平位错量为2.32~4.36 m,均值为3.57 m。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随着超越概率的降低而增大,50年超越概率2%、100年超越概率2%和100年超越概率1%的结果均值分别为1.82 m、3.17 m、4.61 m。相较于确定性方法,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可提供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位错参数,以供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采用。此外,对于地震活动性强的断裂,可采用低超越概率下的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结果,该结果可能会大于确定性方法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冷龙岭断裂 水平位错 概率断层位错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DHA的X80管道应变失效可靠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啸奔 房茂立 +3 位作者 郑倩 王亮 杨悦 顾晓婷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地质断层是长输油气管道的主要地质灾害威胁,断层灾害条件下管道会由于过大的应变而失效。现有基于应变设计的确定性分析方法相对保守,无法考虑管道结构、管周土壤和地震断层位移的多重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管道几何尺寸... 地质断层是长输油气管道的主要地质灾害威胁,断层灾害条件下管道会由于过大的应变而失效。现有基于应变设计的确定性分析方法相对保守,无法考虑管道结构、管周土壤和地震断层位移的多重不确定性。为此,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管道几何尺寸、管土相互作用,以及断层位移不确定性的可靠性分析方法。采用管道设计应变数据库,建立管道设计应变与各影响参数间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获得基于应变的断层错位下管道极限状态方程。通过Monte-Carlo模拟,计算得到特定断层位移下考虑管道尺寸参数、管土作用参数、内压等参数不确定性的管道失效概率。基于断层位移概率危险性分析流程(PFDHA),对断层位移的不确定性进行考量,得到各断层位移在不同服役期下的发生概率。结合既得的管道条件失效概率,基于全概率计算公式可得管道在该服役期内的失效概率。以管道穿越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的新粤浙X80管道为例开展分析,获取了该管道在服役10年、20年、30年的失效概率。结果表明:新粤浙X80管道服役20年内满足CSA Z662规定的目标可靠性要求;服役年限大于20年后,该穿越段管道失效概率将超越最大允许的失效概率,需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管道 可靠性计算 断层位移概率危险性分析 服役年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ain analysi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across strike-slip faults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滨 李昕 周晶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5期1654-1661,共8页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subjected to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depended on a number of simplifications.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more accurately,a refined strain analytical methodolo...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of buried steel pipelines subjected to active strike-slip faults depended on a number of simplifications.To study the failure mechanism more accurately,a refined strai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was proposed,taking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of soil-pipeline interaction and pipe steel into account.Based on the elastic-beam and beam-on-elastic-foundation theories,the position of pipe potential destruction and the strain and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s along the pipeline were derived.Compared with existing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the maximum axial total strains of pipe from the analytical methodology presented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at small and intermediate fault movements and become gradually more conservative at large fault displacements.The position of pipe potential failure and the deformation distribution along the pipeline are fairly consisten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ike-slip fault buffed pipeline nonlinear pipe-soil interaction analytical formula strai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arly warning method for water inrush in Dongjiahe coal mine based on microseismic moment tensor 被引量:4
20
作者 MA Ke SUN Xing-ye +4 位作者 TANG Chun-an WANG Su-jian YUAN Fu-zhen PENG Yi-lin LIU K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3133-3148,共16页
Dongjiahe Coal Mine belongs to the Carboniferous Permian coal field which has a high degree of karst and fissure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ing face of Dongjiahe Coal Min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microseis... Dongjiahe Coal Mine belongs to the Carboniferous Permian coal field which has a high degree of karst and fissure development.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ing face of Dongjiahe Coal Mine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microseismic(MS)monitoring system arranged on the working face,the moment tensor theory was used to invert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anomalous area of the floor MS event;combining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data,the underlying floor fault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stress invers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1)Moment tensors were decomposed into three components and the main type of rupture in this area is mixed failur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criterion;2)The hidden fault belongs to the reversed fault,its dip angle is approximately 70°,and the rupture length is 21 m determined by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the initial dynamic polarity and stress in the focal mechanism;3)The failure process of the faul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S events.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arly warning and evaluation of similar coal mine water inrush ris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ment tensor inversion water inrush fault recognition 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